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清末枭雄-第25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法来提升经济。

然后才能够确定在那些城市搞工业区,而搞了工业区的话要怎么搞?是搞重工业区还是轻工业?主打什么产业?有什么特有的资源?

这些都是郭龙云所需要知道的!

因此这一次巡视计划中,他是把核心目的地都放在了几个预订大规模发展工业的城市,武昌、天津、广州这三个主要沿海城市。另外还有一些本来就比较繁华的城市,比如说扬州、杭州、长沙、南昌等城市。

帝国现在处于刚起步的阶段,各方面的资源极为有限。而搞工业区的话需要的投入是极大的,不是每个地方都和上海一样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能够凭借地方财政就能够搞出来一个苏州河北岸轻工业区来的。

不管是广州还是天津又或者是武昌,这些地方如果要搞一个大规模的工业区,前期需要的资金投入是相当大的,前期要征地,要把土地进行平整,甚至还得提前修起厂房来,然后道路,桥梁。水,煤炭等燃料的供应,能够停泊大型船只的现代码头,码头和工业区之间的道路。

这些基础建设所需要的投入都是相当庞大的,哪怕是帝国的中央财政也很难同时支持不了几个的工业区的发展。

毕竟帝国内的财政收入虽然不少,但是花钱的方面更更多,大头是军费,其次则是行政费用,剩下的各部门一分,最后分到用来扶持工业发展的资金是极为有限。顶多也就一千万出头,再多的话基本是不太可能了。

所以虽然经济规划委员会已经预定在多个地方筹办工业区,但是肯定有个轻重缓急之分。有扶持力度大的有扶持力度小的,有先办的,也有后办的。

皇上林哲喜欢办实业,推广工商,这在帝国官场里并不是什么秘密,几乎上人人都知道,而这些官员们也都知道,要想快速往上爬,要想自己在皇上心里占据一定的位置。没有什么比办工业更有效了。

前面的毕宣溪,郭龙云等人就是最明显的例子!

这两个擅长办工业的人这两年圣眷极浓。郭龙云在安徽巡抚任上就不说了,现在作为经济大臣就可以看得出来他是被陛下极为看重的。

毕宣溪的话。他在郭龙云调任经济大臣后,直接跨过了布政使这个级别,然后直接高升为安徽巡抚,成为一省疆臣。

所以,很多心思活络的人都是想要办工业什么的,用来博取高官厚禄,但是奈何大部分的官员都是读四书五经出来的传统官僚,你让他们说什么农桑的话还行,但是你让他们去搞工业就有些勉强了,他们很多人连蒸汽机是什么都不知道。

因此这两年,很多官员是想要搞,但是不知道该怎么搞,只能是放任商人自己小打小闹。

但是现在郭龙云的出巡,并已经提前通报各地,此番巡视首重是各地方对工业的准备工作!

经济规划委员会那边甚至害怕那些地方官员们不知道该如何做准备工作,所以还特地说明了该如何做巡视准备。

大体上有两个,第一个就是地方有什么特殊的资源优势?比如铁矿,煤矿等矿产,又比如有大量的桑树蚕茧的出产,又比如靠近内湖或近海,有着大量的渔获资源等。不管是什么资源优势,都说要出来。

第二个则是考验地方官员对工业相关的熟悉程度,比如说如果某一天有商人在你的辖区里要搞个织布厂,你该怎么给他办手续?然后怎么解说帝国对纺织产业的一些优惠政策?然后办厂用地怎么解决?

工厂需要用到的大量工人怎么提供?附近的农民是否充足,薪资几何?

同时一个大厂如果有好几百人的,因为不可能靠近城区,这几百人每天的吃喝拉水该怎么解决?尤其是吃的问题该怎么解决?当地是否有充足的米粮以及果蔬提供。

此外,现在凡是涉及到一些高技术的工厂,往往都有洋人工程师的存在,而这些洋人按照条约限定是不能出现在条约港口以外的,地方上该如何解决洋人的身份问题,然后如何避免洋人和地方民众的冲突和矛盾?

这年头办厂,不仅仅对于投资商而言是极大的考验,对于地方官府而言也是极为严重的考验,地方上如果没有充足的准备,往往会造成各种麻烦。

嘉兴那边就是出过这种例子,有个商人听闻嘉兴那边给出了不少优惠措施,所以大胆的跑过去打算建一个茶砖厂,地方官府自然是笑纳,但是等人家商人砸下去好几万圆修起厂房后,然后才知道这建厂的土地竟然不是官地,而是人家私人拥有的土地,嘉兴县都没有进行征收直接拿过来用了,但是现在原地主说这是他们的地,不能让工厂开工,更绝的是,人家地主不缺钱,县衙那边事后出两倍市价征收都没肯,死活要工厂搬走,还要赔偿所谓的青苗损失之类的。

闹起来后,当地县衙,地主以及投资商都是头痛不已,尤其是那投资商人损失极为惨重,花费高价从欧洲进口的精密设备就放在河边码头风吹雨晒,事先招募上百名工人每天都要吃喝拉水但是又开不了工,折腾几个月后人家忍不住了,直接一纸诉状告到了浙江省法院。

后来的浙江省法院审判的结果就是嘉兴县另外征收一片工厂用地给投资商,并负责投资商的一切损失!

不过人家投资商是怕了你,拿了赔偿就立马走人,然后老老实实的跑回上海建厂了,上海虽然建厂成本要搞了至少两倍以上,但是花钱买放心啊。

搞到最后,不仅仅嘉兴县的县令被革职,就连上头的知府都是吃了一个‘下等’的政绩评价,最后被调到了广西当知府去了,虽然是级别平调,但是一个是江南繁华之地的上等府知府,一个是内陆穷山沟的下等府知府,谁看了都知道这是被贬了。

这仅仅是其中之一的例子,实际上很多地方都出现过类似的问题,除了上海以及当涂工业区这两个地方外,其他地方包括苏州、杭州在内其实的工业办的都是不顺利。

同时很多商人是习惯了上海那边的政治以及商业环境,这换到了其他地方的话,虽然那些地方政府会给予更多的政策优惠,但依旧会非常不习惯,所以很多人宁愿在上海花更多的成本办厂,也不愿意到一地之隔的嘉定、松江等地办厂,至于更内陆的地区就更没有什么人去了。

目前中国排名前二十的生丝缫丝厂,全部都在上海,没有一家在其他城市,哪怕是蚕茧的主要产地湖州都没有大规模的生丝缫丝厂,只有几个当地商人搞的几座小规模缫丝厂而已。

由此可见,实际上商人么虽然在乎政策上的优惠,但是人家更在乎政治以及商业环境。

对于这些,以往的郭龙云了解的还不算多,因为他以前在上海任职,后来在安徽任职,身处高位的他其实很难看到一些地方官府的困难。

当他一路西去,历尽安庆、九江、武昌,然后再沿着长江回到南京,稍作休息后就是前往镇江,扬州,苏州,最后抵达上海。

当他再一次踏上上海的土地,看着车水马龙的街头,再看看街头上那些穿着黑色制服的警察正在协助管理街上上的诸多马车的时候,他就是感觉到了其他地方和上海的明显差距,这种差距甚至是帝国首都南京都是无法弥补的。

那就是上海到处都冲刺着现代都市的气息,街头上的路上,路面的煤渣路面,码头上的蒸汽龙门吊等大型工具,停泊的大型船只几乎是一眼望不到头,黄浦江上不断有冒着白烟驶过的蒸汽船只。(未完待续。)

第四百而十二章 独特的上海

外滩大道上的有着各国甚至不同历史时期风格的建筑如同一副副画卷一样,显得多次多彩,每每视线所及之处,总能看到和以往不一样的建筑。

郭龙云略微抬头,就能够看见远方那座最高的外滩饭店,外滩饭店的两侧,都是雄伟的各栋大楼。

短短数千米内,可以看见上海市政衙门,海关大楼,皇家银行总部,信德洋行,议和洋行,上海纺织公司总部等各种机构的办公大楼。

只是看一眼,你就知道自己身处的是一座发达的现代城市!

而和眼前这副繁华模样的上海比起来,国内的其他地方都是还停留在野蛮时代呢,不管是苏州还是南京还是北平又或者其他什么城市,这些城市现在说的好听一些就是保留了大量传统风格建筑,充满了中国五千年的文化气息,但说白了就是落后而已。

上海在这个时代,乃是中国乃至整个远东最为繁华的商业城市!

不过上海的表面繁华并不是真正吸引无数人前来投资办厂的主要原因,这些东西实际上只是商人们来投资后发展起来的结果,并不是一开始就吸引他们前来投资的理由。

真正吸引全国范围内甚至诸多洋人前来投资的真正理由,是因为上海拥有独特的政治优势!

商贸区时代,这个商贸区实际上就是一个独立王国,当时林哲在商贸区内推行的是全新的政治体系,并打破了传统的官府模式,采用大量雇员来治理商贸区。

当时的商贸区里真正的官员只有一个,那就是林哲这个督办大臣,其他的都是属于林哲的私人幕僚或者说雇员。

同时他采取的乃是企业式的行政模式,和传统的官府行政模式是极为不同。

当时的商贸区里的雇员说白了就是林哲请的服务员。用来服务那些商人们的,所以对待商人们都是尽心尽力,有什么问题立马就主动帮你解决了。

后来林哲造反称帝。商贸区和上海县合并后,但是新成立的上海市依旧保持着较为特殊的行政模式。首先依旧保留了商贸区时代的‘市政管理委员会’并选派五人为委员,拥有监督市政的权力,必要时候可以直接向林哲递交弹劾市政官员的折子,同时紧急情况下,这五位市政委员一致同意的情况下,能够临时性的否决推迟上海市政衙门的一些行政命令,并把该行政命令直接递交内阁,由内阁做出最后的决断施行与否。

而这个‘市政管理委员会’。也算得上是上海以往作为经济殖民地的一个特殊遗留产物了,本来林哲打算把他撤销掉的,但是很多上海里有头有脸的商人士绅们都是出言,试图挽留这种来之民间的监督机构,来避某些情况下上海市政府的官员们脑子发热做出不恰当的举动。

不过以往里的委员会里的洋人名额却是没有了,五位市政管理委员会委员清一色的华人,而且都是上海地面里的商业大佬们,由上海的生丝商会、布业商会、钱业商会、粮油商会各推选一人,中央指派一人。不过不管是商会推选还是中央指派的,这五个人都必须是常年居住。并落籍在上海的人,同时还得年纳税达到千圆以上。

比较有意思的是,现任的五位委员里头。嫡属于皇室产业的企业负责人就有两个,一个是上海纺织公司经理,这是被生丝商会推选而来的,另外一位则是皇家银行的副行长兼任上海分公司经理,这是钱业商会推选而来的。

如果不是宫务厅财务处那边为了避嫌,估计还能再占一个名额。

这边比较独特的政治氛围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上海在一些具体行政措施上面,和是其他地方截然不同的,甚至可以说是走在前面的。

比如1858年的时候,上海那边就是出台了第一份地方性质的报业规范。正式批从官方审核上准许民间办报,不过报纸刊登的内容都必须经过专门的管理机构进行审核。绝对不允许刊登诋毁帝国,鼓动骚乱。诋毁皇帝以及皇室的任何言论。

但是好说好歹总算是正式明文规定可以办报了,不用和以往那样天天担心着官府什么时候就来查封了,要知道现在就连帝国中央都是没有和报业相关的法律法规,这能不能办报全凭地方官员自行决定,有些地方的官员开明一些,比如上海,这样就允许办报。

如果地方官员是个顽固保守派,比如一河之隔的通州,现任通州知州是个在正经不过的儒家老顽固了,他虽然学着一河之隔的上海搞工业,大搞机织布产业,但是他却是对所谓的言论控制的极为严格,在他治下你要是敢办报,分分钟那些穿着黑色制服的警察就得上门抓人。

除了比较独特的政治环境外,上海当时商贸区和上海县合并以后,原有的商贸区雇员们依旧保持着自己只是雇员而不是官员的心态!

因此你去其他地方可以遇上一个小小的科长就跟你摆官架子,但是在上海这边,哪怕是上海市长萧昌中面对那些商人的时候,都得笑呵呵。

怎么说呢,政治待遇不一样!

你去其他地方投资,那些官员把你当肥羊,见了官员还得赔笑。

但是在上海市这边,那些官员把你当老爷,见了你得赔笑。

虽然上海市的官员们这样做显得没有官威之类的,但是效果却是相当好的。

1859年底的上海,和中国其他的任何一个地方都有着极大的不同,某种程度上来说到了上海,就跟到了另外一个世界,给人的感受是截然不同的。

而这样的上海自然引来了很多人,甚至是内阁高层官员的注意和不满,比如说保守著称的江道泉,他就会上海的很多事看不习惯。

但是这些人不喜欢归不喜欢,但是却是没有一个人敢在林哲面前乱说话的,为什么?

因为1858年,上海一市的税收高达一千七百万,如果算上上海海关大约一千两百万的话,那么上海区区弹丸之地,就给中央财政贡献了两千九百万的税收,比除了上海外的整个江苏省都要多三四百万!

其工业产值占据全国工业产值的百分之九十五!

中华军是怎么统一中国的,是靠着上海的上海的粮食,收取的税收支撑下来的,尤其是起事之处的1856年底到1857年初这半年左右的时间,中华军就是依靠上海这个弹丸之地的支持才拿下整个苏南以及浙北地区的,进而奠定争霸基业的。

同时上海的很多政策理念其实都不是现任上海市市长萧昌中制定的,而是当初林哲亲自敲定的,把官员当成雇员也是林哲的理念,采用企业式的行政管理模式也是林哲一手推动的,现在的萧昌中不过是继续执行这些政策而已,所以内阁的那些人就算不喜欢上海,不喜欢萧昌中,但是也没胆子说什么。

外部的地理交通等环境,内有独特的政治环境,这就让上海在这个时代的中国里爆发出来不同寻常的活力,不仅仅有诸多人带着庞大的资金来上海办厂做生意,同时还有很多士绅富商们到上海置办地产家业,就算不把全家搬过来但是也会买上一栋房子当别院。

导致上海在1857年后太平军退出江苏、皖南等地后,上海地区的人口增长速度依旧没有停下,而是继续保持着高速增长的态势,去年上海市的常住人口总数已经是达到了八十万,今年预计能够突破百万。

不过也带来很明显的副作用,那就是上海的地价,房价的增长速度也是跟坐了火箭一样,一栋距离黄浦江大约一千米的一栋带花园的两层小楼,1856年的价格大概也就千圆左右,但是现在没有三四千圆根本拿不下来。

至于外滩大道的话,那些能够用来建办公大楼的地皮基本都是十万起跳,如果是外滩大道的一栋多层公寓里的一套大约百来平方米的临江公寓,价格都是数以万计。

基本上,这地价或放假是距离黄浦江的直线距离越近越贵,而外滩大道则是以上海市政府大楼为核心,向两边延伸则是逐渐便宜。

最为昂贵的地段自然是那段区区千米左右,却是汇集了上海市政府大楼,海关大楼,皇家银行,上海纺织公司,议和洋行,信德洋行等大名鼎鼎的机构总部的原英租界沿江地段。

不过就后世里的印度城市都有贫民窑,中国的城市都有城中村一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