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末英雄-第5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对**现象的整肃并没有影响到青州之战结束后的一个月里对新战士们的纪律性共同科目补充性训练。深入到排一级做为军官层、可靠性远高的多也拥有共同理想的学塾弟子们最大限度的克制了这种事情对纪律管理造成的负面影响。对于趁机不服从训练和抵制正常纪律的新兵则掉入由总部直接负责的“直属补训队”进行强化管训。

出武安的东昌之战以来队伍上因为扩军和一个接一个的胜利而导致的涣散现象也得到了初步的遏止。

。。。

第126章 火炮预研

随着做为各班长、副排长的基层骨干逐步在作息和训练中担负起了对新战士大部分的管训任务,在没有多少战事的情况下不仅仅是核心弟子、就连一些学塾弟子也空闲出了大量的时间。

以往在武安的时候除了带兵之外负责训练之外还要抽出时间负责赶制火器或进行帮工,那时候全队的工匠资源还很有限。现在获得了超过一万规模、有一定基础可以随时在指导下转做火器的时候虽然每天仍然要花数个小时的时间负责指导那些工匠们按照标准和规程做活。还要为不少人进行文化补习。但是仍然能抽出一些空余时间来参加新火器的设计和研讨。

毕竟除了有多年文化功底的张家弟子,还没有多少人能协助张海进行新火器的设计和研讨。

北城门楼里的一次位于纸上推演中,刘洪涛构想敌人利用丰富的人力物力仿制出大概一千辆左右的臼铳盾车与张家完成训练的四个步兵营,共计十六个弓箭排及三十二个火器排进行对抗。与此同时,敌人还有一万左右的精锐骑兵助阵,每名骑兵还都至少装备了三支以上骑兵用的臼铳。

这个设想的敌军规模并不比青州之战时甚至邹县之战时的敌人战兵规模大。在数个月的准备时间内,只要朝廷有一定的重视程度,并不难获得。就算没有张家精益概念乃至制造上的一些管理方法,这些臼铳的成本也太低了,而且其钝击杀伤的原理防护成本也有些高。

“对方仿制我们的火器的军队我们又不是没有遇到过。即便他们仿制了我们的兵器,可并没有我们的纪律性、战场意志、知识技巧。那些臼铳弹丸在远距离的杀伤率按我们的统计只有二百分之一,近距离则有三四十分之一。归根结底是我们拥有与敌人近战对射稳定发挥的勇气,所以不在乎更稀薄的队型,以单列横队全队都可以有效依托车盾掩护。”李峰回想去过去的一些交战经历说道。

可不轮怎么计算,在拥有十倍兵力优势的情况下明军的前阵也可以有效得到车盾的掩护,远距交战中命中率虽然是战士们的十分之一甚至还不到。在拥有十倍人力添弹丸的情况下所能携带的几十万枚重弹丸还是可以给队伍造成上千人的严重伤亡。

而在这种情况下,即便能够抵御住敌上万精骑的冲击,因为一线减员过于严重,阵型遭到了严重破坏,还是很容易陷入危机之中。

“不用再算了,我们试研火炮组建炮兵部队的决定应该是正确的。”张海说道。

“敌人如果又要仿制我们的火器呢?”李峰有些无奈的说道。

“过去我们没有多少合格工匠又要赶数量,因此只能因陋就简让人一看就明白什么原理。这一次,我们要有点儿技术含量至少让对手跟风的阻力很大。”张海有所信心的说道。

这信心却是从最近一个月的时间特别是最近十几天试铸火炮的无数教训得来的。

寻常从明军那里缴获的弗朗机乃至大小将军炮的制造方法其实同小型的臼铳大同小异。都是用整块儿的铁板卷制在模具上锻打。根据固定距离上弹道落差和炮弹重量的大致测算:这种炮的炮口动能达到一万焦尔左右就是极限了,而且很难做的更大。直射射程也很有限,未必相比**弩并没有本质区别。

而当工匠们诸一按照“验证样品”的图纸和指导试制出稍大一些铁炮铸造件的时候,不知怎么会事,这铁炮好象在铸造中一加厚强度就下降了很多。就连青州城里一些优秀的铸钟师傅虽然能铸造出音律合格的大钟,但这火炮却似乎完全不同,管臂一厚就承受不住多大的压力,铸件越大质量就越差。就连一些学私塾弟子也完全搞不懂原因。

“只能看运气了!就是佛山甚至那边儿的那些红毛人,听说那里的熟练工匠铸造千斤左右大炮的成功率也只有两三成而已。”青州火器所里一名铸过的炮也似乎了解过许多的南方口音的老师傅叹道。

有些事情如果不明所以,则要在实践中花费巨量的工作和漫长的实践。幸运的是张海对这一问题却是在朦胧的记忆中稍有印象的:“大家记不记得我们冬天里使用臼铳的时候,有些铅弹塞进去的时候就会个别出现困难?”

“热胀冷缩的原理我记得师傅几年前就讲过。”一名负责对负责铸炮的工匠进行标准化培训的学塾弟子似乎想起些什么说道。

张海对大家说道:“我看问题就出在铸件出炉后的冷却问题上:炮管外面与空气接触,冷缩的速度更快。烧红的炮管内孔中气温灼热冷却较慢,这炮管内外空气的一热一冷就会造成炮管的内部像绷紧的弹簧一样紧张,一旦炮管内部稍有压力就会产生裂闻。

铸铁炮的这一问题当然可以有办法解决,但是在铁炮铸造过程中的巨大困难最终使得张海等人放弃铁炮而选用铜炮。

青铜的铸造性能要好的多,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几乎没有多少热账冷缩的效应,甚至是反之。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锻造的方法制造。

更重要的:铜炮的成本很大程度上来自材料本身,却可以在工时和加工方面节约巨大的工时成本,铁炮的成本几乎百分之八十以上出在废品身上。这对于需要在不算久的时间内制造出大量合格火器的张家新军来说却是最重要的。

两千二百多名直接负责火炮这一块儿制造的人分为七十二个班,二十多个工作间。按计划分三班轮班工作。每个班由一名精通铸炮和铸铁的专职工匠和**名由琉璃匠转过来的火工学徒负责。同时还有一名或两名学塾弟子负责过程监督和知识制导。

而自青州之战结束,这些工匠约有二十多天的时间是忙于实验尺寸的泥制铁模模具建造。相比泥铸模,铁模所需要的时间反而大大减少。而且无需顾虑铁模铸造铁炮时那么严重的温差缩胀。

又花了近一个月的时间的轮班忙碌,终于试制出五种弹丸重量口径,每种弹丸口径十四种青铜配方的火炮准备在这些日子以来临时开辟出来的练兵广场上进行火炮测试。

。。。

第127章 试炮选型

出武安后从东昌打到邹县再从淄川一路走来直到攻克青州,张家队伍相对于自身需求,并不缺钱。

这七十多门青铜炮虽然花费的铜钱原料就将近两万贯,为了在试制选型中也能最大限度的保证质量,两千多人八万个工作日的工钱采用按每半个时辰一结根据工作进度及质量实时监督评价的原则支付。按照平均每半个时辰十六文钱的报酬掌握,折合除了基本的食宿外每月接近四贯钱的报酬,这比这时代一般群体出工的工匠收入高了至少一倍左右。平均每门试制炮的成本就高达四百贯左右。

为了节约成本,在试制阶段没有大规模的制造相应的火炮车架和弹药车。所有的各类青铜炮在铸造完毕后都是安装在简单木块架上进行发射准备。每种弹重口径的炮只准备一种制车坊新赶制的铁轮带架炮车。

什么样炮弹最有效?这往往也需要长巨额投入的实践,然而张海却通过印象中的历史经验确定了五种火炮做为主力火炮的备选方案:84毫米口径的四磅炮或“三斤炮”、95毫米口径的6磅炮四斤半炮、106毫米的8磅炮或“六斤炮”、113毫米口径的10磅炮或“七斤半炮”、121毫米口径的12磅炮或“九斤炮”。身管标准确定为口径的二十倍径左右。

早在进攻青州之前的行军实践中,张海就对火炮重量原则有了初步考量。重量标准也选取了相对有意义的重量级别:三斤炮和四斤半炮都选择250公斤重的身管,以火炮身管的一般长度,这是六个人抬行长途越野的最大重量。六斤炮和七斤半炮选择400公斤左右的身管重量,这是普通的三匹马可以挽载并长途行军最大重量限制。12磅炮的身管确定为550公斤,连同车架就更重,对马匹的要求比较可靠。但是张海有信心选训出几百匹能够有效协作拉炮的马匹。为了在制造中精确的控制规格,负责在工匠中的各班监造的学塾弟子们很是花了一翻功夫。

青州府衙前横贯东西开辟出的一条大道上,七十门试制出的火炮分成七组轮流按照规定可以达到尽可能大速度的装药量开炮测试。街道两旁建筑内的居民都已经被集中迁移到别的里坊内。

火炮的标靶则是部署火炮发射出一里距离以内二十多排四百多长六尺高五尺宽的一寸厚度左右的木板靶。按照一般的经验一寸厚的木板大致相当于一个只拥有中等防护的亚洲冷兵器士兵。

接连不断的巨大炮声在冬季的空气中直传到城外数里之远,引的那些冬日的清晨中刚刚醒来的明军城西营大营中的军兵一阵阵恐慌。青州之战中从投石雷到不知用什么方法打到很远距离上的铅弹带来的印象还很深刻,直到没有发现四周的人有伤亡的迹象才逐步按下心来。

“是不是城内的贼人发生了内讧?”

“也有可能是想引我们上当吃亏的‘假内讧’。”军议中,各副将参将们纷纷议论道。

杨国柱此前一直有些紧张的心却在接到昨天的消息后有些底气的舒缓下来,安慰众人道:“我们不用管它城内的贼人发生了什么如何打算。南方战场早已传来大捷,三个月前从南方起程的大军、陕西军、加上我们北方边军的后续部队将于一个月后云集于青州会剿这古强贼!”

若是以往听到杨国柱这样说,下面的军官肯定会对外省的大军抱以轻视、埋怨,担心那些人抢功。可经历过青州城头下的交战后做为先锋赶来的众将只盼望那些友军能够早点儿到达,也在这青州城下吃吃亏才会理解自身的苦衷。

“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在这临近会剿的时候加强巡逻,不要再让城内的大股敌人逃出成为流寇。即可,实在不行,就算吃不下也要跟踪和缠住这伙强贼!”杨国柱见诸将的神色也不由的暗自摇头,毕竟很多人都已经清楚这根本就是难以做到的事儿。

可当东昌府赶来的辎重队冒着寒风把第一批新仿制出来的四千多门臼铳及几百门大小臼炮及其配套的弹药送来的时候引来城西大营中诸将不由的赞叹,心也放下来很多。

“诸位!我们其实还是要感谢东昌府的卢大人,感谢圣上和厂公爷!早在武安之战以前,对这些简单却又实用的火器仿制就早已在进行之中了。”虎大威也欣慰的向众将讲道。

按照以往的历史和经验,一件犀利的火器从传入到推广,时间进度那是以年为单位来进行的。然而远非崇祯时代可比强力且有效的皇权外加危机带来不少优秀人才的作用,使得这一时代整个朝廷的运作显然比以往要快而有效了许多。

整整一个白天的火炮测试中七十门各型火炮分为十批累计发射了一百多批次近七百发炮弹,直到把准备的木拔打的千创百孔才算结束。

每一轮火炮射击之后,街道两旁的测验员还要以最快的速度对弹孔进行标注,以区分哪些弹孔是哪一门火炮造成的,并对不能再承受炮击的木板进行更换。所有的工作都要在大约四分钟以内的时间完成。

因为一些青筒炮的铅锡含量过高,再加上往往是以要求中理想的火炮装药进行测试,七百多炮的试射中竟然发生了九次炸膛事故,当然更多的情况是几十次鼓包和裂口等险情,若是铁炮恐怕就是几十次炸膛了。当然因为在试炮场所建立了可以快速躲入的工事堡垒。在繁重的试炮过程中由李峰刘洪涛等人亲自监督,所幸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这些事故的代价终究考验出了最佳合适比例的高铜分比例介于黄铜和青铜之间的炮铜。

白天的试炮之后参与试验的一百多弟子们并没有休息,而是连夜进行分析进行总结。张海也亲自参与凌晨时进行的最终总结讨论。

“毫无疑问,三寸六分六的九斤炮是最合适的选择,我们以前觉得四磅炮或三斤炮更好的想象并不正确。”结论显而易见,刘洪涛直言不讳的说道。

“就是五百公斤的身管太重了,我看只要不是对火炮寿命有太高的要求,使用二百五十公斤身管不知道会如何。”李峰并不怀疑白天试验得出的结论,只是觉得这炮的重量有些过重,会给几千人队伍将来的战术灵活性带来影响。

。。。

第128章 忠勇将军

短暂休息后,第二天又开始对七十多门样炮选出的两门九斤炮进行了减装药的测试。(。)其中一门炮进行为了测试极限寿命整整进行了大半天左右的连续开火,直到打出五百发左右炮弹的时候才开始出现起包等危险现象。

火炮测试中,也只有九斤弹炮以全威力发射的炮弹才能在一里左右的远距离连续打穿十数张一寸厚左右的木板。更小级别的火炮都很难在这人员防护普遍更高,队形也更为密集的时代彻底的发挥炮弹的能量,除此之外存速能力不足还给远距精度带来更大的影响。

“身管还是有点儿长了,如果将倍径减少到十四倍左右从我们的测试来看不会给精度带来多少不利影响,仍然可以在理想装药的情况下发挥出极限威力。”一名负责测试的学塾弟子说到。

在参与了火炮第二天试射的全过程后张海更进一步确定了主力火炮的大致构想:“寿命不是问题,哪怕二百发能够保证大致精度的有效的寿命也是完全可以接受的。九斤弹火炮身管的重量完全可以减少到二百五十公斤,这样也更适合我们现有的马匹和试制出来的轮架。”

经过很多类似的火器试验的学塾弟子们却知道,身管和弹丸的重量如果不到五十分之一,那么接近音速或更高初速带来的后坐动量会把火炮推出很远。不过,因为在从很早开始就试制出来拥有大约接近一米半直径轮子的轮架很大配合上不超过千斤的重量,至少会是复位更容易。总的来说对射速的影响还在允许的范围内。经过铁制部件的改良,轮架的整体重量也比现在常见的火炮形式减轻了很多。

“恢复炮位的时候,炮长负责观察弹着点并估算距离。八个炮手四人准备填装炮弹,三个人准备火药,按步骤和次序轮番进行,大约每分钟四发炮弹的速度是否可以达到?”张海线几个被选拔出来比较优秀的学塾弟子问道。

“每分钟四发难了点儿,但如果兵源优秀再加上充分的训练,外加上敌人没有什么远距离的对抗手段。每分钟三发左右的紧急射速在几分钟内的短时间内还是可以保障的,但这只适合针对三百米内的目标进行射击。”王叶思考了很久才回道。

通过大量的试射和操炮试验,主力火炮的规格大致确定下来:那就是四百余斤身管、包括轻型炮车轮架总计八百斤左右的九斤弹“加榴炮”在比原有的12磅加农炮削弱了一半重量的情况下就不需要火炮前车和中型马才能有效运用了。

一个炮班的八名炮手在大量的火炮量产装备之前还要成为合格的马夫,完全掌握六匹马牵引的一门九斤弹加榴炮及可以携带五十发炮弹及相应火药的弹药车。

因为火炮重量的减轻和针对半冷兵器的敌人炮弹需求的减少,拿战时代一个炮兵连的火力可以完全浓缩到一个排中,由六个炮班和正副排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