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生之我是阿斗-第3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高亢的鸟笛哨音顷刻传遍周围的空间,听在魏军耳中还以为是什么品种的鸟在呼朋唤偶,不过听在埋伏在各处的蜀军来说,这就是一个很明确的信号了。
首先发动的是陷阱区,为了方便管理,这次的陷阱都统一采用陷坑,流水线作业、标准化生产的思想在hong军中也很流行,就算挖陷坑也不例外。这种陷坑都是统一规格,统一式样的,陷坑上有一块木板盖住陷坑口,木板上再洒上泥土做掩饰,不仔细看很难发现有什么异样。
木板被两条横杆支撑住,人踩在上面没有什么感觉,但是只要将连着横杆的绳子一拉,横杆掉落,木板就会翻转过来,站在上面的人自然就会掉进陷坑里。
在陷坑里等待他们的是尖利的竹木钉,人掉下去肯定会被钉个半死。
后面的魏军看到前面一里路长的同袍好像变魔术一样,突然就不见了,惊骇得张开了嘴巴,发不出声音来。
还没等他们有什么反应,突然,隆隆的爆炸声传来,接着就感觉到地面震动,很多人被抛飞到天空,一些人直接被撕碎,一些人被震得七孔流血,一些人被炸得断手断脚,原来,地雷组也发动了,在两里路的范围内引爆了埋在地下的炸药。
这些地雷不是后世那种人踩到上面就能触发的那种,那种触发踏板火器研究所也在研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可惜还不是很完善,无法用于实战,而且也不适合在这个场合使用。
因为这次伏击,步骘的计划是先放一部分魏军进入雷区,再统一起爆,如果用那种一踏上就爆的地雷,那可能只炸死对方十几人甚至几个人,然后其他人就会被吓得裹足不前了,那样显然是不够本的。
所以,步骘等这整整两里路的地方都有魏军的时候,才一起起爆整段路的炸药,那样的话,光这段路至少可以炸死四、五千人,再加上陷阱还可以弄死弄伤一两千人,六千人的战绩就到手了。
事情和步骘想象的差不多,魏军虽然已经是小心翼翼地行军了,可是他们的斥候不给力,从襄阳那里开始就一直给蜀军的斥候全面压制,使得他们根本无法提前探知道路两侧埋伏了那么多人。
而路面经过蜀军进行掩饰,也看不出异样来,所以,这六千人直接就悲剧了。但是,六千人显然是不能满足步骘的胃口的,马弩和左#轮手#枪都还没出马呢。
上面说到,先头部队约四、五千人已经通过了陷阱区,这些人在陷阱发动时,还没所觉,毕竟在陷阱上的人是无声无息地掉下去的。等到他们被竹木钉扎穿身体,发出惨叫声时,地雷区的爆炸声也传了过来。
他们被巨大的爆炸声惊呆了,纷纷转头观看发生了什么事。这绝对是不专业的行为。对于火器部队来说,听到近在咫尺的爆炸声就应该知道敌袭了,这个时候正确的反应应该是立刻卧倒,给枪支上膛、拧开手榴#弹的盖子,做好戒备准备战斗。
可惜这些魏军连热武器时代的菜鸟都不是,他们还不习惯火器的作战方式,遇到这种情况只是既惊慌又好奇地回头想看明白发生什么事,而忘了警戒周围。
只听“唰唰唰”的声响,道路的一边就冒出无数蜀军,他们穿戴着绿帽、绿衣、绿裤,躲在茂密的灌木丛中不走近了看还真很难分辨。等他们都站起来后,魏军才发现竟然有那么多人马潜伏在他们周围。
还没等他们反应过来,蜀军就开始开枪了,“砰砰砰”,一种不同于遂发长杆火#枪的枪声响起,魏军纷纷倒地。这种左#轮手#枪的射程短,但是,蜀军也靠得很近,所以无论是杀伤力还是准头都相当不错,差不多每两枪就有一个魏军倒地。
也就是说命中率高达50%,这样的命中率是相当惊人的。当然,中枪的也不一定会死,有些人没有被打中要害,一时死不了,不过在往后的日子里,他们会面临着巨大的痛苦,他们会在反复感染、铅毒等恶魔在体内肆虐下挣命。
有人落下一个大疤痕但是最终会痊愈,有人会因此致残,当然也有人抗不过感染最后还是死掉。
无论如何,在中枪后,他们都会失去了战斗力。枪虽然只有三百支,但是每把枪有六颗子弹。还没等这些魏军有任何反应,三百把枪里一共一千八百颗子弹就被打了出去,按照50%的命中率,九百个魏兵就倒了下来。
尤其是那些衣饰有别于普通士兵的将领们,他们在第一时间得到了特殊的“照顾”,至少有三支手#枪是同时瞄准他们发射的。因此,在一瞬间,这队魏军的各级军官都被报销掉,失去了指挥系统,整支军队立马陷入了无序状态。
打空了子弹的蜀军迅速将左#轮手#枪的转轮向左边摆出来,再把枪往上一仰,“叮叮叮”几声清脆的声音响起,六颗黄灿灿的子弹壳就被倒进这些士兵随身带着的布袋里。
由于黄铜价格很贵,士兵们用完这种特制子弹壳是要回收的,所以,每个人都会带着一个敞口袋子,用以回收子弹。
接着,士兵们左手迅速摸上腰间的牛皮腰带,腰带上有一个个的小袋子,袋子很小,刚好插得上一颗子弹,一颗颗黄灿灿的子弹就插在里面。这是刘厚仿照西部牛仔片设计出来的东西,很是实用。
只见这些士兵左手迅速抽出一颗颗子弹,塞进左#轮手#枪转轮的弹巢中,装好后,将转轮一摆,合回去和枪管精密地连接在一起,一次重装弹过程就这样被干净利落地完成了,整个过程不用十秒钟。
这还是因为这些蜀兵平时缺少使用左#轮手#枪的训练,如果是刘厚那些近卫们来做这些动作,可能五秒就能完成。
ps。今天同事儿子结婚请吃饭,结果我没喝醉,我同事喝醉了,我送两个同事回家,结果那个喝醉的连路都指不清,兜了一大圈才送他回去。最要命的是他住7楼,还是没电梯那种老房子,我们两个人死拽硬拉好不容易才将他弄上楼。然后再送另一个同事回家,结果我回来已经很晚了,最后只写了两千字,还请大家见谅。
第一百三十三章 司马懿出乎意料的应对
第一百三十三章司马懿出乎意料的应对
除了肉干和饼干外,hong军还有一种新式的食物就是坛子菜,所谓的坛子菜制作很简单,就是用瓦罐装上一些调好味道的蔬菜、瓜果,用塞子封好后,再将它们彻底蒸熟、蒸透。
这是刘厚仿照罐头的原理最新研制出来的。里面的食物被蒸透后,什么细菌啊、霉菌啊、寄生虫、病毒啊等微生物统统被杀死,因为开口是被密封的,外面的微生物进不去,于是,没有微生物的**作用,这些坛子菜可以保存很长时间。
不过这种新式军粮刚弄出来,数量也不多,每天一个排只供应一坛,分到每人每天也就只有小半碗的这种罐头蔬菜。士兵们对这种新口味的食物很喜欢,经常一打开坛子就会被抢光。
有耐性是一个成功的狙击手必备的品质,而要进行伏击和狙击一样,全军将士也必须具有非常好的耐性。步骘作为一个可以独当一面的大将,他的耐性是毋庸置疑的。
他领着伏击队在荒山野岭等了两天,无论后勤保障多好,这两天都的确很难熬,幸好hong军平时训练很严格,所有人纪律性都很强,这才没发生什么意外情况。
这一天,他终于等来了斥候的回报:“报~呼呼,将军,魏军来了,呼呼。”
步骘看着这个还在喘着气的斥候,连忙问:“魏军有多少人,距离多远?”
“报,报告将军,我们初次遇到魏军时,距离五十里,现在估计他们又往前走了五里,人数很多,能看到的至少五万,但是我们队长说,可能还不止,他让某先回来禀报,他领着兄弟们做进一步的侦察,稍后会有更详细的报告回来。”
听到这个斥候的话,步骘不由得皱起了眉头,魏军来的人似乎比想象中的多啊,按之前在军事会议上的估计,魏军可能会出动约3万人去解章陵之围,最多不会超过五万人马。
现在斥候却回报,魏军超过五万人马,这么多人啃起来有点困难啊,到时候可别反而嘣掉自己的牙就好了。
“马上传令鄂焕,就说魏军援兵即将到来,让他们立刻撤离。”步骘只是稍微想了一会,就先发布了第一个命令。无论魏军是多是少,鄂焕的人必须先走,迟了的话,万一道路被魏军截断他们就不好走了。
接着,步骘让那个斥候赶回去,和他们的斥候小队汇合,继续侦察魏军的消息,然后他也开始布置伏击的事项。
其实伏击的事情早就安排得差不多了,很多地方都埋了地雷,一些地方也挖好了陷进,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他只不过是重新检查一遍看有没有疏漏而已,一个优秀的将领往往都很谨慎。
很快,步骘又陆陆续续收到几拨斥候队报告的消息,每收一条消息他的眉头就皱紧了一分,到了最后,他眉头紧锁了起来。
综合各条消息,他发现一件很不妙的事情,这次魏军出动的人马规模之大,远远超出了他们的预计。他所等的“东风”看起来不是温暖和缓的东风,而是凛冽的西伯利亚寒风。
魏军的援军不是五万,而是一共有二十万,分开四支大军保持着一个可以随时互相快速支援的距离,浩浩荡荡地往章陵县赶去。而每支大军又分成前中后军,一边警戒着一边往前赶路。
司马懿这是将襄阳城外几乎所有部队都派了出来,仅留下五万人马守卫襄阳。这样一来,蜀军想一口吃掉这些援军根本无可能。
看来司马懿早就料到蜀军要来个围点打援、半路而击,所以,干脆出动大军,以碾压的姿势过来救援章陵。
这种情况下,步骘如果仍然想要实施偷袭计划,一来很危险,因为蜀军一旦发动打击,就会暴露行踪,那就将会面临二十万大军的围堵追杀,又会重现前段日子北上襄阳的那段经历。
二来,就算可以伏击成功,由于魏军的部队是分段行走的,那么肯定只能伏击到其中的一部分人马,魏军就算中招也只会损失其中一小部分人马,无法给二十万大军造成致命性的打击。
是依照原计划发动偷袭,还是悄悄撤走呢?步骘不由得犹豫了起来。也幸好这次偷袭任务带队的主将是步骘,而不是一根筋的兀突骨,“主将”这个词和“主见”读音相近,做主将的确是需要有主见,步骘就是个很有主见的主将。
他很快就从犹豫中走出来,下定了决心:既然之前已经做了那么多布置,怎么能不干一票再走呢?自从投靠了蜀营,他还寸功未立,他决定还是先捞点战功再说,顶多小心点,一击即走,不和魏军纠缠,以免被魏军包围,造成大损失。
蜀军行军速度比魏、吴两国快,又经过山地战的训练,在山林中行走的速度比魏军更有优势,相信只要逃走得及时,并不担心被魏军追上。
当然,这里有个例外,那就是藤甲兵,藤甲兵的士兵也是受过山地作战训练和长途拉练的,而且藤甲兵中还有相当比例的南蛮人,他们也是翻山越岭行走如飞的,但是,那是指没穿藤甲的情况下。
藤甲虽然相对于其他种类的铠甲来说比较轻便,但也只是相对而已,其实还是挺重的,而且体积也很大,或者说,比较笨重,穿着它们短时间作战还可以,要是翻山越岭、长途行军那还是挺要命的。
平时行军,他们都是要将藤甲脱下来,放在各种车上面,由这些车来运输的,包括这次秘密潜行,也是由假扮成商队、迁徙的流民用马车、牛车、驴车甚至是手推车将藤甲偷运过来的。
原计划中,是先由火器部队进行第一轮打击,将敌人的部队打得半残,打成一片混乱,然后藤甲兵再杀出去收拾战场,将残敌全歼。但是,这样一来,如果魏军的后续部队赶上来救援的话,藤甲兵很可能就跑不掉了。
所以,步骘不得不让他们先行一步,这样才不至于到时候在偷袭完魏军后,被魏军轻易追上,到时候就偷鸡不成蚀把米了。
这样一来,只剩下火器部队的第一轮打击了,这样是很难保证全歼敌人的,虽然有点可惜,但是安全第一,步骘知道,不但是火器部队,藤甲兵也是小皇帝的宝贝疙瘩,是不能随便拿来当炮灰消耗掉的。
有时候,保存自己的实力比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更重要,作为小皇帝身边三人军事委员会成员之一,步骘对这一点有清楚的认识。
一切安排停当,但是,当天步骘并没有等到魏军的到来,魏军一路上非常警惕、谨慎,所以每天走的路不多,早早就在离蜀军埋伏地点还有十多二十里处安营扎寨了。
无奈之下,步骘只好静待第二天的到来,同时加派斥候力量,盯紧了魏军的动向,防止他们发现己方并趁夜实施偷袭。
不过转念一想,这样也不错,这样就等于让藤甲兵早走了一天,到时候就算魏军想追击也难以追得上他们,这样自己就可以放开手脚和魏军打上一场了。
第二天,到了巳时,魏军前锋部队才姗姗来迟。魏军排成两列,顺着小道蜿蜒前行,步骘在一侧的高地上看着这种情况,不禁又皱起了眉头。
这种队形很容易偷袭得手,但是想靠偷袭造成敌人重大损失也不容易。因为一般来说,偷袭部队只能埋伏在一段有利地形上,而由于被偷袭一方的队伍拉得很长,落在设伏地段的人数会很少,那样的话,就算将这一段路上的所有敌人都消灭掉,其实也没多少。
现在就是这种情况,蜀军埋有地雷的地段大概只有两里路,设有陷阱的地方大概一里,这些地方同一时间大概只能容纳六千人左右,自己劳师动众跑出来设伏,还有鄂焕配合着佯攻,如果只杀伤敌人几千人,显然是亏到姥姥家了。
不过现在也没有太好的办法,事于至此,已经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能吃多少是多少吧,有一点战绩总比空手而归好,要怪只能怪己方三个谋士都没有算计到司马懿竟然会是这样应对的。
如果早知道司马懿将二十万部队都调过来救援章陵,那么己方就应该安排一支人马趁机去偷袭襄阳城,而不是傻傻地守在麦城。看来自己等人还是思虑不周啊,功力还是不及司马懿啊。
当魏军先头部队走过地雷区时,传令兵紧张地盯住步骘,等待着他发出进攻的命令,可是步骘并没有任何表示,当魏军走过陷阱区时,传令兵依然没等来步骘的命令,不禁有点焦躁了。
当魏军先头部队有约四、五千人走过了陷阱区后,步骘果断地下达了进攻的命令,传令兵收到命令后,马上吹响了一个鸟笛,通过鸟笛吹奏出一段美妙动听的类似鸟鸣的声音。
由于这次出征需要潜行,携带笨重的锣鼓等平时军队发布号令的工具很不方便,所以,这次他们带来的是小小的鸟笛。鸟笛很小,很简单,却能发出声调高低有致的尖锐哨声,很适合用来发布军令。
鸟笛的制作很简单:首先,找一根内径约10毫米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