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晚明之我主沉浮-第19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陛下,大明在南海没有多少利益,最多有些商业上的利润,如此苦战,真的值得吗?”曹文诏是典型的陆军将领,大明陆地已经足够大,还需要海洋吗?

“台湾,大明非战不可。”朱由检先给战争定下调门,以后围绕台湾和南洋的讨论,不是战与否的问题,而是如何战的问题,“首先是为了大明自身的安全,台湾距离大陆是如此的近在咫尺,而荷兰人将火炮部署在台湾,犹如利剑在喉,随时可能给大明来个割喉。”

“可是,这些年来,荷兰人并没有进犯大明。”

朱由检对这位海盲部长,也是无可奈何,“那是因为现在有南洋的资源让他们掠夺,一旦南洋的资源枯竭,或者不能满足他们的胃口,他们必然进犯大明,实际上,荷兰早就进犯过大明,葡萄牙还在广东骗占了一块土地,澳门,曹爱卿知道吗?”

“臣有所知晓。”

“知道就好。”朱由检瞪猫了曹文诏一眼,“树欲静而风不止,西夷已经来到大明的家门口,大明即使退让,战争也是不可避免,试问曹爱卿,西夷跑这么远的路,来到东方,难道会与大明和平相处?如果大明不早做准备,今天的南洋,就是明天的大明。”

“陛下,臣明白了。”

众人议论了一番,最后基本上同意了郑芝龙的计划,但朱由检补充道:“占领台湾后,可以在大员建立母港,但不要急着去麻六甲,而是先进攻台湾南面的南琉球群岛,建立以马尼拉为中心的据,战略中心逐步南移。”

南琉球群岛就是西班牙人所说的菲律宾,北边的吕宋岛出产白银,这些年西班牙逐渐丧失了东方海上贸易的主导权,却是一声不响在吕宋岛开挖银矿。

朱由检知道,白银,是大明最紧缺的流通货币。

原来的户部,现在的财政部,在发放俸禄的时候,一般只发五成的白银,其余的就直接发放粮食、布匹等实物,如果大明能占据南琉球群岛中的吕宋岛,就可夺取岛上的银矿,为大明提供源源不断的白银。

至于探寻海上贸易之路,自然是为大明商人赚取最大的利润,这些利润中,有一部分会作为赋税交给税务部,对大明商人和朝廷都有实际上的帮助。

朱由检还提出:“为了减少航程,将来舰队出麻六甲西行之后,可以在缅甸,奥,现在叫东吁王朝,建立海军补给基地。”

郑芝龙还未明白朱由检的意思:“陛下,舰队西行,是要在沿途建立补给基地,但缅甸不是大明的国土,需要朝廷派员去协调。”

朱由检随口说了句:“缅甸以前不是大明的国土吗?”他早就有收复缅甸、开启印度洋出海口的计划,要不是西藏和玉昌发生了暴乱,怕是已经收回了。

“陛下准备收复缅甸了?”在李春烨的眼中,朱由检就是鹰派,汉人曾经的土地,哪怕只是与汉人沾上边,他都要一步步收回,如果朱由检要收回缅甸,他一也不奇怪,作为国防院长,他要先做好战前的准备工作。

朱由检还真不是李春烨眼中的那种人,他不是要收复所有的故土,而是用后世的眼光,为大明建立战略基,以大明现在的实力,加上将来的发展,完全可以侵占更多的土地。

土地多了也不一定的好事,土地越大,越难以有效管理,就像蒙元,可以说建立了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庞大帝国,但不久之后就陷于分裂和无休止的战争。

实际上,死于战争中的蒙古人,比任何民族都多。

没有先进的科技与文化,长期处于游牧状态,蒙古人的生活状况比动物也好不了多少,他们一直以温饱为最高目标,在各地的战争中,充当他人的炮灰。

朱由检并不是以侵占土地为目标,而是以有效管理为前提,利用农耕民族相对先进的科技与文化,利用汉民族的人口优势和向心力,为大明数百年后的生存布局,为汉民族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以朱由检的目光,只能看到数百年,数百年之后的事,他也不知道,谁又能看透人类的最终归宿?

是科学技术的无限发展之后,人类驾驶各种高速飞行器遨游整个宇宙,还是像史前文化所描述的那样,人类一旦发展到一定的时期,地球不堪重负,就会因为战争、自然灾害、科技极度发达等原因,导致整个地球上的生物全部毁灭,然后再按照达尔文的进化论,重新进化一次?

未来是无法预知的,朱由检要实实在在做好现在的事情。

“收回缅甸的时机未到,附近的云南军队在西藏未回,北方的军队又难以适应缅甸的湿热气候,以后再说吧,战争的主动权在我们。”朱由检扫视了在场的几位高官,“这只是你我的口头闲聊。切勿泄露出去,否则大臣们又会有人说朕穷兵黩武了。”

“陛下,臣明白了。”李春烨心说,现在不是时候,那就是迟早的事了,还是早做准备为妙,免得到时候跟不上皇帝的节奏,落得被动。

朱由检可没管李春烨怎么想,他看了眼郑芝龙,“郑将军,给你一个月的时间,对南海舰队的将士们,按照大明军人的要求,再次整训。”

“是,陛下。”

“做好收复台湾的准备,到时候,朕在京师,就不能亲自观战了,今天先送你一件礼物,算是为你饯行吧!”朱由检目视李春烨,见李春烨正在发呆,只好咳嗽一声,算是提醒。

李春烨从遐思中清醒过来,他赶紧抖抖衣袖,从里面掏出一份官凭:特任命郑芝龙为南海舰队司令。

和官凭一道交给郑芝龙的,还有一面南海舰队的队旗。

第333章荣誉勋章

李春烨与国防院的几位部长,商讨了好几天,终于草拟了一份军事改革的方案,交给朱由检后,朱由检觉得不满意,让他拿回去修改,反复修改了三次,朱由检才基本满意。

既然是关于军事方面的改革,国防院的高官又集体参与草拟方案,朱由检准备直接公布执行,但李春烨认为,这次的军事改革,恢复了公、伯、侯、子、男五等爵位,隐隐有提升军人地位的嫌疑,加上伤亡士兵的抚恤金比较大,最好能让百官们知道。

反正以后这些制度需要文官们去执行,不让他们知道是不可能的,朱由检也就同意了李春烨的建议。

草朝会上,李春烨宣读了军事改革的草案。

这次的军事改革,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首先是伤残亡军人的抚恤问题。

大明新军已经初步建立了军队的职业化,将士在服役期间,不仅国防院会提供粮食和武器装备,还有基本的俸禄,相当于在做工,单位除了提供吃住,还发给酬劳。

虽然普通士兵的俸禄极低,每个月只有半两,但要养活家中为数不多的人口,差不多足够了。

如果将士在战争中立了功,还可以得到额外的奖励,这样士兵们才渴望在战斗中立功,得到更多的战争奖,让老婆孩子生活得更好。

既然是战争,就可能有伤亡,一旦军人伤残或者死亡,其家人的生活必然受到影响,本来家中死了男丁,就是凄惨的事,加上生活也会陷入窘境,这就是士兵们的最大牵挂。

大明朝廷为了让军人没有后顾之忧,早就建立了一套伤亡军人的抚恤金制度,一旦士兵伤残或者死亡,朝廷会拨给钱粮或者钱财,保障士兵家庭的正常生活,让兵在战场上无牵无挂地为国立功。

这种制度本身不是欺骗士兵的,而是真实存在的,否则,士兵一旦知道自己伤亡后,他的老婆孩子连饭都没得吃,谁还愿意安心打仗、勇往直前、为国捐躯?同伴的今天,就是自己的明天。

但大明伤亡士兵的抚恤金制度,一直比较混乱,不同的军队、不同地方的军队,抚恤金的标准不一,而且很多地方的抚恤金都是由地方官府发放,这就给贪墨带来机会,以致发放到户的抚恤金,越来越少。

特别是万历之后,朝廷入不敷出,便开始拖欠士兵的军饷,甚至连抚恤金都拖欠,这极大地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大量的府兵几乎等同于普通的老百姓。

这次的抚恤金制度改革,就是建立全国标准一致的抚恤金制度。

抚恤金标准全国统一,可以防止发放过程中的克扣现象,士兵要是阵亡了,军队会给士兵的家庭发送一份士兵阵亡通知书,士兵要是伤残了,在出院之后,也会领到一份有医院签发的伤残等级证书。

根据新的《伤残亡士兵抚恤金制度》,士兵及其家属都能知道抚恤金的具体数额,死亡了多少,一级伤残多少,二级伤残多少,三级伤残多少,为了宣扬大明律法,每个县的城墙上都会贴出相应的告示。

士兵及其家属都有知情权,知道抚恤金的具体数额,发放的人员自然不敢克扣。

原来京师军的抚恤金比较高,地方军的抚恤金比较低,一方面是是因为大明的赋税收入不足,另一方面是京师军上前线比较多。

现在不同了,大明的赋税收入大大增加,已经超过了两千三百万两,而且由于新式火器的广泛使用,士兵的伤残亡大大减少,已经具备了统一发放抚恤金的条件。

至于京师军上前线较多,就更不是问题了,上前线才会有伤残亡,才有可能领到抚恤金,不上前线打仗,哪有什么伤残亡?士兵在训练中的伤残亡现象,也是存在的,但不会太多,可以忽略不计。

为了保障《伤残亡军人抚恤金制度》的实施,国防院还成立了监督委员会,监督委员会由伤残军人组成,主要是监督《伤残亡军人抚恤金制度》的落实,还负责处理有关的纠纷。

这些经过战场血与火洗礼的伤残军人,比别人更能体会伤残亡士兵家庭对抚恤金的需要。

监督委员会成员不再发放抚恤金,而是计入公务人员发放俸禄,这样不会增加财政负担,也就是说,这些伤残军人基本上是义务为同伴们追讨抚恤金。

由于北五省的军队战斗比较频繁,士兵伤残亡的人数比较多,暂时在北五省设立监督委员会,监督委员会由各省总兵管辖,以后逐步在中五省和南五省设立监督委员会。

伤残亡军人抚恤金制度的改革,实际上只是一个规范化的过程,朱由检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杜绝发放过程的黑洞,更重要的是为了宣扬大明的律法,有法必依,他要让老百姓相信朝廷,相信朝廷制定的律法,律法就摆在那儿,谁也更改不了。

抚恤金制度以前就有,只是当时没有统一的标准,执行起来比较混乱,是滋生贪墨的温床,如果谁要是反对这项改革,那就说明你还想浑水摸鱼,从原来的混乱中捞一笔,谁有这么大的胆子?

贪墨本来就是见不得光的事,谁敢明目张胆进行下去?而且还是在皇帝的眼皮底下,大明的《反腐律》就摆在皇帝的案头。

第一项内容没有人反对,大大提高了李春烨的信心,他随后宣读改革的第二项内容。

第二项内容是军人的荣誉问题。

作为大明的将士,一旦有了守土开疆的机会,谁不希望立功?功劳一般都可以转化为物质上的奖励。

国防院认为,仅有物质上上的奖励是不够的,还要建立起精神上的奖励,让大明将士以为国立功、守土开疆为荣,甚至发展到以成为大明的军人为荣,有时候,精神的作用比物质上的奖励更能调动将士们的精魂。

李春烨当然不知道纳粹德国和武士道日本,从精神上激励士兵是朱由检向他提议的。但李春烨从汉民族的实际出发,想到军人的荣誉制度,让朱由检十分高兴,颇有“竖子可教”的感叹。

军人一旦获得了荣誉,就会得到相应的荣誉勋章,荣誉勋章有五级,军官和士兵都可以根据军功获得,其中一级勋章以后每年不得超过两枚。

荣誉勋章仅仅代表军人的荣誉,不再额外增加奖励,没有什么经济利益,除了制作的成本,朝廷也不会增加经济负担。

既然不用花钱,大臣们也没有反对,权当是朝廷激励将士的一种方法。

由于国防院的疏忽,改革方案中,没有对以前的军功加以说明,也就是说,军人荣誉制度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执行,国防院没有设立时间表。

以前的军功当然不会追溯到蒙元、两宋和大唐,就是大明,开国已经两百多年,开国将军们早就不在人世了,他们的后人有没有资格代领这份荣誉勋章,大臣们意见不一。

最后,大臣们一直同意,就从朱由检即位开始,计算武将的荣誉军功。

朱由检登基已经五年,大明发动了两次战争,一次是北伐建奴,一次是南征藏民暴乱。

本来荣誉勋章应该有国防院颁发,但这是第一次,为了让大家凑个热闹,朱由检和国防院都同意由大臣们共议。

首先是北伐战争,大明解决了十多年的国患,这是大明立国以来,战功最大、作战规模最大、收复土地最多的一次战争,作为北伐战争的总指挥,朱由检被大臣们推举获得一枚一级勋章。

朱由检是皇帝,他本来不愿与将士们争功,但他要是不愿接受这枚勋章,北伐的其他将士们也不好论功,再说,他以后还有可能亲自统兵,有了这枚勋章,可以增加在军队中的威望,想想也就同意了。

此外,独自统领北伐的中路大军、后来又独立收回奴儿干都司的袁崇焕也被授予一枚一级勋章。

北海舰队陆战第一师在掩护袁崇焕的大军度过三岔河时,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师长李长山获得一枚一级勋章。

获得二级勋章的人就更多了,中路军的杜文焕、左路军的满贵、北海舰队司令卫信、留守岭北省的洪承畴等。

低级的勋章估计人数很多,大臣们就没有一一议论了。

南征藏民暴乱的战争,无论规模还是影响力,都远远不能与北伐战争相比,大臣们只是给南征军的两位主帅沐启元、左良玉评定了一级勋章。

为了给荣誉勋章增加一喜庆效果,朱由检当朝宣布:一级勋章获得者,除皇帝外,见任何人都不用下跪;二级勋章获得者,见正三品以下官员,一律不用下跪;三级勋章获得者,见正四品以下官员,一律不用下跪;四、五级勋章获得者,见从六品以下官员,一律不用下跪。

在朱由检的心目中,这仅仅是一种礼仪,或者说是勋章获得者的一种资格,没有多少实质的内容,后世就没有跪拜之礼,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

但是在现在的大明,这是对军人的一种激励,是军人梦寐以求的荣誉。

第334章第一次被封驳

一名四、五级勋章的获得者,可能是一名普通的士兵,他以后见到从六品以下的官员,包括正七品的县令,都不用跪拜了。

如果这名士兵回到自己的家乡,见到以前特别敬仰的县令大人,现在不但不用跪拜,还可以平等地拉拉家常、喝喝小酒、逛逛青楼,在他的家乡,在乡亲们面前,该是怎样的一种荣誉呀!虽然没有衣锦还乡,但至少可以在家乡扬眉吐气。

当然,前提是你必须获得荣誉勋章。

大明朝等级森严,在程朱理学的反复宣扬下,已经深入人心,深入骨髓,在百姓的眼中,皇帝就是神仙下凡来管理人间的,和普通的百姓有着天壤之别。

皇帝要娶多少老婆,要娶谁做老婆,都是天经地义的事,自己娶不上老婆,那是自己没本事,与皇帝、百官娶了大量的老婆,造成基层男女人口严重失衡没有一关系。

就是百官,也是天上的各种星宿下凡,只不过在天上的时候,他们比皇帝低一级或者几级而已。

这种等级森严的制度,束缚了人的思想,严重阻碍了大明的发展,阻碍大明再次登上世界民族之巅,但文化上的革新,朱由检也不知道怎么办,如果只凭一己之力,利用皇权强制推行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也不一定行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