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末英雄-第52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对内殖民潜力,还有诸多旧观念,并不是那么容易轻易去除的。因为一个人到了成年之后三观定型的时候,基本上就很难有根本性的改变了。只要让“新人”彻底代替老死的“旧人”,整个社会的文化意识才能真正的革新。如果仓促的消亡了一切欧洲文明,又没有把握保证中华文明必然能够接替其使人类进步的重任,那即便是在一些民族主义者看来也是有所缺憾的事情。更别说张海从前世到今生都不是一个极端的民族主义者。至少,张海还要再用几年的时间做观察和了解,才能决定是不是最终展开行动。

知道这样的顾虑,刘洪涛与田宾等人也就没有再提不同的看法,而是赞同道:“今天冬季的确不适合继续跨海西征了,队伍这一年以来连翻大战,伤亡损失已经不再打下去如果遇到像之前同西班牙新军决战那种大的硬仗恶仗,虽然说也不是不能承受,但总会给队伍带来不利的影响。”

张海知道虽然有些事情不好直接讲出来,但还是安慰道:“大家也无需有多少遗憾。我也可以透个底:最多再过七年时间,也就是新朝十七年底以前,我们就可以决定是不是要把残余的敌人真正一扫而尽了。七年之内,我们投入巨大的资源的新一代才能真正肩负起岗位,并且首先步入政权与社会的人也会经历一定时间的考验。到那个时候,我才能够真正做最后的决定。我们的己任是革新天下,而不是要做一个超级版本的土匪强盗,我们对外一切行为的目的也基于此,如果行为南辕北辙,那终不过是误人误己。。。”在这个时候张海虽然没有把一些话完全的说开,但也表露出了自己在这一问题上的态度。

之后,张海又有些郑重的向柳香问道:“这一个多月来,那些从欧洲各地补充入的工匠水准怎样?我们的军械产值可以达到怎样的程度?”

柳香知道一些兵工产品的成本张海也是略知一二的,因此只说官价产值就能估算出大致的兵工生产规模。对此柳香并不讳言:“自东欧到西欧,新补充入工匠营的工匠人数累计两万,这当中大致有三分之一是不可靠或难以改造的,实际补入只有一万三千人左右。但是这一万三千人也已经逐步习惯了我们的管理原则。这些是能够从事比较高端线膛火器加工制造的人数。黑火药及一些原料的备制,可以运用的人力资源就要多不少。不计造船和被服,我们现在年军火生产能力应该在折算官价军械每年六百万两左右的水平。。。”

六百万两的兵械,在旧时足以武装每年十万以上的披甲战兵。朱元璋时代战争时期全国每年的铠甲产量不超过两万,加上其他金属兵械的生产也不过在每年百万两左右的产值罢了。可是如今的新军主力部队中的最精锐部队在获得了足够的车辆和马匹之后已经构想出了一种“最贵兵种”,那就是每个士兵至少装备一百五十千克的各种装具火力,其中一百二十千克左右线膛抬炮火力。基本上这种“最贵战士”也必然是装备多匹中型马和必要车辆的机动化力量了。

1312第1312章未来兵制

如果再加上这种“超级部队”于射术训练器材方面的成本及备用的一些辅助兵器,平均每个士兵要花费一个拥有水力机械辅助的熟练工匠折算十年认真生产才能武装起来。

按照这种变态标准武装起来的“重装部队”,一年的时间也至少能够武装六千战兵,全军核心兵力保持在五万左右的规模。

从起事的时候开始,张海就了解到在没有靠谱的社会意识形态与凝聚力之前“兵贵精不贵多”在政治和军事管理方面的巨大好处。如果只管理五万左右的队伍,那么张海在像亚历山大那样专注于部队和军事的时候能熟悉每一个士兵的面孔,对的上所有基层骨干与军官的号。即便不花那么大精力在军务方面,也能认识连和连以上的军官阶层。再通过必要的考核与控制体系,并不仅仅是认识,还能够做到对这些人一定程度上的了解。在不需要像奥斯曼土耳其那样必须给予这些人巨大利益才能驱使其作战的情况下,无疑队伍的规模越小,就越有利于在军事上的管理和政治上的安全。

西征之战累计投入近二十万人马,实际上即便在张海拥有几十名随军“秘书”团队的情况下仍然感觉到了巨大的压力,实际当中也往往只能保证十万人左右的有效管理和了解。

这些经验的进一步加强,也让张海对于西征之战结束后,新朝武装力量的基本结构有了一个大致的定位:那就是六万人左右的核心陆军,这些核心陆军都贯以“近卫部队”的称号,实际战斗能力在人员表现与作战意志可能会有一定滑坡的情况下仍然能够接近原来近卫部队主力的水平。

这六万核心近卫部队至少按照后金马甲的标准甚至更高配备二十四万匹左右的中型军马,若干轻型备用马;不但“重装”,而且具有几百公里范围内的紧急奔袭能力。这同样能够极大的加强部队的控制力与威慑力。

而真正意义上的海军也有必要完善起来了。

在这次持续一年时间的西征之战中,如果说远征部队暴露出哪些短板,那么第一位就是缺乏真正意义上的骑兵,在长途奔袭作战中一次又一次暴露出巨大的问题。如果不是远征部队的战斗力明显压倒对手,恐怕早就会付出巨大代价了。新式的武装力量不但要熟悉铳炮与夜战,还必须至少数量掌握骑兵大规模的有组织机动。这恐怕是如今新军主力部队的当务之急了。

第二,就是新朝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海军”,只有一些仅能称之为“陆军海战队”的中小型舰艇。本土水师的情况好一些,但更多的也不过是一些中型战舰而已。虽然在近海的情况下凭借着独特火器与战斗力上的优势也能压制这个时代的“远洋海军”,但在不利季节的远洋追敌方面还是暴露出巨大的短板。

按照张

海的设想:虽然海军不利于有效的控制,一个欧亚大陆的主宰者也无需让海军势力过度膨胀,但至少也得拥有近百艘左右的风帆主力舰,类似颠峰时期法兰西帝国那个规模的专业海上力量才行。这样,六万规模左右的陆军加上四万人左右规模的海军,就能构成整个新朝核心力量的主体了。海军的主要船型如果以软帆为主,固然在适航性等方面拥有不少优势,但是这也会极大的增加海军的技术性和专业性,在政治上实际上并不利于中央集权王朝对海上力量的掌控。在拥有推进效率更高的人力螺旋桨技术的情况下,更有利于安装人力桨而且专业水手所需数量更少的中式硬帆船舰队实际上更符合新朝海上力量的实际政治军事需要。

总计规模九到十万左右的近卫军体系之外,就是一般性的武装力量了。其实张海听到过身边小女孩儿们那里不少传过来的奏报,在“治安军”改成“公安军”之后,仍然有一些人觉得这样的名字不太好听,只不过稍微文雅顺耳了一些而已。在外人看来:“公安军”和“治安军”没有什么两样,兼职衙役的厢军或日本那些二三流在职武士们的干活而已。公安军野战旅好一听一些,但给人的印象也不过是战区打杂的干活。新朝立朝十年,统一全国数年来,民间两宋“崇文抑武”“歧视军户”的态度已经有所改观,不过人们崇尚和重视的也是新朝的“正规军”,对待那些表现良莠不齐的“公安军”实际上也仅仅不是像过去那样忌讳而已。新朝政府少有那种黑社会承包行政的治政思路,但与财政改善相应的,也把很多腐败现象与矛盾不可避免的转移到了自身。只不过在经济的改善与前朝所未有的一些利民行为面前被掩盖下来而已。

从大军西征开始,新朝正规军之外另外一个名头也逐渐叫响起来,那就是“少年义勇军”,也就是以应届学生义务兵为主体的军队。

不过“少年义勇军”很多学生兵觉得没什么,一些稍微有点儿旧文化基础的人还是有人觉得这“太不正规”。张海与刘洪涛等人经过讨论,在“少年义勇军”“中国少年先锋队”“青年军”“大新红军”“大新人民军”“大新解放军”“大新国防军”还是选择了比较正式的“大新红军”做为名称。虽然兵源的主体还是如参加西征的少年义勇军那样以应届生组成的义务兵为主。

同社会尽可能隔绝情况下的应届义务力量的好处,就是近代欧洲的军事学者们都是心知肚明的。

而依托规模庞大的义务教育体系,哪怕仅仅以三年义务役加少量长期军官和志愿兵为基础,在理论上也能轻易的拥有四百万左右的武装力量,平均每三四十人就有一名士兵,类似朝鲜战争时期动员状态下的美军那样。哪怕和平年代只有一半的人留在部队,淘汰掉一些性格上不太合格的兵源,也能轻易的保持二百万左右的常备武力。足够满足从西欧到本土三亿左右人口范围内的统治需求。

第1313章 未来兵制(二)

张海前世看过一本有关海南的架空小说提出过“力量分级”的概念,也就是说对于统治层的安全来说,少数精锐与大量常备部队以及部分辅助部队的三级结构最为合理,在武器装备已经对这个时代有代差的情况下。过于先进的武器装备特别是线膛化的单兵或双人武器应该要尽量避免推广。起初的时候对于这样的思想张海并不以为然,那赵宋就没有搞这套,而是常备部队为绝对主体,打压诸如牙兵牙将这种精锐。反而在政权稳定方面起了相对好的效果。那种少数精锐反而会萌生出类似奥斯曼近卫军那种军事贵族共治的野心。不过经过这么长时间身为君主的经验,也感受到了新朝与旧朝的巨大不同。首先是监管能力依靠一般君主所不可能具备的神化色彩与威望乃至一些特殊手段达到了极高的程度。其次十万人的“近卫军”不同于数百几千人串联成本更低的“牙兵牙将”。

而且也感受到了即便是拥有强大管理能力和凝聚力,远非旧式王朝可比的新朝,也有一些天然的组织能力边界。比如说如果国有企业体系的规模扩大到百万甚至几百万人以上,那么基层的管理水平就必然会降低。政府总阶层的规模扩大到上百万,区域扩大到上千个县,并且还要让政府从事一些涉民涉经济事物的管理。那么**现象就根本不可能避免,只能在一定程度上遏止。

这是是“树业有专攻”想法的来源。这二百万左右规模庞大的“新朝红军”,按照历史上18世纪中叶欧洲军队的模式武装起来,并辅之一同落后军队交战的必要近兵器防御装具也就足够了。类似不少单穿小说的主角军那样。“新朝红军”的总力量在这种情况下有可能超过近卫军集团,但只要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体系不出问题,这些以应届寄宿制学生为主的义务兵为主的军队就会是可靠的。

除了这两级正规军事力量外,还需要建立一支专门的城乡司法体系去取代过去的“吏”。张海曾经对旧时的“吏”这时代的很多人一样没有什么好印象,而且也有些不解。难道一个可以供养上百万军队,雇佣几十万野战力量的王朝没有必要的财力来供养公务员队伍,非要把这种事情外包出去么?不过随着新朝政权建立以来张海有了更多的治政经验,却最终明白了传统王朝要这么做的原因。传统王朝未必缺乏足够的经济能力来供养庞大的公务员队伍。比如三国时代,百万人口的蜀汉就有近万“吏”。但并不是说一些俗务归了政府,就不会有种种弊端,不会增加社会成本降低政权威望了。如果那样做,对于政权甚至是对于整个文人阶层的政治声誉必然会有更大的损害。据说宇文泰有篇“贪官论”,在武人横行政权不稳,各种阴谋造反层出不穷的年代。张海认为“贪官论”在其特定时代也有可取之处,但那文章也有很大问题,那就是**阶层固然可以成为强有力君权的“摇钱树”,却会波及到武装力量阶层增加造反风险的同时削弱镇压能力,这还不算削弱一个政权对外军事能力导致问题,从而最终有可能导致一个政权的覆亡。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有些事情是必然伴随着巨大**问题,必然容易滋生各种弊端的,那么合理的选择就是以另一种组织来承担这种“**代价”而不让其波及到政权,特别是波及到武装力量。因此,唐宋以来的一些基层行政实践的原因也就很明了的。

从实践效果上看,当基层警察和吏员扩大到一定规模的情况下,如果要有**行为产生,需要分好处的人会太多,更像基层倾斜,反而会在一定程度上遏止这类行为的产生或过度化。至少相比传统社会下的吏员是如此。从另一个角度上:能量不大的基层人员**,也更容易监管和治理。审判一批没什么背景的**警察,廉正公署不会面临巨大压力。然而这些人如果都是积累了巨大人脉和能量的人就另说了。

因此,张海也决定将过去的“公安军”专职化,规模化,从事更多的基层管理而不仅仅是少数和钱十分有关的工作。这样:新朝武装力量体系就会由十万人左右的陆海近卫,二百万人左右的新朝红军,上百万规模的基层公安体系组成。这些体系的总成本会扩大到折合标准粮价一亿五千万两左右的水平。但实际上新朝红军的多半军费由广大“殖民地”来承担,总的费用负担不超过标准粮价下的,随着近年来国内经济体系的近一步完善,是有承担这个负担的经济基础的。这也是人均经济水平和社会文化的改善,给整个社会所带来的改变。所谓的“近代化”大致就是如此了吧。

在初步的对未来新朝武装力量体系有了基本规划之后,最先一步的动作就首先展开了。线膛器及其相关人员集中起来,近卫部队首先就扩大到了近三万人左右的规模。马匹经过一定的增补与进一步的训练之后,强化到了十多万匹的水准。这就让这支三万余人的核心部队有了进行高速机动的能力。

在意大利诸邦向新朝妥协的情况下,临近新年之前就有大量的船只集结过来。冬季的地中海也并不平静,不过也比类似季节的中国东南沿海好多了,队伍在这样的海域上具备了很短的时间内就做战略性机动直接抵达黑海附近东欧与西亚腹地的可能,回师和战略机动的速度也必然有本质性的改变。

这些行为看似是对军队进行重新的整编,而刘洪涛却已经意识到了什么:“圣主,是要提前回国么?”

张海也没有隐瞒什么:我打算以最快的速度提前回国了,我觉得这样对于了解这段时间以来国内的情况也更有利些。

1314。第1314章 信速东归

在完成近卫部队的扩编和整编并准备东归的时候,有人猜测大军的主力是要通过海路迅速向黑海方向增援,以最快的速度平定中东与东欧一带的乱局。当然也有人觉得大军的主力是要归师了。不论是哪一种,都让这一年多时间以来经历了多次大战恶战的官兵们感觉到欣慰。

张海也并不反对这些经历了足够战事,承受了足够的伤亡风险的官兵们对和平的期待。有些事情,是人之常情而不是什么不正之风。为了避免基层军官在这个问题上犯错误,张海还专门叮嘱过了。

近卫部队完成了阔编之后就立刻踏上了由海路南归的过程,因为在南俄还有地中海沿岸有大量的马匹资源,因此队伍起程的时候并没有让太多的马匹上船增加负担。除了张海还有近卫部队的官兵们以外,不少在战争中永久伤残的人员也上了船,大量工匠营中的核心骨干还有杨思等人也跟着一起踏上了船只。这更让一些人明确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