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新列强时代-第2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他自是不可,可朝廷旨意也不能不理会。

于是,他一边向朝廷解释海关衙门此番动作缘由,将洋人如何转横霸道不讲理添油加醋详述一通,自是将所有过错全推到洋人头上,把海关衙门说得有多委屈就有多委屈。

同时也向朝廷报告了海关衙门收到丰厚关税的好消息,希望朝廷能够支持海关衙门继续下去,如果有哪位大臣觉得不满意的话,那就请他跟洋人公使谈判,将每年可收入数百万两银子的海关收回。

他这份又是报喜又是埋怨的折子递到朝堂后,自然又引起一阵轩然大波。

之前说过朝廷财政捉襟见肘,四处要钱四处都是漏子,各地战乱不休流民四起,哪都要大笔银子作为军费弹压安抚。

没想到两江总督吴可不声不响就搞到不少关税,起码以后两江地区的拨款便可轻松不少,而且弄得好的话还能给朝廷增加不少收入。

这下子不要说每人敢再说闲话,就连咸丰帝都喜不自胜,在朝会之时连说吴大总督公忠体国是个大臣子,如此一来就更人朝辰敢触霉头了。

吴可奏折里那半是埋怨半是威胁的话可不是开玩笑的,谁要是敢这时唧歪,铁铁的要被派去跟洋人谈判海关大权归属,这样的苦差事谁爱去谁去。

朝堂上消停了,海关衙门更是活跃得厉害,外洋客商大多在租界活动他们敢不着,可是大清本地商人却不敢轻易得罪海关衙门。

特别是让他们知道海关衙门背后有两江总督撑腰,就算有那深厚背,景的官商皇商也不敢轻易得罪,两江总督的怒火岂是那般好受的?

一时间,市面上洋货价格连番几番,除非必要寻常市民又不会轻易购买,致使洋货大量滞销众多洋商损失惨重。

屋漏偏缝连夜雨,就在租界一片愁云惨雾之时,原苏松太道吴健彰的家某日夜间突被闯入抢匪抢掠一空,引得租界治安一片混乱众多富户人人之危。

这事不多说,自然是熊光宇并一干小刀会人手所为。

原来当日熊光宇主动找上上海小刀会人马,提议联合洗掠吴健彰家宅。

小刀会会众十分心动,于熊光宇再三保证两江清军不会插手此事甚至还乐见其成后爽快答应下来,并秘密做了一番绸缪准备。

说起吴健彰,在上海绝对算个大名人。

这厮出身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珠海翠微村一个贫寒村民家。

当时澳门经开埠多年后,葡人及洋商涌入杂居,其日常生活所需均靠珠海、中山等地居民供给,加之外国商船到达珠江口后,同样需要补充新鲜的日用品和补给品。临近澳门的珠中两地乡民得天时地利,或过关闸、或驾船只穿梭于珠江口上,操着有限的“广式英语”跟洋人做起小额买卖。

吴健彰少年时期就是这群个体户中的一个,他经营的业务是贩鸡,因小名叫阿爽,人称“卖鸡爽”。

大概考虑到卖鸡确实不是一份有前途的职业,自从20岁起,吴健彰便开始在洋行当差,充任洋行司事或买办之职,游走广州、澳门之间,并且努力充电提升自己,逐渐学会了一口流利的英语,加上人也聪明伶俐,做事勤快,颇讨洋人喜欢。

时光匆匆流走,20年过去了,吴健彰依然还是洋行里的一个小角色。40岁,对于一个碌碌无为的男人来讲,是个尴尬的年龄。

吴健彰此时也感觉到中年危机的来临,于是他开始抽空去算算命,希望得遇高人,指明前路。在某一个命定的日子里,他遇到了生命中很重要的一个人。

相传有一天,吴健彰在澳门街头巧遇一长眉相士,二人促膝长谈良久,相士为吴指点迷津,其内容不得而知。

不过巧合的是,此后不多久,吴健彰果然发达了,并在随后的十几年中一发不可收。

话说吴健彰得了相士指点,又信心满怀地投入到自己的工作当中去了。并在不久之后的一次偶发事故中“因一尿之功、立成巨富”。

事情是这样的,吴健彰当时在洋行负责经办货物出入。一年冬天,洋行新来了两船烟土和皮货,为避免受地方官的敲诈,大班嘱咐吴将货物分批入库。机灵的吴健彰先把货物存放在码头附近所租的空屋,伺机分小批入库,这一招连洋行大班都不知道。

不料洋行仓库失火,惊慌失措的大班跑到吴健彰的住所查问,却见吴双手趴墙,两脚颤颤,正在小解。大班见状误以为两船货物皆付之一炬,吴吓得濑尿,心灰意冷之下服毒自尽。

其实吴健彰患有砂淋,病(尿路结石),每逢小解便痛苦不堪。大班死后,洋行关闭,职工遣散,价值白银二百万两的货物成了吴健彰囊中物。他也凭这笔横财开办了同顺行。

那场大火之后,却是让吴健彰捡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并顺利跻身广州十三行承充行商,且财富日渐暴涨。

话说广州十三行从清初开始垄断对外贸易,至乾隆年间达到鼎盛。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始,十三行成为中国唯一的官方特许海外贸易经营机构,负责与外商贸易并管理约束外商。而承充十三行行商的,则是专门从事对外贸易的商人,承充者要求身家殷实,且在报请广东官府批准后,领取行帖,才可开业。

道光十二年(1832年),吴健彰开设同顺行开始承充行商,此时,行商垄断对外贸易的地位已经衰落,不少行商由于拖欠外商借款和官府税捐纷纷破产,甚至遭抄家、下狱、充军的厄运。

这一现象到《南京条约》签订后更甚。但吴健彰的同顺行却站稳了脚跟,凭着他的精明,经营茶叶贸易,积累了巨资,家财渐与当时的十三行总商伍崇曜相匹敌。

道光十九年三月(1839年4月),他与十三行总商伍崇曜、卢继光一起,陪同广州知府和林则徐所派的委员,与美国、荷兰的领事及其他外商商议禁止鸦,片入口的具结问题。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吴健彰结束广州的生意,带着殷实的资产来到上海,经营茶叶贸易、典当业等,成为上海滩响当当的大买,办。

此时吴健彰的身份已非昔日的“卖鸡爽”可比,连洋人都改口称他为“爽官”了。

到上海之后,吴健彰主要做了两件重要的事情。一是1847年,他合股美商旗昌洋行,成为该行首个中国股东。

二是1848年,在英美列强的支持下,野心勃勃的吴健彰又以大手笔捐资50万两白银,出任苏淞太兵备道(即上海道)兼江海关(上海海关)监督,成为中国近代最早涉足政治舞台的买,办。

这件事对于吴的意义是,他从此完成了由一个单纯的买,办商人向政界要员的华丽转身,成为上海乃至中国政经两界的风云人物。

上海道、江海关,这可都是当时最肥的缺,可谓一手握政权、一手握财权。而吴健彰舍得花大血本瞄上这两个缺,也见其眼光和魄力。

自此,吴健彰在自己的地盘上,肆无忌惮地从事他的投机行为,走私鸦,片、贪污索贿,无所不为。

咸丰三年(1853年9月),上海发生小刀会起义。在镇压搜查城内义兵期间,有一次,吴健彰要求属下一名“千总”带齐部下士兵(共1000人)来捉拿“反贼”,结果“千总”带来的只有不到300人。

吴健彰张口就骂:“你那一千人马怎么连300人都不到?你说,到底吃了多少空饷?”“千总”面不改色,将一张500两的银票塞给吴,吴低头一看,立即话锋一转“以后可要好好带兵啊!”

任职上海道期间,吴健彰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实力均达到顶峰。正所谓“水满则溢”,风光十余年的吴健彰于1854年因“通夷养贼”遭弹劾并被革职查办。多年的传奇戛然而止。

遭革职查办后,吴健彰使出浑身解数,大肆贿赂查案官员以求自保。而得了好处的朝廷官员,也算“仗义”,查案时纷纷为其掩饰。

其时,太平军正以排山倒海之势进攻腐朽的清军。清廷也意识到“非和夷不能灭贼”,需起用吴健彰这样的通夷人才才能取得列强的支持。

1856年春,经清朝大将向荣保荐,吴健彰留在向的江南大营效力,同时,咸丰帝还让广东督抚发还其原籍被查抄的家产。

咸丰八年(1858年),吴健彰官职由前一年的候补知府升为候补道。

而就在今年,吴健彰更是传出辞官归因因的风声,加上此时清廷跟洋人关系不睦,正是一个下手的好对象……

第457章喜与忧

计划筹备了多日,踩点,数学环境,得手之后的逃跑路线之类的商量妥当,时间便已过去多日。

正还此时租界市面萧条治安有些混乱,熊光宇便与小刀会首领挑齐精干人手潜伏而入,逮着机会入府抢掠一举成功。

大名鼎鼎的吴健彰家宅被抢,在租界可是引起一阵轩然大波。

被抢走的几十万两今音还是小事,对于身家巨富的吴健彰而言算不得什么。

关键吴家被抢这件事的性质太过恶劣,人家这么个名人都被抢了,其它豪商富贾要是哪天被抢也不希奇。

这对于有钱人来说绝对不能容许,立即联合起来向租界当局施压。

租界当局对此也十分重视,在焦头烂额之间派出大量巡捕调查此事,可是结果却不如人意。

根据种种迹象表明,抢掠吴宅的抢匪离开之后,早已经通过偏僻小路离开租界,不在自家地盘租界当局也是无可奈何。

如果没跟清廷把关系闹将还好说,可是现在租界当局正与海关衙门以及其身后的两江总督交恶,再想要劳动人家几乎没有可能。

尽管十分不情愿,但租界当局还是把这个情况向当事人吴健彰说明,最后表示他们也无能为力。

吴健彰此时已经年近古稀,什么世事都看得淡了,倒也没有责怪租界当局什么,只是回去以后立即向朝廷上了一封告老奏折。

一番上下打点过后,朝廷很快就批准了他的告老请求,而后吴健彰携带家小悄然离开上海返回珠海老家,这是后话暂且不表。

总之一句话,最近租界当局的日子很不好过。

一边是海关衙门不依不饶纠缠不休,为了海关大权租界当局不得不打起精神应付。可是海关衙门使出了无赖手段,在苏州又设了新的海关,最要命的是大清本地商人还不得不老老实实听话。

因为这事租界掌握的海关威信大失,不要说大清本土海商十分不满,以至于交纳关税时不情不愿,就是列强诸国自家商人都质疑租界海关的合法性。

如此不利情况最终导致租界海关关税收入迅速锐减,这可严重不符合租界列强利益。

另一头因为名人吴健彰家宅被抢,导致居住于租界的富商巨贾人心惶惶纷纷打算撤离,给本就萧条的租界市面凌厉一击。

租界列强的日子不好过,苏州河对面的海关衙门的日子却是滋润无比。

虽然三五天便要和洋人争吵一番让人不爽,可是相比于白花花的银子那就不算什么了,他们正处于幸福的烦恼状态之中。

期间租界列强也不是没发表严正抗议,指责苏州海关不合法云云,要求海关衙门不要继续这样的违法行为,给友国邦交带来不利因素。

海关衙门只当这是耳旁风不予理睬,如果放在以前他们还得掂量掂量后果,可是现在有两江总督鼎力支持他们还怕个鸟啊?

租界列强也不是傻子,海关衙门的态度让他们恼怒,租界此时混乱的局势和萧条的市面来得太过蹊跷,鉴于幕后最大获利原则,想都不用想这些事情可能都跟海关衙门甚至其身后的两江总督衙门脱不了关系。

列强何曾受过这等鸟气?

自然是暴跳如雷恼怒万分,第一时间便想着打击报复,可惜之前列强联军刚刚惨败于大沽口,此时正在休整还腾不出手来,以租界此时的军力别说找茬了,能不能护得了自身都两说得很。

不过梁子算是彻底接下了,列强默默忍耐的同时也在积极准备,打算准备结束后狠狠给大清国一个深刻教训。

吴可也没不是想过租界列强可能狗急跳墙,于是与江苏巡抚徐有壬一道在苏州囤积两万清军,其中有大半都是刚刚经历过围攻金陵战役的经验老兵,战斗力绝对不可小觑,租界列强要是不识趣的话铁铁碰个头破血流。

不过无论是两江总督吴可还是租界列强,都没有在上海和苏州大打出手的想法。一旦不小心擦枪走火,无论对于两江还是租界而言都不是什么好事,说不定上海和苏州将毁于战火,这是两方谁都不愿接受的结果。

……

苏州与上海局势一时僵持在那,短时间内不可能出现重大变化。

将一些明显漏洞堵上,再得知熊光宇伙同小刀会安全租界之后,吴可彻底放下心来终于结局了‘漫长’的苏州视察工作,在苏州巡抚衙门一干官员的热情欢送下前往其它地方巡视。

吴可在督标卫队的护卫下,先返回总督衙门所在地常州。

让他大觉惊喜的是,经过半年时间的抢修,常州至苏州的官道已经被修缮一新,平坦夯实的路面让车驾行走之时不再那么颠簸难受。

道路状况的良好使得来往两地的速度加快许多,回来的路上他可是看到往来商旅络绎不绝,一股勃勃生机扑面而来。

回到常州后,吴可立刻召集手下官员,商讨以工代赈事务的继续推广和深入,他打算争取在任内将各主要城镇的道路全都修缮一遍。

对于以工代赈这项利民政策,现在总督衙门一众官员再没有不同的生意发出,确实的好处和巨大作用摆在那里,再说什么劳民伤财就是自扇耳光的蠢事了。

不商量不知道,一商量简直吓一跳啊。

眼下以工代赈的规模已达到了六万人之巨,其中青壮劳力达到了四万来人,当中大部分都是外省流民,小半出自常州附近本土居民,还有两万老弱妇孺,专门负责工地上的后勤饮食工作,眼下整个工程部队运转流畅没有出现大的纰漏。

当然小问题还是不少的,涉及如此庞大人数的工作和吃饭问题,需要经手的钱粮虽然比起一场以月为单位的战斗而言算不得什么,但在小老百姓和基层官吏眼中依旧是一笔巨额财富。

就算吴可派出的监督宪法人员再努力,也肯定少不得某些暗地里的阴私勾当。

好在有总督衙门特别关照,下面的人也不敢做得太过分,特别是当几位手脚不干净的小官吏被纠出当众砍头之后,工程部队的氛围顿时为之一清。

处理了工程部队一应麻烦之后,吴可与众官员商量着下一步官道的修缮计划。

从常州到无锡再到苏州的官道已经修缮完毕,吴可也亲身体验了一把,感觉还是很靠谱的说。

不仅是他,衙门里一干官员都角色修缮的官道效果不错。

如果金陵不是落入太平军之手的话,下一步道路修缮目标就应该从常州到镇江再到扬州,将比邻金陵一带精华之地全部囊括其中。

可是此时扬州和镇江都处于前线要地,自然不好在这时大兴土木。于是经过一番仔细商讨,吴可最终拍板下一步官道修缮目标,就是常州到南通的官道。

跟手下官员定完道路修缮计划之后,吴可吩咐常州一干小弟好好看家,不要给太平军给钻了空子去,而后继续自己的巡视之旅。

总督行辕下一站目标恰好正是南通,在行去的路上吴可正好接到了从广东传来的详细情报,情报上头详细介绍英法联军在广东肆虐的经过和香港列强军队具体部属情况。

他如获至宝,不顾旅途劳顿当即便好好将情报阅读一遍。

其中最有趣的就是广州当地民众的抗英热潮,特别是两广总督黄宗汉还在暗地里鼓动的情况下更是进行得如火如荼。

也就是今年年初时分,英军进攻三元里、牛栏冈一带,被乡民击退。

而在1月8日(十二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