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迷失在一六二九-第5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文德嗣很无奈的叹息道,光职业化的武装军队这一条,他们现在真正脱产,能随时调动的,也就军事组那十几号人。

至于海上武装之梦则更是遥远,琼海号就算解决了燃料问题也不可能经常去巡逻海峡,至于那条公主号……连船底都还没修补完。就算修好了,这边恐怕还要对其进行大改造,否则根本没那么多人手去开动它。

“所以,先把临高发展好吧,等彻底控制消化了这块地盘之后,再想别的。”

主席李明远教授做出了最终结论,大家只好先放弃扩张念头,安心继续发展内政。

话题转回到农业组的报告上来。不得不说,吴南海这个鸟人很会做表面功夫——他自己在雇工面前总是摆出一副亲善仁慈嘴脸,经常给他们开开小灶增加待遇什么,比方说坚持给所有小孩子每人每天的伙食定额增加一个鸡蛋,以至于那些农民都喊他吴大善人。农业组是所有本地雇工最乐意去的单位。

但实际上,这个曾经的老实人大学生,现在已经完全蜕变成了黄世仁一般的黑心地主,整天就算计着要把周围农地统统搞到手。没事儿就满世界转悠,见人哈哈笑,实际上是在偷偷相看人家的地呢……

最让人郁闷的是,他还不用亲自动手,因为当初解席等人的自告奋勇,现在这活儿完全落到了委员会头上。准确说,是落在了解席头上——老解不得不再去找李师爷等人“私下交流”,或是顶着一脑袋浮灰去翻检鱼鳞册页,看看有多少地能简单合法的搞到手,又有多少是需要动用厚黑学手段的……

第九十三章 我们的军队我们的连!

“齐步——走!”

“前进……立定,向右——转!……混账!是右边,拿筷子的手那边!他妈的这都三四天了还分不清左右?操!”

县城兵营前的空地操场上,魏艾文和叶孟言两人正在带领着一帮子农民走队列。他们两个以前都是给别人呼来喝去的,但现在也被任命为新兵班长,负责对新招来的青壮年进行“基础性训练”。

——通过前段时间的大招募计划,前后总共有大约五百人加入了这个短毛团伙,其中青壮年劳动力约占一半,再加上总数将近四百的中外战俘,现在直接受穿越众领导的人员数量达到了一千人左右,其中有六七百条精壮汉子,已经是个很强大的团体了。

按照军民比一比十的比例,军事组打算建立一支百人左右的职业化常备军,同时也对其余青壮年劳动力进行必要的军事培训。考虑到他们的技术优势,平时一个连的兵力应该足以处理大多数问题。真正遇到决定生死的大战,也可以迅速把一个连的武装力量扩充成为一个营。

一个使用近代武器,采用现代战术思想的营级作战单位,在这十七世纪的东南亚,虽不能说横扫,用来自保相信是绰绰有余了。

只是在挑选士兵时,唐健北纬等人设立的标准非常严格。除了对体格有要求外,对于士兵的判断力和逻辑思考方面都有要求。具体说,就是不能有太笨的家伙,要会用脑子考虑问题。

这些人现在虽然只是士兵,但以后队伍一扩充就都要担任士官甚至军官的,不识字没关系,以后还可以通过文化课补上来,可如果脑子不够灵活,将来倒霉可是一帮人,马虎不得。

事实上这种傻大个儿还真不少,看起来五大三粗身材魁梧是当兵的好材料,反应却总是比别人慢上一拍,一个动作正常人看一遍就能学会,到他却怎么也教不通,就连最简单的左右划分都要一只手做出拿筷子动作才能认识……这就是小叶他们现在教导的这批人了,都是些在各分队训练中垫底的倒霉蛋,只是因为身体素质确实很好,这边又实在缺人才没被清退,但如果连队列都走不会的话,也只好还打发回去种地开矿了。

当然反应快脑子灵活无论什么看一遍就会的聪明人也有,这些人现在已经能接受更进一步的军事训练了,由唐健等人亲自训练。

但在如何训练这批新兵方面,穿越众内部曾经有一番争议。从一开始大家就没指望能建立一支完全热兵器的部队,这不现实。于是有几个小伙子就此提出建议,要求训练新兵们排成队列,集体使用长枪斜向突刺的技能,并举出一大堆理由说明他们的建议是如何适用于明末,还画出了示意图。

但唐健等受过正规军事训练的人员对此都嗤之以鼻,什么全体左刺无法防御,自己的安危靠队友来保护之类……在当过兵的人眼中就三个字:“胡扯淡”。

——历史是最为严酷公正的裁判,那些稀奇古怪的想法念头,凡是没能流传下来的,肯定不实际,当小说看看可以,真要按那去做,绝对会死得很惨。

不过看那几个“长枪派”态度挺坚决,军事组也不好太专制,就要求他们实际操演一下。于是五六个大个子手持长杆木棍排成一排,对面是唐健和王海阳两人小组配合,手中是模仿五六步枪型制的训练用木枪。

当担任裁判的北纬一声“开始”命令下达之后,六人组气势十足的大步前进——无论武器长度还是人数,他们都占有绝对优势,当然主动攻击。

但唐王二人也不曾后退,同样主动上前,双方距离马上缩短到可接触范围。六杆木枪首先攒刺过去,但是由于目标和个人力量都不一致,出枪有先后,攒刺圈子并不严密。结果被负责掩护的王海阳格开两根刺向唐健的木棍,后者趁机踏步突前,一棍就把当面之敌捅翻。

虽然只翻倒一个人,六人队的队形却就此散乱,长枪贴近后笨重不便,被唐王二人抓住间隙三下五除二统统刺倒。这俩武警刺杀起来还真不客气,别看只是用木棍,事前大家胸前又都挂了皮护胸,被刺中的小伙子们个个都哎呀妈呀地喊了半天。

“靠,唐队,王哥,你们也太狠了吧,只是自己人内部练习哎……”

小伙子魏艾文哭丧着脸抱怨道,解开衣服一看,里面果然青肿一片。王海阳笑着上来拍拍他:

“不好意思,不过刺杀动作本来就要求每一击都竭尽全力,否则根本没用。”

“你们的新阵形看来不怎么有效啊……”

旁边观战的庞雨却没同情心的继续打击他们,不过这些长枪派支持者仍然很不服气,一个个嘟嘟囔囔地摇头。

“我们都没受过正规刺杀训练,碰上正宗解放军当然打不过。要是把那些新兵练到能够无视自身安危也能保持队形而且盯着目标突刺的地步,那才算成功了。”

“白痴言论!”

唐健忽然大怒,回头怒视那群人:

“战士只能求打赢,什么叫没受正规训练就打不过——以后碰到比自己强的敌人,是不是一句没训练好就不打了?再说了,如果你们的这种战术对付不了老兵,那还有个屁的优势。”

“这个时代的军队主要依靠阵形来作战,是因为单兵的火力和杀伤力都不足以形成规模,才不得不靠堆积数量来弥补,相对于我们现在所拥有的武器技术,已经明显落后过时了。”

庞雨笑眯眯看着那几个小伙子:

“我也看过那部小说,知道你们的想法从何而来。不过,所谓密集长枪阵形战术,早在公元前就被马其顿人发挥到了极致,也早在公元前就被罗马人破解。这种战术太死板,只能在理想状态下起效果。一旦遭遇复杂地形或是远程投射武器,就是只能被动挨打的活靶子。”

“事实上,在咱们这个年代,确实有军队还在用这种战术,欧洲的西班牙空心方阵算一例,不过那主要依靠阵形中央的火枪队进攻,长枪只是用来防御。这边大明朝也有一支著名长枪队伍——四川土司秦良玉的白杆兵。他们都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赫赫威名的部队,相信在长枪战术的运用和训练方面,绝对比什么单纯的‘向左刺’要精深多了。”

“但也恰恰是在这个年代,这两支部队都叫人给打垮了——前者是败在了瑞典国王卡尔古斯塔夫的炮兵集中战术下,后者则让满洲人用大炮和弓箭队给灭了。别说什么靠意志和训练能顶住的话,肉体是不可能和钢铁抗衡的。错误的战术,错误的训练,只能带来失败的后果。”

……

无论那几个“长枪派”成员有没有想通,反正到最后,军事组并没有采纳他们异想天开的建议,仍然决定采用自己最熟悉,也是唯一了解的方式来训练新兵——那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训练模式。具体点说,就是作为一名解放军战士所必需掌握的“五大技术”:射击,投弹,刺杀,爆破,以及土工作业。

当然,在这十七世纪的环境下面,关于这些技能的培训标准,还需要做些“与时俱进”的修改。比方说射击投弹爆破这三项暂时还没法子练,因为他们还没确定将使用何种制式武器来装备部队。

土工作业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特色和老传统,到了这边也不打算放弃。只不过培训重点要调整一下——在这个年代他们不可能遇到拥有覆盖式火力的敌人,因此传统土工作业中最为注重的掩体工程就不必太重视了,而代之以快速修筑各类阵地,以及修补城墙之类。

唯一没什么太大变化的,大概就是刺杀训练了。刺刀拼杀技能乃是近战歼敌的重要手段。拿破仑,苏沃洛夫等著名军事家都曾把白刃格斗视之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性因素,认为一支敢于和敌人刺刀见红的军队才是合格军队,尽管那时候他们手中的火枪和火炮都不少。

第九十四章 枪械问题

不过随着时代的进步,刺刀在实战中的作用几乎完全消失,而且普通军人的服役期也缩短为两年,很多军事技能压根儿来不及训全,刺刀拼杀在解放军中也仅仅是作为选训科目存在了。而军事组中的大多数人都是零零年以后当的兵,对于刺刀拼杀这一项,他们也只是有所了解,但并不精通。

无可奈何之下,大家只好联合起来,各自拼凑回忆自己还记得的刺杀动作要领,重新补充和完善刺杀训练科目的训练大纲,同时也不免彼此唏嘘一下,如果是一个六七十年代的老兵跑到这儿该是如何牛逼之类……

刺杀这条还能勉强用传统训练大纲糊弄下,在射击训练的问题上,他们却都感到相当头痛——到底使用哪一种武器作为制式装备?到底应该训练那些新兵使用什么武器?

一开始,委员会建议军事组先用那些缴获来的火绳枪凑合着先练起来。火绳枪虽然原始老旧,好歹也是现代枪械鼻祖,既然模样长得差不多,用法也应该差不多吧……委员会中大多数外行都这么想。

不过很快,军事组那些负责训练人员在试射过缴获枪械后,一个个都怒气冲天的跑了回来。

“谁他妈主张用缴获枪械训练的?自己先去试试再来说话!”

王海阳率先带着一脸黑灰以及火药沫子,眼泪长流的跑回来破口大骂——那些缴获的火绳枪质量不行,密封不严,击发以后居然会有气体从枪管后部泄露出来,亏得王海阳还没把眼睛凑上去瞄准,否则一准被喷瞎。

此后唐健北纬解席等人也都骂骂咧咧回来了,个个都灰头土脸——火绳枪击发时烟雾太大,而且火药气体泄漏严重,导致传统的三点一线的瞄准方式完全失效。一帮前职业军人先后射击将近一百次,命中率却连百分之二十都不到。

在军事组的逼迫之下,那些曾经主张要发扬“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再三年”节俭精神的委员会菜鸟们统统被强行押去打靶。老李教授和胡雯因为年龄性别关系得以幸免,不过也被要求到旁边观看。

最初时大家还嘻嘻哈哈挺开心的,中古火枪可不是谁都能玩到。不过很快笑声都转变成为不断的咳嗽声——这些火枪每开一枪都会冒出大量烟雾,如果是一排人同时开火,那阵地上马上连对面人影都看不见。

在呛人的烟雾中,大家完成了各种试射。除了缴获荷兰人的火绳枪,明军装备的鸟铳之类他们也尝试了一下,其中还有据说是明朝最先进的鲁密铳。可结果还不如火绳枪呢,打出去的单发子弹连大致落点都找不着,只能往里面装填铁砂子当霰弹枪用,射程还特别近。

枪管上没有瞄准器具,就是有也不敢用,因为射手们完全不知道哪一次火药气体会朝后面喷……最后,统共没几次试射,居然还出现一次炸膛现象,差点没把凌宁的手给废了。

“靠,现在终于知道大明王朝传说中牛逼轰轰的神机营都是些啥货色了。明朝的火枪手们可真倒霉啊,这些东西对他们本身造成的伤害大概比对他们的敌人更大……”

试射结束后,庞雨一边用清水冲洗他被烟雾熏得红肿的眼睛,一边用充满怜悯的语调评论道。以前看历史资料记载,明军一个车炮营配备的火枪火炮数目之多都能让现代人感到诧异,感觉几乎已经完全是一支热兵器军种了,怎么还会干不过满洲人?现在算是知道缘故了。

“是啊是啊,这种火枪还真不如弓箭,后者好歹还能保证射手本身的安全!”

凌宁完全赞同,他手上已经裹了好几圈纱布,那支该死的明军鸟铳才射第三轮就炸膛,只差一点点就完成了其主人未能完成的任务——干掉一名短毛。

就是现在,凌宁的手也几乎被烫成了个猪蹄膀,他本人倒没怎么在意,但他的老婆卓媛却在事后气势汹汹找到委员会里大吵一场,迫使委员会不得不给他放了工伤休假,外加享受伤员补贴待遇……

在亲身尝试过十七世纪的火药武器后,委员会中那些原本打算充分利用缴获武器的成员们不得不承认:他们的想法不太现实。李老教授还不死心的询问机械组同仁:能否把这些武器改造下,好歹可以利用它们的零件,结果却仍然得到一个否定的回答。

“硬要改造也不是不可以,不过有一点很麻烦……”

肖朗用卡尺测量了几具枪械的部件尺寸后,很无奈的告诉大家:

“这些火枪都是手工制造的,虽然原理和型制完全一样,但每一个零部件的尺寸都有较大差异,完全无法通用。如果我们想要对其进行改造继续利用,势必要为每一支火枪单独制造与其尺寸相配的零部件,有这闲工夫还真不如全部重做了。”

“一点都不能利用吗?”

胡雯犹自不死心地追问,却看到军事组,武器组和机械组的所有人都同时摇头:

“一点都没。”

于是最后,委员会只好接受那些专家内行们的判断,宣布这个时代的火枪根本无法利用——至少是对现代人没用。

庞雨以前曾经在哪儿看到过一篇文章,说在这个时代军人和海盗中间独眼龙或瞎子特别多,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火药枪质量不好,发射时事故率奇高。而由此对火枪战术上带来的重大影响就是——这个时代普遍都不怎么重视单发瞄准,而是用大规模线性阵列,以集团排枪射击来保证杀伤率。

在中国的情况则更为严重,明朝重视火枪战术,但他们的火器却从来没有先进到能完全对冷兵器形成压制的地步。明灭亡之后清朝前期摒弃火枪,到后期被人打破国门,虽然花大价钱买来了先进武器,却一直没学会正确用法。

直到鸦片战争时期,清军使用买来的火枪对敌时,居然也还是不瞄准的,即使那时候火枪的质量已经很好,枪身上瞄准设备也已经比较成熟。而他们又从没受过集团使用排枪的训练,虽有枪却不会用,屡战屡败也就不足为奇了。

所以,根据军事组的意见,新招募来的士兵们绝对不能用这种东西作训练,那会把人练废的。

这样一来,新建军队的武器装备又变成一个问题了——到目前为止他们的枪械都是用现代材料制作,数量早已不足,先前大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