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新列强时代-第31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福建此时虽然也有水师,但那战斗力真心不敢恭维,只能沿着海岸线在渔民跟前抖抖威风,跟洋人的军舰一比好似壮汉跟前还没长大的小豆丁,于是他便萌发了在福建搞船政的大胆想法……

第627章李鸿章

马尾船政学堂?

这是当时吴可心中涌出的唯一念头,顺着左宗棠的大胆想法,他突然想起前世看过的一部电视剧——《船政风云》!

那部辫子戏现在已经忘得差不多了,里头那些政治,斗争的情节早已模糊不清,印象最深刻的还是马尾船政学堂,好象这所培养大清海军人才的专门学校,就是左宗棠当政期间开办的?

当然,此时老左也只是有半洋务的强烈冲动而已,至于具体的措施还根本没影子的事,吴可的惊诧显然太过多余。

“来来来,我给你介绍一下,这位是江苏巡抚李鸿章李少荃,同时也是新近名声大噪的淮军主帅……”

两人旁若无人的寒暄一阵,左宗棠很快收敛了脸上的喜悦神情,一指旁边悠然而立脸上挂满淡然笑容的中年书生大声介绍道。

“江苏巡抚李鸿章?”

吴可看着眼前这位一脸文士派头的中年文士,惊讶的神色一闪即逝拱手客套道:“久仰久仰……”

虽然李鸿章大名鼎鼎,就连他这样的历史小白都知晓的晚清大名人,可吴可经历得多了哪会在乎这个?

皇帝和太后都见过不止一会两回了,还跟左宗棠称兄道弟这么多年,又经历了两场与列强联军的火并,还身居高位这么多年,要是见着个名人都激动得不知所以,体统何在颜面何存?

他都跟曾国藩闹翻了,作为湘军派系中人的李鸿章跟他基本立场就不对,尽管这厮另组淮军好似脱离了湘军一般实则不然。

据他所知,淮军眼下还是依附于湘军的军事武装,想要另立门户哪那么简单,最起码此时的李鸿章还没有那个资格和实力?

吴可虽不是科班出身,可是眼下身居高位,历任安徽提督,两江总督以及现在的两广总督,资历比起李鸿章这样正经科班出身的文人牛气多了,两人眼下根本就不是一个档次的存在。

而且李鸿章家在庐州,当年可没少受安徽清军也就是乡勇队照顾,这份人情他就算不想认也不成。另有一处其所建淮军骨干基本上都是淮北出身,或多或少都跟乡勇队有所牵连,明里暗里可是得了不少好处。

就像李鸿章初建淮军之时,得到了淮北不少乡绅地主支持,里头大部分都是乡勇队退役武官转化而成,就算不是乡勇队序列出身,也都跟乡勇队有扯不清的关系,也就是说李鸿章有眼下成就少不了沾乡勇队的光。

所以,虽然第一次看到李鸿章这样的历史大名人,吴可刚开始还惊了一小下,不过也就是这么一小下而已,还不至于让他在外人面前失态。

“客气客气,吴督台之名才叫如雷贯耳天下轰传……”

李鸿章不敢怠慢急忙拱手回礼,脸上神情淡然心中已掀起滔天骇浪。

对于李鸿章而言,吴可确实如雷贯耳大名鼎鼎,先不论身份地位以及在朝堂上的势力,单单其战功和战绩便让李某人啧啧称奇赞叹不已。

他之所以毫不犹豫成为洋务派旗帜,还不是他在上海战场亲眼目睹了西洋火器的威力,才从一个传统的中国士人转变为西方技术的狂热信徒?

他之所以能率领淮军在苏南与太平军小股人马的战斗中屡次大胜,主要得益于英籍军官戈登指挥的榴弹炮、科赫恩迫击炮,以及浅水铁甲舰“海生”号的火力?

是时,李鸿章在寄给老师曾国藩的信函中自信地写道:“炮力所穿,无孔不入……西洋炸炮,战守攻具,天下无敌”。

可是眼前着位年纪比他还小,却早早声名在外轰传天下,号称大清名将的大龄青年却已早早跟洋人开片,甚至还丝毫不弱下风!

这样的彪悍着实让李鸿章震惊不已,难怪跟上海那帮洋人交流时,每每提到眼前这位时那帮洋人的神色极不自然,原来是被这位给折腾怕了啊。

不是眼前这位起家之时的表现,就说他在河南任总兵时的威风,数十万捻匪被压制得死死的不敢动弹,单这一点便叫李鸿章钦佩不已。

捻匪有多难缠,别人不清楚作为土生土长的淮北人,李鸿章却是十分清楚的,只能用剿之不尽灭之不光来形容,谁遇到都得头疼比对付太平军也好不到暗去。

更不用说吴可移师淮北,短短半年之内便强力弹压淮北沸腾的匪患,给动荡许久的淮北大地带去难得的安宁和稳定,这本事李鸿章只能道一声‘服’字。

之后淮北被经营得好似铁桶一般,许多他看上的淮系干将全都投身于乡勇队序列,给他组建淮军造成了不少麻烦,士兵不缺就缺精干武将。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李家虽然是庐州旺族,可是乱世之中家族势力虽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统兵带兵之能,在这上头别看李鸿章进士出身在战场上的表现却差强人意。

他早年曾与吕贤基一起办过团练,但治军不成,逃名远播。后投奔在江西的曾国藩,做幕僚四年,遭到湖南籍将领的排挤,决心建军立业。

就这水准,要想那帮在乡勇队基本上以及混出名堂,前程一片光明的淮系武官们放弃大好前程,跟着李供章重起炉灶却是千难万难。

和历史上不一样,李鸿章组建淮军时那一干淮系将领基本还都是地方团练,根本就看不到出头的日子,这时李鸿章借着湘军的虎皮,加上又是本乡本土的熟识之人,跟着在战场上搏个前程也不算什么,现在有了吴可和乡勇队出现,并且还好死不死坐镇淮北……

而且相比于乡勇队的近代化军制,淮军的军制和阻止也差强人意,没比较的话也就罢了,一旦有了比较那真叫一个惨不忍睹。

淮军营制出自湘军,每营五百人,用抬枪、小枪一百二十余杆。后来在上海洋人的帮助下各营于营、哨官外别延西洋军官充任“教习”,训练洋操,并改抬枪、小枪等队为洋枪队;其劈山炮队亦改为开花炮队。

因使用新式兵器需人较多,故每营人数连长夫在内增至七八百人不等。后来又参照德国营制,建立克虏伯炮队。因此,在中国近代兵制史上,由湘军创立的勇营制度,到淮军则发展为参用西法的制度。

淮军虽承袭湘军制度,但训练用洋操,兵器是洋器,并聘有西洋军官为教习,这和当年湘军用土法土器与由书生自任教练者迥然有别,成为中国军队近代化的开端。

但淮军并未改变勇营旧制,因而体制本身存在种种矛盾和弊端,例如,营以上指挥困难,统领与统领之间各不相下。淮军延聘西洋军官仅用于平时教练,战时调度仍由将弁。淮军的统领、营官、哨官都未习西法,作战时由他们妄行调度,军队平日所学全归无用。

总之眼下的淮军就是个不中不西的四不象,与军制成熟战力强悍的乡勇队根本没法比,当然并不清楚乡勇队具体内情的李鸿章,也不清楚乡勇队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只以为跟湘军一样只不过装备洋枪洋炮更普遍而已。

不过乡勇队的表现要比湘军彪悍得多,湘军除了刚出湖南时气势如虹,差点一举把太平军给灭掉之外,其余时间都是跟太平军缠斗,依仗朝廷支持底蕴雄厚慢慢将太平军耗死,要是有什么重大战果真找不出几个。

当初李续宾倒是疯狂了一阵,可惜好景不长立刻就被太平军在三河镇给灭了,其余时间就是跟太平军打消耗战。

可眼前这位就不同了,初任两江总督之时,便发起轰轰烈烈的金陵围攻战,在太平天国实力还处于鼎盛时期便压得金陵城的太平军抬不起头,要不是江南大营主帅和春拖后腿说不定一举就灭了太平军。

之后太平军在两江连连吃憋,别两江清军压制得喘不过气来,要不是京畿危机眼前这位带着精锐人马驰援京师,让太平军有了喘息之机并二破江南大营的话,还不知道现在是个什么情况呢。

后来眼前这位莫名其妙被调到两广,只花费区区大半年时间,又一举将盘踞广西多年的大成国给灭了,这样的和会战功想不让人钦佩都不可能。

当然钦佩归钦佩,作为依附湘军生存的淮军首领,李鸿章还是明白自己的立场的,乡勇队此时早已与湘军关系交恶,见了面点个头就行没必要太过热情。

吴可跟李鸿章说了些没营养的客套话,又左宗棠和桂良在一旁活跃气氛,衙门正堂的氛围还算不错。等到恭亲王到来大家又是好一番热闹,吴可这才知道今天是几位洋务派大佬的聚会之日。

本想找个借口溜号,恭亲王和左宗棠又怎会放他离开,热情邀请他一起参与讨论并提出宝贵意见,李鸿章虽然立场不同却也没有提出反对意见,显然也认可吴可的能力。

盛情难却之下也只得无奈跟着进了衙门后堂花厅,参与了洋务派几位大佬组织的一次重要商讨会议……

第628章洋务洋务

把吴可吓一跳,还以为恭亲王他们要商量洋务派的隐秘行动计划呢,原来又是大而化之的座谈会,各人纷纷发言大谈特谈搞洋务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一点实际的玩意都没有。

因为身份原因,旁听的吴可也被要求发言,他除了跟风难道还会说别的不成,别傻了在没弄清恭亲王他们几个的具体想法之前,还是老实低调点的好,免得不小心被人当了枪使还不自知。

当然他也不是一点收获都无,通过旁听如此高级别的座谈会,他也弄清楚了眼前几位大佬搞洋务的决心,以及各自对洋务的认识和看法。

左宗棠就不必多说,他跟吴可共事了那么多年,又是整个大清最先一批换装洋枪洋炮的军事将官之一,眼下担任的闽浙总督与洋人打交道的机会不少,对外洋事务十分了解和精通。

虽然他对搞洋务还没具体规划和措施,但隐隐也有了个大致轮廓和想法,至不济还有吴可在一边相助,想在福建兴起一阵洋务风潮根本不成问题。

李鸿章和恭亲王对洋务其实只是一知半解,他们说的话中都有很多逻辑错误和认知误区,当然吴可不会说出来扫兴就是。

让他大开眼界的是,这几位一边迫不及待的要大搞洋务,另一边又毫不犹豫的设置了诸多限制条件。

和任何改革一样,洋务运动也有不容涉及的禁区。首先,即使是作为改革旗手的李鸿章,也不容人损害“天朝上国”的威严。

当他被太平军的咄咄攻势逼入困境时,还在写给曾国藩的信中注明:“无论军事如何紧急,鸿章却未求他(洋人)出队帮助。”

李鸿章的下属、洋枪队首领戈登的经历更能说明这一点:他早就已注意到,尽管清朝军官们很欣赏西洋步兵阵列,“但认为他们的士兵未必会这种阵势”。其原因主要源自被总结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中国中心主义,它始终坚持把可量化的物质因素和难以量化的精神文化因素相区别。

用戈登的话来说,就是“承认我们(西方)的炮兵是优越的,但却认为他们(中国)的步兵要先进得多”——大炮差距来自于“物”,步兵差距则来自于“人”,“天朝子民”怎能认为自己不如洋人?

同样基于这一认识,淮军军官们虽喜欢大炮,但反对学习炮兵操练——如果学了,那就不是“器不如人”,而是承认“技不如人”了。于是,对中国国情难以理解的戈登向李鸿章抱怨:您的手下连“喊口令”也不想学。

当李鸿章将这些当笑资说给恭亲王和左宗棠时,两位大佬连连点头表示赞赏,认为李鸿章做得对就该这样。

吴可瞬间斯巴达了,感觉大千世界真是什么怪事都有,就这还想搞洋务?

丫的自尊心未免也太过了点吧,不按人家的标准来做还使搞洋务吗,只不过弄出一个不中不西四不象的玩意吧?

当然他尊重每个人心中的原则和标准,不会指手画脚说什么这样不行那样不成,总要通过实践才能知道他们的想法到底成或是不成,有些东西不是靠嘴巴就能说服别人的。

吴可知道自己的价值观与此时的大清土著格格不入,所以很少在这方面表现出过于异常的举动,能随波逐流就随波逐流,不能的话也得先找个理学家帮忙扯借口,在维护传统的光环下推动想要达成的目的,尽量避免因为理念上的冲突而造成不必要的牵扯,浪费时间浪费精力不说还特吸引仇恨。

除了要忍受这类抱怨以外,李鸿章对戈登很满意,这是个服从朝廷领导的外国军事专家。

为此,李鸿章还特意向朝廷以及恭亲王声明,在坚持朝廷领导的前提下,“以洋御华”古已有之:唐朝就不乏“蛮夷名将”为天朝效忠的先例。戈登也投桃报李:他为了替大清效忠,主动退出英军现役,担任了清军绿营总兵。

而与李鸿章并称的洋务领袖左宗棠,在坚持朝廷领导方面更有过之而不及:他麾下最善战的洋将德克碑为表示归心中国,甚至“薙去了连鬓胡子,以表示他不愿当夷人”。

当然,在洋务运动中,中西关系也出现过不和谐的事件。在组建中国第一支近代海军(李泰国·阿思本舰队)时,为了避免英国的控制,洋务派重臣文祥放出狠话——“清廷宁可退到长城以外”,也不接受这一结果。

果然,为避免领导权旁落,朝廷解散了这支海军。这一举动不但导致数十万两白银的损失,而且把大清海军的现代化进程推迟了十几年。对外从来优柔隐忍的朝廷,为何有决心“壮士断腕”?按照恭亲王奕欣的说法,洋务运动“事权悉由中国主持,方为妥善”。

对于朝廷如此排外的表现,吴可心中有不满也有钦佩,不满是因为朝廷因此错失不少发展机会,钦佩则是避免了列强过分插手大清内务,造成后世那种崇洋媚外的无奈局面。

虽说此时正是世界工业发展的兴盛期,每天世界各地都有新的发明已经新的技术出现,大清要不奋力猛追以后就只有吃灰的下场。但吴可也认为接纳外洋事务不能操之过急,口子可以慢慢开免得搞出一大堆措手不及的麻烦事儿来。

再说了此时的大清可不是后世经过多年西化时的环境,想要吸收消化洋人带来的一系列变化,又想不引起国内顽固势力以及平民百姓恐慌的话,有些事情真的不能太过急切。

而且列强都不是善类,他们拥有极为丰富的殖民经验,谁知道他们在渗透进满清高层决策层后,会不会想着法子把大清作为第二个印度整治?

一味的闭关锁国没有任何好处,但是没有限制的开放也是极为不妥的,所以吴可认为要搞洋务运动,必须首先认清这一点。

洋人的东西不一定都是好的,大清的玩意也不一定不堪入目,这个度如何把握才是洋务运动的核心关键所在。当然他这个想法只跟左宗棠简单提过,并不会傻傻的在恭亲王和李鸿章跟前说这些。

既然有洋务派这些大佬们冲锋陷阵,他就没必要跳出来抢风头拉仇恨,默默发展两广辖区就行,他坚决只动手不动口。

洋务运动的最根本的指导思想是“自强”、“求富”。其分类思想就是“师夷制夷”、“中体西用”八个字。

前四个字“师夷制夷”表明洋务运动与外国资本主义列强之间的关系,即学习西方的长技用以抵,制西方的侵略。后四个字“中体西用”,表明洋务运动与本国封建主义传统文化的关系,表明中学与西学各自在洋务运动中的地位,即以中学为主体,西学为辅用。

“师夷制夷”、“中体西用”,也是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处理中西民族国家关系及中西文化交流的基本原则。在洋务运动时期,从冯桂芬的“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