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新列强时代-第26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厮真不愧是个权利欲极强的女人,两次撞见都是在咸丰帝的御书房,而且还跟咸丰上相着朝廷大事帮忙批阅奏折什么的,吴可一开始还没反应过来,可等他反应过来后便突然想起一件大事……
第527章驱赶
慈禧是怎么上位的?
这段后世也有不少影视小说作品介绍吧,好象咸丰帝不久之后便挂掉了,还有个什么‘顾命八大臣’的,结果都被慈禧联合恭老六给干掉了。
这女人可是个狠人,后世那么大名头可不是开玩笑的,而且大清最后落得那个国破人亡的下场,这位的功劳可着实不小。
要说后宫争权什么他可以理解,但明明这位已经位及皇太后之尊,就算皇帝不是他亲生儿子,可在这个‘以孝治国’的封建时代,就算是皇帝也不敢不给面子做出什么忤逆之事来。
可就是如此,着位依旧牢抓权利不放,无论在内宫还是在朝堂之上,这位可都是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人,皇帝在她跟前也只是个傀儡而已。
如果这位有孝庄的能耐和大局观倒也罢了,可惜这位却是个名副其实的‘窝里横’,为了自身权势和享受可是什么都能做得出来,吴可可不想被这么一个女人压在头上憋屈。
这女人可是个厉害的,小小年纪就表现得心机深沉让吴可不喜。
皇家没秘事,虽然他之前没太过注意这方面的八卦,但也听说了不少。
慈禧虽然并不生在江南,但她随父亲去江南做官几年,委实地做了一段时间的江南女子。
当咸丰下诏大选才女的时候,慈禧身着满清旗袍,带着一身江南风味,坐上一艘小船,轻驶在江面上了。那时的慈禧才刚十八岁,原名叶赫纳拉·杏贞,是个面目清秀,身材小巧的女子。
风卷云舒,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然而官船上的杏贞和婉贞姐妹俩却带着一袭哀怨,默默饮泣着丧父的情怀。
虽然选秀是喜事,然而喜事也兼带着丧事。船上蒙着一层白布,郁郁悠悠地向前行驶着。
这时候,戏剧就因这丧船上的白布发生了!
原来,清河县有个县令叫吴棠,因他朋友的父亲去世,护送灵柩经过他所管辖的清江浦。他便派仆人送过去三百两银子以示哀悼。谁知这仆人也没有细问,看到江上行来的丧船,便将银子递上去了。
回来向吴县令交差时,仔细一问,才知道弄错了!气得吴县令将仆人狠狠地训斥了一顿!然而,回头一想,那船里坐着两位选秀的姑娘,便一下子来了好奇心,想趁机瞅瞅姐妹俩长得什么样子。
说不定两个之中哪个当上贵妃娘娘,自己还有可能被提拔一下呢!想到这儿,便又拿了三百两银子,让仆人给他朋友送去,自己却跑到满族秀女的河船上吊唁去了!
其实吴棠心里明白,这选秀的姑娘大多都是官员的女儿,吊唁当然也不会空忙乎一场了!
吴棠走进河船,果然见到了一对姊妹花。姐姐貌美非常,一频一举,楚楚动人!
吴棠一睹满族秀女的风采,不禁大惊!
满州秀女感恩之甚,姐姐竟对妹妹说:“吾姊妹他日若得志,万无忘此贤令尹。”。
当时的吴棠万万没有想到,此次巧遇果然使他官运亨通,连升五级。然而,当时的吴棠还只是流连杏贞的美貌,甚至感觉有些魂不守舍。
慈禧在第一轮选秀中胜出,妹妹却落选了。选秀的慈禧并没有引起咸丰的注意,当然紫禁宫里美女如云,宫娥妃嫔,美貌者不计其数,慈禧虽然长得俊秀,但确实并不是超绝的那种,自然也不容易使咸丰顾盼流连了。
为了引起咸丰的注意,慈禧不得不听从了太监的主意,打扮成江南女子的模样,把圆明园中自己居住的院落装饰成一幅江南情调。
然后在红船绿柳中歌一曲江南小调,再让乐工弹奏几曲江南民乐,大有“此曲只有天上来”的感觉。
咸丰‘不小心’徒经此地,便禁不住被这别具特色的江南风情留住了脚步!
其实在满清时代,皇宫里是禁止汉族女子入住的。慈禧虽是旗人,然而如此大胆地将寝宫改造一番,又着一袭江南汉女服饰,哼一曲江南小调,其实是冒着极大的风险的!
慈禧的政治投资可谓用心良苦,然而这份投资果然没有辜负慈禧的苦心!
说起来慈禧与咸丰,确系一对绝配夫妻!
当一曲江南情歌升平,琴瑟合和中响彻了多少高山流水之音!
在咸丰的眼里,慈禧如同一棵高贵而不染尘俗的兰草!
在慈禧的眼里,君王的一颦一笑,都关系着自己的政治前途。
二人真是各揣心事,暗香默许!
夫妻二人何多相似,可谓天造地合!
咸丰一生沾染过不少女人,可偏偏只跟慈禧生了一个儿子!
咸丰让慈禧伴寝次数并不比其他妃嫔多,后期让慈禧代批奏折,目的当然是为了找其他妃嫔鬼混了!
慈禧这人也怪,慈禧批阅的奏章错字连篇,根本就没法让人读下去。
她写得最好的一个字就是“福”字。所以慈禧以“福”字自豪,常常高兴了,给大臣赐“福”。
那些屁颠屁颠的大臣们表面上一幅恭恭敬敬、喜形于色的样子,背地里还不知怎么想扁上几脚呢!
但是很奇怪的是,作为满人的慈禧居然会写汉字!
这当然也是咸丰托她帮忙的原因了!
就是这样,慈禧不仅成了咸丰得力的助手,而且还阴差阳错——咸丰宠过的妃子虽然那么多,却只有慈禧一人为咸丰生了儿子而且抚养成人!
虽然咸丰还有个玫贵妃后来也给他生了一个儿子,偏偏还没来得及起名就夭折了!
咸丰帝体弱多病,兼之当时的大清北有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南有太平天国反清农民起义,正值内忧外患之际,让他心力憔悴。懿贵妃能读写汉字,于是咸丰帝时常口授并让其代笔批阅奏章,并且允许懿贵妃发表自己的意见,因而大臣们多对叶赫那拉氏不满。
更让吴可头疼的是,在跑路皇帝咸丰接见他的时候,撞上了这位在帮着咸丰处理奏折,跑路皇帝还不知避讳,就让那位懿贵妃在一边旁听不说,要是懿贵妃有什么想法的话还可以出言议论一下。
这对夫妻倒是配合得不错,可吴可有些受不了了哇。
他当然不是啥思想保守的人,对于女人干政这样的事情也没啥心理负担。
当然了,穿越过来也快十年时间了,多多少少还是受了点封建礼教的影响,主要是大男子主义有些过于膨胀了点。
他就是不喜欢慈禧这人,更不用说这位也没受什么太好的教育,虽能读写汉字但水平却糟糕得怀念,见识方面也过于浅薄了点,眼界什么的也是不怎么样,往往说出的话让吴可有种哭笑不得对牛弹琴的无奈感觉。
说白了他就是不愿与这位有丝毫纠葛,眼看着咸丰帝一副病体孱弱不久于人世的摸样,他便打定主意想尽快离开这个是非之地,走得越远越好。
当然了,咸丰帝当面他却没任何表示,只是转告了恭亲王等留京大臣的想法,希望咸丰帝尽快返回京城坐镇主持大局。
咸丰帝一听就不乐意了,虽然没来上一出脸色大变勃然大怒之类的表演,但他也很敏锐的发现这位跑路皇帝神色间的不正常。
这厮倒也脸皮奇厚,当着吴可的面就表示自己身体有痒,还得好好静心调养。至于京城诸事还是交给一帮朝臣们处理就是,眼下回京却是不太可能。
胆小鬼!
吴可在心中暗骂,脸上却是不动声色,先关心了一下跑路皇帝的身体状况,然后不依不饶问讯跑路皇帝具体什么时候回去。
咸丰帝这下真的为难了,按照他的想法自然是不愿回去的,不仅眼下不愿回去,就算解决了洋人的麻烦也不想回去。
他这次着实被列强联军给吓着了,认为京城实在不安全,随时都得面对洋人有可能从海上到来的威胁,实在太过危险了点。
见吴可还有再问的意思,跑路皇帝咸丰可不耐烦了,心情也一时大坏随便找了个由头结束了这次谈话,要吴可下去好好休整休整。
既然心中对吴可这位两江总督生了不喜,跑路皇帝咸丰也一向都不是委屈自己的人。和身边的懿贵妃一说心中想法,夫妻两便商量着如何赶吴可这个不识好歹的家伙远远的赶走。
没错,跑路皇帝生怕吴可这厮揪着回京的事情不放,便不愿意放着这么一个讨厌的家伙在眼前碍事。
如果是其他朝廷重臣倒也罢了,吴可可是此次京城保卫战的首功之臣,如果没个说得过去的理由将将人驱赶,那真是要落下不好名头的。
幸好吴可也是个识相的,之后几天见咸丰帝不再召见自己,在与承德行宫的朝臣往来之时不经意间表现了一丝失落情绪,而后又隐约透露自己出来已经快有大半年时间,还不知道两江那边有没有事情,透露出一丝想回去的意思。
跑路皇帝咸丰自然很快就听到传言,心头一动就想到了一个让吴可尽快离开的主意,一个既不伤颜面又说得过去的理由……
第528章回返
时光流逝,转眼便到了十一月隆冬季节。
吴可率三千总督卫队将士辞别了跑路皇帝咸丰以及一干随行大员,时隔大半个月之久离开了承德行宫。
回想这次承德之行,真让他有一种玩儿戏的错觉。
作为京城保卫战的首功之臣,行宫上至跑路皇帝咸丰下至随行大员没一个敢于怠慢的,吴可享受到了极高的礼遇和招待。
可问题是,跑路皇帝咸丰给他留下的印象实在不怎么样,身体不好竟和内宫妇人商议朝政也就罢了,作为一国之君竟然胆小怕事不经吓,也没有担当在这等关键时刻还不思回京城主持大局。
这样的情况说实话,让吴可感觉十分的不爽。
怎么地,他跟一帮留守京中大佬拼死拼活,好不容易守住了京师,跑路皇帝咸丰虽然嘴里说得好听,可实际行动上却是极为打击士气。
尼玛的竟然以洋人还未彻底离开京畿腹地,回京多有风险为由打定主意不回京。
这样的皇帝还能让人说什么,吴可算是彻底看明白了,以后别指望他还会如此积极,尼玛的好象他多管闲事一般。
当然,让他如此急切离开承德行宫的首要原因,还是他遇上了那位历史上鼎鼎有名的慈禧。
不知道跑路皇帝咸丰什么时候挂掉,他更不想参合之后的朝堂政治纠纷中。
按照他那有限的历史知识推断,在跑路皇帝咸丰挂掉还留在承德行宫的官员,处境可不是一般的危险。
再从历史上老曾当了近八年时间两江总督,之后好象还干过一段时间的直隶总督来看,在地方上待着貌似更加安全?
慈禧太后的威名实在太甚,尽管他如今身居两江总督高位,手握雄兵过十万,可以说得上地方上的第一诸侯,可也没有在政治争斗中干翻慈禧的信心。
当然,他也不会任由慈禧像历史上那般独揽朝政,自是在暗中动了一番手脚,为了撇清干系他也得早早离了承德这是非之地。
所幸,跑路皇帝咸丰很不耐烦他提出的回京之议,正想找个法子让吴可离开承德来个眼不见心不烦。
还别说,真被他想到了一个极妙主意……
就在吴可来到承德行宫近十天时,脆行伴驾的都察院御史突然发难,上表指责吴可不顾自身职责胡乱出兵,导致辖下兵祸连结民不聊生,肯请咸丰帝降罪用以警示地方封疆。
一石激千层浪!
任谁都没有想到,都察院那帮御史竟然顶风作案,在吴可最为风光之时暴起发难,丫的这不仅仅打了京城保卫战首功之臣吴可的脸,同时也将一干留守京中大佬的脸狠狠扇了几巴掌。
吴可被打了个措手不及,要说心中不恼火怎么可能?
不过好在他心中早有离意,加上身边心腹幕僚提醒,这是太过蹊跷可能有跑路皇帝咸丰的暗中示意,可能这位跑路皇帝也不怎么待见他在跟前晃荡。
吴可当机立断借坡下驴,立即上表请辞回返两江主持大局。
怕路皇帝咸丰自然要假摸假样的挽留一番,最后见吴可去意甚坚也不在多说,只好好安慰他不要多想便答应了吴可的请辞。
到了这时,吴可还有什么看不明白的?
跑路皇帝咸丰不待见他这个京城保卫战的首功之臣,他又哪里情愿待在承德行宫这个是非之地?
双方正好一拍即合各遂了心意,之后几天时间吴可一边做好离开的准备,一边又拜访了一干新认识的,不管是交好还是不交好的随驾朝臣。
终于到了十一月初,承德下了第一场雪的时候,吴可率领三千总督卫队将士离开了承德行宫返回京师。
两天后他回到京城,自然又是好一番热闹。
一干京中大佬早知吴可在承德的遭遇,一个个同仇敌忾气愤填膺。恭王和桂良甚至拍着胸口表示,要替吴可出头找回场子。
怎么说都是一起奋战过的战友,而且又没有什么了不得的利益冲突,在这样的情况下自然比较齐心。
吴可很是‘感动’,不过却是谢绝了一干京城大佬的好意,表示御史参他虽有鸡蛋里挑骨头之嫌,但江南大营被太平军所破是事实。
他表示自己离开两江时间已长,加上又出了那么档子事儿,确实有些担心两江局势,所以也就起了回意让诸位‘好心’的大佬不要如此。
当然了,回到了京城他自然得关心关心僧王等人与列强联军的谈判进程。
虽然在承德行宫的时候消息也没短过,可是毕竟承德跟京城相隔有一段距离,很多事情的详细经过却是不甚了了。
果然,桂良一脸没好气的表示谈判进程缓慢,谈了这么久的判也没见啥结果,列强联军态度依旧强硬,僧王的日子苦逼着呢。
因为谈判迟迟没有进展,他离开的这段时间,聚集于京畿地区的数万清军,又与盘踞天津与通州两地的列强联军小战几回合。
结果自然都不怎么乐观,列强联军依仗火,枪与火炮之利,又背靠城防之坚固守,清军虽然数量众多但也拿列强联军无可奈何。
特别是通州城防大战,清军调集超过两万大军一齐攻城,结果却被临时转移进城的几门重炮炸得狼狈而逃损失惨重,攻城战从开始到结束竟不足一个时辰。
这场短暂战斗让一干京中大佬既气愤又庆幸,气愤的自然是清军不顶用,在兵力优势如此之大的情况下竟屡屡吃憋。
庆幸的当然是吴可当初指挥得力,花费不菲代价努力拖延列强联军将重炮云运抵京城的目的,如今看来却是挽救了京城局势,不然后果简直不敢想象。
眼下京畿局势就是清军与列强联军的对峙,两方一时谁也搞不定对方只能如此对抗。当然时间拖得越久对清军自是更为有利,就是谈判开始以来清军连连受挫,列强联军也只能龟缩几地没了席卷京畿的能耐。
被一干京中大佬强拉着开了几次局势讨论会议,综合各方面的信心得出一个结论,列强联军已经彻底失去了拿下京城的机会,至于之后随着谈判继续下去会发生什么变化他们暂时猜测不出,不过京城已经彻底安全却是事实。
达成了这样的一致意见,以恭亲王和桂良为首的京中大佬虽还有些不放心,但也没理由继续要求吴可和手下两江清军留下保护京城。
于是,吴可又在京城暂留了近十天时间,在京城下了第二场小雪的时候,终于彻底了结了京城事务,率领一千总督卫队将士登上了回返两江的船只,在一干京大佬的亲自欢送下离开了奋战多日的京城。
虽是冬季枯水季节,但吴可率领一千总督卫队战士于沧州登船后,一路还是顺利的通过大运河沿途的德州,聊城,济宁,枣庄,最后在徐州下船,用时大半个月。
吴可率一千总督卫队精锐将士从水路返回两江,剩余近两万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