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新列强时代-第15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可怜的湖南援军,在这关键时刻竟然被派去剿匪,也不知功劳薄上他们能分润几许?
说起此次‘南昌保卫战’的经历,无论江忠源还是吴可无比唏嘘,认为清军胜得侥幸太平军败得冤枉。
他们认为,太平军如能审时度势,及早采取围城打援战法,着重歼灭清军援兵,不仅可以改变长期顿兵坚城之下的不利态势,而且可以在不断歼灭援敌的情况下攻克南昌。
根据当时双方实力对比以及清军援军到达时间不一等情况,太平军很有可能做到这点。
可惜,太平军南昌前线的指挥者计不及此,只一味强攻坚城,以致钝兵挫锐,并陷入两面应敌的被动处境,以致围城三月,终于被迫撤围。
吴可坦言如果太平军全力攻击九江的话,湖北援军不一定能扛得下,兵力实在太少了。
参加了南昌的庆功活动后,吴可辞别江忠源带着手下返回九江,本打算好好休整一会起码得恢复之前战损,可惜武昌来的一道紧急命令打断了他的计划,让他不得不匆匆带着小弟乘船反回武昌……
第320章风云变幻
“尼玛长毛就不能消停一会么?”
回到武昌之后,一问究竟发生了什么事这么急着让他回来,原来又是太平军搞出得事。
原来入赣太平军撤围南昌后兵分两路,一路由国宗石祥祯、韦俊(或作韦志俊)率领,西取湖北;一路由曾天养等率领返回安庆,准备攻取皖北。
其中石祥祯等率太平军万余人顿兵九江边境,派出小股人马绕道九江边缘杀入湖北袭扰兴国等地,湖广总督张亮基大恐急调战功赫赫之吴可部回援。
就在援军返回武昌没两天,石祥祯率所部太平军趁九江防务空虚之际攻占九江,留指挥林启容部镇守,而他则带大部继续西进。
太平军杀入湖北境内水陆并举直扑田家镇要塞,清朝震怒急令湖广总督张亮基堵绝,不使太平军荼毒湖北搅乱湖广。
张亮基无奈,只得调集手头所有兵力,留下三千绿营人马留守武昌,而后率领上万军马浩浩荡荡先一步抵达田家镇扎营布垒。
吴可所部近四千人马也参杂其间,作为张亮基手中最为强大底牌。
军令难为,吴可熄了先休整一番的心思,尽起大军跟随张亮基赶赴田家镇,并与田家镇大营中军附近扎下营寨。
田田家镇要塞田家镇要塞'1'家镇坐落于鄂东武穴市(前广济县)西南部的一古镇,它位于大别山南麓,这里地形险要,素有天险之称。浩荡的长江在此流过,江面陡然转窄,江流如束,形如咽喉,江面横宽只有一百七十多丈。
“田家镇当江北,诸山峻峙,江南大山曰半壁,三面斗绝,山下富池口,江水绕山北向东,故行田家镇为避湍”。作为战斗要塞的田家镇,乃武汉锁阴之地、攻荆入楚的门户,它是沿江要塞中最坚固、最大的堡垒。
因此被称为“楚江锁钥”,它与半壁山共同扼守长江航路,绝对是易守难攻之地。
时太平军一部从罗山入境,骚扰黄安(今红安),麻城一带,张亮基在一干文武官员劝说之下,立即率领总督督标杀奔而去,打算击溃当地太平军后再回援与清军主力夹击太平军石祥贞部于田家镇。
吴可并不看好清军此次田家镇之战,不是人手不足而是军心不齐,上万人马堵在田家镇大营看似气势非凡,但只有内部人士才知晓里头到底有多乱。
为了避免大军溃败之时波及自身,吴可所部于大营附近另立营寨,壕沟寨墙箭楼等等防御工事一应俱全,招来大营当中一干将官‘傻子’‘白痴’嘲笑。
期间江忠源江大巡抚又非常积极的率兵来援,足足两千楚勇战力非凡,可惜这厮不肯听劝另立营寨,非要跟大营中上万乱七八糟的人马挤在一起,吴可也就没有再劝。
话说江西一战结束,由于表现突出江忠源大获封赏不说,搞了个什么都尉的爵位在身,而表现同样不俗的吴可跟部下同样收获不菲,吴可坐实了从二品副将之职,手下核心小弟个个获得升官提拔。
据左宗棠私下里透露,本来湖广总督张亮基极力为他争取实授总兵之职,可惜他年纪太轻被朝廷否决,但也给他在湖北团练大臣那讨了个职司,允许他继续扩增手下乡勇人手。
湖北清军动作频频,入鄂太平军手脚也不慢。
1853年10月2日,太平军西征军拿下武穴之后水军到达田家镇,5日分兵自富池口登岸,8日抢占了大江南岸的半壁山要塞。11日占领田家镇对岸半壁山,居高临下,控制江面。
15日,以殿左一检点曾天养为总指挥,太平军一万大军水陆并举,猛攻田家镇清军军营。
果然不出吴可所料,战斗刚刚开始没多久,守卫田家镇的武昌同知劳光泰所领水军不战而溃,安徽巡抚江忠源部及湖北江防军亦被击溃,湖北粮道徐封玉、汉黄道张汝瀛等多人被击毙,上万军马瞬间大溃。
幸得吴可所部人马早有准备,枪炮齐鸣箭如雨下,不分敌我一通狠杀,直将太平军猛攻之势生生遏制。
面对惨败众清军将官‘不顾同僚心狠手毒’的指责,他当机立断全部拿下,强力整顿收拢之溃兵,共收得人马过六千,死守营盘堵住太平军前进之路。
之后三日内连续大战五场,吴可部早有准备之数十台小型投石机和弩炮大发神威,鸟统队在此等防御战中表现惊艳,弓弩齐射威力更加让人咂舌不已,上得攻击之太平军血流成河伤亡惨重。
三日后张亮基率总督督标,闻讯从黄安(今红安),麻城一带急急赶回,先斩劳光泰后降职诸将官,肯定了吴可及所部‘挽狂澜于即倒,扶大厦于将倾’的大功,并将清军指挥权全部交纳于吴可之手。
太平军当机立断停下攻击,由陆路近万人马牵制吴可部清军,水军则沿江直逼武昌而去。吴可大急,连叹“现两湖地方,无一舟可为战舰,无一卒习与水师,方任长毛长驱直入无可抵挡!”
他当机立断,请江忠源带五千经整顿之清军留守田家镇大营,他则率本部与督标人马,与总督张亮基共同回援武昌!
时间紧迫来不及过多拉扯,待江忠源应下后立即分兵,吴可亲率本部三千人马以及督标近两千人手,还有整顿溃兵一千余,以急行军态势向武昌狂奔而去。
太平军不甘示弱,除陆军主力牵制田家镇大营之江忠源部,分派十数股小分队绕过田家镇,袭扰蕲州、黄州以拖慢吴可部回援人马。
蕲州、黄州两州官府频频发来告急文书,张亮基要求分兵救援吴可无奈之下只得将整顿一千溃兵并五百本部人马,交由心腹吴水牛亲领救援两州。
此时回援大军距离武昌还有百十里之遥,而太平军水军已直疲武汉三镇。
当此之时武汉三镇大恐,武昌城内清兵勇不足3000,外围可来救援的兵力亦不过数千人。湖北巡抚崇伦主张弃城逃避。
果然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对友啊!
消息传来张亮基大怒,以六百里急脚严令武昌固守待援,但凡敢言弃城者杀无赦!
得到总督严令后武昌闭城死守,可主帅无心作战搞得城里风声鹤唳惊惶万状,甚至被太平军水军一举拿下武昌武胜、汉阳等门。
幸亏太平军水军兵力不足,难以一鼓作气拿下整个武昌,给了守军难得的喘息之机。
随后吴可率援军先锋一千人马及时赶到,轻松击败进攻之太平军水军一部,逼迫其主动撤退沿长江水路重返田家镇一线。
武昌之威既解,总督张亮基和督标人马留下稳定人心,吴可继续率本部人马两千余重新杀回田家镇。
而此时田家镇太平军兵力已不足五千,从之前的攻势转为守势。
原来安徽太平军正集中力量攻庐州,江苏扬州太平军被围,韦俊率部分西征军东调回援,加之他们又得分兵四下筹粮,不说主动攻击江忠源驻守之大营,能不给清军反攻就已经谢天谢地了。
吴可得知详情后大喜,二话不说汇合江忠源部五千清军会攻占据半壁山之太平军人马。却因地势险要太平军拼死抵抗一时难下,只得无奈退回大营与太平军对峙。
期间庐州被围情势危急,清朝急调江忠源部赶去支援。
吴可无奈之下只得眼睁睁看着江忠源率两千人马离开,独自率军五千对盘踞半壁之太平军施压让其不得妄动半分。
不久之后庐州传来噩耗,江忠源被困城中战死殉国!
闻讯吴可心神大震,请求武昌湖广总督衙门帮忙搞到详细情报,一看之下不由大骂江某人白痴。
原来,得令之后江忠源冒雨行军,将士尽皆疲惫,自己也染病不起。行至六安时,太平军已攻陷桐城、舒城。
时庐州知府胡元炜遣使告急,并谎称城中兵力、军饷充足。江忠源便不顾六安军民挽留,留下一千兵马守卫六安,带病前往庐州。十一月,江忠源抵达庐州,方知城内总共不过三千人马,而且粮草、军火短缺,但已被太平军重重围住。
江忠源虽知自己被胡元炜所骗,而且庐州难以保全,但仍不肯弃城退守。他认为胡元炜不能布置防务,又谎言贻误战机,多次斥责,并亲自驻守水西门,击退太平军的进攻。朝廷为了嘉奖江忠源,赐他霍隆武巴图鲁勇号。
马的不急着调兵支援,再大的赏赐又有个屁用?
而在当时,陕甘总督舒兴阿畏惧太平军兵威,不敢前进。江忠源之弟江忠濬与刘长佑也被阻拦在庐州城外五里处,难以救援。十二月,胡元炜私通太平军。太平军获知城中虚实,更加猛烈的攻城。
不久,太平军炸毁水西门,攻入庐州城中。江忠源拔刀欲自刎,被左右亲兵阻止,都司马良勋背着他逃走。江忠源猛咬马良勋的耳朵,奋力挣脱,继续与太平军交战。到达水闸桥时,江忠源已身中七处创伤,只得投入古塘,跳水自杀。
当时,布政使刘裕珍、池州知府陈源兖、同知邹汉勋、胡子雝等人一同战死,胡元炜投降。八日后,江忠源的尸体被部卒周昌迹背出,仍是面色如生。
江忠源的死让吴可大起兔死狐悲之感,可更让他气愤的还在后头十二月湖北的人事变动……
第321章调动
1853年12月中旬,清朝突然下旨调署理湖广总督张亮基任湖南巡抚加兵部尚书衔。
一时间湖北官场震动,不知道这突如其来的调动是什么意思?
怪责张亮基没有做好防备,让长毛流窜湖北么?
开玩笑,张亮基已经做得够好了,在基本上没有水军支援的情况下打成这样,力保湖北不失只丢了要塞田家镇一半地区,还压着田家镇的长毛狠揍,就这能耐换个人来还真不一定干得比他好!
不满张亮基在田家镇损兵折将差点崩盘?
这更是让人感觉好笑了,不说田家镇大战清军先败后赢,并没有失败不说战死的那些文武将官只能说他们没本事。只要是打仗就有挂掉的可能,朝廷没道理在这事上责怪张亮基什么。
要是换个人在张亮基的位置上,田家镇一战必败无疑。比说能反败为胜是副将吴可的功劳,吴可和其所部人马可是张亮基招揽而至,也是张大总督识人有明,不然也不会有此战反败为胜之局。
至于太平军水军直袭武昌,差点破城的事儿更不能怪罪张亮基。湖北水师什么鸟样湖北官员们哪个不清楚,太平军水军在长江几无敌手,人家避开囤积重兵的田家镇大营绕道而行,换谁来都没办法。
再说了,援军不是及时赶到挫败了太平军水军么,又没造成太大危害凭什么怪责到张亮基头上?
剔除外部因素,能让朝廷突然调走张亮基的理由,那只剩下内部因素了。
凡是能想到这一层的武昌高官无不心中了然,他们已经知道具体是怎么回事了。对巡抚崇纶在朝中势力惊叹的同时,也不免对这家伙大觉鄙夷。
没错,导致张亮基没犯大错的情况下突然被调走,明升暗降的罪魁祸首正是此时的湖北巡抚崇纶。
……
“崇纶这个王八蛋,老子看他怎么死!”
总督衙门后院花厅,吴可愤愤不平大骂道。
他听到消息第一时间便赶回了武昌,得知事情详细后心便凉了半截。
事情果真如同外界所料,因为太平军水军袭城之时结下梁子,之后一系列的矛盾冲突,在各方面两位大佬意见都不相同,最后闹得水火不容崇纶动用朝里关系,干脆直接将张亮基搬走。
眼下大敌在侧不想着如何防备抵御,竟然还搞起窝里斗来,如何不让他这样的前线将领心寒失望?
因此张亮基亲自询问愿不愿跟着去湖南,吴可毫不犹豫便答应下来。
开什么玩笑,就算没有张亮基的邀请,他也不打算继续留在田家镇死耗,准备回鄂南老家兴风作浪当土皇帝去。
没了张亮基这座靠山,他又是公认的铁杆张系人马,还留在第一线的话纯粹找死,哪天被坑死了都不知道怎么回事。
张亮基自然欣喜,表示以吴可在田家镇和湖北的表现,胜任一镇总兵绰绰有余,他会使用自身资源帮忙努力争取的。
对此,吴可自然表示了一番欣喜,官越大在这乱世中的自保能力便越强,也用不着顾忌太多东西可以放开手脚大展一番拳脚了。
这不,趁着总督府忙着收拾东西的空挡,他和左宗棠趁闲暇凑一起喝茶聊天来了。
此时的左宗棠还不是后来鼎鼎大名的左大帅,虽对军事颇有了解但还不精通,他吴可话中的意思他自然听出来了,好奇询问难道崇纶有啥危险不成?
“不是我自吹,要是没我跟手下弟兄打头阵,田家镇大营的情况绝对糟糕!”
都快要成总兵了,吴可自然有骄狂的资格:“别看长毛都被压到半壁山不敢露头,就以为他们没能力冲破田家镇大营的封锁!”
难道不是这样么?
此时局势纷乱,左宗棠又把心思大多放在武昌这边,对于前线情况确实不是很了解。
“哼哼,那是长毛临时抽兵增援扬州和庐州去了,等他们腾出手来几万大军碾压而来……”
响鼓不用重锤,有这些就足够了。而说起庐州的话题,不禁又让他想起战死的江忠源,心情烦躁的表示除了对付长毛之外,还得防备自家人背后捅刀子,怎么看形势都不容乐观的样子。
左宗棠也一下子想到了战死的江忠源,叹了口气没继续这个话题,只是询问吴可今后的打算。
还能有什么打算?
先跟张亮基到河南待一段时间,剿剿匪扩充扩充手头实力,而后等待时机再重新杀回湖北来。同时他很诚恳希望老左也一起去河南,先混个六七品的文官干干,等时机一到张亮基肯定不会吝啬提拔重用。
说起这个吴可实在不解,张亮基调任河南巡抚,老左竟然表示不愿跟随想回老家继续闭门深造。
开什么玩笑,作为张亮基身边第一幕僚,而且跟吴可关系如此之好,这么的人物怎么能归隐山林放弃之前好不容易得来的机会?
他直言表示自己很不理解,跟着张亮基起码不用为前途担忧,等丫归隐山林谁知道啥时候才又封疆大吏再次看上起复?
关键是老兄你年纪也不小了,在耗下去就算有重新起复的机会,等到历任封疆之时得多大岁数了?
都是老朋友了他这话说得直白,左宗棠也很有些犹豫。碍不过吴可的追问最后他还是咬牙切齿表示,他一光杆司令去河南又能闹出多大动静?
原来是觉得孤军奋战不容易出头啊?
既然有想法那是好事,吴可拍着胸膛表示这没什么,先让张大总督帮忙搞个实权文官当当,至于手下无人嘛也好解决。
江忠源不是刚刚挂掉了么,他那几个兄弟便成了无根之萍,正好吴可跟他们兄弟多少有些交情,招揽过来也不是什么难事。到时候让他们跟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