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生之我是阿斗-第29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藤甲兵三万,第四师两万,所有参加改编的部队一共有十一万多。按照每个旅七千人的编制,一共编成十六个旅,其中不足的人员从魏军俘虏中补足。这样,旅的编号就一直编到二十二。
其中原第四旅由张柏率领在长江北岸和东吴作战,等于已经脱离了第一师的范畴,黄叙率领第三旅在南昌,也等于脱离了第一师,这样就需要重新填补这部分的空白了。
刘厚签署了命令,正式任命黄叙为第六师师长,他的第三旅也扩建为第六师,由于有大量的地方守备军,他现在统领的士兵数量足够这次扩编用;张柏任第七师师长,他的第四旅扩编为第七师,至于士兵,刘厚给了两个新编旅他。
在黄叙的第三旅和张柏的第四旅脱离第一师后,加上调了两个旅给张柏组建第十一师,现在刘厚手头上还剩十八个旅。刘厚又将原第一、第二旅调到羽林卫,当做自己的亲军,现在只剩下十六个旅了。
十六个旅编成五个师,每个师三个旅,还剩一个旅刘厚调给关索。钳住东吴的上中下三路人马中,要数关索那一路兵力最薄弱,应当得到加强。虽然这个旅只是冷兵器部队,但是相信在关索手上也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新改编的五个师为:
第一师师长张苞,第二师师长关兴,第三师师长赵统,第四师师长兀突骨,第五师师长鄂焕。这五个师均为火器、藤甲兵混合部队,是hong军主力作战部队。
这五个师一共有十五个旅,编号从第一旅一直顺着编到第十五旅,在军事通讯中,他们有各自的数字命名规则。第一个数字代表所在的军,目前hong军的编号就是一,也即是蜀汉第一军,庞统、张飞军团为二,关公的荆州军为三,当然,他们的部队其实并没有遵循hong军这种统一的编号规则。
第二个数字代表师,第三个数字代表旅,第四个数字代表团。例如第三师第二个旅的第三个团编号就是一三二三部队。
赵统原来是领着第七旅驻守麦城的,麦城早就成为安全的内陆城池,他防线也相应的往北挪。
现在将他召回来,升为师长,组建主战部队,算是正式归队了。兀突骨作战勇猛,通过这么长时间的观察,他的忠诚也毋庸置疑。鄂焕也是一样,这两人虽然官职虽然还是师长,不过由冷兵器部队的师长转为热~兵~器部队,也算升了一级了。
有政委制度在,刘厚也无需担心部队的反叛。不过兀突骨和鄂焕都属于猛将,他们勇则勇矣,但是在军略方面是个短板,刘厚派出大量军事学院毕业的人员组成参谋部辅助他们,较好地弥补了他们的这个短板。
这次有十几个旅需要配备火~枪,后勤压力比较大,幸好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成都“工业部”源源不断地送来新生产的火~枪,解决了相当一部分问题。据郭攸之计算,再等半年,这五个师就都能装备上火~枪。
现在各支部队只能各拿一部分火~枪,剩下的缺额只好眼巴巴等着,总有一天会陆陆续续补充完的。
正文 第三百章 双轨制升迁通道
半年看起来很长,不过刘厚计划在半年内不再发动大战,相信影响不会很大。△,。。魏国迁都长安,等于将中原地带广大的土地都让了出来,要消化这么庞大的地盘,半年时间并不算多。
而消化这些地盘,虽然需要出动军队,但是肯定没有大仗打,估计都是些小打小闹,主要还是以武力威慑为主,以现在各支部队的实力足够应付了。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新提拔了一批旅长上来,其中有一人名叫马秉,说起这个马秉也是个官二代,他老爹是蜀汉重臣马良。在原历史上,刘备在夷陵之战中兵败,马良也死于这一战。
但是这一个时空,刘厚救了关公,刘备也没有为了兄弟报仇而发动夷陵之战,所以马良也没死,依然好好地在成都辅助诸葛亮处理朝政。马家自幼家教很严,马秉在蜀汉的官二代中也算比较口碑好的一位。
原来的第一、第二旅是原来第一师中的精锐,也是整个hong军系统中,战斗力仅次于刘厚亲卫队的部队,现在他们也被调入亲卫队,即羽林军,和原来的羽林军一起,组成一个师级编制的羽林卫。
这是因为刘厚打算留在许昌一段时间,许昌是个很大的城市,需要足够的兵力来守卫,一个师并不算多。
糜照和他的同学孔慈分别任第一旅和第二旅的旅长。第三旅的旅长由在绑架司马懿家眷过程中,立了大功的特种部队队长郭长盛担任。
这次不但提拔了一批旅长,也提拔了一批团长等各级军官,其中有一位叫武大牛的也被提拔到羽林军任团长。这位武大牛原来在白帝城之战时投降黄叙,帮助黄叙骗开城门并劝降许司马,其人有勇有谋。
由于表现出众入了刘厚的法眼,后来部队改编,他被编到原来的第一旅。这个武大牛很好学,加入hong军后,很用功学习hong军的各种规矩,很快就成为一名合格的hong军军官。
在后来的作战中他又屡立战功,累功升迁,这次终于升到团长的位置,对他这种出身来说实属不易。不过这也有赖于hong军的升迁通道相对较公平。
刘厚虽然也任命了很多贵戚子弟,如张苞、关兴、赵统、黄叙、糜照等人,无不是朝中重臣的子弟,但是,他也不是胡乱任命这些官二代的。
一来,要求这些人确有本事。没本事的人他是肯定不会让其担任要职的,怕误事;其实他任命那么多贵戚子弟也是有原因的,这些官二代从小家里条件好,受到的教育也是这个年代最好的。
从大概率上来说,他们比普通百姓更有知识,掌握更多的技能,或者说,更有才能,更有能力,而且发展潜力也大得多。这也使得客观上,他们比一般的百姓更适合担任将领。
二来,他也不是一上来直接就让这些人担当要职,而是从较低的职位干起,让他们先在基层锻炼一段时间,积累经验,顺便也是观察他们的品行、能力等。
他会在适当的时候才将他们提拔起来,当然,这些人的提拔速度肯定是超过一般人的,没办法,这归根到底还是个拼爹的时代,人家的爹帮自己卖命,他们的儿子自己怎么也得照顾一下不是吗?
除了这些官二代相对更便捷的升迁通道外,对于普通将士来说,升迁通道也是通畅、公平的。战功是最直接的升迁计量单位,只要累积够战功,基本上都能得到升迁,在hong军中不存在被上官打压得无法出头的事情。
当然,这也是因为现在蜀军在高速发展中,军队的规模以极高的速度在膨~胀,需要的各级军官都很多,就算是贵戚子弟占了很大一部分位置,也为普通将士留下足够的职位。
由于刘厚规定了各级军官必须识字,还要有相关的文凭,不同级别的军官还要通过相应的军略考试才能担任,所以,能符合条件的军官很少,使得军官在部队里根本就是供不应求。
大部分部队都没有配副职,因为没有足够的军官,有些部队因为连正职都无法找到适合的人选,只能降低要求,将一些符合一部分条件(例如立了足够军功)的人破格提拔,暂代该职位。
但是这些暂代的人并不是正式的任命,在称呼前要加个“代”字,例如代连长、代团长等。
他们要等到完全符合条件了才能去掉那个“代”字,在这个战争年代,捞战功并不是什么难事,训练刻苦一点,军事素养也不成问题,那么他们所谓的符合条件是什么呢?
原来,多数军官升迁就是栽在了文凭和考试上面。大汉龙腾学院虽然几乎每年都在扩大招生规模,不过正儿八经从学院毕业的军官还是供不应求。成都远离中原,因为战事的需要,将士们也无法离开,所以大部分基层将领是没有机会到学院去上学的。
但是刘厚为他们提供了便捷的学习途径。随军有军事学院的分院,在没有战事的时候,将士们白天训练完后,晚上就可以去学习,刘厚还给这样的学习方式起个名字叫“夜校”。
在夜校他们可以学到和学院一样的军事知识,通过考试后一样可以拿到文凭。士兵们还有另外一个学习途径那就是各级的参军。参军们不但给士兵做思想工作,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也教授文化知识。
那些目不识丁的士兵可以先找自己部队的参军进行扫盲,然后再上夜校。这样一来,部队中每个人都觉得有奔头,都爆发出前所未有的学习热情。
就算不为了升迁,学会识字,学点文化知识也还是好的,要知道这个年代,只有达官贵人才有条件读书,一般老百姓那能读书识字啊。没想到当兵竟然能读书识字,这么好的机会谁会放过啊。
当然,士兵们在读书识字过程中,不知不觉就被灌输了忠君爱国的思想,因为教程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除了军事知识外,教得最多的就是忠君爱国的思想。
不过士兵对这一点并不排斥,除了这个圣明天子,还有谁会给他们读书识字?还有谁那么厚待士兵?这样的皇帝不拥护,还能拥护谁。
武大牛、郭长盛这些人就是典型的从草根阶层,通过自己的奋斗一步一步升迁到高位的人。
正文 第三百零一章 第八师
刘厚感觉自己就像封神榜中的姜子牙一样,站在封神台大封群臣。○不过真实的情况是其实是:他坐在龙椅上,由站在一旁的内侍宣读圣旨,宣布对各人的任命。
刘厚封完官之后才发现坏菜了,原来忘了一人,这个人就是朱褒。朱褒的第四师被拆散了,人人都有师长做,偏偏就是他没有。那可不行,人家好歹忠心耿耿、任劳任怨跟着自己那么长时间,虽然仗没怎么打,可是保护后勤通路的工作做得很好,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啊。
当年姜子牙封完各路神仙后,也发现漏了自己,无奈只好封自己为泰山石敢当。漏了自己好办,大不了自己委屈点就是了,可是漏了别人不一样,一个处理不好可是要出问题的。
想来想去,实在没有地方安置他,只好问他想不想当羽林郎,也即是说,让他当亲卫队的队长,又或者说是许昌城守备师的师长。这个职位够高的了,而且比其他几个师的师长都高。
许昌现在是皇帝驻跸之所,相当于京城了,虽然还没迁都,但是在封建社会,皇帝在哪里哪里就是行政中心,这是毋庸置疑的。那么朱褒这个职位就相当于京城守备师的师长了。
这使得他的地位一下子拔高了几个八度,由地位最低的后备师师长,一下子跳到几个师长中地位最高的京城守备师师长,这显然有点不合理,也不公平。虽说其他几位师长未必会羡慕妒忌恨,但是,别人妒不妒忌是别人的事情,自己做得公不公平又是另外一件事情。
就刘厚的本心来说,也是不想让他做这个守备师师长的,倒不是因为他觉得朱褒不够忠心,而因为他本来想自己亲自兼任这个师长。一直以来他都喜欢兼任一支部队的统领,以前是团长,现在理所当然想升到师长。
可是没有想到,竟然忘了封朱褒的官职,不得不忍痛将这个位置让出来,这让刘厚心里有点不舍。不舍得也没办法,作为上~位者,也不能随意褫夺下属的权利,何况朱褒不但没有犯错,在后来的几场仗中还立了不小的功劳。
于是,他只得将朱褒找来,问他想不想担任这个守备师的师长。从这次询问中也可以看出,刘厚心中的不乐意,其他官职的他根本没有问过当事人,只是和几位谋士商议一下就封赏下去了。
没想到,刘厚等来的答案竟然是“不愿意”。朱褒一开始听说让他当师长倒是很开心,后来问清楚这个守备师是干什么的,当堂就反悔说不愿意了。
他听了刘厚的解释,知道了这个守备师就是守在许昌,保卫皇帝和许昌城的安全,就觉得皇帝忽悠了他。因为皇帝之前曾答应过他,让他在第一线战斗的,而现在又说让他待在守备部队,他感觉到皇帝出尔反尔。
刘厚很无语,看来这个家伙根本没想过这个守备师的地位问题,他可能还没意识到,这个师是其他各师之首,含金量相当高,当这个师长是相当有地位的一件事情。
对他来说,判断这支部队好不好,值不值得待,最主要的标准就是有没有仗可打。刘厚对他这种求战心切的心理很感安慰,大大地口头表扬了他一番,又好好安抚下他激动的情绪。
接着,刘厚又忽悠他说,因为见他前段时间作战勇猛,为了表扬他,特意让他到这个全军最精锐的师来当师长。只不过最精锐的师当然要是用来守卫在御前的,所以,他们也只能待在许昌了。
朱褒表示,自己宁愿不当这个最精锐师的师长,也要上战场。刘厚感到很为难,因为现在的确没有地方可以安置他了。朱褒使出死缠烂打绝技,缠着刘厚让他上战场,刘厚没法,只好对他说,让他找其他师长商量商量,看有没有人愿意跟他换一换。
一天之后,朱褒又跑来求见,原来他问过所有的师长,结果谁也不愿意跟他换,大家都想到前线去打仗,谁也不愿意窝在许昌享福。没办法之下,朱褒又跑回来磨刘厚。
刘厚想了想,对他说,这半年内基本上没有什么大仗可打了,他可以暂时待在许昌,利用这半年时间再训练一支军队出来,等到时间一到,有大仗打的时候,一定让他出去前线作战。
朱褒一想,这个方法可行,这也算是一个折衷的办法吧,于是就答应了下来。就这样,朱褒临时代理了这个许昌守备师的师长,可是他很少管这个师的事,而这个守备师的旅长们也习惯了有什么事直接向皇帝请示、汇报,等于这个守备师还是抓在刘厚手中。
这也是各方面都乐意看到的事情。朱褒之所以没空理守备师的事情,是因为他又向小皇帝多要了一个师的编制,在许昌竖起旗帜招兵买马,正式开始组建第八师。
关索部队因为是冷兵器部队,或者说是半冷半热部队,因此,刘厚并没有将他纳入hong军的编制。他是关公的儿子,又在荆州范围内作战,可以算做荆州军的编制。所以,朱褒新组建的这个师按照顺序编下去就是第八师。
朱褒以前长期从事训练新兵的工作,对这件事情可谓驾轻就熟,刘厚见他热情高涨,也不好泼他冷水,想了一想,觉得多一个师财政上应该还能负担的起,所以就答应给他这个师的编制。
之所以刘厚觉得财政负担得起,是和蜀军后面的一系列行动有关的。刘厚在许昌安顿下来后,命令张飞、庞统移师北上,一直去到虎牢关下,在关外驻防。目的是防止魏军再出来中原调皮捣蛋。
魏国朝廷迁到长安,但是兵马并没有直接撤到潼关以西,而是扼守住虎牢关。蜀军要进军,必须先打下虎牢关,占领洛阳,然后继续往西,打函谷关,最后再打潼关才能进入关中,进军长安。
这三个关卡都是天下有数的雄关要塞,都拥有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