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末称雄-第46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国库里的。然后这钱虽然是在内阁手里,但这钱如何花,得由他们做出报告,最后是得议院通过的。

只要议院觉得不行,那你有钱也用不了。如果不经议院同意,国库里的钱出不来,你若敢不经议院同意就把钱花出去,这可就是大问题,轻则丢官重则下狱。

刘钧搞出来的议院,可不只是为了三权分立说说而已,而是要确实的达到监督制衡的效果。

在皇城里,参议院离内阁的衙门并不远,朝廷已经计划要建一座新的议会衙门,包含参众两院,新衙门会有专门的大会堂,有能容易起码两三千人的主厅,还有可以容纳千人的中厅,以及数百人的小厅。

一大早,内阁首辅袁继咸、次辅李邦华带着内阁群辅兼五部尚书,还有诸位卿、少卿、署长等一起来到参议院。

呼啦啦来了数百人,倒是声势不小。

议会衙门的守卫连忙跑去向参议大夫倪元路报告。

“首辅大人带着内阁一众官员全来了,看起来来者不善!”

倪元路放下手里的笔,不以为意的笑了笑,“莫要自乱阵脚,我们只是遵照陛下的旨意行驶行政监督审核权,又不是故意为难内阁。怕什么,不要弱了自家气势,去,通知在家的所有参议员,一起随我前往门口迎接内阁一众大人们!”

那些年轻的参议员们听说内阁来砸场子了,更是一个个撸袖子赶来。

“内阁果然打上门来了。”参议员陈名夏一脸兴奋,对着旁边的参议员同伴黄宗羲和顾炎武道。

“内阁的人不会那样胡来的,你也别见风就是雨的,还是去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黄宗羲倒是比较稳重。

内阁人很多,但议院人也不少。

参议院现有一百名参议员,同时还有不少为参议员们服役的吏员,甚至众议院里这几天也还有许多赶入京接受委任状的众议员还在这里没有走呢。一听说有热闹看,都跑来为同是议员的兄弟们助威。

于是乎,议院大门打开,参议大夫倪元路领头,旁边是众议大夫姚明恭,身后跟着参众两院议员好几百,还有大群吏员们站在后面。

而在门外,内阁首辅袁继咸和次辅李邦华,同样带着数百位内阁各部寺的人站在那里了。

“元辅大人兴师动众,这是欲讨伐我议院乎?”倪元路往门口一站,倒也很有气势。身为参议大夫,可是跟内阁首辅平级的,他自然不虚袁继咸。

首辅袁继咸拱了拱手,“不敢,不敢。本官只是因内阁两份报告都在议院被驳,今日特亲自前来听下议院的解释。究竟我们的报告哪里不符朝廷制度,哪里需要更改,总要弄清了才行。早一日把这预算报告通过,我们内阁也能早一日拔款下去,各地方还都在等米下锅呢,一年之计在于春,可不敢耽误。”

倪元路笑笑,“元辅言之有理,都是为了公事,我们也想要早点通过报告,但是内阁提交上来的报告,实在是让人难以接受。我们也是忠于职事,可不敢玩忽职守,元辅大人你说是吧?”

“当然,本官相信参议院的职守节操,这不,今日我特地与内阁诸位同僚前来,就是想认真听听,看看我们的报告究竟哪里有问题,一条条一节节,咱们好好议一议。”

“好,那就请进。”倪元路侧身一边,伸手示意。(未完待续。)

第714章阁院之争:

'正文 第715章 一个县有多少个官'

参议院的大会厅内,哗啦啦一下子涌进来上千人。o,

内阁和议院各据一边,可谓泾渭分明。

内阁第一次递交给参议院的预算报告就给驳回了,尤其这预算报告其实还是已经在总理会议上通过了的,连皇上都点头通过的预算报告,不过是拿到参议院来走个过场,结果参议院还真的猪鼻子插大葱装起大象来了。

内阁上下都很不服气,连袁继咸都不服气,都这么搞,以后这工作还怎么做。是不是以后议院的人不管内阁什么事报到这里,他们都要来这一下反对,是不是不反对就显不出他们的存在了?

他们内阁是办事的,这些议院参议员光知道动动嘴皮子,比以前六科和中书时,这些人嚣张多了。这次必须把他们的气焰打压下去,要不然,以后这事就得没完没了。

倪元路和一众参议员们也都大眼瞪着内阁官员们,这些参议员以前多是六科给事中或者中书舍人,本来的职务就是专门搞行政审核的,但以前毕竟地位较低,七八品小官,哪怕皇帝给予他们审核六部的权力,但哪有今天这么风光。

不说成了参议员直接从七八品升到了五品,而且参议院那是完全跟内阁平级的,他们也不再是分散的六科,而是所有内阁行政命令都可以审核。尤其是最重要的财务预算这样的大事,他们一样拥有封驳大权。

既然有了权,自然就得用。他们可不再是内阁的附庸属下,不合适的地方,就要叫停反对。

两边你瞪我,我瞪你,瞪了半天,也没有人先开口。

最后还是众议大夫姚明恭先开口打破了沉默,姚明恭之前是内阁大学士,不过年纪大,且他本来就没什么主政能力。能进内阁,那不过是因为他是从龙派,当初皇帝让他入阁,也不过是占个位置而已。

现在也不需要他这个吉祥物了。他便识趣的主动辞职,皇帝也批复同意了,不过皇帝要求他再发挥一下余热,来这新建立的议院做众议长。反正众议院也是高级官员们的养老院,因此姚明恭倒没拒绝。

今天这场冲突。内阁是他的前单位,议院是他的现单位,虽然参众两院并不搭界,但他做个中间人还是不错的。

“诸位,都是为了公事,咱们有事说事,莫因公事变成了私怨。”

次辅李邦华也出来说话,“众议长说的有道理,咱们就有事说事,倪议长。报告我们也带来了,请你们再重新指点一下。”

“那是自然。”倪元路点头。

他手里也有着内阁原来呈上来的那份报告,此时让人拿了过来。

“诸位,咱们有事说事,就事论事,你们递交上来的两份报告,那份去年的财政开支总结报告我们暂且不说,先放到一边,就说这份今年的财政开支预算案报告,就很有问题。”

“哪有问题你直说。一条条的说,我们一条条给你解释。”袁继咸没什么好脾气的道。内阁好不容易终于拿到了完整的行政大权,摆脱了司礼监,可结果却又来了个议院。原本以来这议院不至于故意跟他们作对。但事实他们就是在故意找茬。

倪元路哼了一声,翻开手里的那份厚厚的龙汉三年财政支出预算案报告。

“那好,我们就一条条来说。第一条,行政支出预算一项下面,其中官吏俸禄项,就预计支出两亿银元。天啊,两亿银元,你们还真敢写,你们知道这两亿银元是多少吗?融成银锭得有八千多万两,而晚明之时,国家一年太仓白银收入不过二百余万两,你们现在居然一年开出的官吏俸禄就两亿元,难道你们觉得这很正常?”

财务卿陆维章站了起来。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倪参议长,我们的这个预算表都是非常严格的统计计算的,并不是随意捏造的数字。相比起明朝一年只有二百余万两太仓白银收入,我们一年官吏俸禄支出两亿块确实很多,但这并不是同一个概念,这是两码事,不能混在一起说。”

“大汉的疆域确实比明朝大,但总不至于开销就会多这么多吧?”倪元路问。

陆维章回道,“倪参议长刚也说了,明末时太仓一年白银收入不过二百余万两,折银元不到五百万块。可我大汉如今一年财收多少?我是财务卿,对此最清楚,就告诉一下倪参议长,去年我大汉帝国年财收突破了二十亿银元。五百万与二十亿,大汉如今的疆域比明朝扩大顶多倍余,人口增加远不到一倍,但我们的财收是明末时的多少倍?”

大家都知道明末太仓一年二百多万白银收入,其实只是明朝国家收入的一小部份,明朝还有两三千万石的粮食收入,这些粮食在大汉起码能值**千万块,另外明朝征的三饷等,一年近两千万两白银,换算成银元也都有四千多万块银元。若再加上盐税商税关税等,也还有不少,更别说还有大量拖欠征不上来的。但不可否认,大汉的财收起码是崇祯时的二三十倍。

他继续娓娓而谈。

“二十亿年财收,你认为是怎么来的?就算抛开战争收入,也依然是一笔巨大的财收,这些收入,与帝国宠大的官吏队伍分不开。没有这么多的官吏管理,帝国就不会有如今这么兴旺的工商业,朝廷也收不到那么多的税收。”

倪元路却不理会这些。

“两亿元的俸禄开支,请陆财务卿告诉我,朝廷现在究竟有多少官吏,会需要如此多的俸禄开支?”

陆维章回答,“截止目前为止,帝国大约有文官二十万,武官十五万,另外公务员八十五万。”

这个数字一出,大厅中响起一阵惊呼之声。这些声音多是那些前来凑热闹的众议员们,许多原本只是商人、地主甚至是农民的会议员们,他们并不清楚帝国究竟有多少官吏,但听到这个高达百余万的庞大数字时,他们还是惊呆了。

倪元路高声道,“二十万文官,十五万武官,公务员八十五万,加起来就是一百二十万了。天啊,一百二十万啊,历朝历代,从未曾听说过哪朝有如此多的官吏。宋代之时,有冗官之称,但其开国之时官员不过七千余人,最多之时也不到五万官员。而如今,帝国立国不过二载,居然就有二十万文官,十五万武官,你们不觉得这个数字太让人震惊了吗?”

“帝国如今人口不过三亿余,官吏却有一百二十万,这岂不是每二百五十人就得供养一名官吏?”

陆维章却并不这么觉得,做为专门跟财务打交道的财务卿,他很清楚账是不能这样算的。

大厅里,大家都为两人的问答所吸引,并没有人发现,不知何时,皇帝刘钧换了身普通小官的袍服化了妆也进了大厅。

刘钧选了一个角落,低调的坐下,然后也凑起了热闹。

内阁和议院发生这么大的争执,刘钧听后立即赶来。但他没有公开身份过来,而是化了妆。议院和内阁之争,这若是在后世的议会国家,是非常正常的。但在大汉,这个新体制下,这种阁院之争却显得有些不同寻常。

刘钧打算亲自看一看,究竟是怎么个争法。

其实从他心里来说,出现阁院之争这是好事。若是议院对内阁的事务一路绿灯,那就失去了刘钧设立的根本用意。不过他也不愿意看到他们只是一味的对抗,而没有合作。内阁和议院,应当是互相制衡的同时,又相互合作,这才是健康的。

大汉如今拥有超过百万的官吏,其实刘钧早心知肚明。甚至这个数字还是刚刚经过大裁军后的,原来朝廷一百多万军队,光有品级的武官,不算是士官,就足有二十余万。现在两次裁军后,武官数量还有十五万左右,已经减掉大半了。

陆维章此时反问倪元路。

“刚才倪议长拿前朝来对比本朝,那么本官也就做个对比。请问倪议长,前朝一个县有多少官多少吏?就以一个人两万余户大约十万人口的中等县来说。”

明朝时一个普通县有多少官和吏?

这个问题自然是难不到倪元路,他几乎是脱口而出,明代一个县正式的官员,只有知县、县丞、主簿,一般还会有一个学官教谕,有的地方还会有一些杂官,比如巡检。至于吏员,一般说的是经制吏,也就是有编制的吏员,也只有这种吏员,才是有俸禄可发的,是吃皇粮的,这样的经制吏,一个县数量也很少,典吏以及副巡检之类的,也就只有几个。

一个十万人规模的中等县,官和吏数量加起来可能十来个左右。

一个省,正杂官员相加,大的省有五六百,小的省三四百,再加上二百余学官,因此全加起来,官员多的有**百,少的只有五六百。大明的文官加起来也就两万左右。

陆维章却笑了笑。

“那只是表面而已,表现上明朝一个十万人口的县确实只有十个左右的官和吏,但事实上呢?事实上想必倪议长也不会否认,经制吏之外,还有编外吏,编外吏之外还有帮闲。而至于这些人的数量,大家都很清楚,大县上千,中县六七百,小县三四百。”

陆维章说的是事实,大家都是从前朝过来的,大汉立国不过两年多时间,前朝的事情大家可不会这么快就忘记了。(未完待续。)

'正文 第716章 吃皇粮'

“倪议长,事情其实很清楚明了不是吗?在前朝时,虽然正式的官吏一县只有十余人,但事实上,各种编外吏以及帮闲等,数量是相当庞大的。请大家搜索看最全!明朝确实不负责这些人的俸禄,但你以为这些人靠什么养家糊口,甚至于发家致富?”

“这些人都是在朝廷的默许下,靠从地方百姓手里加征各种火耗羡余,以及各种各样的丁银,规费,加征等等为收入。因为朝廷不发俸禄,所以默认这些人巧立名目收取各种费用,甚至是各种敲诈勒索,比如守牢狱的,便靠从犯人身上敲诈钱财,有的衙役则专门从诉讼里吃钱,吃完原告吃被告。”

“总之,朝廷确实负担的官吏俸禄支出不多,但实际上呢,晚明之时,全国至少有不下四五十万的吏员,这些人不拿朝廷俸禄,但却依然是由百姓供养着的。甚至因为没有朝廷的管束,他们任意渔肉百姓,导致百姓负担加重。尤其是朝廷不直接招募管理这些更员,导致地方吏员鱼龙混杂,良莠不齐。”

“而在我们大汉朝,朝廷直接把吏员设为公务员,由朝廷统一考试选拔任用,并发放薪水。地方上的吏员统一由朝廷管理审核,保证了吏员们的品性和能力。吏员直接由朝廷发放薪水,加之严格的地方监督,就不会有吏员勒索渔肉百姓行为,也不会胡乱扰乱市场,破坏商业发展。贪污**也少了,偷税漏税也少了。”

“相比起朝廷良好的地方环境,以及税收的保证,朝廷多支付的这些官吏的薪俸其实算不了什么。这就和做生意一样,不投入本钱,怎么能做大做强?没有一支优秀精良的官吏队伍,如何能管理好地方,发展好地方?”

“还是说,倪议长认为朝廷也应当全国只有两万余官员,然后一个县十万百姓。却只有四五个官员,和几个吏员就足够了?”

倪元路被问的有些无法回答。

胥吏自古名声就不好,说胥吏奸滑如油,把持地方,**贪污,鱼肉地方,做奸使坏。其实很大原因就是朝廷对于吏根本就是放任不管的态度。从招募选拔到任用管理,甚至是发放俸禄这些。都是一笔糊涂帐。

朝廷只想着不花钱,却不想这样做的后果。

甚至在早期,许多胥吏等还是一种役,百姓轮流服役。明代到了中明以后,一条鞭法后,才免了这役,改为百姓出银子,官府出银雇人服役。但工食银极少,多数一年只有六两银。还得克扣,这点银子能干什么?

而偏偏许多衙役胥吏等,手上又会有点小权,那么结果自然就是这些人会把手里的权利寻租变现。

而实际上,成本大多了。

只不过是表面上看来,朝廷财政没出钱而已。但事实上,负担全都转嫁到了百姓的头上。还导致了地方吏治的混乱,官民关系紧张等。

明代的税率来说,表面上看是极低的。但事实上,税制有问题,有钱人往往依借各种特权不纳税,穷人却一点不能少。而且还得承担各种的地方官吏的贪污加派,一遇灾荒官方不但不会救灾,反而征税更紧,甚至还要加征。

而且往往税收还是连带性质的,邻居逃荒,他的税就得同图的人分担。朝廷收了税,却什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