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清末枭雄-第28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现在国内的诸多大名鼎鼎的皇室产业公司都是从林德机械厂里剥离的,比如说江南矿务公司,其前身就是林德机器厂的钢铁部门,而江南化学公司其前身也是林德机器厂的油漆、火药等部门。

所以皇家武器公司里拥有机床制造部门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而是很正常的事。

这个机床制造部门的主要业务并不是说制造一些普通类的机床,而是制造一些那些比较特殊的机床,或者是进口价格及其昂贵的机床。

该部门一开始是服务于林德机器厂自身,不过近年来也是逐步市场化,开始为国内的其他企业制造一些高端、特殊类的机床。

不过这个部门由于经营模式比较保守,而且也没有什么市场压力,所以虽然技术水平不错,但是营业额非常盈利了,皇家武器公司每年都得为这个机床制造部门补贴十几万。

如今,隆丰制造公司为了增加自身的技术能力,获得中高端机床市场的入场卷,打算直接花费巨资收购皇家武器公司的机床制造部门。

对于这事,皇家武器公司内部也是有所犹豫,机床制造部门对于他们来说本来就是一个包袱,以前之所以每年亏损十几万还保留这个部门,是因为有时候的确需要自制一些特殊类的设备机床,不然的话都靠进口实在太贵,而且更让人郁闷的是,没有时候组建某种生产线的时候,国外都没有相应的机器设备出售。只能是自己动手造设备。

如今隆丰制造公司想要收购这个部门,他们就不得不仔细考虑。

同时,这也算是民营资本首次对皇室产业所属的资产进行收购,用某些人的话来说就是事关皇室产业颜面,必须慎重再慎重。

最后,这一笔收购金额只有八十多万的收购案一路上递。送到了皇家武器公司总部,再送到了宫务厅财务处,然后又是送到了林哲的桌子上。

“隆丰制造公司?他们倒是好胃口!”林哲看着这份一路转交上来的收购计划书,感觉有些吃惊。

什么时候帝国境内已经出现了一家资产高达千万之巨的重工业企业了,而且还是看上去非常高大上的机械设备制造企业。

看了看这份计划书里关于隆丰制造公司的详细介绍,林哲不由得面露喜色,看来民营资本在重工业领域的发展比自己预料的还要精明啊,他本来以为最近几年里,民营资本应该不会大规模涉足重工业。就算是有所涉足,但是也应该会涉足利润丰厚,盈利前景好的煤炭行业,但是没有想到竟然冒出来一个隆丰制造公司。

介绍上说,这个隆丰制造公司在过去三个月内,在国内的低端机床的市场上 已经牢牢占据了百分之四十五的份额,而明年有望把这个比例提高到百分之八十以上。

这个比例对于帝国而言具有极大的战略价值,因为这代表着在帝国和外国的国际贸易中。每年能够节省上千万的黄金白银,进一步加大贸易顺差。

既然他们有这个野心。而皇家武器公司那边也的确是没有把机床类的业务做起来,那么直接卖掉机床制造业务也没有什么不可能的。

林哲亲自批准了这一收购案,由此也成为了帝国历史上,第一次民营资本收购皇室产业资产的例子。

接手了皇家武器公司的机床制造部门后,隆丰制造公司没有丝毫客气,把该部门的主要行政负责人通通炒掉。只留下了技术人员。

为啥?

因为他们看中的是那些技术人员,至于那些行政管理层,能够把这样一个拥有国内最先进技术的机床制造部门玩成这样可见能力之差,所以这些人还是有多远就滚多远吧!

隆丰制造公司的崛起,乃是帝国最近几年大力扶持工业发展的直接结果了。

大量的政策扶持使得帝国的工业发展速度大幅度增加。不管是轻工业还是重工业都是发展迅速,尤其是纺织业里的机制棉布产业更是一日千里,而轻工业的发展同样能够带动重工业的发展。

这些轻工业的工厂同样是需要大量机器设备的,而进口货价格昂贵,这就给国内发展机械制造产业带来了充足的动力。

同时帝国对于国内的重工业是有着极大的政策优惠,其税收比例是相当低的,而且新建重工业工厂的时候,往往还有好几年的免税政策,这些都给重工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利好。

以至于到了现在,民营资本的重工业企业竟然有实力,有信心收购皇室产业的部分资产,这在前几年是不敢想象的。

“到目前为止,帝国内民间资本投资的重工企业已经增加到八十七家,其中二十三家为矿务类企业,主要集中在煤炭,铁矿的开采上。

其他基本集中在机械产品的零部件制造上。

其中的大型企业隆丰制造公司则是国内唯一的一家大型工业机床供应商!”

经济大臣郭龙云再向汇报1861年度的工业发展情况时,重点提及了民营资本在重工业领域的发展。

“未来民营资本在重工业方面的投资依旧会集中在煤炭、钢铁等有着较大盈利前景的行业,另外,经过引导也有不少民间资本开始逐步进入铁路行业,投建的宁沪铁路所需的资金由百分之二十是、由民间资本提供!”

“此外在航运产业上,民营资本发展的也较快,目前国内已经成立有大小航运企业二十六家之多,其中大部分为中小规模的内河航运公司,主要集中在珠江、长江这两条内河航线上,不过还有两家涉足海运的大规模航运公司。

其中的南洋航运公司已经拥有千吨以上的船只十六艘,大多数都是蒸汽风帆混合动力船只,开通有上海到香港、广州、天津、新加坡等海上航线。

东海航运公司也是开通了国内沿海港口以及到南洋部分港口的航线。

这两家民营资本的航运公司已经对皇室产业所属的江南航运公司形成了重大的挑战!”

江南航运公司,其前身并不是商业公司,而是军方所属的海上运输机构,不过随着国内大规模战争结束,军方后勤部门拥有大量运输船就闲置了下来,为了避免资源浪费,皇室产业特地成立了江南航运公司,并从军方手中接手了这批船只,然后进行商业运营。

主要业务是货物运输,并有一部分的客运业务,乃是目前国内的第一大航运公司。

不过后来的南洋航运和东海航运却是发展迅速,其南洋航运更是在客运领域超越了江南航运。

听着郭龙云的这些报告,林哲也是第一次对帝国这两年的工业发展有了一个直观的了解。(未完待续。)u

第四百六十三章 编修清史

中华帝国的工业发展准确地说应该是从1854年林哲建立上海商贸区后开始的,那一年在林氏家族的蒸汽缫丝厂带动下,掀起了一番生丝浪潮,以至于短短几年里上海就是出现了大量的蒸汽缫丝厂,并且厂丝的产量越来越多,竞争力也是越来越大,以至于到了1861年底的今天,中国的主要生丝产量已经是厂丝占据了绝对的地位,只有一些偏僻地方依旧保留着传统生丝作坊。

生丝业的迅速发展,直接带动了其他工业的发展,轻工业方面陆续出现机器加工的木材厂,茶砖厂,火柴厂,肥皂厂等。

重工业范畴里也是陆续发展起来了钢铁,煤炭,机械制造,造船等产业。

即生丝产业后,帝国在1858年后开始全力推广棉布产业,各种纺纱厂,织布厂,染布厂如同雨后春笋一样冒了出来。

和生丝产业相比,棉布产业相对来要更加容易筹办,首先它对地理位置要求不高,不是说要和生丝产业一样,必须靠近蚕茧产地,同时也是必须靠近出口港口。

你可以在上海、广州、天津这些沿海港口城市设立厂,这样可以方便的直接从印度进口棉花,你也可以在武昌、南昌等这些由于水运便利的地方设立厂。

甚至你还可以在国内一些棉花产地,同时交通比较方便的地区设厂。

如果说纺纱厂这种上游企业还对地理位置要求比较大的话,那么棉布产业里属于中游的织布厂、染布厂这些就对地理位置的要求就非常一般了,只要能够运来棉纱他们就可以生产棉布,有原色棉布他们就可以染色。

甚至建立在内陆省份的织布厂都可以直接在当地售卖。

此外棉布产业相对于生丝产业来说,所需的资金投入也是比较少的,你要办一个蒸汽缫丝厂,设备厂房什么都还说,但是你得收购蚕茧,然后生产出来再售卖,由于蚕茧、生丝价格的高昂。要想达到一定生丝产量的话,那么对流动资金的要求是非常高的。

一家雇工超过千人的蒸汽缫丝厂,其每年所需的流动资金至少也是五百万以上,而这还不算前期的各种设备投入呢。

但是棉布产业里呢。也就纺纱厂的投入比较大一些,不过有个几十万就能够办起来一家不小的厂子了,如果有个几百万投入进去的话,那就是数一数二,雇工起码几千人的大厂了。

此外。棉布产而已对规模效应要求不大,并不是说非得投入几十万几百万办一个大规模工厂才能够有效压低成本,获得丰厚的利润。

就和二十世纪、二十一世纪随便弄几十个工人就能办一家服装厂一样,十九中期的纺织产业的准入门槛同样非常低。

对技术要求不高,还要购入必要的设备,请上几个技术人员然后就能够开工,尤其是对于织布厂、印染厂或者是那些被服厂来说就更简单的,甚至只要一大家子齐上阵,就能够办一个家庭作坊式的小工厂。

技术要求不高、资金投入较低,同时对地理位置没有什么要求。

当然更关键的是。这年头投资纺织产业的利润相当丰厚!

尽管棉布产业的利润率不可能和生丝产业那样,动辄百分之二三十以上,但是办得好了也有百分之十几的利润率。

还有一个较大的原因就是,和生丝产业严重依赖出口不同,棉布产业却是以内销为主。

而全中国有多少人?他们总得吃饭,总得穿衣吧?

哪怕是派出掉那些购买力不强,依旧保持男耕女织的农村群体,只计算城市人口的话,那也是好几千万人的大市场啊。

以往这些市场都是被传统土布所占据,而现在在机织布的质优价低的冲击下。传统土布已经是快速消退,在一些大城市的棉布市场里,基本上已经是机织布的天下。

传统土布产业的消退,这也就导致那些为了生存的原土布从业人员开始转型。他们要转型也简单,直接把以前的手工作坊生产模式转为机器织布模式就可以了。

毕竟所谓的传统土布,除去了农村家庭自产自用的那种土布外,实际上市面上销售的所谓土布都是商业化生产的,是有诸多或大或小的手工作坊生产出来的,严格上来说。这也算是资本萌芽时期的工业了。

这些传统手工业陆续转型后,也就成为了新式的纺织产业的一个环节,他们从那些大规模的纺纱厂里购入棉纱,然后进行织布、染色,最后把这些机织布贩卖到各地,最后流入到普通城市居民的身上。

棉布产业的诸多特点,也就让这个产业成为了一个从业人员众多,地域非常广泛的一个产业。

发展三年后的棉布产业,尽管其给中央财政贡献的收税还比不上生丝产业,但是其对国内民生的影响程度已经是远远超过了生丝产业。

生丝、棉布为代表的纺织产业的迅速发展,直接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

比如生丝、棉布的生产是需要航运、机器设备的支持的,航运发展了就能够带动造船工业和钢铁工业,同时航运也是需要消耗煤炭的,如此也就会带动煤炭的发展。

工业的发展是一环接一环的,一个产业起来了,往往就会带动相关联的其他产业的发展。

而这也是为什么当初帝国大力扶持纺织产业的原因所在,因为现在的纺织产业就是中国工业发展的龙头,它发展起来了能够极大的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放下手中的工业发展报告书后,林哲和郭龙云又是继续交谈了大约半个小时,主要还是林哲在听,郭龙云在说。

郭龙云说的主要是帝国明年的经济发展规划!

“明年对于帝国的重工业发展是一个关键年份,除了继续保持对广州、天津这两个沿海城市的持续投入外,另外在明年开始我们将会加大对湖北工业发展的支持,那个时候株萍铁路将会完工,而大冶钢铁厂也会正式投产,煤炭和钢铁业的发展将会极大的带动当地的相关产业发展。

此外明年宁沪铁路会进入大规模施工期,同时唐山滦州铁路也会开工,这就需要国内的钢铁产业的极力配合,不然很有可能面临铁轨产能不足的情况。”

林哲点点头:“铁路乃是带动煤炭和钢铁产业的一大利器,但是也要注意两者的配合,避免出现铁轨的产能跟不上!”

铁路对于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对于十九世纪来说,其重要性比后世的高铁更加重要。

因为在后世没有高铁的话,还有普通铁路,还有飞机,还有汽车等各种交通方式,但是对于这个时代而言,铁路几乎是唯一的陆上大规模运输的选择。

对于一些没有大规模河流的内陆省份来说,没有铁路就只能靠走路,和外界的工商业联系几乎是断绝的,然而一旦开通了铁路,大量来自其他地方的工业产品、原料就能够迅速廉价的进入这个地区。

而当地的一些工业原料,特产以及工业产品也能够廉价的外运,为当地带来更多的收入。

一个大陆国家要进行工业革命,有一样是绝对不能少的,那就是铁路!

待郭龙云出去了后,林哲依旧没能闲下来,因为外头已经等候了许久的江道泉是紧接着郭龙云进来。

这一次江道泉来见林哲,倒不是为了教育等事务,而是为了前清的一些事务。

“皇上,经过这两年的前期工作,已经算是把清史摸清了一个脉络,这是已经完稿的几卷里的节选!”

说着,江道泉就是向林哲地上了厚厚一本文稿,看见这起码有二十多厘米厚的文稿,林哲不由得皱眉,这么多要看的话,还不知道要花多少时间呢!

所以他只是拿了起来,然后翻开了前面几页略微扫了一眼,半响后合上:“前面这总述写的倒还过得去,后面这些朕会交给秘书处看的!”

基本上只要是大部头的一些文件书稿之类的,林哲都不可能一一亲自过目,这项工作一直以来都是秘书处协助林哲处理的,不管是那些厚厚的法律文本还是什么项目计划书,还是说今天的这个清史,林哲都是不可能亲自一一看过的。

对于林哲的反应江道泉是早有预料的了,不过他对编修清史非常重视,所以今天才会特地带着一部分书稿过来让林哲过目。

毕竟给前朝编修史书对于一个文臣来说乃是属于极大的荣耀,如果是在明清两朝的话,这项工作一般是由翰林院负责的,只有那些状元、榜眼、探花们才能接触到史书的编修工作。

不过帝国的官制里并没有设立翰林院这种机构,皇帝日常的文书工作主要由秘书处负责,而一些档案、史书编修这些则是由内阁教育部下属的档案司负责。

江道泉身为教育部大臣,本来是不应该和那些后辈们争夺负责清史编修工作的,但是身为一个传统文人,江道泉的内心里还是非常渴望能够青史留名的,而再也没有什么比主持编修一部史书更能让文人兴奋啊。

一想到未来的二十五史里的清史是由自己负责编修的,他就忍不住激动。

所以他才是倚老卖老,最后抢过了本来属于那些后辈文官们的位置,自己坐上了清史编修委员会督办一职。(未完待续。)

第四百六十四章 后宫版八国联军

新朝给前朝编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