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统御全球-第16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
彼得罗夫斯克,是从乌克兰进入苏联的桥头堡,直走三百公里就是斯大林格勒,斯大林格勒是苏联最重要的铁路节点,从远东地区来的列车就是从这里到莫斯科。
美国西部送来的援助,就是走的这条铁路,另外从巴库油田来的石油,也是经过斯大林格勒到莫斯科。
斯大林格勒的重要性,差不多关系了苏联的生死存亡,如此重要的城市,守卫力量也是空前的。
根据情报,斯大林为了保住这个重要的城市,把从远东抽调来的军队,大部分部署在斯大林格勒,从而使斯大林格勒兵力达到了六十五万。
苏联的远东方面军有一百多万,这些军队在大清洗的时候,并没有受到多大的冲击,因为苏联远东方面军需要面对日本的威胁,所以斯大林也不敢在远东方面军搞大规模清洗。
斯大林的无意之举,从而让苏联有了最能打的一个方面军,那就是苏联远东方面军,朱可夫就是带着远东方面军,在诺门坎把几十万日军打得满地找牙。
斯大林抽调百万远东方面的部队参战,只有三十五万部署在莫斯科,其余六十五万就部署在斯大林格勒,可见斯大林对斯大林格勒的重视程度。
隆美尔元首当然不会在犯历史上的错误,德国绝对不能分兵去攻击有重兵防御的斯大林格勒,那绝对是找死的行为。
要截断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之间的铁路联系,德国南方集团军情只需要攻击前进到莫斯科与斯大林格勒之间即可,德国如果不想巴库的石油,完全没有必要强攻有重兵防御的坚城,那为不智。
所以南方集团军群的进攻路线就是彼得罗夫斯克——哈尔科夫——卡梅申——莫斯科。
卡梅申就是从斯大林格勒到莫斯科之间的一个小城,距离莫斯科三百五十公里,距离斯大林格勒两百四十公里。
只要德军占领该城,远东到莫斯科的铁路就会被截断,巴库油田到莫斯科的铁路同样也会被截断,而攻占没有多少防御力量的卡梅申,显然要比攻占斯大林格勒容易得多,付出的代价也要少得多,但效果却一样。
古德里安现在手头就三十多万德国正规部队,其余部队要么有别的任务,要么在乌克兰西部一带清剿苏军残余部队,而防守彼得罗夫斯克的苏军正规军就有三十多万,民兵不知道有多少。
古德里安就想不通,为什么苏军的部队就像雨后的竹笋,被歼灭一批,就立即冒出来一批,其实这就是专%政的好处——可以随时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
东线总指挥部能提供给古德里安的军事情报十分有限,只有一些航拍的一些照片。从相片分析,苏联军队放弃了彼得罗夫斯克大部分外围阵地,他们把主要兵力集中的彼得罗夫斯克周围。
从航拍的照片分析,苏军在彼得罗夫斯克布置了几道防线,每到防线都独成体系,其中遍布各种反坦克壕沟,每隔一段距离还有炮兵阵地。
整个防线的纵深很深,火力配备也十分恰当,阵地上到现在为止,还有很多人在修建各种各样的防御工事。
根据这些最新的情况,古德里安连忙给曼施坦因发了封电报,说明了苏联彼得罗夫斯克地区的真实现状。到不是古德里安胆子小,不敢攻击彼得罗夫斯克的苏军,而是古德里安怕自己一旦无法突破苏联巨大纵深的防御阵地,而影响到整个巴巴罗莎的整体战略计划。
曼施坦因接到电报,也感到情况紧急,连忙给隆美尔元首发了紧急电文:
“隆美尔元首,我想我们遇见麻烦了,苏联人发明了一个专门克制我们闪电战的战术,名叫大纵深战略,你快来看看。”
隆美尔刚把墨索里尼的事情处理完毕,还没有来得及松口气,曼施坦因的紧急电文就到了。
对于苏军初次出现的大纵深防御,隆美尔觉得无论自己手中有多么紧迫的事情,也必须在第一时间赶过去,然后用摧枯拉朽的凌厉攻势,摧毁苏军的大纵深防御,从而让苏军对这种防御理论产生怀疑。
在隆美尔离开柏林之前,他还处理了一件事情,他下令保卢斯元帅率领德军一个装甲师两个机械化步兵师,从海路进攻耶路撒冷,然后帮犹太人建国。
现在整个非洲军团就是保卢斯元帅在负责,凭他的能力,守住北非毫无压力,帮着欺负下中东的土著也绝对没有问题。
保卢斯在历史上被苏军在斯大林格勒城下抓了俘虏,那不是他的能力问题,而是大势所趋,德国因为分兵而成了强弩之末,保卢斯也是无力回天。
搅乱中东的计划,就这样由德国保卢斯元帅悄悄开始了,随同保卢斯一起出征的还有犹太人提供的五百多艘各种船只,美国人提供的十几艘护卫舰,另外还有五多万犹太军队。
……
【落叶想兄弟们求下月票,推荐。】
第407章 大纵深防御也有缺点
隆美尔一听苏联人居然发明了最新的战术,连忙丢下自己手头的工作,乘直升机跑到古德里安南方集团军群指挥所。
对于苏联的大纵深防御理论,隆美尔实在太清楚了,德国的闪电战就是在苏联的大纵深防御上折戟沉沙的。
大纵深作战的思想,最早是由苏联军事理论家图哈切夫斯基、特里安达菲洛夫、叶戈罗夫等人在20年代首先提出来的。他们在自己的军事著作中对大纵深作战的理论原则进行了初步的论述。
但是由于斯大林的大清洗政策,使这一战术被迫中断,现在这种战术又被苏联人重视起来,开始运用到保卫彼得罗夫斯克的战役中。
大纵深战略,他包括两种战术,第一就是大纵深进攻和大纵深弹性防御。
按照苏联人的大纵深进攻战术,简单地说就是在前线敌人的薄弱环节集中尽量多的人和火炮,然后以压倒性的进攻撕开一个或数个口子。
接着就是快速装甲集群切入,步兵师完成占领并向两边扩展撕开更大的口子,快速装甲集群则一直向纵深突进彻底破坏敌人的后勤与防御纵深。
而大纵深防御战术其实就是国土弹性防御的一个变种,并不追求御敌于国门之外的边境一线防御,建立多梯次多线的防御纵深。
并利用炮灰部队吸收消耗敌人的进攻力量,接着集中尽量多的预备队,尽量多的快速装甲集群,进行防守反击。历史上斯大林格勒战役和库尔斯克战役就是这种战术的杰作。
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御,苏联人的大纵深战术都强调预留足够多的预备队,并在最关键的时刻使用这些部队,要吗是被战线突破后用来堵口子,打反突击。
要吗是敌人攻势衰竭后用来打反击战,歼灭战。另外苏联人极端强调火力,总是在进攻正面集中尽可能多的火力,当时一个苏联步兵师一般只负责一公里的正面进攻或防御。
并且在进攻与防御中往往会集中一个炮兵旅甚至炮兵师的火力进行火力支援。这种炮火密度是极其恐怖的。从上面的这些战例来说,似乎这种战术是非常有效而且实用的战术。
与其说这种战术是苏联人的创造性发明,不如说是苏联人对现实的一种妥协——苏联人的坦克虽然多,但是远不到可以随便挥霍的地步,于是步兵就成了牺牲品。
无论是防御战中抵抗敌人的进攻还是在进攻中撕开敌人的防线,步兵承担的都是伤亡极大的炮灰任务(当然一般来说步兵师会得到一个团或一个旅的坦克加强),与之相比德国人和西方国家都更推崇依靠强大的坦克完成这个任务。
而在撕开阵地之后坦克和机械化部队组成的快速集群向纵深突入,步兵师完成占领和向两翼扩展的任务,这种做法其实也是一种妥协,因为苏联人的步兵师和炮兵部队缺少机动车辆无法跟进机械化快速集团的进攻,所以两种机动力不匹配的部队必须分开担任不同的任务。
这样一来,如果碰上了同样爱留预备队的对手,脱离了大部队孤军突入的装甲集群被包饺子的可能性也是蛮大的。”
历史上的这个问题其实和德国人的机械化集团在二战中期进行闪电战时屡屡吃瘪情况类似。
随着交战各国对反坦克战术的成熟,单纯集中尽量多的坦克部队就能所向披靡的做法很快就踢到铁板。
只不过到了44年苏德兵力对比悬殊,德国人基本上已经没有预备队了,苏联的大纵深进攻才屡屡得手,否则的话,只怕情况未必会那么理想吧?
不管是德国的闪电战和苏联的大纵深战略,都不是完美无缺的,打到后面只能是两个国家综合实力的最终对决。
到达南方集团军群就指挥部的隆美尔,借口说自己有点晕机,就靠在军用椅子上面假寐,当然隆美尔不是正的头晕,他在用“上帝之眼”观察苏联人布置在彼得罗夫斯克的防御阵地,而曼施坦因和古德里安在一旁小声讨论。
苏军在彼得罗夫斯克的防御阵地,东西宽两百多公里,南北也宽三百公里,整个彼得罗夫斯克城被包围在中间。
这些防御阵地内,每间隔一定距离就有一个火炮阵地,阵地内和阵地前,都有很多反坦克壕沟,各防御阵地又通过战壕相连。
这样巨大的防御阵地,苏联的兵力最少有一百万,当然他们的正规军肯定没有这么多,但是彼得罗夫斯克地区的男人不少,他们都是很好的炮灰。
用上帝之眼看完阵地的隆美尔就在心里确定,这是苏联第一次对大纵深防御的实践,他们想用实践来证明大纵深防御的巨大作用。
隆美尔绝对不会给他们这样的机会,必须在第一时间摧毁掉这个实践大纵深防御阵地,从而给苏军造成一种大纵深防御不中用的假象。
这个假象不需要维持多久,只需要维持到隆美尔拿下莫斯科就行,实在不行维持到兵临莫斯科城下也行。
已经不在“头晕”的隆美尔睁开眼睛,并没有说话,而是在聆听曼施坦因和古德里安的讨论。
“副总司令,苏联人现在是使用的大纵深弹性防御,我们一旦进攻,苏联人就用大量的步兵来当炮灰,节节抵抗,消耗我们的攻势,拖住我们前进的步伐,当我们筋疲力尽的时候,就是他们反击的时候,是吗?总司令。”
“是的,大体上是这个意思。”
“那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我也没有太好的办法。”
隆美尔优哉游哉地喝了一口茶,说道:
“我有办法,先夺取制空权,然后找到苏军的炮兵阵地,在用空军或者我们的重炮摧毁苏军在防御阵地内的炮兵。
因为彼得罗夫斯克周围并没有多少苏军,他们差不多是一直用来拖延我们进攻莫斯科的孤军,那我们就先切断他们的补给线,一两个机械化步兵师即可。
然后集中兵力猛攻一点,而且是连续不断的波浪攻击,一旦撕开苏军的防御阵地,就一边向纵深发展,一边向两侧扩大突破口。
……
【今天好像只有张3月票,有点凄凉啊!】
第408章 用炸弹说话
彼得罗夫斯克战役,没有任何可以取巧的地方,咱们只能用钢铁洪流,彻底而干脆地粉碎苏军的大纵深防御,不能给苏联人任何幻想,一定能让苏联人认为这种大纵深防御对咱们德国的闪电战无效,否则咱们就有大麻烦。”
古德里安和曼施坦因对此深以为然,绝对不能让苏联把这种大纵深防御继续下去。
突然一名通信官走进来:
“报告,有紧急电文。”
“念。”
“乌克兰新政府来电,从德国边境到乌克兰赫尔松的铁路已经修复。”
隆美尔连忙来到地图边,曼施坦因立即把赫尔松指给隆美尔元首看,赫尔松到德军现在所处的位置,已经不足五十公里,乌克兰人真是了不起,也不知道乌克兰人有多痛恨斯大林,他们居然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修复了这么长的铁路。
“好,好,命令囤积在边境的所有列车立即起运各种物质到赫尔松。”
“是。”
乌克兰境内铁路的修复,可不是简单的修复,而是同时缩小铁轨之间的间距,苏联的铁轨间距与欧洲的标准不同,乌克兰把修复改造一起进行了。
如果不改造苏联境内的铁路系统,从德国来的火车,必须卸下车上的各种物资之后,再搬运到乌克兰境内的列车上,然后在能把这些物资运送到在苏联境内的德军前线部队手中。
这无疑会大大地影响到德军前线部队的补给,穿越者隆美尔不可能在让历史重演,所以隆美尔在进攻苏联之前,就在准备和欧洲一样的枕木,苏联的寛轨铁路上的枕木也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起来,从而让乌克兰人才能迅速地改建完这几百公里的铁路系统。
如果德国没有修复苏联境内的铁路系统,所有物质就要用卡车来运输,从德国到罗斯托夫差不多900公里,整个南方集团军群一百零五万人,起码需要四十万辆卡车,才能保持正常的战斗力。
德国不可能给南方集团军群配备四十万辆卡车,就算南方集团军群有四十万辆卡车,但所消耗的燃油,那绝对是天量,此时的德国虽然已经开始有点石油储备了,但也经不住这样挥霍浪费的。
现在好了,只要火车一通,古德里安的后勤就完全没有什么压力了,从边境的物质运到罗斯托夫,需要一天一夜的时间。
古德里安若有所思地说道:
“我的元首,我想我找到了对付苏联人大纵深防御的办法。”
隆美尔和曼施坦因都觉得诧异,不约而同地说:
“古德里安将军,说说你的计划。”
古德里安傻傻一笑:
“苏联的大纵深防御就像一个巨大的乌龟壳,看着难以砸开,那是没有用到足够的炸弹。
敖德萨那座坚城,为什么不战而降,就是因为我向那座城市倾泻了五十万发炮弹。
我的元首,请你再批给我四十万发炮弹,十万发航弹,我保证几天之后,苏联阵地上没有几个活人。”
曼施坦因自觉地闭上嘴巴,上次古德里安就一次性用掉了五十万发炮弹,这让其他两个集团军群多少有点不满,如果隆美尔元首这次再配给古德里安五十万发炸弹,其他两个集团军群就怕会说南方集团军群指挥靠炸弹才能作战。
因为隆美尔整合了欧洲所有的军工企业,说实话德国现在的武器弹药产量,完全可以满足前线的一切需要,这要是希特勒时代,那是不可想象的。
隆美尔思考了片刻说道:
“好吧!能让咱们的士兵少点牺牲,多用点炸弹也无所谓,我满足你的要求。”
“谢谢我元首,其实我也不想光靠炸弹去对付苏联人,我只是不想让我的装甲部队白白损耗在这种满是反坦克壕沟的阵地战中。”
隆美尔点点头,表示明白,接下就看古德里安这个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的了,隆美尔这个元首的习惯是不干涉前线的指挥,他在指挥部呆着就行,顺便用“上帝之眼”看看战场的情况,以防意外的情况发生……
因为必须有一只部队穿插到彼得罗夫斯克的后方去,但这需要渡过一条河流,所以古德里安忙着去调集舟桥部队。
德军每个师都有一个舟桥营,渡河器材也比较齐全,只要不是太大的河流,对德军野战部队来说,都没有太大的问题。
“传令兵,命令党卫军施坦因纳上将,立即到总指挥部来见我。”
“是”
……
去彼得罗夫斯克和哈尔科夫之间的“死地”——科夫斯克,是施坦因纳自己选择的,当施坦因纳收到古德里安总司令调集舟桥部队命令时,施坦因纳就知道是该自己出场了。
他连忙把自己的头发用手掌梳理了下,很快就来了总司令的召见命令,施坦因纳早就准备好了,跨上军部门口的轿车就绝尘而去。
“报告,党卫军施坦因纳上将前来领取战斗任务。”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