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之我是阿斗-第4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刘厚对郭攸之那句“打仗就是打经济,打钱粮”很赞赏,郭攸之这几年跟着刘厚南征北战,对这句话的体会特别深。

    可是,邓芝却不肯认输,他道:“正是由于现阶段我国经济状况还不是很好,无法支撑我们进行持久的战争,芝才提议出岐山,占领五丈原的目标。

    芝认为,现在还不是和曹魏全面开战的时候,但我们可以在局部积极进取。我们可以占领西北部的天水、南安、安定、武都(今甘肃成县)、阴平(今甘肃文县西北)等郡。

    这些郡皆地处偏僻,对曹魏归属性不强,只要大军一到,他们必将纷纷投降。就算不投降,以我军军势之盛,攻打起来也必不费吹灰之力。如此,我们就可以拓地千里。

    芝认为,今年我们的目标到此为止就可以了,我们应先将这些新得之地巩固,使之变成我们的兵员来源地,变成我们的粮仓,来年再图谋中原。”

    刘厚听了这话,眉头皱了一皱,这个办法的确是个稳打稳扎的办法,邓芝不失为一员老成谋国的朝臣。他提出了一个短期目标,没有好高骛远,没有想一撅而就地占领整个魏国,不得不说还是很有道理的。

    如果刘厚现在不是掌握了火器部队,甚至,如果不是自己的火器秘密已经泄露出去,这样做也未尝不可。可是现在不行了,现在大家都在抢时间,如果给魏国生产出大批量的火器,蜀军就麻烦了。

    所以,刘厚更倾向于急功近利的方法,希望能尽快击溃魏军,突入中原,使其无法从容生产火器。

    这两人辩论了一轮后,其他大臣纷纷加入了讨论当中,朝堂上人人各抒己见,争辩得不可开交。一直没开口冷眼旁观的有三个人,第一个是步骘,他是东吴的降臣,身份尴尬,现在不知道怎么开口。

    从战略的角度看,他支持从荆州出兵。但是,蜀军如果集结荆州,就会威胁到东吴,他顾念旧情,不肯做出对东吴不利的事情来,所以,只好闭口不言,颇有点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意味。

    另外两个还没表态的人就是刘厚和诸葛亮,这两位大佬都是稳坐钓鱼台之人,等到大家讨论得差不多了,他们才会出来总结、做决定。

    一个早上的朝会都在讨论这个问题,起初刘厚还听得津津有味,到了后来刘厚被这些大臣轰炸得有点头晕脑胀了。看了看滴漏,时间已经不早了,刘厚肚子开始咕噜噜叫,于是,他看着诸葛亮道:

    “丞相,你的意见呢?”随着刘厚的这句话一出,正在激烈争辩的群臣自觉地停了口,都齐刷刷地看着诸葛亮,等待着这位百官之首的结案陈词。

    “臣,支持从荆州出兵北上。”诸葛亮出列后,对刘厚拱了拱手,开门见山地先说出了结论。

    “至于原因,刚才各位大人已经说了很多了,臣就不再一一重复了。臣只想提醒陛下两点,也是这次北伐,需提防两件事:其一,需防东吴人抄后路;其二,要避免被魏军大军团包围、限制我军的行动范围。”

    诸葛亮这两条锦囊妙计其实没有什么新意,都是在刚才大臣们争辩时提出过的一些隐忧,他不过做个总结而已。

    “虽然东吴人刚和我们签订和约,但是他们单方面撕毁和约、抄我们后路这是有前车之鉴的,不得不防。所以,陛下此次出兵,必须在荆州留下足够的人马驻守,切不可过度抽调荆州的兵力北上。”

    “嗯,朕省得,朕只带从成都过去的hong军北上,现在驻守在荆州的兵马一个也不会动,这样一来,就算东吴全力来攻也不用怕他们。”刘厚道。

    朝中大多数人对东吴人的无耻程度有足够的认识,毕竟这是关公用一生的耻辱买回来的血的教训。在场大部分人对诸葛亮这个提醒和刘厚的这个安排都很赞成。
第一百一十四章 盟约定,北伐忙
    第一百一十四章盟约定,北伐忙

    在这些问题上,诸葛瑾可是有点冤枉刘厚了,例如在食量问题上。汉代的三斤米相当于750克,其实并不算多,一个重体力劳动着,每天750克粮食只能勉强维持。

    因为那个时候没有那么多瓜果鱼肉等副食,全靠粮食填报肚子,所以对于粮食的消耗普遍较大。士兵算重体力劳动者,尤其是刘厚的hong军,平时训练强度很大,行军作战时消耗更大。

    所以,在hong军中,每天每人平均三斤米是不太够的,很多人都能吃到四斤(1000克)以上。而在hong军当中,除非是粮食紧缺的时候,否则一般是不会实行粮食管制的,士兵们几乎是放开了肚皮吃,所以很多士兵都长得身高体壮。

    再例如每人每月的饷银,三贯是最低标准,是最低层的新兵拿的饷银,大部分人拿到的都不止这个数。所以,刘厚已经很实在了,已经给诸葛瑾算少了很多了。

    “不瞒陛下,敝国这几年也是一直在用兵,更是大力发展水军,钱粮也很紧张,这么巨大数量的钱粮,实在是拿不出来啊。”

    “哼,子瑜先生,如果你做不了主,那就请你们吴国派个能做主的来跟朕谈。你们吴国说是和谈、联盟,却由头到尾一点诚意都没有。由头到尾就想着蒙骗于朕,你们以为拿几个女人就糊弄得了朕吗?国事岂能儿戏,你以为朕是一位昏君吗?你以为朕会被儿女私情所左右吗?幼稚!”

    刘厚说罢,起身拂袖而去,留下了脸色古怪的三位蜀国大臣和一脸如丧考妣的诸葛瑾。刘厚回到御书房后没多久,诸葛亮就匆匆追了过来。刘厚一脸淡定地问:

    “丞相,子瑜先生走了吗?”

    诸葛亮道:“臣已经让步骘送兄长回驿馆。”

    “朕今天表现怎么样?”刘厚又问,很显然,刚才在诸葛瑾面前发怒的样子是装出来的,他现在人平静得很。

    “除了后来的要价太高之外,陛下其他的表现都堪称出色。有此明君,大汉中兴有望。”诸葛亮感叹地道。

    “哈哈,没关系,朕故意开价高点,就是等着东吴人还价的。不是有句话说:‘漫天要价就地还钱’吗?如果朕一开始开价太低,到时候他们一杀价,我们就所剩无几了。”

    “道理是这个道理,不过臣对这个兄长很了解,他有时候是个很死心眼的人,恐怕他现在认定了陛下你是咬定了这个价钱,尤其是陛下你最后拂袖而去,他更加以为你立场坚定,以为这就是你的底线啊。

    这个价格东吴人是绝对不会答应的,因为他们负担不起!臣是担忧东吴人一旦觉得无法满足我们要求,干脆就破罐子破摔,彻底断了和我们和谈的心思,甚至转而寻求和魏国联盟,那就麻烦了。”

    “没事,不是还有丞相你吗,丞相你和诸葛瑾是兄弟,你这几天就好好招呼他在成都游玩,他必然还会求助于你,想通过你向朕求情,看能否降低这个价码。

    丞相你正好可以卖份人情给他,你就说,为了兄弟之情,一定想办法尽力劝阻陛下。

    然后双方再通过不断的试探、谈判,一步一步商量出一个既可以让东吴人接受,而我国又能将利益最大化的价码出来。这样一来,既可以让你这个大哥以后欠了你一份人情,又能将事情办好,真是一举两得啊。”

    “陛下英明!”连诸葛亮也感叹这个小皇帝的英明,虽然阴险了点,厚黑了点,不过这的确是条好计。

    即使是诸葛亮也有点小感动,这个小皇帝亲自上阵唱黑脸,让自己唱白脸,最后让自己得了便宜还卖乖,这么不贪功劳,不顾自己个人声誉,成全臣子的皇帝可真少见。

    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小皇帝对自己的绝对信任。诸葛亮领命拜谢而去。等待他的事情还有很多。在往后的几天内,就由他和诸葛恪两兄弟加上步骘一起招待着诸葛瑾在成都游玩、饮宴。

    步骘和诸葛瑾在东吴时就是好朋友,所以他也参与了这次的招待活动。两人也是互相说了离别后的事情,步骘特别问了自己族人的情况。得知孙权并没有为难自己的家人和族人,步骘很开心。

    孙权之所以没有为难步骘的家人和族人,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步骘在番禺城破之前,让两个儿子潜逃北上,为孙权带去了一封信。其中小儿子步阐没能逃出去,被蜀军捕获,现在跟在步骘身边尽孝,而大儿子步协辗转千里,成功逃回了东吴,将信件献给了孙权。

    信中分析了蜀**队特别是火器部队和热气球的弱点,还有自己对付这些部队的一些建议,还有对天下大势的一些分析,甚至还有对于治理民生的一些看法。

    孙权看到这封信之后很感动,他从中看得出步骘对东吴的忠心,也理解他投降蜀国一定有不得已的苦衷。

    于是,孙权没有因为步骘的叛变而怪罪步氏族人,依然将步协留在朝中效力。在三国时期,像这样父子或兄弟分属不同阵营的事情并不少见,例如诸葛家就是个典型的例子。他们似乎都很有职业操守,一般也不会有人拿这个来说事,担心这些人因属关系而背叛主公。

    诸葛瑾这些天除了游玩饮宴外,还特意到周府探望了被俘虏的东吴诸将。可惜这些俘虏只是相对自由,在周府中他们可以自由活动,但是想出府却是不行。看到周府周围森严的守卫,诸葛瑾只好无奈地打消了营救他们的念头。

    在谈判期间,诸葛瑾果然多次恳求这个在蜀国做丞相的二弟,希望他能在蜀国小皇帝面前美言几句,减少东吴供应的粮饷数量。

    诸葛亮做足了姿态,起初是面露难色,后来是半推半就,在一次喝多了之后表现得有点“失态”,回忆起小时候三兄弟的生活点滴,述说着兄弟之情,倾诉着三兄弟离别这么多年的想念之情,最后拍着胸口说,打虎不离亲兄弟,兄弟的事就是自己的事,自己一定会竭尽全力帮助兄弟完成这次出使任务。

    于是,东吴使团和蜀汉的谈判代表(也就是诸葛亮),就是在这种友好的氛围下,亲切、热烈地进行了多次的磋商,期间自然需要各自请示自己的主公,为了能从成都到建业快速传递消息,蜀国甚至动用了成都到荆州之间的飞鸽传书通道帮助吴国传信。

    整整一个月后,谈判结果终于出来了,两国终于签订了盟约。各位看官可不要觉得这个时间很长,其实已经算快了,时间主要消耗在诸葛瑾和东吴朝廷的通信方面。毕竟最后能拍板的还是东吴朝堂,还是孙权。

    盟约的结果是:两国联盟伐曹,首先,两国共同发表一封伐曹檄文,这是必须的,这样才能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取得大义的名分。这年头,干什么事情都需要大义的名分,类似于后世那种“高举什么什么的大旗”、“在什么什么主义的指导下”之类的说法。

    然后是,由蜀汉出兵伐曹,东吴则负责讨伐山越蛮夷,为蜀汉创造一个安定团结的北伐大后方环境。这一段纯粹是为东吴而设的遮丑布。

    东吴在他们自己地盘讨伐山越族,至于他们真的打还是假的打,出多少人去打都是他们自己说了算的事,根本没有人能管得着。

    第三点:鉴于蜀国经济困难,出于双方应当友好互助的原则,东吴发挥国际主义精神,支援蜀国一批粮饷,其中包括粮食三十万石、铜钱一百二十万贯(或同等价值的金银)、盐巴五千石。

    用这种理由送粮饷给蜀汉,这还是属于东吴人的遮丑布之一,他们提出要在理由上说得冠冕堂皇一点,不能让人觉得东吴是在赔款割地。于是,刘厚对于是什么名堂毫不在意,他只要能得到实惠就行了。

    至于支付的粮饷和盐巴数量,降到了刘厚最初提出时的差不多三分之一,就是这段时间双方持续不懈地磋商出来的结果了。

    三国混战多年,民生凋敝,东吴人其实也很困难,能拿出这么点东西出来送给蜀国已经是极限了,再多他们就要和蜀国拼命了,所以,虽然对这么少物资不是很满意,刘厚在最后也只得不情不愿地签了这份合约。

    蜀国的部队早已经改编完毕,现在正在日夜加紧操练,积极备战,粮草、武器弹药、器甲等各种战争物资也由各地陆续转运到成都。

    小皇帝虽然刚夺回皇位,但是所有人都知道他手中掌握着一支远超这个时代任何一支军队的强军。在见识了他只用了短短时间就将固若金汤的成都夺下来的手段之后,再没有人敢小觑了他的威势。

    即使他当政后,并没有对旧官吏大肆清洗,没有使用大规模的血腥流血手段控制朝政,但在所有官员心目中,这个小皇帝的威势并不弱于其父刘备,这是建立在小皇帝的赫赫战功基础上的。

    没有人相信能够击溃数十万东吴军队、攻城掠地无数的小皇帝不敢杀人、杀起人来会手软,问题在于他想不想杀而已。

    “杀伐果断”就是这段时间在官员中流传的对刘厚的评价。刘厚不知道自己无意间流露出来的杀气会产生那么大的影响,可能是他这段日子一直在策划攻伐魏国,所以杀气经常有意无意地就泄露了出来。

    皇帝经常龙躯一震,霸气外露,这个时候所有的官员都夹着尾巴做人,特别是那些之前投靠过许靖和吴懿的官员,更是大气都不敢透一下,只管埋头做事。

    所有官员都不敢懈怠,整个蜀国高速运转着,无论是各级官吏还是民间百姓,都动员了起来,积极备战,一片战争的阴云笼罩着成都,笼罩着整个蜀国。
第一百一十三章 一字之差
    第一百一十三章一字之差

    “这,这……”诸葛瑾心念急转,他知道这个时候是不能说大话了,如果说大话诳骗眼前的小皇帝,万一到时候他带兵到了荆州后,发现自己受骗了,东吴并没有出兵一道伐曹,他一怒之下调转枪口转而攻吴那就坏事了,那样自己岂不是会成为了吴国的千古罪人?

    想到这里,诸葛瑾只得老老实实地说:“陛下,实不相瞒,敝**队最近都在剿灭山越蛮夷,瑾恐国内一时之间无法抽出兵马北上伐曹。”

    什么剿灭山越族当然是诸葛瑾杜撰出来的,他总不能说东吴的军队损失惨重,元气大伤,正在舔舐伤口,无法出兵这么丢脸吧,所以只能假借和山越族交战来搪塞一番。

    刘厚神色一冷道:“子瑜先生,朕敬你是丞相之兄长,才和你好言谈论联盟之事,没想到你竟然是来消遣朕的,根本没有诚意和朕和谈。”

    “不是,不是这样的,陛下请息怒,外臣的确满怀诚意而来,只是敝国确实有难处,还请陛下体谅。”

    “哼,你们说要和我国联盟伐曹,却不肯出一兵一卒,那不是消遣朕的是什么?

    听到刘厚这话,诸葛瑾几欲吐血,谁说是我们提出联盟伐曹的,我们明明是提出联盟抗曹好不好。只不过是一字之差,含义相差千万里。早知道这里有个坑等着自己挑,自己刚才死都不会答应小皇帝改这一个字的。

    “这个,这个,陛下,不是这样的……”

    “哼,既来结盟,却一点诚意都没有,一心只想着占便宜,却什么都不肯付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