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天兵在1917-第103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应该说,战前的机械化军实力已经消耗得七七八八了,此时就发起反击,真心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不光是机械化军实力不足,步兵也普遍感到缺乏重武器(相当一部分火炮被遗弃或者就地摧毁了),师属炮兵团普遍只有一个半营的规模。
空军也存在实力不足的问题,不过他们的问题不是损失过大,而是战前在三十年代生产的那一批伊15、伊16和SB2、DB3在这场战争中显得毫无作用,只能承担少量的作战任务或者干脆用来当教练机用。
而新式的雅克、拉格系列战斗机以及轰炸机和攻击机产量还不足以完全抵消上述那些飞机的空缺,而且培训飞行员也需要时间。总而言之,空军显得青黄不接,需要时间来过渡。
总体而言,红军显得很虚弱,迫切地需要重整,而这需要时间。如果再不管不顾的傻乎乎的进行反击,红军恐怕又会遭到更多的损失,需要调补的窟窿也更多。
按照李晓峰的估计,红军需要至少半年的时间才能喘过气来,甚至时间可能更长,最乐观的估计,在1942年下半年红军才有反击的能力,在此之前谈反击,都是不切实际的说梦话。
图哈切夫斯基和李晓峰的分歧太大了,而他们背后的支持者的态度也比较暧昧。先说托洛茨基,老托难道依然是被图哈切夫斯基带沟里去了?
恐怕不是这样的,托洛茨基并不赞成图哈切夫斯基尽快发动新一轮反击的设想,作为人民委员会主席,各种数据汇总到他那里之后,很轻易的就会得出一个结论——红军需要休整需要回复实力。
所以他并不赞同图哈切夫斯基的方案,对反击没有什么兴趣,而让他支持“左派”观点的原因也很简单。首先,他虽然反对反击,但那不意味着他同意继续以空间换时间,在他看来红军是绝对不能再退了,再后退恐怕就要保卫莫斯科或者列宁格勒。这可不是开玩笑的,一战中废柴的沙皇军队就没能让德军打到列宁格勒和莫斯科,而战斗力更强的伟大红军竟然刷低了下限,这坚决无法容忍!
所以托洛茨基认为很有必要强调寸土必争的思想,很必要让这种观念彻底的深入红军官兵的心中。
其次,主导整风运动的是李晓峰,跟托洛茨基是不对付的,此时不光是斯维尔德洛夫意识到了某人在军队中的强势,托洛茨基也觉得某人在军队当中势力太大,如果再让某人为所欲为的整风,今后苏联红军将不姓布尔什维克改姓斯别洛斯基了。
对于某人的野心,托洛茨基表示高度的警惕,所以当某人将整风的矛头对准那些经历过国内革命战争但在卫国战争爆发之后表现很黯淡的“老革命”时,他不由自主的认为这是某人准备挖断党的墙角了。
自然,托洛茨基不会让李晓峰逞心如意,他一定要坚决反对。而这才是托洛茨基支持“左派”的关键原因。
和托洛茨基一样,在究竟该怎么整风中表现得很暧昧的还有斯维尔德洛夫。对于小斯来说,整风啥的他其实兴趣不大,在他看来整不整风红军最后都能打败来犯的德军,所谓的整风根本就是政治斗争向军事领域蔓延的副产品。
只不过当他发现李晓峰和托洛茨基都特别重视这场整风运动,而列宁更是难得的发话支持之后,他才陡然意识到,这对他来说是个机会。如果能通过整风增强他在军方的势力,那么为什么不整风?
而且相对于传统的军事领域,整风完全可以说是政治上的事儿,而在政治层面,小斯不认为自己比托洛茨基和李晓峰差。但很遗憾的是,小斯的动作实在是太慢,和三巨头时代的开端一样,他在这方面的反应简直比蜗牛都慢,当托洛茨基旗帜鲜明的站在左派那边,当李晓峰高举起右派的大旗时,小斯又一次发现自己找不到市场了。
要想扩展政治势力,那就必须拉拢人,而现在左派跟着托洛茨基走了,右派又团结在李晓峰那边,可怜的小斯又一次迷茫了,他恐怕想长叹一声:“哪些才是我的人啊!”
好在经过三巨头时期的经验教训,小斯已经有了应付这种被动局面的办法,当初李晓峰就愣是忽悠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路子,而这一次他准备照猫画虎继续忽悠。
小斯选择了一条所谓的中间路线,他宣称:“在战争时期,盲目的左或者极端的右都是不合适,整风运动的核心不是整人,而是挽救。要以批评教育为先,要给人改过自新的机会,既要树立起红军勇敢无畏的战斗精神,也要避免不切实际不顾科学的蛮干!”
反正说这番话的时候,斯维尔德洛夫是信心满满的,他认为自己这番发言的水准太高了,不管是左派还是右派恐怕都不会反对他,同时能拉拢两个截然不同的派别,还间接的黑了托洛茨基和李晓峰,这难道不高明?
可能有同志有疑问,小斯哪里黑了?很简单嘛,从他最后一句话就能看出来,这句话无非是说右派是投降主义,缺乏顽强战斗的意志,而左派则只知道一味蛮干,不讲科学。等于是给李晓峰和托洛茨基都扣了帽子。再看他前面说的整风不是整人,那不是明摆着骂托洛茨基和李晓峰借题发挥么!
那小斯这番表态实际效果如何呢?那真心只能呵呵了,因为不是什么时候中间路线都能走得通的,有些时候中间路线就意味着两头不讨好,而现在小斯就面临这样的窘境。
因为小斯根本就没有搞清楚这场整风的本质,傻乎乎的以为这就完全是李晓峰和托洛茨基搞出来争权夺利的政治斗争,以为只要两头讨好就可以广收人心。
不得不说,小斯的出发点就错了。这次整风是政治斗争不假,但是斗争的根本原因是新旧两代指挥员之间的话语权之争。卫国战争爆发以来,围绕着作战和指挥问题,老一辈从国内革命战争时成长起来的指挥员和系统接收军校教育的新兴派指挥员在相当多问题上矛盾重重。
比如老一辈普遍文化水准比较低,哪怕是经过了后来的军校培养,但天然的底子摆在那里,显得很毛糙,而他们对战争的理解受到了之前国内革命战争的影响。比如普遍不重视防御,比如普遍不重视伤亡,喜欢蛮干,还主张用革命的进攻对抗敌人反革命的进攻,以攻对攻打垮对手。
而后面这批新兴的学院派受到过系统的教育,在西班牙内战和远东对日本作战的经验让他们对战争的理解跟老革命们完全不一样。他们不喜欢那些老掉牙的老经验,认为红军的战术完全可以更丰富,更不认为防守就是错误。
很显然,这两派人尿不到一块,前者认为一代不如一代,认为学院派们想得太多做得太少,认为打仗不是地图作业,讲究的就是一股子狠辣的劲头,很认为学院派就是太过于关注伤亡,以至于忘记了如何去争取胜利。
而后者认为老革命都是一群土鳖,只会蛮干,不善于思考,更不懂得研究战略战术,只会用人命去填窟窿,这么打仗简直就是草菅人命,自然要坚决的抵制。
说到底,这是新旧两种思维之间的争论,代表了红军对未来战争方向的理解,是将简单粗暴的人力密集型战术发挥到极致,还是进行产业升级玩更加有技术含量的战术。
总而言之,这两派之间的争论是完全对立的,不存在什么中间路线,斯维尔德洛夫指望两头都讨好,注定只会两头都不靠谱。这么说吧,小斯想要拉拢的那些中间派,基本上都在惩戒营或者戴罪立功连里混,而这些人完全就没有拉拢的价值,注定了小斯是瞎子点灯白费蜡。
那么左派和右派究竟谁能胜出呢?恐怕这是一个相当长期的斗争过程,甚至可能伴随着整个卫国战争的历程,毕竟军人的斗争说到底还要靠战场上的成绩说话,谁的战绩好功劳大,谁才能笑道最后。
不过暂时看来,李晓峰稍占上风,为什么呢?因为军官和士兵都不是傻瓜,从卫国战争爆发这三个月的情况看,主张猛冲猛打的左派除了大量的伤亡报告什么也没收获,这样的结果自然是不讨人喜欢的。
与之相反的右派虽然也没有什么出彩的表现,但是他们那种尊重每一个战士,以及切实的要求改良战术战法的呼声还是很有吸引力的。很简单的道理,一边只会让你傻乎乎的送死,而另一边却说完全不用这么去送死,你会投哪边一票?
反正在中基层官兵心中,右派更有市场,绝大部分基层军官和士兵是欢迎右派的理念。之所以李晓峰这边还没有确立压倒性的优势,关键原因就在中高级军官这一头,这些军官中的很大一部分都是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成长起来的,他们已经接受了红军的传统战术,认为这就是圣经不容亵渎,一大波中高级军官抱团的威力,也是不可小视的。
李晓峰想要获得胜利,恐怕只能将这一批人清扫干净,否则红军很难做到意见统一。当然,这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想要一蹴而就既不可能也不现实,李晓峰只能一步一个脚印慢慢的向前走。
比如眼下的第一回合交锋,其核心问题就是要不要进行明斯克反击作战,左派是一致说好,右派是强烈反对。这场争吵直接将方面军、大军区和军委一级的高级将领全部卷了进去,会议一个接着一个,争吵更是从来没有停止,反正是天昏地暗日月无光。
直到德国南方集团军群坦克集群突然出现在莫济里,轻而易举的肃清了罗科索夫斯基留在那里的守备力量,然后顺势北上渡河配合古德里安夹击第六集团军,经过两天的鏖战,彻底地将罗科索夫斯基击退。
当这一情报摆在军委和政治局的案头时,关于要不要开展明斯克反击的争论才暂时终结。
用托洛茨基的说法:“现在,敌人又一次突破了我军薄弱的防线,一旦敌人渡过第聂伯河,那将引起连锁反应。我们要做的是阻击敌军,将敌人拦在第聂伯河西岸,防止他们进犯俄罗斯一步!”
顿了顿,托洛茨基用不容置疑地口吻说道:“应该立刻从明斯克方向抽调部队前往增援第6集团军,并立刻命令第16集团军前往第聂伯河东安构筑坚固的防线!”
托洛茨基的意见很有市场,白俄罗斯方面军又一次快速动员,增援部队飞快地向第聂伯河方向开拔,有一种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拦住德军的雄心壮志。
但是对于这份雄心壮志,李晓峰却嗤之以鼻:“我早就说了罗科索夫斯基和卢金那里很空虚,需要重点关注,结果呢,总参谋部不听,一门心思的借着保卫明斯克的由头搞小动作。现在好了,罗科索夫斯基被突破了,火都烧到了房顶才想着去灭火,晚了!”(未完待续。)
200听谁的?
罗科索夫斯基还真是不走运,他的第六集团军一度弄得古德里安毫无脾气,但谁想到半路里德军增兵了,有道是双拳难敌四手,罗科索夫斯基就是再有能力,也不能撒豆成兵不是。
在第18天,卡林科维奇被德军的铁蹄踏碎,幸亏罗科索夫斯基发现情况不妙,在防线即将崩溃之前明智的将主力从火线上撤了下来,否则,这一次就不仅仅是卡林科维奇陷落那么简单,连带着还会让第6集团军一起陪葬。
罗科索夫斯基更光棍的还在后面,眼瞧着敌人的兵锋根本无法阻挡,他很明智的选择了快速撤退,而不是图哈切夫斯基希望的重整部队继续硬抗。第6集团军一口气就退到了第聂伯河右岸,同闻讯赶来的第16集团军汇合之后才重整队形。
客观上说,罗科索夫斯基审时度势成功的避免了第6集团军被德军围歼的结局,应该说表现还不错,如果在考虑到之前他凭借一己之力将古德里安挡了17天,这就是相当难得了。应该说,防线被击破并不是他的责任,而是总参谋部错误的判断了战场局势,没能预测准到德军真正的进攻方向。
这还得从几天之前说起,当古德里安对着卡林科维奇无可奈何的时候,德军总参谋部制定了新的突击作战计划,将攻击的重点目标从两翼向中间转移,抽调了南方集团军一部配合第二坦克集群达成中央突破。
为了麻痹和误导红军,在停止围攻基辅和抽调兵力的同时,龙德施泰德指挥南方集团军群向着哈尔科夫和科诺托普方向进行了佯攻。德军的佯攻太具有欺骗性了,以至于红军总参谋部判断这是德军准备加强对南线的攻击,一举拿下哈尔科夫和科诺托普,进而威胁库尔斯克和高加索。
所以,图哈切夫斯基要求尽快增强乌克兰方面军的实力,并重点关注乌克兰的战局,而对特里安达菲洛夫、乌博列维奇和李晓峰提出的德军可能重点攻击罗科索夫斯基的提醒置若罔闻。
那一段时间红军的注意力都被科诺托普和哈尔科夫所吸引,罗科索夫斯基简直是被遗忘了,直到德军瞒天过海成功,一举攻克卡林科维奇,这时候图哈切夫斯基和总参谋部才发现大事不妙,而此时,白俄罗斯境内的第聂伯河防线已经是岌岌可危了。
按照政治局的要求,第聂伯河防线是必须守住的,这是红线,所以图哈切夫斯基立刻命令特里安达菲洛夫务必坚守这条防线,一定不能让德军渡过第聂伯河。
问题是,这个命令根本就是扯淡,以至于特里安达菲洛夫接到总参谋部的电文之后,愤怒地将电报撕成了碎片,破口大骂了图哈切夫斯基一顿,认为那货就是再瞎指挥。
图哈切夫斯基挨骂一点儿都不冤,因为他就是瞎指挥,罗科索夫斯基和第6集团军之前已经打得很艰苦了,损失也很大,如今更是连可以用于支撑的防线都没有了,怎么可能在第聂伯河左岸抗击德军。不客气地说,图哈切夫斯基的命令就是让罗科索夫斯基和第6集团军去送死。
对此,特里安达菲洛夫当然无法接受,所以他第一时间就回电总参谋部,讲明了第6集团军所面临的困难,更是直接说这道命令无法执行,而且他也拒绝执行!
图哈切夫斯基这边自然很是恼火,自从特里安达菲洛夫担任莫斯科中央军区司令员以来,就不太鸟总参谋部,对总参谋部的指示一直是阳奉阴违,双方的摩擦和龃龉不断。反正是谁看谁都不顺眼。
图哈切夫斯基觉得,特里安达菲洛夫之所以能够上台,原因就是改变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的战局,但是这一个多月以来,红军除了撤退就是死守,总是被动挨打,战局哪里有一点好转的意思?这充分说明特里安达菲洛夫不过如此嘛!
反正图哈切夫斯基对特里安达菲洛夫是充满了不屑,而这份不屑和不满就被此次特里安达菲洛夫的回电引爆了。
“特里安达菲洛夫只适合当军师学院的校长,充其量也就当个敲边鼓的参谋,而现在竟然将几百万军队交给了一个学究,这简直就是开玩笑。看看他这个月的成绩,简直一塌糊涂,红军除了撤退就是逃跑,丢掉了大片领土!而现在又公然对抗总参谋部的领导,这是绝对不可接受的,我强烈要求换一个更合适的同志去主持莫斯科中央军区的工作!”
当图哈切夫斯基在军委提出这个建议时,会场上的意见顿时就凝滞了,因为所有的军委委员都明白,图哈切夫斯基这是点燃了导火索,接下总会有炸弹要爆炸!
果不其然,反击声立刻就冒了出来,乌博列维奇万分气愤的控诉道:“图哈切夫斯基同志,说这番话的时候,你有没有问过自己的良心?现在的糟糕局面究竟是怎么形成的?难道不是在为你之前的错误指挥擦屁股?特里安达菲洛夫同志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和大量的空间才将你之前盲目让红军去送死的恶劣后果抵消,在危难之间十分不容易的稳定了局势,这样的成绩很差吗?如果特里安达菲洛夫同志都只能差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