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晚明之我主沉浮-第16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陛下……”那宫女见朱由检面色转换,只得轻移莲步,走进木桶,看到朱由检与王美玉都是光着身子在木桶里,她一时呆住了,进退不得。

“你遣一名宫女,快去坤宁宫,先取几件宫衣来。”

“是,陛下。”

那宫女得了朱由检的赦令,正待离开,又被朱由检叫住:“等等,你先让其余的宫女,暂时避到各自的寝房,一柱香时间之后,再回到各自的去处。”

“是,陛下,奴婢这就去告知她们。”宫女刚刚出了浴室的小门,就小声偷笑起来,她又怕朱由检听见,只好双手捂着嘴。

“陛下,我们怎么回房呀?”王美玉已经能听懂大部分日常的对话,宫女说没有预备宫衣的事,她隐约听懂了。

“放心,不会让你穿脏衣服上床。”

“坤宁宫离这儿有一段距离,难道我们要在木桶里等呀?”

“不用。”朱由检眨眨眼,“朕刚才不是让这里的宫女,回到自己寝房去了吗?”

“陛下的意思是……”

“朕抱你回房!”

王美玉大惊:“陛下,这如何使得……”

“玉儿放心,现在天色已晚,这延禧宫的室外,就和室内一样,连个人影都没有。”

“陛下……”

“玉儿,不用争了,难道你准备在这个木桶了受冻?万一要是生病了,怎么办?”

“……”

两人从木桶里出来,相互给对方擦干身上的水渍。

朱由检熟练地一手揽腰,一手抄起王美玉的腿弯,将她横抱起来,“玉儿,你看起来如此瘦弱,没想到还这么重,不会是怀上了吧?”

“陛下……”

虽然现在天色早已深黑,外面又是无人走动,王美玉还是羞得抬不起头,她拼命往朱由检的怀里钻,胸前的桑葚,已经被朱由检的前胸揉得皱褶。

如果现在有人躲在墙角的阴影中偷看,手里即使拿着夜视镜,也只能看到王美玉的后背与美臀。

进了寝房,王美玉急切地从朱由检的怀里脱出来,她翻身上床,一头钻进衾被里。

“玉儿,别急,朕今晚有的是时间!”

“陛下!”王美玉将脑袋埋在衾被的里面,好似只有在衾被里,她才有一丝安全感。

现在还没有衣服换上,朱由检担心着凉,也是钻进被底。

王美玉似乎没有完全放松身子,才半度春风,朱由检还没有输送传宗接代的魔水,她就扳住朱由检的后背,连连讨饶。

第281章皇帝无赖

九月十五日,朱由检终于同意朝会,这是他北伐归来的第一次朝会,大臣们已经期待很久了。

现在的六部,已经各负其责,相互之间基本上没有权力交叉,尚书和侍郎们,已经能对绝大部分事情,做出最终的裁决,朱由检如果不搅局,他完全可以甩手不管。

所以,朝会上也没什么事,只是从形式上对以前的延续,证明大明朝廷在大事大非上,是集体裁决。

朱由检往龙椅上一靠:“诸位爱卿,可有什么本奏?”

大臣们都是默不作声,显然他们不希望皇帝过问他们手头上的事,就是六位尚书,也是抬头在人群中寻找,看有没有多事的人。

就在很多朝臣以为朱由检又要散朝的时候,朱由检却是从龙椅上站起来:“诸位爱卿,朕此次出兵关外,感想颇多,一个只有数十万人口的建奴,就能与大明激战数十年,让大明损失数千万银两、数百万人口,而蒙古各部更是大明数百年的国患,你们想想,这到底是为什么?”

这样的问题,大臣们早就想过,但谁也跳不出历史的圈子,谁又能从本质上给出答案?

朱由检见大臣们鸦雀无声,他只好给出了答案:“问题出在大明自身。”

“大明自身?”

“大明有什么问题?”

“六部不是好好的吗?朝廷不是正常运转吗?”

……

“嗯,嗯。”朱由检咳嗽两声,压下大臣们小声的议论,“你们说的,只是表面现象,其实,大明有许多问题,朕简要列举一下。”

“数年前陕西发生民变,这陕西的百姓,为什么要起来动乱?他们的粮食,究竟去了哪儿?”

“十数年的辽东战役,大明花了数千万银子,更换了几任统兵将领,为什么都是战争不利?这是朝廷的责任,还是将领的责任?”

“大明人口不断增加,而户部财源逐渐枯竭,究竟是什么原因?怎样才能提高户部的收入?”

……

见众人议论纷纷,都是抓不住重,朱由检皱皱眉头:“就拿辽东战役来说,如果说是将领失责,那为什么更换了将领,战争依然不利?朕此次北伐,依赖的还是袁崇焕、满贵等辽东将领,为什么能一战而平建奴?”

“那是陛下英明神武!”人群中不知谁说了句。

朱由检摇头:“如果朕统的还是原来的士兵,一样不能取胜,爱卿们没有忘记‘土木堡’之变吧?皇帝亲征,未必就能取胜。”

大臣们还在议论,不过,他们的声音,比刚才小了许多,显然没有刚才那么自信了。

“这些问题,显然出在朝廷上。”朱由检换了语气,转向自信、坚定:“为此,朕决定,将大明某些不合理的事情,更正一。”

有些人期待,有些人震惊,有些人茫然。

“朕的这些决定,都写在这本小册子上。”朱由检目视身后的张彝宪:“彝宪,给爱卿们每人发一份,让他们仔细看看。”

“是,陛下!”张彝宪取出厚厚一叠小册子,开始向大臣们散发。

说是小册子,其实只是一张白纸,上面写满了小楷,再对折起来。

朱由检坐回龙椅,冷眼看着大臣们。

“陛下,这不是简单的更正,这是要动摇大明的国本!”

“危言耸听,你且说说,如何动摇大明国本?”

“解散宗人府,那宗室子弟何以生存?”

“宗室子弟也是人,为什么不能给他们自食其力的机会?”

“一旦宗室子弟出笼,大明将乱象环生。”

“何以见得?太祖年间,没有限制宗室子弟,大明不是一样太平吗?纵观历史,有哪一个朝代,像我大明这样,对宗室限制得如此厉害?”

“所以就出了成祖……”

“成祖英明神武,五次出征关外,这才保障大明两百年平安,你敢污蔑成祖?再说了,即使限制宗室,大明不还是出了南昌宁王?”

“你……”

听着这些议论,张彝宪吓得脸都煞白了,但朱由检却是端坐在龙椅上,一言不发,他眼观鼻,鼻观心,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

“陛下,此事万万不可!”一大群朝臣跪倒在朱由检的龙椅前,他们吸引了所有朝臣的眼球。

朱由检见抵不过,只好开言:“爱卿们且起来,朕今日朝会,就是要听听爱卿们的意见,你们说的话,朕一直在思考。”

朝堂上乱成一片,但朱由检正在想着,怎么才能裁减掉庞大的后宫,对于朝廷的议论,他全然不顾,什么也不想听。

大臣们渐渐分成三拨,以黄立极、李春烨为代表的改革派,坚决支持朱由检的改革计划;以王永光、乔允升、李长庚为首的旧东林党人,坚决法反对朱由检的改革方案;还有一拨,以毕自严为首的松散群体,他们人数最多,既不表示支持,也不强烈反对,基本上抱着看热闹的心态。

支持朱由检改革的官员,早就准备好了说辞,他们引经据典,滔滔不绝。

而反对改革的人,这是第一次听说朱由检要改革,也是第一次看到朱由检的改革方案,因为事出突然,他们准备不足,胸中虽然有千言万语,却是一时反驳不了改革派。

改革派在辩论中,渐渐占据上风。

但反对派绝不甘心失败,他们连人生攻击都使用上了,就差动手动脚了,朝会大有失控之势。

朱由检皱着眉头:“诸位爱卿,朝堂不是菜市场,朕今天是听听你们的意见和建议,不是看你们谩骂打架,难道你们希望朕乾坤独断?”

“陛下,臣反对……”

“陛下,臣支持这种改革,大明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

大臣们用词虽然有所缓和,但语气还是相当激烈,从辰时一直争论到午时,又从午时争吵到未时,战火还在不断升级。

大臣们已经分成数个小圈子,每个小圈子都是一个战场,有支持者、反对者、沉默见证者。

朱由检的心里,实在太佩服这些大臣们了,他们到现在连一口水都没喝上,嗓子还是这么响亮,这要是后世,没准他们都能捞个男中音、男高音什么的,一旦办个演唱会,挣个数十万,应该不成问题,可惜,这么好的嗓子,白白浪费在这泼妇骂街式的朝会上。

朱由检向张彝宪使个眼色,张彝宪跑到后堂,给朱由检捧上一杯香茗。朱由检接过香茗,向老牛把水那样,“咕咚咕咚”直灌,他希望自己喝水的声音,能激发大臣们对香茗的渴望。

但朱由检失算了,大臣们现在都忙着争吵,别说喝水声,估计现在在朝堂放串鞭炮,他们也不一定能听到,也许只有雷声能让他们消停一会。

大臣们争论的内容,朱由检一句也没听清,他到现在,还没想好用什么理由裁撤后宫。

即使没有听到争吵的内容,朱由检也可以想到,这些没有国家观念的大臣们,看待问题的出发,除了历史惯例,就是笨阶层的利益最大化。

申时左右,大臣们的声音,渐渐弱下来,他们不吃、不喝、不坐、不休、不眠,已经争吵了四个多时辰,要是后世的八小时工作制,这一天的时间就这么过去了。

不是他们不想再争论,而是他们已经没有了争论的力气。

朱由检低头打量着大臣们,有些年老体弱的大臣,早就眼皮打架,连站立都是困难,眼睛睁开的那会,还是会争上几句,然后眯上一小会,养精蓄锐,准备下一次的争吵。

他们的脸上,不屈的斗志还在,就像两只斗鸡,虽然双方都累得站不起身,但还没有分出胜负,谁也不服谁。

只要他们恢复一丁的力气,战斗还会继续下去。

朱由检暗暗心惊,难道大明时代,就有了兴奋剂?怎么自己从来没听说过?

申时快要结束的时候,朝堂终于安静下来,大臣们再也没有了站姿,政见相同的群体,相互倚靠在一起,勉强维持站立的状态。

朱由检靠在椅子上,他早就被人类不屈的意志所折服,早知道如此,他今年就不该出征关外,让这些体现大明不屈意志的朝臣们,先去辽东打打头阵。

直等了一袋烟的功夫,见朝堂还无动静,朱由检才从龙椅上站起来:“众爱卿的意见和建议,朕都听到了,你们的良苦用心,朕也记住了,既然爱卿们都没有什么意见,那这份改革的方案,就要执行了————彝宪,散朝!”

“散……朝……”张彝宪的声音,又尖细又绵长,这一刻,比所有大臣的声音加起来,还要洪亮。

“陛下……”

“陛下……”

“陛下……”

……

他们的声音太微弱了,朱由检已经离开朝堂,根本听不到。

“咕咚!”

“咕咚!”

“咕咚!”

……

朱由检刚刚离开朝堂,就有大臣们摔倒,既有支持他改革的人,也有反对他改革的人,甚至还有一直在观望的人。

朱由检躲在屏风后面,听到一个个大臣摔倒在朝堂,低声骂道:“这些倔驴……”

既然改革方案在朝会上获得一致的通过,接下来就要执行了。

第282章迷雾一样的报社馆

首先执行的,是废除府兵制,北五省的府兵,北直隶、山东、山西、陕西已经全部整编成新军,陕西的新军虽然没有全部配备燧发枪,但已经按照新军的待遇发放军饷。

只有河南一省,没有编制新军,李春烨立即从兵部抽调人员,赶赴河南组建第三十八军。

其余的府兵及军户,如果完全丧失土地,或者剩余的土地不足以养活全家,剩余的土地暂时交给当地官府,他们则全部移居辽宁省,如果他们去得快,还能赶上冬小麦的种植。

于此同时,北五省完全失去土地的百姓,也开始移民辽宁省。

第一大道顿时忙碌起来,虽然背井离乡,但这些移民,基本上都是整村移出,到了关外,他们还是邻居,最重要的是,朝廷在关外,给他们无偿分配了土地,每丁三十亩,要购买这些土地,可是要一百五十两两银子。

有了这些土地,他们就可以养活自己和家人,再也不用受别人的盘剥了,将来他们的儿子,可以正常娶上媳妇,女儿也能正常嫁个好人家。

关外,让他们过上了许多年没有过的正常生活。

朝廷为了鼓励移民关外的军户,给每丁发放了一石粮食,如果他们节俭一,完全可以正常过冬。

朱由检偶尔乔装出京,看着东直门外的第一大道上,辽宁移民络绎不绝,他第一次感觉到,重振大明,这是真正开始了。

于此同时,在京师的东北角,有一份叫做《明报》的报纸,突然从天而降,《明报》的东主叫扬子,是一个四十上下的中年人,平时不苟言笑,但坊间有传闻,他只是《明报》的主编,真正的东主,是另有其人。

《明报》是周报,一共有四版,第一版是大明各地的新闻,第二版是故事、小说,第三版是娱乐,专事刊登各种有厘头无厘头的名人轶事,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是第四版,取名《杂谈》,是专门探讨大明政治生活中的各种事件。

第一期的《杂谈》上,就刊登了署名“离骚”的文章《解散宗人府》,作者文笔犀利,观却不激进,他支持解散宗人府,因为宗人府已经是朝廷巨大的财政包袱,但应该缓缓执行,让宗族子弟逐渐适应做平常的人。

在同一期的《杂谈》中,还刊出了署名“把根留住”的文章《宗族在大明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文章认为,宗族是大明皇室的基础,他们不但出身高贵,还有才有势,千万不能落到朝廷的对立面。

第二期的《明报》,继续同类问题的探讨,署名“玉婉心”的作者,对“把根留住”的文章《宗族在大门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尖锐的批评,文章认为,解散宗人府,并不是废除宗族的皇族身份,也不是对宗族子弟的放逐与驱逐,相反,让受过良好教育的宗族子弟,更好地位大明服务。

京师是文人荟萃的地方,一些文人看了《明报》上刊登的文章,热血也是沸腾,他们也想加入到评论当中,将自己胸中的简介与抱负,传替给全社会。

经过多方打听,他们才发现,任何人都可以向《明报》投稿,只要观明确、论证充分,都有被刊登的希望,一旦选中,《明报》还会给作者相应的酬劳,但所有的文章,必须使用白话。

由于政论性的文章比较敏感,《明报》承诺,他们绝对为作者匿名。

文人一时沸腾了,特别是一些客居京师的秀才举人们,他们闲来无事,纷纷拿起纸笔,加入到《明报》的论战当中。

《明报》本身对解散宗人府的事件,不持任何立场,他们只刊登作者的观,只要不是反对皇帝,不是宣扬谋逆,所有的文章都有可能刊登到报上。

第四版的《杂谈》,竟然超过第一版的新闻,吸引了更多文人的眼球。

前两期的《明报》,都是免费派发,任何人都可以去《明报》报社领取,从第三期开始,《明报》开始有偿出售,每份三个铜板。

几乎每隔一期,《明报》就会刊出“玉婉心”的文章,总的来说,“玉婉心”支持解散宗人府,支持朱由检的改革,这引起了一些热血书生的主意。

这些书生反对改革,特别反对国民平等,他们聚集在一起,说到“玉婉心”,顿时群情激奋,于是,数十位书生领头,开始冲击《明报》报社。

扬子亲自出面,澄清“玉婉心”只是代表他的个人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