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新列强时代-第3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怎么享受?

两宫太后想建园子了,自从咸丰十年英法联军兵逼京畿,一把火少了圆明园以来,两宫太后都来不及好好的将这座皇家园林修缮一番。

怎么说她们丈夫咸丰和小皇帝同治的出生之地,两宫太后进宫之后大部分时间都是待在圆明园之中,住久了自然是有感情的。

虽然旁边的长春园以及万春园在清军努力下保存完好,但怎么也比不上圆明园在两宫太后和小皇帝心中的印象。之前跟顾命大臣争斗激烈的时候顾不得理会这些,现在不同了眼下朝堂争斗胜利在望怎么也得好好告劳告劳自己不是?

修园子嘛,自然是要银子的,可银子从哪里来?

国库现在那叫一个坑,除了拨付各地的平乱银子,给朝臣们发完俸禄之外,也就不剩什么了空荡荡的简直能饿死硕鼠。

况且拉拢大臣也是要花银子的,内务府的银子也不是大风刮来的,还有后宫那一大票太妃以及宫女和太监要养活呢,两宫太后手头根本就没啥活钱。

这可不符合大清皇族一贯以来奢侈浪费的生活习惯,之前没时间和心思享受也就罢了,现在有强烈的需求就不能马虎行事了。

于是,各地督抚很快便接到了帝后门人的隐晦暗示:该给皇帝太后上贡啦!

一干封疆不管怎么想的,总之纷纷掏出大把银子,在进京述职期间讨好了一把两宫太后。

吴可也不能例外,去年是他刚上任第一年,所以朝廷特许不用上京述职。可是今年就不同了,他已经彻底掌握两广军政大权,而且还干得有声有色,不论是两广官场还是京城朝堂都有意让他上京接受表扬。

尽管吴可对所谓的表扬不屑一顾,什么好处都捞不着还得出大血,不过环境如此他也无可奈何。再说了进京也有进京的好处,起码与盟友联络感情以及打探朝堂风向就比书信往来效果要好。

同时他也得防着有人觊觎两广繁华,出阴招暗地里又将他给搬走,这样的事儿他是万万不能答应滴。

还好,两广之地富饶,各种新奇西洋货物应有尽有,加上南海特产贵重珊瑚以及珍珠,倒是不愁送给朝堂大佬和帝后的礼物。

在他看来能花钱解决的问题就不算问题,能用金银珠宝以及南海特产稳住朝堂上下也算好事,起码不用过分担忧来自朝堂的明枪暗箭。

只能说顾命大臣太过不顶用,当初他可是冒了极大风险提醒这帮家伙,最后让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辛酉政变’化为泡影,没让顾命八大臣从承德回京后给一锅端,可没想到他们坚持了一年多时间便被整成傻鸟,眼看着大厦将倾就要完蛋。

要是顾命大臣们能坚持得久一点,朝堂也会多混乱一段时间,垂帘之后听政的那两位皇太后哪有心思找他们这些督抚要钱?

去你马的,真以为老子是提款机啊?

朝堂上的争斗他是真没兴趣参与,争来争去又有什么意思?

随着大清内地战乱连年,各地督抚手头逐渐掌握了地方上的军权和财权,这两项权力的下放意味着中央朝廷对地方的掌控逐渐削弱,朝廷除了还牢牢掌握着人事任命权之外,慢慢失去了对地方督抚的威慑。

弱干强枝取祸之道也,这样的情况再发展下去估计朝廷将威信全无,地方上督抚坐大不知什么时候延绵了两百来年的大清朝便会轰然坍塌。

要不是咸丰十年吴可带兵及时赶来支援,保住了京城不失的话,只怕此时朝廷威严早已丧失怠尽。

一个连首都都被外敌攻破了的国家,在之后又表现得软弱可欺,要是还能得到手下大臣百姓们的敬畏就见鬼了。此世京城虽然保住了,可皇家园林圆明园被焚以及列强联军打到京畿兵围京城,依旧让大清朝脸面无光威信损失严重,各地督抚逐渐有阳奉阴违之态,他吴可就是最好的例子。

他已经受够了四处流浪的日子,眼下两广局势一片大好,他已经打算在此扎根,看以后国内局势变化再做进一步打算。

不过如何,在此时两广实力还没彻底凌驾于周围省份之前,他还得装出一副老实摸样,带着数船价值连城的珍贵礼物,冒着秋末逐渐冰凉下来的天气向京城赶去,说是述职其实就是去送礼的。

一路乘船先到江西,而后转到长江进入京杭大运河,经过一个来月的航行终于抵达京城。

一路上所见所闻真真让他心情沉重万分,他没想到连年战乱对经济民生的破坏到了这般程度。河道两岸流民遍野,沿途城镇无不市面萧条来往百姓面黄肌瘦以不遮体,就连官军也一副无精打采毫无士气的摸样。

就连号称大清精华地区的两江和中原地区,情况也好不到哪去。让他大感痛心的是,两江的民政凋敝就连在他的治理之下被奉为膏腴之地的淮北也受到巨大影响,无论经济还是民生情况都不是很好,过路停驻之时还有不少两江士绅跑来诉苦,状告湘军治理期间的无序和混乱,情况比之吴大总督在时差了不止一星半点。

要说吴可心里不恼火那是在骗鬼,毕竟自己辛辛苦苦的成果被人搞成这副摸样,要是曾国藩或者哪位湘军大佬就在跟前的话,他不保证会不会怒火冲顶破口大骂。

可大清政治生态就是如此,所谓‘人亡政息’他虽然没死,可是湘军一干大佬都是极有主见的读书人,对吴可在两江任上实行的那一套根本不屑一顾。

所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眼下他已离开两江任上两年,就算心中有再多不甘也只能生忍着,除了鼓动一干不满的两江土豪搬到两广之外,其它的啥也做不了……

第624章洋务运动?

“梦臣两年没见,风采更甚往昔啊!”

京城最大的码头某个泊位,桂良正一脸欣喜的接待远道而来的两广总督吴可。

“桂大中堂你也不差,看你满面红光的样子就知道了!”

吴可呵呵一笑,一点都没有旅途劳顿的摸样,跟着桂良开起玩笑来。

“走走走,花沙纳那家伙还在城里等着呢,今天一干老哥们替你接风洗尘!”

桂良接着玩笑了两句,便一把拉住吴可的胳膊往旁边的豪华马车走去。

吴可也没推辞,他和桂良以及花沙纳都是战场打出来的交情,虽然两年对时间没见但平日里没少书信往来,是吴可了解朝堂局势的主要渠道之一。

虽说他在京城安插有心腹探子,但朝堂上的事务毕竟太过高端,不是区区身份低微的探子能够探察得到。虽然朝堂上根本藏不住消息,就象个大漏勺一般一旦发生什么不过一时三刻便传得满京城都知道了。

可那特只是流言而已,总不能真拿这玩意当情报吧?

而且朝堂上很多事情,不亲身经历是根本弄不明白情况的,有桂良和花沙纳这样的朝中大员暗中通报消息,吴可虽远在广东却对朝堂上的局势了若指掌。

跟着一帮熟识的朝堂大佬胡吃海塞了几天,等该联络的朝中盟友都好好联络了一番,并且每人奉送一盒子南海珍珠并西洋希奇玩意,又好好的休息了一天等昏沉沉的脑袋彻底清醒过来,这才正式进宫晋见两宫太后以及小皇帝。

他带来的那两盒子南海珍珠以及一株三尺来长全身火红的珊瑚起了作用,两宫太后的态度那叫一个和颜悦色,只是稍微问了问两广现在的情况,也不等吴可详细汇报便客气的将他打发出宫。

吴可倒没有什么不满情绪,如果可以的话他真不想进宫,更不愿意跟两寡妇待在一起,而且还是大清最有权势的寡妇,心理压力实在有点大了啊。

幸好大把珍奇异宝撒下去效果不错,轻易的便将两宫太后的注意力转移。对于女人而言这些闪闪发亮的玩意,可比大把大把的银票有吸引力多了。

见过两宫太后之后吴可的述职就算完成了,之后一段时间就窝在京城跟各方联络感情交流情报,各取所需忙得不亦乐乎。

随着天气越来越冷,大运河也逐渐上冰慢慢冷清下来,各地督抚陆续赶到京城述职,京城各大会馆一下子热闹起来。

这样的天气想回去是不可能了,吴可来时便做好了在这里过年的准备,待在面积宽敞设施齐全的广东会馆,一边接待上门拜访的来客,一边又时不时跑去各大会馆窜门认脸。

他虽然此时已经身居高位,可是由于晋升太快又一直属于清军序列的缘故,跟文官系统打交道的机会可谓少之又少,后来又一直都在湖广,河南,京畿还有两江以及两广打转转,认识的文官数量也多不到哪去。

身为堂堂的两广总督,朝廷一品大员中的顶尖人物,吴可自然不用想那些苦哈哈的中层官员那般,整天沉迷于酒池肉林之中不可自拔,虽然过年期间吴可也有不少宴席需要参加,但官位到了他这份上基本上用不着灌酒之类的活跃助兴。

期间他特意跑了一趟恭亲王府,送上一份丰厚礼物又跟此时位高权重的恭亲王好好聊了一阵,互相交流了各自对大清未来的看法。

如今的恭亲王可不是两年前那位被咸丰帝狠狠打压,有势没权在关键时刻又被拉出来顶缸的闲散亲王。与帝后党联合在与顾命大臣的争斗中取得上风,一举整趴下四位顾命大臣后论功行赏,恭亲王被直接任命位为首领军机王大臣,可谓权势滔天声势之大一时无两。

虽然两人有同守京城之谊,但因为双方身份上以及性格上的缘故,很难成为遥相呼应的同盟关系,最多也就是比中立派大臣的关系更亲密些,仅此而已。

此时恭亲王在两宫太后的支持下可谓独揽朝政,正是意气风发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吴可的到访正好撞在恭亲王正火热的枪口上。

两人在亲切友好的氛围中,先回顾了当年保卫京师时的峥嵘岁月,之后在恭亲王的要求下吴可简单描述了一番两广的局势,在恭亲王的刻意引导下话题不知不觉偏到了列强身上,引起了吴可心中的好奇和警惕。

恭亲王很快透露心中真实想法,吴可一下子被震惊到了:尼吗这是要开始洋务运动了啊!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的残酷教训,执掌大清权柄的恭亲王爱新觉罗·奕訢痛定思痛,意欲图强。

在此之前,一些大清学者就提出了学习西方国家的优点以增强国力,例如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主张“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不久,因为朝廷用领土,主权以及一系列经贸特权,暂时满足了以英法俄美等国为首的列强要求,国内的农民战争也进入低潮,因而呈现了暂时“稳定”的局面,即所谓“中外和好”的“和局”。

但是在大清统治集团中,一些头脑比较清楚的当权者,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以及在中枢执掌大权的恭亲王等人,并没有因为这种“和局”的出现而减少他们对朝廷统治的危机感。

曾,李,左诸人都在围剿太平天国过程中屡建功勋,他们在借助外国列强对太平天国的“华洋会剿”中,亲眼看到了外国列强坚船利炮的巨大威力,从而感受到一种潜在的长远威胁。

面临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他们继承了魏源等“经事派”提出的“师夷长技”的思想并极力将这种思想付诸于实践他们“师夷长技以自强”的目的,一是为了镇压太平天国,二是在中外“和局”的条件下徐图中兴。

吴可不是传统士大夫出身,作为穿越人事更加清楚满清的落后跟愚昧。

他天然就是洋务改革派中的一员,但他并不会整天嚷嚷得天下人都知晓,而是十分低调的以实际行动来表明自己的立场,琼崖铁矿的开发就是最好证明。

他的历史知识虽然很挫,却也知道低调做人高调做事的好处,还什么都没做呢就嚷嚷得天下人皆知,除了吸引眼球和拉仇恨之外还能有什么作用?

朝廷此时的封建顽固势力极其强大,可以说整个朝廷都十分抗拒任何变革举动。以恭亲王等人为首洋务派还没开始动作呢,便吸引了大部分传统保守势力的敌视目光,这可不是什么好现象。

其实大清统治者遭已意识到搞“洋务”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不过能让他们下决心改革的并非两次鸦,片战争中咄咄逼人的洋人,而是正试图改朝换代的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自军兴起,长期从他们的“洋兄弟”手中高价购入洋枪洋炮。早在1854年太平军名将罗大纲驻湖口时,“身边即有洋鬼子四人”。

1862年4月,上海一间洋行一月内就卖给太平军洋枪3046支、洋炮795门、火药10947磅、炮盖450万个。同年忠王李秀成帐下已有“开花大炮多尊及洋枪二万杆,其火器精利远优于湘军百倍,”,作战时“挟西洋开花炮自空下击,子落则石裂铁飞”。

时人评论,“贼无技勇,……只重洋炮。夷人过昂其值,兵火后贼所掠之金银,半归夷人。”

面对英法联军的坚船利炮,朝廷还能无动于衷。可面对太平天国的西洋火器,一干朝堂大佬们就坐不住了。

曾国藩上折奏报,火轮船“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为“今日救时之第一要务”。李鸿章为曾国藩代拟的《复陈洋人助剿及采米运津折》提出,“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

同时,他还在《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中称,“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不能及,”因而必须购买外国枪炮,设局制造枪炮,“以资攻剿”。

是时,在北京朝堂方面,御史魏睦庭也呈上一份著名的奏折:“谓火器为军营决胜之技,近年以西洋为最精。西洋以商贩为立国之本,英、法现皆愿助剿平乱,使洋货益为畅流……中国不少奇才异能之士,果实力讲求,则船炮军械,大可胜于西洋。”

在此风靡全国的改革共识下,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奕、文祥等人的行事、兼采二十年前耆英、叶名琛羁縻抚夷的外交政策,以及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的国防意见两者之长:“夷之专於牟利并无他图已可深信……尔海邦果能示以诚信,尚易羁縻”;“自强之术,必先练兵……亟宜力图振兴,使该夷顺则可以相安,逆则可以有备。”

二十年前还只是少数人的意见,此时已形成名为“洋务”和“自强”的跃进式变革。

第625章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从十三世纪开始,世界的大环境开始发生变化。

西方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农民和手工业者经过长期劳动,积累经验,改进了生产工具,农业得到发展,纺织、冶金等开始出现机器,不仅提高了产量改变了人与人的关系,分化出各种不同的阶层。

在新航路的开辟,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运动,资产阶级革命,产业革命的推动下,到大清的洋务运动开始萌芽时,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已最终完成,人类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这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这个新时期的主要特点就是整体化和近代化,讲究统一的世界市场,分散、落后的国家不可避免地纳入整体中。近代化就是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专制,这是历史的必然。这也是洋务运动试图走近代化的道理,在世界整体化的趋势下,中国比较被动的卷入。当时中国没有经过长期的积累,没有经历资产阶级革命,但中国的洋务运动萌芽与世界大势是分不开的。

吴可也知道洋务运动势在必行,但问题是恭亲王你们是不是太过高调了点?

当他将这个问题抛出来后,恭亲王显得很不以为意,表示象搞洋务这样的大事,怎么能不在事先做好宣传工作?

吴可郁闷抚额,表示要搞洋务得看实际行动,拿出切切实实的成绩出来说话,光好口号是没用的,要是洋务还没搞便引人敌视就不好了。

他这话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