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生之我是阿斗-第5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hong军一路攻伐过来,俘虏无数,其中很多人都被充入后勤辎重队,所以,现在hong军拥有庞大的辎重队伍,从中抽调一些人员出来填充到二炮部队中即可。至于炮手就只能从现有的炮兵部队中抽调了。
二炮部队对炮兵的需求巨大,一下子就使得炮兵显得不足。为了应付即将到来的大战,刘厚又下令马上开始大量招收新的炮兵,然后加紧训练,希望能赶得上几个月后的出征。
五十门的东风一型火力表面上看起来相当于一门“克秋杀”,但是,由于每一个火箭筒由三个人负责装填弹药,所以这种单兵火箭炮的装弹速度远比“克秋杀”快。在实战中,它们能发挥出来的火力也远比“克秋杀”强。
除了运输方便外,这些单兵火箭炮在实战中比“克秋杀”灵活得多了,火箭炮队伍可以随意分拆组合,可以同时攻击多个方向,不像“克秋杀”那样,只能瞄准一个方向打。
刘厚立刻下令加大力度生产这些火箭炮,准备让它们在即将到来的战争中大显身手。
火箭筒的生产其实很简单,难度在于火箭弹。刘厚特意批准建立三条流水线,采用标准化的方法全力生产火箭弹,他决定到时候用火箭炮堆死魏、吴两国。
至于“克秋杀”他是不打算随军带去打仗了,那东西太笨重,实在不方便运输,但是也不是没有用。
刘厚决定还是要生产几门的,到时候每个城门楼上都安放一门在那里显摆。五十个炮筒齐齐斜指天空,那么狰狞的战争巨兽,相信一定很有威慑力,用来震慑宵小效果肯定不错。
刘厚没想到,他这个决定使得“克秋杀”在后来成为成都城的标志,成为成都新八景之一,很多游客都会特意到城门处观看这种奇异的武器,虽然无法靠近观看,但是能远远看看那个伟岸的身影也是不错的。
“克秋杀”出现在各个城头上,还起到安定人心的作用,百姓们每次从城门处经过,看到这些大杀器,心里都觉得很安定,战争巨兽对敌人是威胁,对自己人却能带来安全感。
而那些心怀不轨的人、敌方势力的探子、死忠,每次看到这些恐怖的武器都觉得胆战心惊,同时还有一股由脚底升起的绝望感。
相对于火箭炮研制的顺利,新式火#枪的研发就没那么容易了,刘厚在观看完火箭炮的试射后就到了新式火#枪研究室,去了解新式火#枪的研究进程。
新式火#枪的研制工作一直没有停过,在许靖、吴懿夺权前,不断有新型号的枪#械送到刘厚军中,刘厚在取回“工业部”后,第一时间恢复了新枪#械的研究工作。
刘厚的最终目标是制成后世的自动步#枪甚至是机关枪,短期目标是研制出那种可以从枪屁股后面塞子弹的枪,也即是所谓的后装枪。
后装枪有很多好处,它比前装枪装填子弹方便,发射过程也大大简化,它的射击速度也比前装枪提高了四五倍,同时还能在跑动或卧、跪射击中重新装填子弹。
而现在hong军普遍使用的遂发枪还是前装枪,即弹头和火药分别从枪口用通条或其他工具捅人枪膛内,由于枪弹要从枪口装人,装填路线长,速度慢,装填时,人体动作幅度大,枪管需在地上竖起来,操作强度大,容易暴露目标。
这也就是为什么早期那些火#枪兵对阵时,往往采用枪毙式的战斗方式的原因之一,枪毙式战斗即双方排着整整齐齐的队列,站在那里互相对射。
这样做的原因不是那些人不懂得卧倒可以减少被打到的概率,而是那时候使用的前装枪必须站起来装填弹药,为了加快射击速度,他们干脆就一直站着,于是就有了这种战斗方式。
而后装枪只需操作枪柄,使枪机前后滑动,即可装弹与退膛,每分钟能发射6~7发子弹,而且能以卧、跪、立或行进中多种姿势重新装弹和射击。
前装枪比起后装枪有太多的优势,现在蜀国的火器制造技术已经被泄露,刘厚迫切需要有优势更大的新式枪械代替原有的遂发枪,这样才能保障在将来对阵魏、吴两国时才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但是要实现后装弹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要采用定装式金属弹壳枪#弹,只有定装枪#弹才可以从枪尾装填,其次,后装枪上要有切实可靠的闭锁装置,防止武器射击时,燃烧的火#药气体从枪管尾端跑出来,若气体跑了出来,没有压力也就无法推动弹头向前运动。
这些都还是有办法解决的,以马均、蒲元、黄月英等大师的高超技艺,这些东西都不成问题,只不过成本比较高而已。在刘厚结结巴巴给他们描述了后代铜壳子弹的概念后,他们已经成功设计出子弹壳底#火的结构出来。
现在最大的问题在于发火药上,这是需要化工方面的进步才能实现的事情,这些机关大师、冶炼铸造大师无论技艺多高超也是帮不上忙的。
现在蜀军使用的底#火是用雷#汞做发火药的,雷#汞的制造很简单,原料在这个时候也能得到,左慈和张星彩在刘厚的提示下,早就合成了雷#汞。
现在已经制成的使用铜壳子弹的后装枪一共只有两百多支,都是专#供刘厚和近卫们使用的左轮手#枪。这些左轮#枪的子弹就是使用雷#汞做发火药的,但是雷#汞做发火药有很大的缺点。
雷#汞有毒,毒性与汞相似。雷#汞干燥时受轻微摩擦、撞击或加热,即可引爆,故贮存时必须保持较低的温度。也就是说,雷#汞性质太不稳定,太敏感,所以使用起来有一定危险性。
这也使得刘厚和近卫们在使用左轮#手#枪时总是小心翼翼,甚至是战战兢兢。平时弹药都是保存在温度比较低的地窖中的,地窖挖得比较深,有防爆的作用,那些弹药即使爆炸起来也不会对地面有多大的影响。
所有弹药都用防震效果很好的材料包裹好,避免因震动过于激烈意外引爆雷#汞。
要出任务时,大家才临时领出这些宝贝弹药,使用时都是轻拿轻放的,尽量减少碰撞、震动,而且大家都养成不打仗时枪口朝地的习惯,以免在枪口指向人时走火伤到人。
除此之外,雷#汞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缺点,那就是对铜有一定的腐蚀性,很容易损坏弹壳。而且制造雷#汞需要用到水银作为原料,这种东西在这个时代也是一种很贵重的矿物,这使得雷#汞的造价非常高。
由于雷#汞有着诸多不如人意的地方,所以,刘厚对雷#汞始终不满意,一直督促研究院尽快研制出更好的发火药。可是化学的发展不是可以一撅而就的事情,光靠着刘厚的口传心授,和化学研究院那么些人的研究,还很难形成一个完善的化学体系。
新式枪#械一直无法有大的突破,归根到底是新火药的研发滞后。刘厚在参观了火器研究室后,顺便又拐进化学实验室。左慈这个时候也已经回到了“工业部”,现在正在实验室做着实验,看来他的实验已经到了紧要处,否则也不会不出来迎接一下自己的师傅兼皇帝。
第一百零六章 新火箭炮
第一百零六章新火箭炮
刘厚带着三位皇后在上元节游园,没有遇到期待中的游园惊梦,却遇到糜照、孔慈两个很有潜质的少年。告别了两位少年后,刘厚一行再游玩了一会后觉得没意思就打道回宫了。
这个时候的上元节热闹程度远不及后世,而且闹元宵的时间也短,仅仅是在正月十五这一天庆祝玩乐一下就算了,和唐代闹三天,宋代五天,明代更是整整十天相比,简直是简陋无比。
刘厚也不想百姓将过多的精力放在玩乐上,作为统治者,百姓当然是越多精力放在生产上越好,这样才能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嘛,所以,他也无意改变这个节日的庆祝时长。
过了十五,官府各衙门开始办公,宫里也恢复了正常的朝会。刘厚对于政事实在没什么兴趣,政事基本上都托付给了诸葛亮和步骘等人。要不是怕给人说自己怠政,在历史上留下不好的名声,他都不想上朝了。
现在是五天上朝一次,群臣将需要皇帝亲自决策的事情积攥起来,每五天在朝会上提出来进行讨论,最后由皇帝定夺。有诸葛亮这个内政能手,刘厚基本上只是在朝会上象征式亮亮相,表一下态度,需要他操心的事情实际上没多少。
他操心的事情主要还是备战,他计划尽快对魏吴两国发动侵略战争,喔,不对,应该是光复故土的战争。
他的大部分时间不是往军营去视察部队改编、训练情况,就是往“工业部”的武器研究院里钻,最近有一些新式武器在加紧研发,他对此非常关心。
二月二,龙抬头,这一天也俗称青龙节,传说这一天是主管**的龙王抬头之日,也意味着在此之后雨水会逐渐增多。也有人认为“龙抬头”指的是百虫开始于初春苏醒。如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都露头。”
这一天对于农耕来说很重要,还有一句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此时,阳气回升,大地解冻,春耕将始,正是运粪备耕之际。
每年二月二这天,“皇娘送饭,御驾亲耕”,按照传统,朝廷要在这天举行重大仪式,皇帝要带头亲自扶犁耕田,文武百官也要亲耕一亩三分地,以示朝廷对农耕的重视。
当诸葛亮来请刘厚参加这个节日活动时,刘厚起初是拒绝的,他心里说,总不能说你让我参加我就参加吧,我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办呢。就在昨天晚上,武器研究院通知他,“克秋杀”改造完毕,请皇帝抽空移驾视察。
刘厚一心想尽快跑去“工业部”看新式火箭炮,实在无心参加什么龙抬头耕田活动。可是诸葛亮不依不饶,拉着他不肯放手,跟他说了一大堆大道理,什么“民以食为天”啦,什么“士农工商”啦,农耕是国家之本啦,什么“勤为政者,贵在养民;善治国者,必先富民”啦等等等。
刘厚感觉他就像一个政治老师,滔滔不绝的政治理论一套一套的,说得自己晕头转向,不愧为舌辩群儒的诸葛亮,口才不是一般的好。连东吴群儒都抵不住他一个人的口舌攻势,刘厚一个少年人又怎么抵得住,最后他只好同意出席这个活动。
一大早,刘厚和三位皇后率领着文武百官来到城外的田地中,照例是先供奉三牲拜祭天地,读了一段诸葛亮预先拟好的演讲稿,并亲自扶犁赶牛耕了一下田。
刘厚身为皇帝,只需要象征式耕一下下就算完事了,然后将犁交给诸葛亮,由诸葛亮要代表皇帝,耕完余下的一亩三分地。
诸葛亮开始耕地后,文武百官也开始动起来,他们都各自有耕牛和犁,他们可不能象征式耕一下田,他们需要耕完一亩三分地,对于平时养尊处优的官老爷们,这项工作煞是辛苦。
刘厚发挥完象征意义后,就在黄罗伞下的锦墩坐下,一边吃着三位皇后送上来的糕点,一边观看其他官员完成这项活动,整个活动对于皇帝和官员来说,就像是一场郊游一样。
当然,这里只有刘厚一个人是这样认为的,古人对农耕非常重视,这里的其他人都认为这是一项庄重、肃穆的活动,甚至是一项神圣的活动。
刘厚整个早上都心不在焉的,他一心就想着赶快结束这项无聊的活动后,好赶去“工业部”观看新式火箭筒的试射。
好不容易终于熬到龙抬头活动结束,皇帝可以先行一步摆驾回宫了,皇帝走后,百官才能离开。不过刘厚并没有直接回宫,而是改道去了“工业部”。
这处举行龙抬头活动的田地也在成都城的南郊,离“工业部”并不远,所以,刘厚一行很快就来到了“工业部”。
武器研究院早就得到皇帝到来的通知,已经做好了测试新火箭筒的准备,刘厚直接被引领到靶场观看试射。
当刘厚的黄罗伞出现在靶场时,靶场中跪下了一大堆的人,山呼万岁后,刘厚道了一声“平身”,众人呼啦一声站了起来。这些人当中有“工业部”的官员,如董允等,有武器研究院的负责人、参与研发新武器的技术人员,如马均等,但是,最让刘厚瞩目的是整整齐齐排成五排的五十名士兵。
这五十名士兵每个人脚下都有一个大铁筒,铁筒被一个简陋的支架支撑着,筒口统一斜指前方天空。这就是新研发的单兵火箭筒。
在刘厚攻占成都时,曾经试验过“克秋杀”火箭炮,这种火箭炮威力惊人,每次可发射五十发火箭弹,可以对一片区域实施覆盖式的打击。
可是,这种火箭炮体积庞大,笨重无比,不方便携带和运输。虽然“克秋杀”的基座安装了钢轮,可以用牛马等牲口拖拉着走动,不过这个时代的路况非常差,很多路都是土路,笨重的“克秋杀”极易使钢轮陷进泥土里。
而且打仗过程中,经常要行军到荒山野岭中,这么笨重的家伙即使有牛马拉着,也很难翻山越岭。所以上次战斗结束后,刘厚就让武器研究院研发更轻便、更易于携带的新式火箭炮。
后来,马均出了个主意,那就是化整为零,他将有五十个炮筒的“克秋杀”拆散,拆成单独的一个个发射筒,每个火箭筒再安装上一个可以折叠的简易支架。这样一折腾,每个火箭筒一共只有十来斤重。
平时只要将支架折叠起来,一个单兵就可以背在背上满山跑,这就完全解决了运输问题。当需要使用时,只要打开支架,将火箭筒架在地上,根据射程远近调整支架的仰角,就可以实施发射了。
这一过程对于炮兵要求很高,炮兵首先要会瞄准很远的目标,炮兵还需要会测距,根据测出来的距离调整火箭筒的仰角,当然,大多数情况下是由指挥官统一规定射击距离的,但是也有自由射击的时候,这个时候是需要炮兵自己掌握射击距离的。
仰角的刻度盘上直接已经标上了距离,这是根据大量的实验得出来的经验值。炮兵并不会算弹道,毕竟要考虑地心引力、空气阻力、地转偏向力等因素,那个计算过程太复杂了,别说是三国时代的原始人,就算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刘厚也不会算。
所以,刘厚采取了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走经验主义的路线。让实验人员在每个刻度试射一些火箭弹,测量它们平均飞出多少米,直接将这个数值记录在刻度旁边,这样就不用管有多少影响因素一概不用去管,反正我们知道这个角度能打多远就行了。
这就要求火箭弹必须标准化生产,装药量、火箭弹的重量、形状等等都要一模一样,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保障准确性。从这里也可以看得出,火箭炮的准确性真的很一般,经常会有偏差十几米甚至几十米的情况出现。
在实战中,很多士兵都喜欢将火箭筒扛在肩上,用肉眼瞄准敌人打,这一招对付距离较近的目标往往很有效,不过这是后话,这里先不多说了。
回到试射现场,马均作为研发方代表,向刘厚汇报了新火箭筒的研发过程,和各项性能指标等,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