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生之我是阿斗-第5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传说清朝某皇帝,西方的使者来求见,因为西方人不愿意跪拜,他就宁愿不见对方。这么执着拘泥于形式,这么奇葩的思想绝对不会发生在这个时候的主公身上。
当然,这个时候君臣之间的关系也还没那么对立,人们的思想还没被禁锢得那么厉害,同样,人们的奴性也还没那么强。
事实上,现在刘厚会见大臣,大臣们也基本上不用行跪拜之礼的,刘厚要求大臣们仅在大朝会时对皇帝行三跪九叩之礼,平时只要拱手行礼就行了。
“朕经常听丞相提起子瑜先生,他可是对子瑜先生思念得很啊,子瑜先生有空要多来成都走动走动,以解丞相的思念之情啊。
这次既然来了,就不要急着走,朕放丞相几天假,你们三兄弟(诸葛亮的三弟诸葛均在蜀国任长水校尉)好好叙叙旧。还有,让丞相带子瑜先生游览一下成都的名胜古迹。成都是一座历史名城,城内古迹多不胜数,例如……”
等大家坐定后,刘厚就滔滔不绝说起来,他说的都是关于诸葛瑾三兄弟的事情,对待诸葛瑾也是以他是诸葛亮兄长的态度,通篇没有提到任何一句关于东吴的字,也没有讲任何和公事有关的事情。
他故意这样说,当然是有目的的,他的意思是想告诉对方,我是给面子你是丞相的哥哥,可不是看在你是东吴使臣的份上才和你说话的喔。
同时也是想传达一个意思,就是我在拿捏,我不屑于和你们东吴和谈,你以私人身份来探亲我欢迎,我叙叙私情也可以,想来和谈?没门!
诸葛瑾作为东吴的重臣当然也是个有能耐的人,虽然没有他二弟诸葛亮那么聪明绝顶,但也算是个饱学之士,那能看不出来这个蜀汉皇帝表面一片热情,事实上却隐含着拒人千里之外的意思。不过他一点也不气馁。
东吴之所以派他来和谈,而不是派其他人,正是预料到这种情况。毕竟东吴是战败方,他过来和谈属于求和性质,东吴国内对这次和谈的困难程度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派他来正是想借助他和诸葛亮的关系打开局面。
注1:有人考证可能只有十几万。
注2:为了小说需要,夸大了人口数量,当时全国估计只有几百万人,不可能一国有百万大军。
注3:有人考证可能只有五万。
第一百零八章 议战
第一百零八章议战
刘厚知道左慈的性格,知道他是个研究狂人,自己虽然是皇帝兼他师傅的身份,但他一旦忙起研究的事情,也是不会对自己太客气的,对此,刘厚也不以为忤。
刘厚到达左慈的实验室时,恰好左慈的实验告一段落,见到师傅驾到,缓过神来的左慈连忙过来叙话。刘厚了解了一下他最近的研究情况,随口跟他交流了几句。
左慈最近一直在致力于t。n。t的研究,可惜一直没有什么进展。刘厚想起后世无烟火#药的发展史,想起了一个重要的物质,那就是硝化#棉。
这个东西很好搞,需要的硝酸、盐酸、酒精等材料都有,就是没有棉花,不过棉花应该是可以替代的,或许可以用其他富含纤维的东西代替。
刘厚将硝化#棉的事情跟左慈说了一下,让他去研究具体的制造方法,至于棉花的替代物就交由他自己去寻找了,刘厚从来都是只说个大概,然后让这帮研究员用大量实验去寻找正确的答案,因为他自己对那么久之前学的知识也有点模糊了。
虽然硝化#棉也不是那么稳定,也不是很适合做火#药,但是作为过度产品还是可以用用的,关键是这东西将为研究者打开一扇大门,他们以后可以在这个基础上继续研究出更好的无烟火#药来。
这里也是张星彩以前奋斗过的地方,现在故地重游,勾起了她对化学的兴趣,于是,她向刘厚要求留在这里,继续她的研究工作。
刘厚是坚决不同意,开玩笑,都成为皇后了还在这里研究炸#药,一不小心像诺贝尔那样,被炸个半死怎么办?就算没被炸死,炸毁容、炸残废了怎么办?
在张星彩的软磨硬泡之下,刘厚最终同意在皇宫的一角给她建一个化学实验室,让她在那里继承化学研究工作,但是禁止她研究任何爆#炸性的物质。
张星彩本来正想参与无烟火药的研究,不过这次不管她怎么哀求,刘厚就是不松口,为了她的安全,也为了皇宫的安全,这次刘厚无论如何也要做一次恶人了。
无奈之下,张星彩只好妥协,转为研究民用化工。幸好,民用化工也有很多值得研究的东西。刘厚就给她出了几条题目,例如制造化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这就是一个很好的课题。
刘厚让她和农业研究所的人合作开发新式肥料,并给了她一个提示,那就是植物生长基本上都需要有氮、磷、钾这三种营养元素。有了个这个提示,他们将少走很多弯路,只需找含这些元素的矿物回来炼制各种各样的化合物,交给农业研究所的人去做对比试验就行了。
张星彩瞬间就被刘厚描述的亩产提高几倍的美好前景吸引住了,回宫后就以无限的热情投入到这项研究当中,至于什么步步惊心啊、宫斗啊那些戏码全部都被她抛到九霄云外了。
刘厚回到宫后不顾天色已晚,使人宣诸葛亮、步骘、郭攸之等几个心腹大臣入宫觐见,连夜商议征伐敌国的事情,他已经迫不及待了,他已经感觉手中的宝剑饥渴难耐了。
三位大臣连夜被皇帝召进宫中,本来还以为发生了什么大事,没想到听到皇帝说要商议出兵征伐不臣之事,三人都不由得面面相觑。
这新年刚过,朝中还有一大堆事情等着处理,好好的,皇帝这是抽了那门子疯,怎么突然就说要打仗了?
他们不知道,刘厚根本不是心血来潮,而是一直都在积极备战,从夺回皇位开始,就一直想着早日收复江山,一统天下。今天是因为看到了东风一型大显神威令他心潮澎湃,受到刺激后才那么激动。
“时不待我啊,自黄巾以来,数十年间群雄并起,军阀割据,城头变换大王旗,百姓一直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父皇一生以振兴汉室为己任,南征北讨从没有一刻的懈怠。
朕身为人子,继承父皇的大统,理当秉承父皇未竟之遗志。朕登基以来,无时无刻不想着诛灭曹、孙两逆贼,早日光复汉室,还望三位助朕一臂之力。”
刘厚说着这话,心里暗暗鄙视了一下自己,明明就是想发动侵略战争嘛,偏偏要扯虎皮做大旗。不过那个时候的人就是喜欢这样,什么事都要扯上大义的名头,好像有了大义,做什么事情都是对的一样。
果然,诸葛亮三人听了刘厚这一番话,都很感动,齐齐拱手称颂了一番,又表了一番忠心,言称愿意誓死追随陛下扫平**、一统天下云云。
少年天子有大志当然是一件好事,在一位有为之君手下做事,也更能建一番功业,也更能名流千古嘛,这是每个身为臣子的人都渴望的事情。
虽然皇帝踌躇满志,不过在场三位都是老成谋国之士,不是那种被一两句话一激就热血上头的愣头青,冷静的他们都觉得以现在的国内外形势并不适宜开战,于是,首先由诸葛亮开口劝谏:
“陛下胸怀大志,实乃社稷之幸、万千黎民百姓之幸也,相信先帝在天之灵一定大感安慰。曹魏与孙吴窃据大汉大半壁江山,的确是人人得以诛之的逆贼,然此事并不急在一时。
陛下刚登极不久,现今朝政未稳,国内外局势未明,实在不适宜妄动刀兵。况且要出兵,还需时间准备粮草补给事宜。出征一事,臣恳请陛下从长计议。”
对于讨伐逆贼一事,诸葛亮其实也是赞成的,否则历史上他也不会那么急切地六出祁山了。不过即使要讨逆,也得做好准备,按诸葛亮的想法,起码要准备个一两年,等国内民众休养生息一段时间,起码也得积攥点粮草才行啊。
那里想到这个新皇帝比他还心急,才登基没多久就急匆匆地想着发动国战。国战可不是开玩笑的事情,这么大规模的战争,往往就是全国动员,一个不好可是会弄得国家覆灭的,这不由得他不慎重。
“丞相,此事实在是宜早不宜迟,你也知道,我们的火器秘密已经泄露了出去,魏、吴两国一定也在加紧生产火器。火器你也知道,杀伤力巨大,我们晚一点开打,他们就会多生产很多火器,到时候,我们将士的伤亡就会多很多。
所以我们要趁着他们现在生产出来的火器还不多,尽快和魏、吴两国决战。决战的日子越近,我们的损失也就会越小。”刘厚道。
“可是……”诸葛亮还要说什么,刘厚打断了他的话道:
“朕知道丞相你担心什么,你担心的事情无非是国内政局不稳和粮草筹措问题而已。放心吧,朕认为这两方面都不是问题。朝政问题,朕尽皆托付与丞相。丞相大才,处理内政对于你来说不过小儿科而已。”听到这里,诸葛亮不禁摇头苦笑。
“目前我大汉疆域还很小,管理难度不大,汉中有朕三叔和凤雏先生率大军镇守,可谓稳如泰山,即使是司马懿多番来犯也无法撼动;荆州有朕二叔镇守,朕又新派了一旅新军过去协助他,应当也没什么问题;
至于长沙、衡阳、桂阳这一路新得之地,都有朕留下的大军驻守,相信也出不了什么乱子;
岭南环境相对封闭,中原之事影响不到区内的形势,有费祎和高定在,不但本土安定,他们还有余力率大军不断向南攻伐交州,自然也是不用操心的;南中各郡太守,俱是朕当年举荐任命的,他们也对朕忠心耿耿,丞相对他们大可放心;
最后只剩益州,成都附近的郡县了,这里是我们蜀汉的根本,是我们的大后方,是我们的粮草根据地,这里最是重要,不容有失。所以,朕将这里托付给丞相。丞相卧龙之名天下皆知,昔年有传言,卧龙、凤雏,得一者可得天下。
父皇也是闻丞相大名,三顾茅庐请得丞相出山,这才能创出这一番基业。丞相对我蜀汉可谓劳苦功高啊,朕相信以丞相之能,一定能为朕守好这份基业,对吗?”
刘厚这一番有拍马屁之嫌的话语,说得诸葛亮也很感动,顿时热泪盈眶起来,他道:“陛下谬赞了,臣不过一山野鄙夫,何德何能能配得上陛下如此赞赏,先帝当年不以臣卑鄙,三顾臣于草庐,并将国事托付于臣,士为知己者死,先帝如此信任臣,臣怎能不为先帝效死力。
陛下请放心,臣一定会竭尽全力,为陛下处理好朝政,为陛下守好这个大后方,为了大汉中兴,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看着诸葛亮老泪纵横的样子,刘厚这才知道,原来爱哭的不止刘备一人,这对君臣都是一路货色。
“嗯,有丞相在,朕就放心了,还有刚才说的第二个问题,粮草问题,不知道丞相有没有留意到,朕当初征发南中,后来一直打到岭南,再从岭南北上打到荆州,这一路上除了出发时从成都带了一些粮草随行外,后来都没有再从荆州调拨过一粒粮食,何解也?”
“陛下是说……因粮于敌?”诸葛亮犹犹豫豫地问道。
“差不多吧,我们每攻占一地,必有缴获,当地的府库之粮将悉数充作军粮,所缴获的财物也可以向当地百姓购买军粮,这些缴获基本上够军需所用了,所以,朕打仗基本上不需要随军带太多粮食的。”
刘厚这种做法能有效果,基本上得益于这个时代的人还没学会坚壁清野这个词,因此,战争往往能获得红利,但是,刘厚所说的靠这两样所得基本上够军需所用就有些不尽不实了。
刘厚之前一路打过去,除了这两样光明正大的来源外,还掠夺了不少地方土豪劣绅的家财,俗称吃大户。毕竟,这个万恶的旧社会,多数财富都是集中在少数人手中的。往往抄掉一家这种大户就够刘厚的大军吃用一段时间了。
当然,hong军对这些大户都是以各种各样的罪名抄家的,虽然他们总能找到这些土豪劣绅的犯罪证据,总能占着大义的名分,但是这些事情很容易犯忌讳,招致人们的诘难,还是不宜摆到台面上来说,所以刘厚干脆就避而不谈这一点了。
第一百零七章 二炮和东风一型
第一百零七章二炮和东风一型
火箭炮经过三轮发射后,马均等人陪着刘厚和三位皇后亲自走到三个靶区去观看炮击的结果。
第一个靶区,里面的几十个稻草人不用说,早就被炸得支离破碎。地面坑坑洼洼的,到处都是燃烧的痕迹,很多稻草人残骸都着火燃烧了起来。
第二个靶区也差不多,地面坑坑洼洼一如第一个靶区,木板靶子也全部碎成小片的木屑,一些木片也被点燃了起来,零零星星的火苗散落在靶区各处。
第三个靶区地面一样,但是作为靶子的木桩因为外面有铠甲的保护,大多没有被炸碎。不过挡在外面的铠甲样子极惨,全是焦黑一片,很多地方都已经变形,一些甲片干脆直接被掀飞,下面露出来的木桩也焦黑一片。
可以想象得出,如果这些铠甲下面包着的是人#体而不是木桩,这些人估计也是活不成的了。果然,几个工匠上来将一些木桩上的铠甲剥下来,发现里面的木桩也是损毁得惨不忍睹,如果换成#人穿在里面,一定是个血肉模糊的场面。
在这样密集的爆炸环境中,就算这些铠甲能挡住大部分的伤害,使铠甲里面的肉#体不至于受到致命的伤害,但是,铠甲并不是全身包裹的,还有脖子、脸面、手脚等地方是果露在外的,这些地方在火箭弹的密集轰击下,绝对会被轰击成渣,由前面两个靶区木板和稻草人的下场就可见一斑。
刘厚对这个实验结果很满意,不断地点头称赞研发小组,并激励他们研发出更好、更先进的武器,为大汉龙腾做贡献。他又剽窃了后世导#弹的名字,给这种单兵火箭炮命名为东风一型,并勉励研发人员,尽快研制出更大口径、精确度更高的东风二型。
刘厚又当即发下诏令,组建火箭炮部队。火箭炮部队被命名为二炮部队,以和原本的炮兵部队相区别。
部队的编制是这样的:三个人为一个炮组,一个炮组配一门火箭筒,一人为主炮手,行军时负责背负发射筒,战斗时负责瞄准、点火开炮,另外两人为副炮手、观察员,负责运输火箭弹,更换弹药、测距、观察目标等。
三门火箭炮为一个班,9门一个排,27门一个连,一个火箭炮营就有81门火箭炮,也即是243名炮手,而一个团就有243门火箭炮,729名炮手。
当然,这729人只是炮手而已,一个团中还需要配备其他人员,其中#将有大量的后勤辎重人员。毕竟二炮部队最大的问题就是后勤压力问题。所以要给他们多配置后勤运输人员和运输用的牲口、车辆。
hong军一路攻伐过来,俘虏无数,其中很多人都被充入后勤辎重队,所以,现在hong军拥有庞大的辎重队伍,从中抽调一些人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