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凡间大贱--梅背碑凡间苦难贱传-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二章 童祸一生

  一

  夏秋时候,是小朋友们童年时光最多姿多彩的季节。他们一会爬上高高的大树,去捣新鲜的鸟蛋;一会钻进密密的灌木丛,去摘甜甜的野果;一会走进青翠的竹林,去扳嫩嫩的竹笋;一会爬上山坡,去采鲜活的蘑菇……

  在田里拦渠捕鱼更是他们的拿手好戏。特别是在田里的稻谷收割完毕后,小朋友们在拾谷穗的时候,就仔细留意了各个水渠凼里的蓄鱼量。下午,拾完谷穗,就带上舀水的勺子和盛鱼的盆子,兴奋地直奔已经选定的目标。

  在收割完稻谷的田里,稻谷杆象木桩似的一茬一茬的,凌乱而有序。整个沟壑里、整个山梁上,金黄的谷茬子、臃肿的谷草堆,时时处处都显出农民们引以为傲的景象。在梯田的排水口下,因雨季而冲击成的小水坑中,生长了一年的小鲫鱼是小朋友们盼望已久的美味佳肴。如果不是大人们的阻挠,这些天真的小朋友们早在稻谷还没有收割的春夏季节就动手捕鱼了。在春夏季节,稻谷还没有成熟,不谙世事的小孩子进入田里捕鱼,或多或少会损伤禾苗。在农民的眼里,每一颗粮食都是用辛劳的汗水换来的,都值得珍惜、爱护。这种毫无由来地践踏庄稼,是农民谴责和痛恨的行为。

  现在机会来了,田里的稻谷收割了,只留下一茬一茬的谷茬子。虽然只过了几天,一部分谷茬子已抽出了嫩绿的新芽。但川东这一带的气候一年一熟,这些新鲜的嫩芽只能成为寒秋的牺牲品,不会象生长在长江中下游一带的稻子一样,会再次长成为丰硕的谷穗。这些新鲜的嫩芽也是小朋友们的临时玩具,是他们的比赛工具。他们拔出约半尺长的嫩芽,抓住最长的一片嫩叶,轻轻地用巧力扔出去。扔的时候力不能太大,力太大会折断嫩叶,扔不出去;也不能太小,力太小就扔不远,成为小朋友们的取笑对象。如果把角度掌握好了,可以扔过两三块梯田,有三五十米远。

  今天的主要目的是抓鱼,梅背碑和堂弟梅小风都没有心思玩,他们早就看好了一个地方,早就约好了:等收割完稻谷就来这块田里抓鱼。他们高高地挽起衣裤,赤足站在水渠凼里。水凼里的水并不多,也不深,只及他们的膝盖。因为干旱,很长时间没有下雨了,田里没有多少水,大部分泥土都裸露在水上面,只在几个较低的低洼里,形成一些深浅不一的水坑。其它的水坑里都很少有鱼,鱼集中在排水口下面的水凼里。这个水凼里的水最深,营养最丰富,在整块田里,是鱼类最好的栖身之地。

  梅背碑和梅小风用泥土在小水渠凼的边上围了一圈,使朝外舀出的水不倒流回来。做完这项准备工作后,就开始用盆子朝外舀水了。这个水渠凼有点大,约两米见方。田壁上有条石缝,石缝比较深,梅小风把手伸进去,没有触到底,反而碰到了一条鱼尾巴,鱼一惊,慌乱地游了进去。 。 想看书来

第二章 童祸一生(2)
第二章 童祸一生

  二

  梅小风也吓了一跳,赶紧把手缩回来。蛇和鳝鱼都爱栖身在缝隙里,鳝鱼滑溜溜的,小孩的力小,不易捉住;蛇却让人害怕,浑身冷冰冰的,人们宁愿避开也不愿碰它,更何况蛇有毒,被它咬了一口就生死难料了。鳝鱼出来也依然让小孩们害怕,抓鱼的时候,心里想的是鱼的模样,忽然在泥水中摸到了滑不溜秋的、长长的、冷冰冰的鳝鱼,心一惊,以为抓了一条蛇,慌忙把它丢掉。等回过神来,看清丢出去的是鳝鱼时,又赶快去追回来。田壁的石缝周围,长满了草,长满了灌木,就要预防有蛇了,如果没有草和灌木,有蛇的可能性就很小。这是常识,农村的小孩都知道。

  梅背风放学回来了,看见梅背碑和梅小风在田里抓鱼,家也不回了,背着书包直奔过来。边跑边挽裤子,口里还急切地问:“抓到没有?多不多?”

  “多,多得很,浮起来的都多得很。我的脚还碰到几个大的,” 梅背碑一边说一边不停地朝外舀水。水已经不多了,很浑浊,鱼在缺少氧气的泥水浆里,快窒息了,只好时不时浮出水面来换换气。

  “石缝中都还有,我刚才把手伸进去,摸到一条大的,它尾巴一摆,把我吓了一跳,”梅小风放下盆子,站直腰,边说边比划。

  梅背风把书包往田梗上一丢,扑通一声跳下水,弯下腰,心急火燎地在水渠凼里乱摸一通,口里还直嚷嚷:“多得很,我碰到两条了。”

  梅背碑急忙说:“别急,莫把水搞浑浊了,把鱼呛死了!”

  “不得,不得,”梅背风边说边急急地摸,手摸到一条鱼的尾巴上,鱼尾巴一摆,扇在背风的手上,他一惊,吓得一下了直起腰来,朝后退了一步,刚好撞在梅背碑身上。梅背碑背对着梅背风,没有防备,一下子站立不稳,往前一扑,双手撑在稀泥里,衣襟垂下去,沾了很多泥,一只膝盖跪下去,刚好跪在盆子里,裤子也被泥水打湿了一大片。

  “糟了!糟了!回去要挨婶婶的打了,”梅小风看见梅背碑狼狈不堪的样子,知道梅背风闯了祸,害怕梅背碑回去挨了打,他和梅小风脱不了干系,也依然会挨骂受罚。

  “不怕!不怕!婶婶最喜欢小碑子了,最多不过埋怨他几句,决不打他,”梅背风没有向梅背碑道谦,一边继续摸鱼一边说。

  梅背碑被梅小风扶起来,口里也直埋怨梅背风。忽然,他们发现泥土围的坎塌了一个口,舀出去的水倒流回来了,就立即动手修补。修补好后,又朝外舀了一阵水,就开始动手抓鱼了。

  抓到的鱼并不多,鱼都躲到石缝里去了。石缝并不宽,鱼侧卧着能挤进去,伸手去捉,能碰着它的尾巴,却抓不出来,它反而拍着尾巴往里钻。用棍子去赶,也赶不出来。日头已经偏西了,必须赶在天黑以前把里面的鱼弄出来,否则前功尽弃,今天的工夫就白费了。

第二章 童祸一生(3)
第二章 童祸一生

  三

  梅背碑想了一个办法,他接过小竹棍,伸进石缝里面去,一点一点地把鱼朝外面掏,掏出来一点后,就用棍子把鱼拦住,然后伸进手去,用两根指头夹住鱼尾巴,一点一点地朝后拉,每拉出来一点,就把棍子朝前移一下,挡住鱼的退路。等到手能够完全抓住鱼身子时,就一下了抓紧,再拿出来放进装有清水的鱼盆里。用这个方法,他从石缝里掏出来二十多条鱼。梅背风和梅小风的手长一些,力量大一些,掏出来的鱼尽管鲜血淋漓、皮开肉绽,却也有十几条。

  这一天,他们的收获颇多。在太阳下山以前,他们已经端着两盆鲜鱼,顶着余晖,迎着晚霞,满面笑容地踏着轻快的步子、乐颠颠地跑回家了。

  俗话说“乐极生悲”。其实欢乐到了极点的时候,并不是一定会发生悲伤的事。就象“塞翁失马,焉知祸福”一样,结果是喜还是灾,在事情没有完结以前,是谁也无法知道的。“屋漏偏遭连夜雨,破船又遇顶头风”的事经常出现,都以为倒霉到了极点,灾难应该告一段落了,偏偏又遇“祸不单行”。在生活中,“双喜临门”很容易演化为“福不双降”,“祸不单行”却是次次灵验。

  梅背碑他们端着两盆鱼回家去,刚转过馒头山,看见他爷爷梅尚天正坐在院坝里用篾刀划竹片来编背篓。背篓,这个不知流传了多少年的民间工艺编织品,在云贵高原、川东南等丘陵山区被广泛利用。在这些地方,山险路窄、谷深坡陡,车辆无法通行,挑担使用不便。有的山路,与悦来镇摸云山的“陡石山”一样,只是没有那么长、那么陡、那么壮观,也需要弯下腰,手脚并用才能爬上去。挑着担,腰不能弯,还得要一只手扶着担子,这在一般的山路还能行走,在紧要的关隘就无法通行了。挑着担行走在宽敞平缓的路上,两只担子一前一后、与身子大致平行都可以健步如飞;走在陡峭的险路上,挑着沉重的货物,两只担子必须一前一后,否则,人在上台阶的时候,就可能因为重心不稳而向后仰倒;挑着担子走陡路,两只担子一前一后,在险要的关口,就要千倍小心、万分留意了。这时候,安危只系于一线。在山路上,前面一只担子上不去,人就上不去,后面一只担子更上不去。这时,既要让前一只担子上去,又要控制好后一只担子的摆动,还得站稳脚步,不让重心偏颇。如有一个方面没有照顾好,就会打乱整个用力上坡的节奏,如果虚惊一场已非常幸运,闪断腰椎则遭遇灾难,失脚滑倒、摔下悬崖那就吉凶难料了。用背篓负重物,过陡峭的险关就不用这样吃力了。只要脚步能抬上去,再借用一点外力――拉着树枝、扳着石头,就可以轻松地跨过去。知道上山路的危险,也养成了习惯,那周边地势低缓地区的人们,既使不常走陡峭的、需要手脚并用的山路,也常常使用背篓。于是,在这些地区,背篓就成了人们运载货物的主要工具。

第二章 童祸一生(4)
第二章 童祸一生

  四

  背篓的功用是用来负载重物,根据工艺用料的精细,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叫背篓,用料粗糙,要求结实、耐用,不求美观,主要用来背负沉重的物品。大的背篓,篓口特别大,而篓底只有一尺见方,装运红薯、土豆这类铁实的东西,能装容二三百斤。这种背篓,常用在偏远陡峭的山区,使用的人,也不是特别强壮,一些身体平常的妇女,背负起来,也依然能爬坡上坎、翻山越岭。第二类叫细背篓,这类背篓比上一种背篓小,做工相对精细,略讲美观,负重在50…80斤左右。第三种背篓叫小背篓,要求美观且耐用,工艺精细,编织方法与前两种截然不同。

  “竹篮打水一场空”,用竹篮打水,如果不用特殊的方法处理――涂上蜡或油,使工艺精密的竹制品表面上形成一层簿簿的防水膜――没走几步,篮里的水就会漏得无影无踪。如用前两种背篓打水,背篓刚提出水面,里面就没水了,只剩下篓壁上的水朝下流。这两种背篓的周围都有大小不一的窟窿,这些窟窿呈菱形,大的一寸左右。如用小背篓打水,提出水面后,加快脚步赶路,走出十几步,还能看见里面有一点水,虽然不多,却也可以显出这种背篓的做工比前两种精细。这种背篓,不背猪草、牛草,不背红薯、洋芋,只用来人们出门上街走亲戚时使用,里面装的多是食用的、贵重的、需要仔细收藏的东西。它比前两种背篓沉重,要求密不透风,可以运载粉末。

  大背篓和细背篓用宽大结实的竹片,斜向交叉编织;小背篓用精细的竹丝,中间夹杂着老竹子竹头削成的竹块,纵横交叉编织。底部也不一样,前两种背篓编好后,用竹鞭紧紧地绞在底面上,使其经久耐用。小背篓用老竹片的竹节,在编之前就预留好了。因使用的时间相对较少,以美观、简略为主。

  稻谷收割完了,农村进入农闲时间。这段时间,正是人们收拾农具的时候。该添制的添制,该修补的修补,决不能等到明年农忙时,正需要,却缺少或是不能使用的农具。

  梅背碑他们端着两盆鱼,兴冲冲地跑回来,看见他爷爷在划竹片,三弟弟都抢着报功,述说自己的丰功伟绩。他爷爷抬起头来看了一眼,手里不停,口里却说:

  “谁叫你们把瓷盆拿去的?这是个新盆,你爸爸上个月才买回来的,摔坏了,我狠狠地揍你,”梅尚天没有听孙子们的述说,看见他们偷偷把新瓷盆拿出去装鱼,心里很气愤,就开始责怪他们了。

  梅背碑正走着路,因为今天抓的鱼多,收获很大,心里美滋滋的,只想着报喜,没有想到反而被他爷爷责骂了一阵,心里一沉,没注意脚下的石头,一个趔趄,站立不稳,向前扑去,手中的木盆摔了出去,摔在地上,摔得四分五裂。水洒了一地,鱼掉在地上,离开了水,难受得在地上拼命挣扎。挣扎了一阵,见没有用,就不动了,只用力地鼓着两片鳃,大口大口地吸气。

第二章 童祸一生(5)
第二章 童祸一生

  五

  梅背碑从地上爬起来,低头一看,脚拇指被踢得鲜血淋淋,膝盖上也青一块紫一块的。脚趾上,膝盖上,一阵阵的疼痛钻上心来;端累了盆子的手,也软弱无力,阵阵酸麻。他不敢叫唤,只有皱着眉,忍着眼泪,忍着疼痛,假装若无其事的样子。还得蹲下身去,与梅背风和梅小风一起,把摔破了的木盆片子捡起来,拿回家去,以后找一个桶匠来箍好。再把鱼拾起来,装在瓷盆里。

  一个木盆,在七十年代的农村,也是重要的厨房用品之一。那时的家庭里,大约只有两三个木盆,并且大小不一,用处各异;富裕的,拥有一个瓷盆,那也是农村少有的奢侈品了。梅背碑摔坏的那一个,恰好是用起来最方便、最顺手,用途最广的那一类小木盆。

  梅尚天火冒三丈,拿起地上的一根竹棍,走过去,对着还蹲在地上拾鱼的梅背碑,在他的背上狠狠地抽了几棍。梅背碑背上立即冒出几条青紫色的伤痕,火辣辣的,痛得直往心里钻,大脑里感觉血直往上涌,虽是蹲在地上,整个身子也晃动了几下,摇摇欲坠。胸中憋得慌,象在煤气灶旁一样,窒息得让人难受。梅背碑本能地、长长地大吸一口气,胸中舒畅了,一阵疼痛再撞上心头,他忍不住了,“哇”地一声痛哭起来。

  没有人知道,梅背碑已经到鬼门关前去转了一遭。他自己还小,还没有生死的意识,只知道心里难受,不知道差一点造成的后果。要是那一口气提不上来,一个鲜活的生命就会烟消云散,变成飘渺,变成虚无,奔向那传说中的天堂或地狱。只是象这样的孩子,几岁时就夭折了,即没做坏事,也没做好事,按传统的标准,该判他上天堂,还是判他入地狱呢?

  林秀芝和梅婆婆从地里挖土回来了。刚到地里时,心情舒畅,精力也充沛。挖着挖着就心不在焉,身上使不出劲,总想往家里跑了。她们走到院子旁,就听见了梅背碑的哭声;在黄桷树下,看见梅背碑蹲在地上,面前湿漉漉的,旁边一堆木片,两圈腐朽了的箍盆竹篾散在一边。崭新的瓷盆里装着满满一盆鱼。

  “活该!谁让你把木盆摔烂了,木盆经得住你摔吗?还把新瓷盆拿出去用,摔烂了怎么办?该挨打!给我使劲打,重重打,不打不长记心,”林秀芝看清是梅背碑摔坏了木盆,没有走过去看个究竟,扛着锄头,责骂着梅背碑,径直进屋去了。

  梅婆婆走过去,把梅背碑从地上拉起来,说:“幺儿,当心点吗,你看啊,木盆摔烂了,我们用什么呢!脚上咋了,流了这么多血,还痛不痛吗?爷爷把你哪儿打了,还痛不痛?膝盖也青了,摔了吗?爷爷打的哪儿?背上吗?是不是?我看看。”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梅背碑的背上惨不忍睹,并排着几道深深的竹印,有两道受伤极重,鲜血淤积在皮下,流不出来,已经变成青紫色了。那紫的,紫得象纤细的茄子;那青的,青得象死人的脸面。这样的伤,就算出现在成年人的身上,也会让人忍受不了,痛得大呼小叫,更何况是在只有几岁的小孩子身上。

第二章 童祸一生(6)
第二章 童祸一生

  六

  “你看,你这个死老头了,你把娃二打出什么伤了。你这个老不死的,咋不下手还重一点,把他打死算了,”梅婆婆看到梅背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