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迷失在一六二九-第27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一收下来,不过每到农忙时还会要求各部门抽调人力协助,或者干脆放几天农忙假,让那些壮劳力们回家干活——在这方面各方还是有默契的。

于是到如今农业组能派出来的技术人员也就是一窝子老弱病残了,让那些身强体壮的山东汉子们看得很不服气——能够从兵荒马乱中生存下来,并且抵达南方的移民大都是意志坚定之辈,要他们听从这么一群人的教导实在有点勉为其难。

而且那些人一步一步规定得非常死:包括最开始如何耕地翻土,如何放水垫肥,在田地中每隔多远就要求开一条引水槽,乃至于最后播种插秧的手法间距……都规定得非常细致繁琐。让那些习惯了粗放式种植的明朝农民很不适应,有些急躁的甚至同技术员们争执起来,但对方在前来之时显然也得到过嘱咐,对于那些不愿接受指导的也不强求,在留下种子之后便告辞离去。

——在这一季庄稼收获之后,那些拒绝接受指导的农户都被自家老婆老娘之类骂了个贼死。原因很简单:采用了短毛种植方法的农田和他们传统习惯的收成相差极大,有些甚至相差一倍之多。这让那些不肯学习种植技术的农户们个个后悔不迭,打那以后再也不敢违逆“技术员”们的教导了。

不过即使少了一半,他们的收成依旧比起原先在大陆上时要多得多,按大明的习惯性划分:每亩收成一石左右的为下等田,五石左右为中等田,能达到十石的则为上等田——这个只有在江南湖广等水源充沛的地方,还要是最好的水浇地,精心伺弄才能做到。

但在短毛这边,第一年开出来的半熟地,即使没怎么照顾的,随随便便都是在十多石以上,那些按照短毛要求种植的土地,有些竟然超过了二十石大关——这还仅仅是一季啊!海南这边稻谷成熟快,每年至少可以种两季,若是勤快点多上些水肥,估计三季都行。

那些庄稼汉子很快便发现了如此高产的奥秘之所在——短毛所给的种子非常厉害,简直就是跟传说中神仙造物一般。很多人自然想把收获物中颗粒最饱满的稻谷留下来作种,以求年年能获得这样好的收获。

可短毛的技术员却告诉他们这么干没用,那些种子必须是用短毛老爷们亲自培育出来的才行,自家田里种出来的最多用一次就不行了。有人信有人不信,反正种了一两季以后自然见到分晓——即使精心挑选的最饱满颗粒,只要不是短毛技术员给的粮种,种下去出苗就稀稀拉拉的,白白耽搁了那些心存侥幸者一季农时。

直到好几年以后他们才渐渐理解“杂交稻种会退化”这个概念,同时也明白过来为啥这么好的庄稼长在路边,却从不见有人来偷种子了——若是在大陆上估计早被周围农民同行偷光光了。他们还没处抱怨去——人家技术员提醒过一两次,对于不肯听的人也不强求,无非这一季没收成或者收成少些罢了。短毛老爷们对少收点粮食毫不在乎,反而认为可以养养土地,保证下一季更高产。

饿是肯定饿不死的——没口粮了可以再从短毛那里借。反正他们最初吃的口粮,住的房子,下的种子等等都是靠短毛借款支撑。账本上再多写一笔也没什么。

所有在这里安家的山东移民开局时每家每户都欠了短毛官府一笔不算大也不算小的债务。他们本来以为即使这边官府说好不收利息,要还清这笔欠款少说也要十年,但不久之后便发现只要你老实点肯听技术员们指教,种出来的粮食保证自家吃饱很容易,在农作之余要还清欠债其实也很容易……

大多数农户只要一季的收获就足够养活自家一年了,空余时间如果肯听从那些技术员要求种一些诸如甘蔗,棉花以及蔬菜等作物,拿去卖钱赚的反比粮食更多些。如果不想再种地也没关系,抽出时间去短毛的工厂,矿山,船场,盐池等地方打打零工,发下来工资都是白花花的银饼子,还能学到一两门技术……连婆娘也可以去,总之赚钱的门路非常多。

有些勤快肯干又听话的农户在第二年就还清了所有借款,而动作慢一点,或是开头没听好话走了弯路的则通常需要三年左右,至于到四五年上还没还清欠债的则普遍被认为是懒人癞子一流,在村里要受到歧视了。

那些有了余钱的农民很快便开始花钱购买属于自家的新土地;兴建比简易木头房子更牢靠舒适的砖瓦大屋,以及利用学来的手艺搞些小作坊之类……村子里的贫富分化渐渐开始显现出来。

但至少在最近的几十年内,这种贫富分化还不至于达到很剧烈的地步。因为那些先富起来的人只能依靠自己的家庭成员进行劳动致富,而不象在大陆上可以很容易找到空闲的劳动力来帮忙干活儿——他们在岛上可以很容易买到大片富余的土地;从短毛那里租点简单的纺纱或织布机器,兴建个小作坊也不难;可唯独很难雇到人手来帮忙——同样是受雇佣,人家当然是直接给短毛官府干活比较划算点。以琼海军的福利待遇和工资水平,岛上能跟他们竞争的实在很少。

没有雇佣人员可供剥削,光靠家庭本身劳动力,即使能赚得多些也有限。也许过个十几二十年,等到这些家庭的下一代都长大了,那些生孩子比较多的人家可能会占有一定优势——但那时对于社会控制极有经验的短毛也早就制定出更进一步的策略来抑制贫富分化了。事实上这种策略在当前就有端倪——他们的分田分地优惠政策大都是针对小家庭的,大家族在短毛的统治下很难生存下去,或者说:硬要保持大家族模式的话,就享受不到各种政策优惠,会很吃亏。

……当然,无论如何,这些移民家庭在来到海南岛之后便立刻解决了温饱,通过努力在几年之内奔小康的道路也非常平坦——琼海军当初在山东招募人手时许诺的种种好处一点没打折扣的全部实现了,而且在很多方面,都远远超出了这些移民最好的想象。

大明王朝之后也陆续派遣了不少官员前来察看——毕竟这是他们第一次半公开的允许治下子民向海外迁移,如果安置得不好,当初同意的人必然会引来诸多攻讦。但那怕是再怎么挑剔,再怎么别有用心之辈,从来也没能把这方面的内容作为武器攻击琼海军……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在这公元一六三三年初,阳春三月的时候,各个移民村里的面貌还很统一:大家都住着短毛提供材料并帮忙快速搭建起来的简易木头房子,使用着公用厨房和卫浴厕房……各家各户饭碗里的内容都差不多,而在他们心目中,对于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希望也都差不多。

第四百六十七章 “让每家每户的锅里都有一只鸡!”

除了开始种地之外,新移民们还得到了一项颇为意外的福利——正月十五过完年后,以村庄为单位,各家各户的当家男人或是主妇们陆续依次得到村长通知:要求每家都派人跟着出门一趟,带上篮子竹筐之类。至于去干什么?没讲,只说到时候自然知道。

通过这一个冬天的磨合,各村的行政体系渐渐完善起来,每个村子都半指定半推选的确立了一个头儿,也就是所谓村长。作为与短毛直接联系,传达各类政策与通知的中间人。

村长这个职务很容易成为土皇帝,不过在当前阶段还谈不上——因为即使吴南海,李江东等农业组首领也经常要下到各个村子里转悠转悠的。而且有什么政策除了让村长传达,也有专门的邮递员拎着传话筒到村里喊一圈儿——他们这边的邮递员除了送信,还兼任向各村各寨下达政府通知的行政性工作,简单说就是一个移动式的人力大喇叭。所以信息不会由村长一个人垄断,也就谈不上独享利益。

所以这第一批的村长们都是由那些为人比较热心,肯任事,在村民中有较高威望的人来担任。至少在当前,他们做起事情来还是很认真的。

……

在轮到某村出动的那一天,全村三四十户人家都兴高采烈背着竹篓竹筐,跟着村长以及负责前来带路的邮递员出发了,他们不知道要去哪儿,不过搬来之后的一系列遭遇让他们对本地官府的指令都很信任——迄今为止他们自家还没一点收成呢,土地方面即使开垦出来也只是让尽量积肥,下种要等统一指令。吃的用的全部是由官府提供,纵使哪家运气好猎到了一些野味,也不过调剂调剂胃口罢了。真正生存下来还是要靠从短毛官府那里借的粮食。

所以在这些移民心目中,反正人是卖给短毛了,只要能保证吃饱肚子,人家怎么吩咐就怎么做吧。好在短毛行事风格与大陆上面的官府截然不同,肯定不会害他们,这一点通过先前的分田地,建住宅,送铁器等一系列动作,已经在移民们心目中建立起良好信誉。

果然,跟着走了十多里地之后,这些人被带到一座庄园前。说是庄园,因为这地方四周都用密密层层的竹篱笆甚至还有粗大的木栅栏围起来,里面隐约可见好大一片建筑群,都是非常宽畅的大棚子,有人扒着外围栅栏往里面看,随即发出一声惊叫:

“好多猪啊!”

——确实,在里面被圈起来的草地上,随处可见一头头懒洋洋正在睡觉或是觅食的家猪。散养在外面的大都是黑猪,而在靠近围栏的不远处的一处大棚里可以看到更多被圈养的白猪,呼噜呼噜争抢着食物,明显比散养猪要肥一圈儿。

除了有猪以外,草地上还到处奔跑着成群的鸡和鹅,附近同样在围栏里的一大片水面里则扑腾着大群的鸭子……村民们立即明白了这是个什么地方。其实如果他们认识简体字的话,先前早在大道旁就可以看到有一块大牌子:“红星养殖场”。

他们也隐约明白了短毛把人叫过来的用意——果然,不久之后,庄园大门打开,从里面推出几辆大车,还有人挑着平底竹匾。大车上一笼一笼,关的全是哼哼唧唧叫唤着的小猪娃子,而竹匾里则是叽叽喳喳叫个不停的小鸡崽子。

养殖场的工作人员也跟着走了出来,首先与村长和邮递员核实好身份,之后那位看上去四十来岁,精明强干的女性工作人员举着个铁皮话筒站到高处,开始宣布政策:

“好啦,各位乡亲们,下面宣布分配规则:每一户可以领到五只小鸡崽,一头小猪——这是送给你们的,不收钱!如果觉得自己有余力的话,每户人家还可以再赊五只鸡崽和一头小猪带回家养,欠账回头跟口粮钱一起算。如果还想要养更多,就要自己掏钱买了——好啦,各家自己商量一下,决定了就来排队捉小猪!”

虽然事先已经有所预感,但当张茂花正式把决定宣布出来之后,人群中依然响起一片欢腾之声。当家男人和主妇们交头接耳商量一番,很快便决定好了……之后便是有些混乱的排队,登记,盖手印领货的过程。几乎所有人家都很一致的至少要求领十只鸡崽两头猪娃回家,甚至更多——欠账怕什么!反正已经欠了不少了。而冬天时通过打零工,也有不少人家已经赚到了钱。

鸡反正是散养的,五只十只毫无差别;而养一头猪和两头费的功夫也其实差不多,但以后等小鸡小猪长大了,鸡蛋猪肉可都是要翻倍的——这方面那些农户可算得非常清楚。有些手里有点余钱的,又额外掏钱多买了几只;还有说自己擅长养鸭,养鹅的,询问能不能换禽种?也都一一得到了满足。

最后每个村还得到了一头驴和一头牛的大牲口。不过那不是分给村民的,而是作为全村共有财产,由村长或者村长指定的人家负责饲养。把它们伺候好了,将来耕地外出都会方便很多。

……

当天下午,领了牲口的村民回家以后,村子里立即变得热闹起来——家家户户忙着搭鸡窝砌猪圈。讲究些的搭在房子外面,但大多数人家都直接把牲畜窝棚安排在了自家的吊脚楼架空层下。

作为这种简易吊脚楼设计者的庞雨对于这种习惯一直是很难理解——这些快速建造的房屋地板缝隙可不小,把牲畜放在下头难道就不嫌吵得慌?还有那气味也不好闻啊。

他后来找机会调查访问了几户村民,人家却对于他的问题反而感到难以理解——味道不好闻?乡里人哪有那么多讲究,一两天功夫也就适应了。而且味道越重说明农家肥越多,反而是一件让人高兴的事情。至于牲畜们所闹出的动静——大多数农户在最初几天都是把耳朵贴在地板上,听着下面小猪的哼哼声才兴高采烈入睡的。至于以后……若是哪天楼板下面动静小了,他们反而倒要紧张睡不着了。

有猪叫唤,有鸡打鸣,这才像个农家的样子——庞雨在对自己设计的简易快速住宅作用户回访的记录最后,专门写上了这一句。他不得不承认自己的思路还是没能完全适应用户的实际需求。

而解席在跑来对山东移民的生活情况作回访调查时,却完全是另外一种感觉——这些人都是他带队招募来的,他有责任作回访。

“哈哈,我曾经向他们保证过:会让每家每户的锅里都有一只鸡!如今可算是做到了。”

老解得意洋洋的自夸道,不过随即却被与他一起过来的老朋友庞雨和夫人茱莉同时看了一眼,两个人脸上都显出有点惊讶的表情。

“怎么啦?我说错什么了吗?”

解席不解道,庞雨看着他道:

“这句话是有谁教你说的吗?”

“没有啊,我自己想的——挺不错吧!”

解席得意道,旁边茱莉忍不住哼了一声:

“‘在我的王国里,至少每个星期天,每个劳动者的锅里要有一只鸡’——这是法兰西国王亨利四世流传于世的名言,想不到你居然也能说出跟他差不多的话来!”

解席先是愣了一下,随即哈哈大笑:

“那可真是凑巧了,不过我占先了,这位亨利国王以后恐怕要另想一个说法了。”

“不用——现任法国国王是路易十三,亨利四世是他的父亲,所以人家早已名扬天下,而你才是盗版。”

庞雨毫不客气的打击道,终于让老解有些尴尬,不再那么神气了。

解席虽然被嘲笑了一下子,这句话本身却依然引起了穿越众的重视——由于大量移民农户的增加,海南岛上的粮食需求在短期内大大增加了。但因为有前头几年的积蓄在,主食供应肯定不成问题,而且一旦开垦出来的荒地有了收成,琼海军的粮食储备反而可以获得更大提升。

但让农业组和整个委员会比较头痛的是肉食方面的供应状况,那些农民本身其实并不在意,对他们来说只要能吃饱肚子就已经万幸,怎么可能奢望还要经常吃上肉?

但农业组却是按照人体营养摄入标准来计算各种物资要求的,蛋白质和脂肪供应一项属于非常重要的指标,可他们现在却无法做到足额提供。虽然向农民提供了小鸡崽和小猪娃的便利,但在短期内显然不可能弥补在肉类上的缺口。

海南岛上还要好一些,台湾那边报过来的情况甚至更糟。

为此,在经过一番合计后,穿越众里有人向农业组和委员会两部门提出了一项有点冒险的建议:

——朝海南,台湾两地的荒山野岭中大量放养兔子!

第四百六十八章 鸡有点困难,换成兔子行不?

“兔子?”

“投放兔子?”

讨论会上,听到那位名叫迟正杰的穿越众同伴提出如此建议,很多人首先就是感到难以理解。兔子这种模样可爱,毫无威胁的小东西,放到野外去就能解决当前的肉食匮乏问题?

但提出这建议的小迟却是胸有成竹,他先给大家说了一道很好玩的数学题:

一对兔子,出生后第二个月开始有生育能力,假设每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