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天兵在1917-第135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晒郏獯彼牟阈÷ケ缓渌税氡撸湎伦┩咚槭玃AK40的射界挡得死死的。
“清理障碍物!快!”德国炮兵指挥官发出了命令。
很快一队德国兵就冲出了藏身点,在红军猛烈的机枪火力下开始搬运瓦砾。他们是如此的不畏死亡,几乎是前仆后继的开展工作。
“再来一炮!”
很快,第二枚160毫米高爆弹又飞了出去,这回炮长压低了射角,炮弹准确的击中PAK40的前方,又是一阵烟尘飞舞,当烟尘散尽之后,原本PAK40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随同它一起消失的还有那些英勇的德国兵。
“继续前进!”
履带嘎吱嘎吱的响个不停,以攻城突击炮为首的装甲小组缓缓推进,沿着狭窄的街道笔直向前。这条路肯定不会好走,德国人绝不会束手就擒。
刚刚前进了不到十米,左侧建筑顶上喷出了一道火舌,火箭弹嗖的击中了攻城突击炮的车顶,轻而易举的撕开了60毫米厚的装甲。很快攻城突击炮就停了下来。跟在它后面的T54车长赶紧操起高射机枪向楼顶猛射,一口气打了上百发弹药掩护战斗工兵将负伤的战友拖出了攻城突击炮。
“我们必须更加小心,在清理干净街道两侧的房屋之前,不要盲目的将攻城车辆投入进去!”
红军很快就吸取了教训,攻城突击炮最大的命门就是顶部装甲,而这里也真心没有办法加强了,基于T54地盘改装的它,因为大量的加装装甲已经达到了车辆悬挂系统的极限。现在它最大公路速度都只有二十公里,再加强顶部装甲,那这车根本就走不动道儿了。
红军采取了新战术,先用迫击炮猛轰街道两侧的楼房,将里面隐藏的德国兵炸死或者赶走,然后投入兵力占据这些房屋,之后攻城突击炮再跟进,不急不躁稳扎稳打的向前走。
这种战术确实管用,但是无疑是很消耗时间的,每每一天的战斗下来才前进了百余米。因为德军的反扑和抵抗实在太激烈了。你炸塌了楼顶,他们就在楼房其余完好的楼层里抵抗,不要命的他们甚至身着防火服在封闭的空间内用铁拳攻击战斗工兵的装甲战车。他们也确实消灭了一些这种特种车辆,迫使红军更加谨慎的投入战斗。
“这个仗打得太纠结了!”叶夫根尼说道。
“嗯,敌人的抵抗太顽强了,”装甲列车表示同意,“而巷战又不利于发挥我们的装甲和火力优势,想要快速的击败敌人恐怕是不可能的!”
装甲列车和叶夫根尼这两天都在观察和调整战术,以尽可能的加快前进速度和减少损失。但实话实说,这样的作战环境可供调整的余地相当的小,城市巷战始终就是狭路相逢勇者胜。
“步兵和装甲部队的配合还要加强,”装甲列车建议道,“此外还需要更多的迫击炮!”
为什么要迫击炮呢?原因非常简单,红军的坦克火炮仰角有限,基本很难威胁二楼以上的敌人,只有迫击炮才能一层层轰塌楼板,将躲藏在里面的鬼子干掉。
“还需要榴弹发射器,这个东西清理房间也很好用!”叶夫根尼补充道。
之前红军战士确实对上头配发的榴弹发射器没有太多兴趣,他们认为这种四十毫米口径的小砸炮威力太小,攻击坚固工事的能力和射程都严重不足。红军战士们普遍更喜欢传统的迫击炮,他们认为威力大、射程远的迫击炮更加可靠。
但是经过这一路的攻城和巷战之后,不喜欢榴弹发射器的红军战士越来越少,更多的红军战士开始接受这种武器,其中最受欢迎的就是加挂在AS30突击步枪护木下方的下挂式榴弹发射器。战士们普遍认为该榴弹发射器体积小、重量轻、使用方便,是打巷战的最好搭档。
是的,红军战士们在巷战中已经摸索出了一整套使用下挂式榴弹发射器的好办法。每个步兵班至少装备两具下挂式榴弹发射器,这样一个步兵班就可以分成两个攻坚小组。一个小组主攻另一个就负责掩护。标准的作战程序时,负责掩护的小组先用下挂式榴弹发射器给目标建筑来两发榴弹,40毫米枪榴弹可以很轻松的击穿玻璃飞入房内,爆炸产生的弹片可以血洗窗户后面的敌人。一般吃了一发榴弹之后,屋里的德军非死即伤,再也无法攻击向他们靠拢的红军进攻小组。
进攻小组抵达目标建筑之后,标准程序时先扔手榴弹,刚刚吃了榴弹又吃手榴弹的德国鬼子一般都丧失了战斗力,红军战士可以比较轻松的占领目标建筑了。
当然,这只是理想状态。实战中总会发生种种意外,比如枪榴弹的威力不足,不足以完全搞定房屋里的德军火力点。这就相当危险了。有时候德国人也会故布疑阵,利用一个目标吸引红军靠近,然后突然从其他方向向靠近的红军战士猛攻。在这种情况下唯一能压制住屋子里德军火力点的也只有枪榴弹了,这也是为什么红军负责进攻的那个小组也会配发一只下挂式枪榴弹发射器的缘故。
不过下挂式枪榴弹发射器虽然简单好用,可也存在问题,那就是火力持续性不足,一次只能发射一颗榴弹,然后就要重新装弹,而在巷战中因为距离近而且敌人大量使用冲锋枪等自动武器,往往不等你装弹第二次发射就将你击倒了,所以一连串的挫折之后,红军战士发现需要一种火力持续性和弹容量更大的榴弹发射器了。
这时他们才将目光转向了之前上级配发的被俗称为左轮榴弹发射器的RG6榴弹发射器。RG6的原理其实是参考后世南非MGL榴弹发射器,也是用卷簧驱动一个6发转轮弹仓。不同的是RG6使用苏式的40mm无壳榴弹,包括VOG25和VOG25P。因此在具体结构和操作方式上,RG6和MGL有着较大的区别。
首先,MGL就和普通的转轮手枪一样,转轮里的只是容纳弹药的弹膛,在转轮前面的是带膛线的枪管,起定向和自转稳定的作用。而RG6的前面的“枪管”是假的,只是一根比弹径略大的滑膛管,射出的弹头并不与假枪管的内壁接触。真正的枪管其实就是转轮内的弹膛本身,因此弹膛内有12条右旋膛线。事实上,RG6的转轮根本就是把6根下挂式榴弹发射器枪管呈梅花状排列成弹巢形转轮。RG6的假枪管的用处其实只是用于固定前握把、机械瞄具和弹巢前的圆形护盖。
其次,MGL跟转轮手枪一样是在转轮的后面装弹,而RG6则和则是从转轮的前面装弹。而且MGL在发射后必须抽出空弹壳才能再装填,而RG6在发射后不需要抽壳便可直接装填。
不过RG6实际装填的速度上并不比MGL快多少,因为需要把榴弹的从有膛线的枪口装进去并要卡在定位销上,否则枪口垂下时榴弹可能会前移而导致击针不能打击到底火。因此虽然RG6在装填时不需要抽出空弹壳,但填入榴弹时的速度比MGL要稍慢。
之所以RG6用这种奇葩的设计无非是为了节约,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同下挂式榴弹发射器兼容,当年苏联红军可是相当重视这一点。
之前红军战士不太喜欢用RG6除了因为其威力和射程不足之外,蛋疼的装填方式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不过经历了一次次巷战之后,红军战士发现虽然RG6装填蛋疼,但是其火力持续性确实好多了。
一个步兵班的两只下挂式榴弹发射器一次顶多只能攻击两个目标,甚至为了保证杀伤效果,一般两只下挂式榴弹发射器会攻击同一个目标。而且打完之后装填还比较耗时间,而RG6则不一样,它可以向一个目标一口气倾泻六枚榴弹,或者连续攻击六个目标。这在巷战中对于突然冒出的隐藏火力是非常好用的。
不光是RG6开始被战士们接受,另外一款AGS42全自动榴弹发射器也越来越受战士们欢迎。之前这种40毫米榴弹发射器因为战斗全重过大(含三脚架45公斤,含三脚架和30发榴弹59公斤)而受到了大量的批评。按照红军的编制这种全自动榴弹发射器应该装备在每个步兵连的火力排(三挺),但实际情况是红军步兵连火力排宁愿多要两门60毫米迫击炮也不愿意要这种榴弹发射器。一度是广泛要求撤编这种无用的武器。
但是,随着红军一路向德国挺进,随着红军的机械化和摩托化水平越来越高。这种武器也越来越受到欢迎。尤其是装甲兵,轮式和履带式步兵输送车的车组一定会千方百计的搞一挺AGS42来替代他们原配的高射机枪。用他们的话说:“高射机枪对付地面目标威力太小,尤其是不适合攻击面目标,而又没有那么多空中目标轮到它攻击,这种武器显得很鸡肋……而AGS42却不一样,火力持续性相当好,40毫米榴弹对付暴露的软目标和一般性的车辆也完全够用!”
攻入了柏林之后,几乎每辆装甲车和坦克的车组都在想方设法的去搞AGS42,他们会用自己“缴获”的战利品去跟步兵们做交易,换来他们不想要的AGS42替换掉那挺对巷战意义不大的高射机枪。
比如说老赫姆斯特拉就认为:“AGS42既可以直瞄射击又可以曲射,射角又足够高,足以攻击七层楼高的目标,有了它我们可以痛快的扫荡楼房里盘踞的德国杂种,将他们打得屁滚尿流!”
而这也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战术,红军先会用迫击炮轰击楼顶和街道上的德军,将他们赶入房子里。然后红军装甲兵和步兵会用各种型号的榴弹发射器向每一扇窗户射击,将躲在里面的德军轰成筛子。最后步兵才会慢慢的接近目标,如果依然有抵抗,就上手榴弹或者干脆呼叫榴弹发射器继续轰。
你不得不承认这种战法效果相当好的,避免了红军战士陷入巷战的泥潭和德军设下的陷阱,唯一比较糟糕的就是枪榴弹的消耗量是惊人的。据战后不完全统计,在柏林战役中红军战士累计使用了各种枪榴弹一亿发,柏林的每一幢建筑的每一个窗户都经受了枪榴弹的强烈问候。
当然,德军给红军制造麻烦最大的不是巷战,而是云集在柏林的德军末日战车。包括鼠式坦克、E100、E50在内的一批超重型战车充当了市内的移动火力点的作用。这些皮糙肉厚的家伙相当的不好对付,哪怕是军。委紧急下发了120毫米无后坐力炮也不能完全抵消他们的影响。为了消灭这些巨兽,红军不得不付出惨重的代价!
“注意,街角有情况!小心!”
就在张黄鑫说话的当口,他身边一辆配合作战的T34就挨了一发128毫米穿甲弹。炮塔被打了一个对穿,里面的战友几乎全部阵亡。
“倒车,快!倒车!呼叫战斗工兵清理障碍!”张黄鑫紧张的大喊道。
现在红军的装甲兵已经形成了一套术语,所谓的呼叫战斗工兵清理障碍其实就是呼叫他们反装甲。面对德军的末日巨兽,现有的坦克炮和反坦克炮没有一个是管用的。面对这种讨厌的目标时,他们只能暂时避其锋芒。
对红军装甲兵来说,唯一值得欣慰的是这些末日巨兽的机动性一般都是渣渣,只要他们想要跑一般都能跑掉,甚至有一部分巨兽根本就没装发动机,直接被当做固定炮台丢在了街道中央。
前面说了,战斗工兵也不是每次头能解决掉这些巨兽,很多时候连他们也会陷进去,一般在这种时候大家伙更愿意呼叫空中支援,新式的苏6攻击机携带先进的制导弹药才是猎杀这些巨兽最好的办法……(未完待续。)
543柏林之战(6)
苏6攻击机算是刚刚赶上柏林战役,该攻击机1944年11月才正式投产,截止到1945年2月,一共也有50多架。其中一半都在训练中心肩负种子飞行员教学任务,仅仅有24架投入到了攻柏林的战斗。
可能有同志要说了,不就是一款数量很少的攻击机吗?有什么稀奇的,至于大书特书吗?前线红军不是还有两万多架伊尔2和苏2/3吗?
之所以要特别提一下这个苏6,原因非常简单,因为该机在红军中的定位非常特殊。用空军元帅阿尔克斯尼斯的话说:“该机是一种真正肩负精确打击使命的攻击机!”
苏6从设计之初就具备了精确打击能力,这是一个相当大的卖点。当时红军第一代激光驾束指导的Kh1已经服役,不过前面说过了Kh1的性能并不理想,激光驾束制导对载机的限制太大了。所以红军一面将Kh1改进为Kh2,另一面也在发展半主动激光指导的Kh3以及电视制导的Kh4。其中Kh3因为难度太大,一时半会儿进展并不是太大。反倒是电视制导技术因为元件成熟得以先一步入役。
Kh4电视制导导弹很快就进行国家靶场试验,并取得了圆满的效果。重达一吨的该型导弹最大射程15公里,携带有一枚500公斤弹头,给图系列轰炸机改装专门的瞄具之后就可以使用。
当然,Kh4的重量还是有点过大,一般的攻击机携带还是比较困难的。而且该导弹的固体火箭发动机产量还有点问题,无法投入量产。所以经过李晓峰建议,拆除Kh4的发动机将其改造成电视制导炸弹,这也就是后面的KAB250、KAB500、KAB750和KAB1500的源头。
为了兼顾攻击机的体格,最开始生产的是KAB250和KAB500,比如苏6的标准作战模式就是携带两枚KAB250和和四枚RS82火箭弹。如果要对付比较坚固的目标就换成两枚KAB500炸弹。
苏6标准的作战模式就是飞行驾驶飞机抵达目标上空,等待后座的无线电兼瞄准手确认目标。当目标确认之后,飞行员进入攻击航线,保持速度和航线直到投弹。而瞄准手需要做的就是将瞄准镜的十字光标牢牢地压在要攻击的目标上(直到击中为止)。
早期的KAB250和KAB500命中精度大概在15米左右,适合摧毁坚固的地面目标,比如说桥梁和碉堡,必要的时候也可以攻击低速移动的地面目标,比如说之前提到的那些纳粹超重型坦克。
KAB250装药在87公斤左右,而KAB500装药则在195公斤左右,在十米半径内足够给纳粹的超重型坦克造成毁灭性杀伤。而且技术比较好的飞行员投弹精度还不止10米,有战场记录显示,一名叫彼得的投弹手两次进入攻击航线投弹,第一枚KAB250将敌人碉堡炸开了一个窟窿,第二枚则投入了这个窟窿,简直是神乎其技。
当然,柏林上空并不是特别的安全,为了保卫首都,纳粹在柏林周边云集了大量的战斗机和截击机疯狂的拦截红军的进攻集群。惨烈的空战时不时就要爆发。
列夫米拉,这个名字对于十月革命之后出生的新一代俄国人来说实在是太常见了,在曾经被认为最可能获得世界革命胜利的1920年,广大革命者的孩子都会取名叫列夫米拉。就像1949年出生的华夏孩子叫建国,1958年的叫跃进一样。
不过现在要提到的这个列夫米拉有些特殊,他有一个在苏联极为特殊的姓——托洛茨基。姓这个姓的俄国人可是不多,出名只有一个,那就是十月革命的二导师。而这位列夫米拉还恰巧就跟托洛茨基有关系。这位1920年出身的男孩子是托洛茨基的幼子,拜某仙人这只蝴蝶所赐二导师在1920年多了一个儿子,而这个小子还真是不太省心。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和他的父兄的性格完全不同,他的父亲和兄弟都算是知书达理都受过良好的教育,而列夫米拉则从小就不愿意上学,成绩更是万年的吊车尾。更可怕的这还是个坏小子,最喜欢恶作剧,捉弄同学捉弄老师,反正是一刻不得消停。如果不是因为托洛茨基的关系,这个小子连小学都没办法毕业。
1938年,十八岁的列夫米拉终于摆脱了学校,中学毕业的他死活不愿意上大学,用他的话说:“宁愿去工地搬砖,也不愿去象牙塔里发霉。”
当然,作为托洛茨基的儿子,列夫米拉想去搬砖是绝对不可能的,就算托洛茨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