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晚明之我主沉浮-第20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个……朕真的不知道,但朕现在要做的,就是拿回原来属于大明的东西,以及将来必须属于大明的东西,包括东吁王朝。”

“陛下,征缅战争,真的是规模不大的战争吗?”

“候质放心,第一,规模不会大;第二,时间不会长;第三,花的银子不会多。”

李春烨默默头,以他对朱由检的了解,这个‘三不’的承诺,应该不是吹嘘,“陛下,我们现在需要做什么?”

“理由,征伐东吁王朝的理由,这个理由要让大臣们能够接受。”

“老臣倒有几条理由,陛下看看,到时候能否说服大臣们。”

朱由检将自己的目光,全部投到李春烨的脸上,发现李春烨难得地发出会心的微笑,这只老狐狸!他应该早就为征缅想好了理由,“候质说说看。”

“第一、缅甸曾经是蒙元的领土,蒙元曾经在缅甸立省,大明继承蒙元,理应收回故土。”

朱由检头,这应该是一条不错的理由,就像沐启元收回拉达克一样。

“第二、太祖曾经在缅甸设立六个宣慰司,如今只剩一个车里宣慰司,太祖亲定的属地,后世子孙必须收回,否则就是不肖,不肖之君,不肖之臣,况且,东吁王朝屡次进犯大明,不能不稍事惩罚。”

这个理由很老套,好像是朱由检用过的,但朱由检不管这个理由多么老土,只要适用就行,谁管他是黑猫白猫?

“第三、东吁王朝的国土上,缅人来自大明青藏高原,孟人也是来自大明,加上汉人,总人口已经占东吁的八成之多,就是掸族,也与大明国内的傣族同源,这些忘了祖宗的游子,是该回家的时候了。”

这个理由倒是新颖!朱由检暗笑,他们到底是不是来自大明,恐怕他们自己是不会承认的,不同的史书上也会有不同的解释,不过朱由检不管这么多,只要大明的史书上是这么说的就行,其实,朱由检要的只是出兵缅甸的理由。

“第四、大城王朝的创始人乌通王,本是汉人后裔,与汉人的关系密切,大城王朝又是大明的藩属国,现在大城王朝被东吁王朝入侵,大明没有理由不施以援手。”

朱由检都乐了,这是强盗逻辑!大城是大明的藩属国不假,但大城已经多年没来大明朝贡了,而且,当年东吁进犯大明的时候,大城王朝的军队在哪里?奥,不对,大城也在抗击东吁,不过是在他们自己的土地上,客观上也帮助了大明。

“有了候质的这些理由,加上战争的规模本身不会太大,大臣们应该不会在反对了吧?”

李春烨心说,大臣们反对,有用吗?弄不好会出现施凤来第二,“陛下,既然战争的规模不大、时间不长、所耗银两不多,大臣们反对的声音不会太强烈。”

“那就好。”朱由检最担心的就是大臣们以死劝谏,他可不想做一个屠杀大臣的刽子手,“候质,朕有一事不明。”

“陛下请说,老臣当知无不言。”李春烨心说,朱由检还有什么不明白,真是奇事了。

朱由检是真的不明白,“候质,大明与东吁战争多年,难道就没有一次用优势兵力去讨伐东吁?以万历帝的性子,不大打一次,怕是不甘心吧?”

“陛下,大明曾在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大获全胜,其余的战争,大明都是胜少负多,主要还是依靠当地的土司。”

朱由检首先就想到了府兵制,“为什么?是大明的军队战斗力不够吗?”

“那倒不是,主要是因为地形,大明与缅甸之间,隔着横断山脉,交通极为不便,大明即使出动优势兵力,战斗力也是发挥不出来,就是能取得胜利,大军也难以久住,明军一旦撤走,东吁军还会回来。”

“……”

“陛下,东吁的地形,非常适合与大明进行战斗,他们与大明作战的前线,是大量的高原山地,别说大道,连羊肠小道都是奢侈,根本不适合明军大规模作战,但他们国土的南方,却是平原,出产粮食,所以他们有战斗的本钱。”

“奥。”朱由检明白了,前线依靠山地与明军缠斗,后方生产士兵需要的粮食,难怪大明像是陷入游击战的泥潭,朱由检忽然想到越南与朝鲜,尤其是朝鲜,以弹丸之地却能在中央王朝的眼皮底下生存数千年,从来没有被中央王朝真正征服过,可能就是与这种地形有关。

“陛下,这都是臣的猜测,做不得准。”

“候质,你说的很好,也很有道理。”朱由检从沉思中回过神来,“那现在征缅,不是还会遇到同样的问题吗?”

“陛下,现在征缅,不用从横断山脉出征,从云南的大理、腾越出兵,直接将东吁切成两段,这就直接越过了北方的高原,深入平原地区。”

“那以前的明军,为什么没有走这条路?”

“陛下,直接将东吁切成两段,那是深入东吁的大后方,需要绝对的实力做保证,以前的明军,应该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也许是明军的将领不具备这种闪转腾挪的能力,如果是卫青、霍去病统兵,没准早就走过了,“候质,要出征东吁,应该抽调哪支军队?”

李春烨反问一句:“陛下,南征东吁,需要多少军队?”

“十万,也就是三个军。”

“才十万?”李春烨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陛下,东吁王朝很容易就组织二十万、三十万甚至四十万大军,他们的军队常年征伐,经验丰富,战斗力应该不会太差。”

“朕仔细盘算过,现在大明的新军,以有效的火器为主,战斗力不是东吁可比的,候质看看,建奴的骑兵自称天下无敌,北伐的时候,明军不过二十万陆军,加上四万海军。”

“陛下,十万明军,真的可以征缅吗?”李春烨还是有些不放心,“大明整编的新军,现在比较充足,多预备一些,以备万一?”

“候质放心,要征服东吁,十万军士足矣,军队人数越多,需要的补给就会越多,运输起来就会越困难,东吁不是有大量的高原山地吗?”朱由检摇头,“候质只要做好准备,保证前线军士粮草弹药充足、伤亡的士兵会得到及时的补充即可。”

“是,陛下。”李春烨虽然有些异议,但还是服从了朱由检,谁叫他是朱由检的粉丝呢?“陛下,既然只要十万军队,臣建议还是使用云南的军队。”

朱由检也是希望使用云南的军队,一来云南的高原山地的地形、湿热的气候与东吁非常相似,士兵们更能适应当地的环境,二来沐启元是世袭的国公,守卫云南是他的职责,“可是,云南军队,现在还是在西藏,云南本地,好像只有一个军吧?”

“陛下,这个问题不难解决,立即从四川抽调三万至五万府兵入藏,将沐启元的第十九军、林呈祥的第二十军替换回来,稍事休息调整,再让他们去征伐东吁。”

第357章人言杂货店

朱由检担心时间上来不及,但抽调其它地方的驻军,就是来到云南,也需要一定的时间赶路,沐启元他们回归,时间上也差不多,想想也就同意了:“候质,四川的府兵有战斗力吗?他们能镇得住当地的藏民吗?”。

“陛下,藏民新败,民心畏惧,他们暂时应该不会有所行动,等东吁的战争结束了,再考虑军队驻藏的问题。”李春烨忽然露出他的大白牙,“陛下,将来新军入藏,这些四川的府兵也该退役了,能不能让他们就在西藏安家落户?”

“候质……”朱由检一愣,随即大笑起来,“哈哈,原来候质也学会了算计?一箭双雕。”

“这都是和陛下学的……”

“好你个候质,敢向朕身上泼脏水?”朱由检端起面前的茶水杯,做出要泼李春烨的样子。

“陛下,臣不敢。”李春烨假惺惺地离座,看来是打算叩头谢罪了。

朱由检伸手止住了李春烨:“候质,你我君臣之间,就不要这样了,朝中所有的大臣,候质应该是最了解朕的吧?”

“陛下,臣不敢。”

“别不敢了,继续往下说,刚才候质说调云南的军队,好像只有两个军,不足十万人吧?”

“是,陛下。”李春烨咳嗽一声,算是回到原来的状态,“陛下,云南倒还有一个二十一军,但云南土著也很多,不能将军队抽空,还是从广东再调一个军吧。”

“广东?不错,还是南方军,应该能适应东吁的气候,你去准备吧。”

“是,陛下。”李春烨似乎意犹未尽,“陛下,火器局研发出一种小型的火炮,两名士兵就可以抬着行走。”

“小型火炮?”朱由检想起来了,他以前主管火器局的时候,曾将让火器局的工匠们研发不同口径的火炮,这种小型的火炮,虽然威力不如大型火炮,但运输方便,实用性更强,特别适合像东吁这样的山地地形,如果称为山地炮可能更加恰当,“火器局生产了多少山地炮?”

李春烨根据朱由检的意思,也直接称为山地炮了,“火器局不知道山地炮究竟有什么用处,所以只生产了数十门。”

“数十门?暂时够了,你立即让北海舰队用舰船运到广州,再从陆路送到云南。”

“是,陛下,臣马上去办。”李春烨向朱由检行过礼,就要告辞回去。

朱由检却是谈性未尽,“等等,候质,也不急在一时。”

“陛下……”

“候质,大明与东吁战争多年,东吁的军队,究竟有什么特?他们有什么优是我大明的军人所缺乏的?”朱由检对征缅抱着必胜的信心,但还是希望知己知彼,千万不要在阴沟里翻了舰船。

“陛下,据大明参加过战争的将军们说,东吁的军队,士兵的战斗力三流,整个军队的战斗力二流,象兵的战斗力一流。”

“象兵?”朱由检知道南方有大象,可以作为运输工具,没想到还可以打仗。

“陛下,东吁盛产大象,这些大象被东吁人驯服,战斗的时候,士兵骑在象背上,他可以用长枪杀刺杀,也可以用弓箭射击,但别人却很难攻击他们。”

“为什么?难道这些象兵施了什么符咒?”朱由检不解,最低限度可以远距离用弓箭射杀这些象兵呀。

“陛下有所不知,在战场上,战马也害怕大象,一旦象兵出现在战场上,战马就不听骑手的使唤,吓得在战场乱窜。”

“原来如此。”朱由检微微头,动物也会有害怕的时候,“既然骑兵不行,那步兵呢?”

李春烨只得苦笑:“陛下,大象的身子太高,步兵近战的时候,东吁的士兵坐在象背上,手中又是拿着长枪,占尽优势,一旦惹怒大象,它们还会追着明军踩踏。”

“这些畜生!”朱由检也没特别好的办法,“弓箭呢?士兵可以用弓箭远距离射杀这些象兵。”

“陛下,大明不是游牧部落,士兵射箭的水平,甚至还不如东吁的士兵。”

朱由检就不信了,“没有办法吗?既然大象的身子那么庞大,可以先攻击大象,只要大象伤亡了,象兵的优势不久解除了吗?”

李春烨实在没有办法,“陛下,大象皮糙肉厚,别说弓箭,就是刀砍枪刺,都不能伤它分毫,士兵们可是吃尽了象兵的苦头。”

朱由检不相信大活人被尿憋死,这么多年的战争,不会想不出对付象兵的法子,“那到底是怎么对付象兵的?”

李春烨却是让朱由检失望了,“陛下,没有办法。”

“没有办法?”朱由检简直不敢相信,“难道大明的士兵,任由象兵糟蹋?”

“陛下,差不多是这样,明军是用人数来填的,为了杀死一名象兵,明军常常要伤亡十数人,甚至数十人。”李春烨的眼中,顿时黯淡下来,再也不见了常日的精光,“好在象兵的人数不会太多,否则,明军绝无取胜的可能。”

朱由检陷于沉默,大明已经开始步入热兵器时代了,这么可能连象兵都对付不了?不,绝对不可能,他想着想着,心中忽然咯噔一下。

……

大城王朝,都城大城。

素木大街上一间有不起眼的杂货店,杂货店的门楣上,挂着一块牌匾,上面写着“人言”两字,应该是杂货店的字号,牌匾是新的,显然刚刚挂上去不久。

店堂只有一名伙计,他正懒洋洋地打着哈欠,因为没有顾客,他正在整理着有些杂乱的百货。

突然,外面传来一阵杂乱的脚步声,大概的杂货店临街的缘故,有过往行人也属正常,伙计连头都没抬一下,继续整理着百货。

“嗯哼。”来人在杂货店门口放缓脚步,又回头看了眼,见身后无人,这才缓步跨入店内,因为伙计没有搭理他,只好咳嗽一声,算是打个招呼。

“客官,你是要买些什么?”顾客已经入门,伙计只好放下手中的货物,向那人迎了过去。

“我有急事,需要几条高档手帕。”

伙计一愣,但面上没有任何变化,“客官是要苏绣还是蜀绣?”

“苏绣两条,蜀绣四条。”

“客官里面请。”伙计一边说,一边走在前面,给这位不速之客引路,他放缓脚步,待到与客人并肩的时候,他随口问了句:“客官要不要来杯茶?”

“不客气,我要见你们东主。”

“客官稍坐,我去看看东主在不在。”伙计将客人让进里间的小屋,小屋不大,却相当雅致,只有一个很小的窗户,如果关上门,屋内光线就会很暗。

那客人四处打量着这件小屋,微微头,“不错,这的确是一个好地方。”

“客官稍等,我去去就来。”伙计关上房门,房门与墙壁一缝隙都没有,如果从外面看,还以为是一堵墙。

不一会,一位衣着光鲜的中年人,随着伙计过来了,中年人闪身进了小屋,而伙计手持一把半旧的扫帚,像是在打扫地面,不时地在小屋四周晃悠。

约莫一盏茶功夫,小屋的门从里面打开了,东主与那客人,依次从小屋内出来。

送走客人,东主低声对伙计说:“不用打扫了,随我进来吧。”

伙计一言不发,他扔下扫帚,随东主入了小屋,随手关上房门:“东主,他是谁?”

东主摇头,“我也不认识此人,但他却知道我们的暗号,不知道是不是以前派出的侦讯。”

“奥,既然是以前的侦讯,我们没有理由不知道。”伙计一副茫然的样子。

东主还是摇头,“也不一定,也许他的身份特别高,他知道我们,我们却不知道他。”

“奥。”伙计头,“他找我们有什么事?”

“这就是我疑惑的地方。”东主皱着眉,“他说,大城王朝的国师普蒂要见我。”

“大城国师?我们和他没有搭上线吧?”

“我们刚来不久,自然没有搭上大城的国师,如果他是我们的人,那就对了,他早已搭上了大城的国师。”

“他真是我们的人?”

“我也不知道,这就是我放心不下的地方。”东主还是摇头,“无论如何,我们要做好两手准备,以备万一。”

“我们现在怎么办?”

东主从怀中掏出一本薄薄的记事本,“既然国师来约,我必须去一趟,现在这个交给你。”

“东主?”

“你应该知道,这个比你的生命重要。”东主郑重地将记事本交到伙计的手上,“你今晚不要在这里住了,带上记事本,找一个安全的地方,要是明天看不到我放在窗口上的那盆水仙花,立即毁掉记事本,自己想办法回到大明。”

“明白,东主出门之后,我立即离开杂货店。”伙计小心地问道:“东主,既然明白今晚非常危险,能不能不去赴约?”

“我们从事的工作,什么时候不危险了?东主苦笑了一下,“但今天的事,有些蹊跷,所以我必须赴约,也许有些意想不到的收获也说不定。”

“那……东主一切小心。”

“你也小心。”

东主离开了杂货店,伙计随后也走了,连店门都没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