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生之我是阿斗-第2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一百四十四章 刘琰讨官
第一百四十四章刘琰讨官
报纸的发行在蜀国造成的影响很大,尤其是刘厚命人在治下每个城池,甚至一些小镇上都设立了报纸张贴栏,于是,一些读书人经常自发地在这些报纸栏前读新闻,读报纸里刊登的文章。
这使得相当一部分不识字的老百姓也受益,很多老百姓甚至定时到报纸栏去听人读报。于是,蜀国很快就出现一个怪现象,每到旁晚下工后,报纸栏就里三层外三层被各种各样的百姓围个水泄不通。
自从有了报纸后,“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已经不是读书人的专利了,很多老百姓也敢号称能知天下事了。
有了报纸神器,这场舆论战当然是蜀国占尽优势,不过事实上,效果没有刘厚想象中的好。原因很简单,蜀国发行的报纸不可能光明正大地卖到魏国去,就算白送也不行。
当魏国朝廷知道蜀国报纸的存在后,马上在他们国内全面禁止这种东西的流传,官府将这个政令发布到各个地方,凡是贩卖、阅读、传播、收藏这份大汉报的,一律抓起来,流放到边疆戍边。
所以,很快,这份报纸在魏国只能成为地下出版物,在很小范围内被很少数的人偷偷传阅。
也就是说,在两国严格的舆论#管制措施下,两国都是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各自抹黑对方。在蜀国,大家一面倒地抹黑、唱衰司马懿和曹丕;而魏国的文人们同样一面倒地抹黑刘厚。
当然,魏国没有报纸这种大杀器,他们的抹黑效果比起蜀国来差了很多。倒是吴国,两国的消息都有传入,吴国朝廷因为事不关己,所以也没采取什么强制性措施去干涉这件事的舆论导向。
于是在吴国最是热闹,经常有分别支持魏、蜀双方的人展开激烈的辩论。也是还没意识到报纸的巨大威力,吴国也没有禁止《大汉报》的流传,这也使得吴国的舆论导向逐渐被蜀国掌握在手中。
刘厚将报纸的事情安排好后,就没多管了,细节的东西自然由手下人来操作。可是,他还没安稳几天,刘琰就千里迢迢从成都跑来了。
刘琰看到传回成都的《大汉报》后,立刻眼前一亮,马上屁颠屁颠地连夜坐船出发,到荆州来向刘厚讨官做了。
刘琰要讨的官就是这个管理报纸的官员,他看到报纸这个新鲜事物后,直觉这东西大有可为,至于怎么大有可为法他也不清楚,只是隐约觉得,搞这个东西可能比那个无所事事的大鸿胪要风光多了,于是就跑来向刘厚毛遂自荐。
“嗯,刘爱卿,你这大鸿胪不是当得好好的吗?这可是九卿之一啊,你来管报纸这样的小事恐怕大材小用了吧。”在刘琰说明来意之后,刘厚问道。
“陛下,大鸿胪的事情并非很忙,臣尚有余力,臣就想着要为陛下多分忧。臣与蜀中名士大儒多有交往,臣可以帮忙请他们多写些文章投到这《大汉报》上来。臣相信有这些名士大儒们的号召,这份报纸会办得更好。”
听了刘琰的话,刘厚眼前一亮,对啊,这个刘琰虽然管的是外交部的事情,但是他平时为人好交际,那些名士、大儒、风流才子之类的人物他最熟。
让他出马去约稿或者去做专题采访最是适合不过了。那个时代都讲究名人效应,如果有更多的名人来投稿,这份报纸的影响力一定会更强。
特别是在魏、吴两国的名士,他更可以借助外交部的便利去笼络、去交往他们,真是一举两得的事情。
“好吧,难得卿家一片赤诚,朕就答应你吧。报社的社长已经有人选了,你就不要去抢了,朕打算成立一个宣传部,以后所有的报纸还有其他形式的宣传手段都归这个部门管。
你就暂时任这个宣传部长吧,至于大鸿胪,既然现在事情还不多,你还是兼任着吧。不过以后可不能这样兼任了,所以你要尽快选择和培训一个接班人出来。”
报社除了舆论导向问题,还涉及到商业运营,刘琰这个整天和人饮酒、谈天说地吹牛皮的人,能办得好才怪呢。所以,报社社长这种要具体办实事的职位不能让他当,还是让他当个领导在上面指手画脚夸夸其谈好。
“这,这……”刘琰听刘厚说让他以后交出大鸿胪的官职,又有点犹豫了,毕竟这个是九卿之一,虽然权力不多,但是社会地位极高。一般人还真不舍得。
“你别不舍得,朕以后打算撤销大鸿胪这个官职,以后管这一块工作的叫外交部,级别也不再是九卿之一。以后外交部和宣传部、工业部这些部门是同一个级别的机构。”刘厚看出去刘琰的犹豫,解释道。
“这,这,陛下,这撤销大鸿胪,那九卿不是少了一个?还有,工业部不是陛下当年创建的那个生产基地吗?这可不是朝廷的衙门啊?”刘琰听到刘厚透露的消息觉得很惊讶。
“喔,九卿不是少了一个,而是全部不要了,朕以后会将三公九卿制全部改掉,使得机构设置更合理。至于朕当年创建的那个工业部,以后朕会将它改个名字,将‘工业部’这个名字让出来作为一个衙门的名字使用。”
刘厚有点后悔当年用“工业部”来作为自己基地的名字了,现在这个名字已经随着它生产出来的产品流通天下变得天下闻名,这样下去,以后想用这个名字作为管理工业的衙门就有点麻烦了。
这下刘琰真的震惊了,原来小皇帝不但要改掉大鸿胪,连三公九卿制都要改掉啊?这得多大的魄力啊。这种朝廷基础架构的改动可不是那么容易的,涉及到利益的重新分配,涉及到的事情很多。
一不小心搞到朝廷被颠覆也不是不可能的。刘琰越想越害怕,额头上不禁冒出冷汗来。
刘厚看他露出紧张的神色,道:“爱卿不必担心,这么大一件事,不是一蹶而就的,短期内不会去做,需要从长计议才行,朕也一定会和丞相好好商量妥当才开始着手。你干好你的自己工作就行了,这些棘手的事情自然有丞相和一众谋臣为朕处理好。”
“是,是,臣失态了。”刘琰连忙道,他也知道这个小皇帝年纪虽小,可却不是一个简单的角色,他既然胸有成竹,那他要办的事情就一定能办成。
就这样,原本打算自己兼任宣传部长的刘厚,被刘琰跑过来,莫名其妙地将宣传部长的职位讨走了。
刘琰走后,刘厚自己却陷入了思想混乱中,刚才随口跟刘琰提起的机构改革问题,他平时也有想过。现在的三公九卿制肯定是跟不上形势的,就像这次那样,想成立个管宣传工作的部门,硬是不知道套在三公九卿中那一个身上合适。
刘厚现在头痛的是,按照隋朝以后的皇朝使用的三省六部制改制好呢,还是直接按照后世的政府机构那样设置,一步到位好。
不得不说,三省六部制有它的先进性、优越性。三省是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这三省各有明确分工,中书省起草昭书,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门下省封驳审议,主要负责纠核朝臣奏章,复审中书诏敕,如认为不当,司以封还和加以驳正,称“封驳”,还可以匡正皇帝的过失;尚书省负责贯彻执行各种政令。
“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是三省分工原则,从而彼此制约,以掌管国家大政。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各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
这六部基本上能包括了封建社会,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旧社会差不多够用了。不过,由于刘厚的到来,必将使社会生活更丰富,更多姿多彩,这种情况下,六部有可能就不够用了。
例如后世工业部的职能就和工部不一样,再例如国土资源部、商业部这些部门的职能就是六部不包括的。
当然,也可以扩展六部的职能,采用归纳的方法,将一些新兴部门的职能赋予给这六个部,但是,这样一来,会使得一些部的职能极其复杂,甚至会像那个太常寺一样,管的东西又多有杂。
但是,直接用后世的部委作为朝廷的新架构的话,部门又太多了,后世国务院组成部门有28个、国务院直属机构18个、国务院办事机构4个、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14个、国务院部委管理的国家局11个。这些名目繁多的部门机构连刘厚这个后世来人也数不清楚。
例如刘厚刚设立的宣传部,在后世宣传部其实并不属于政府机构,而是属于dang的机构,可是刘厚就将它混淆了,当成了政府的机构来用。实际上,按照刘厚对宣传部的功能设想,它是负责引导舆论导向、新闻审查、出版物审查的,那么它应该是和后世的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相似。
想来想去,刘厚还是决定不下用那种架构,于是只好暂时搁置争议,留待以后再解决了。反正这个事情也急不了,这么大一件事不可能是他拍拍脑袋就能决定的,总还要和诸葛亮等大臣好好商量商量才行。
第一百四十三章 终于记起报纸了
第一百四十三章终于记起报纸了
上回说到,魏、蜀双方各发动御用文人抹黑对方的大佬,可是这个时代,信息传播手段极其落后,这种类似谣言的东西,只能局限在很小的范围内传播。
具体来说,就是在两国各自的少数文人圈子里传播,广大黎民百姓多数连大字都不识一个,也没有人跟他们说这些东西,他们根本不知道这些“国家大事”,那些传言在黎民百姓当中自然也就传播不起来了。
也许想对广大黎民百姓进行某种思想或者某种观念的传播,采取太平道那种方法,让传道者走村串户地到各个乡村中进行传教会更为有效。
刘厚自然是不满意现在这种落后的信息传播效率的,他对后世的先进宣传工具也算略有了解,也知道宣传工作的重要性。这个世界没有谁比他更清楚,宣传工作搞好了,有时候是可以发挥出巨大威力来。
电视、广播、网络这些东西他自然是无法搞出来的,但是报纸现在完全可以先办起来。想做就做,领导一拍脑袋,下面的人就要跑断腿。刘厚一声令下,马上从成都征集一批读书人到荆州来。
这些读书人多数是学院毕业的年轻人,也有一部分是学院成立时,年纪已经较大,已经受过传统私塾教育,后来再进学院补学物理、化学、数学知识的人。这些人比起那些才十几岁的,单纯受学院教育出来的毕业生,年纪更大,社会经验更丰富。
这些读书人坐船从长江顺流直下,没几天就到达荆州。刘厚亲自接见了他们,对他们面授机宜,讲解了报纸的概念,作用,还有运作的方式。甚至连广告的理念也一股脑灌输给他们。
毕竟有了广告收入,以后就不用朝廷一直掏钱养着这班人了。报纸的印刷费用也不低,报纸如果要普及又不能卖得太贵,能赚回印刷成本就不错了,所以光靠卖报纸赚不到多少钱,那样一来广告收入就显得很重要了。
这些读书人都属于不得志的读书人,突然得到皇帝的接见简直喜出望外不知所措,可惜他们听着皇帝讲述这叫报纸的新鲜事物如听天书,这种在这个时代完全没有的东西,他们一时也无法理解太多东西。
刘厚有点无奈,毕竟这种东西太超前了,他们一时半会听不明白也是正常的事情。幸好左慈传下来有记笔记的习惯,这些人都在学院学习过,也许其他本领学得不怎么样,但是这个记笔记的习惯倒是学得十足十。
皇帝开始训话,他们每个人都掏出笔记本来,一字一句地将皇帝的讲话记录下来。看着面前这些如同后世开会时,记录领导讲话的乖宝宝,刘厚明白,这些人一看就是唯唯诺诺,为上官马首是瞻、很“听话”的顺民。由这些人来办报纸,他心里对将来的新闻自由已经不抱一点期望了。
领导讲的话,理解要做,不理解也要做,更何况是皇帝让办的事情,更是要尽心尽力,严格按照皇帝的意思去办。刘厚费了半天的劲,总算让这些人明白了个大概。他们纷纷表决心,一定要帮皇帝办好这件事。
不管三七二十一了,现在急着要用到这个宣传大杀器,先草草上马吧,有什么不足的地方以后再慢慢改善。于是,刘厚命这些人先把报社办起来,并答应他们,以后有什么疑难问题可以随时求见自己请教。
刘厚现在对报纸也没有太大的要求,他们列了个列表,给这份报纸搭了个大概的框架,暂时给报纸设置九大栏目。
其一个是刊登一些朝廷发布的政令,还有时政要闻等。
第二个就是让编辑们去找一些名士约稿,让这些名士专门针对某件事谈谈他们的看法,这就相当于社论了。现在就有一件现成的事情让他们去发布评论,那就是司马懿和曹丕勾结鲜卑这样的外族蛮夷,劫掠北地汉民的事情。
这些名士平时都喜欢夸夸其谈,甚至写些针砭时弊的文章,只不过,一般情况下那些文章都是自娱自乐或者拿给朋友看看而已,很少有能刊印成书出版的。
现在听说自己的文章不但可以刊印,还可以通过报纸传播到全国各地,让天下的读书人都能看到自己的文章,他们那里有不愿意的道理。别说还有润笔费拿,就算让他们倒贴钱也肯。
而写些花团锦绣的批判文章对他们来说自然也没什么难度,只是那个命题作文让他们有点不爽,因为这有碍他们自由创作的精神。
不过相对于能出版刊发全国的好处来说,这样的小问题自然是可以妥协的,更何况,报社的人也解释说,这不是命题作文,这是采访提纲,或者叫定向约稿。
于是,为了能在天下读书人面前露一把脸,这些所谓的名士也就自动忽略了这个令人不愉快的问题。他们浑然不知道,通过定向约稿这个不起眼的行为,他们已经被人引导了舆论导向,他们已经沦为某人的喉舌,或者说是御用文人。
也许,御用文人在这个社会并不是贬义词,相反是人人向往的高尚职业,“饱读圣贤书,货与帝王家”不正是大部分读书人一辈子的期望吗?
第三是刊登一些趣事妙闻,小笑话,民间故事等。这些有趣的小文章有助于吸引普通人的兴趣,避免因为一直都是一些严肃话题和文绉绉的官方文章,使普通百姓失去了兴趣。
可惜现阶段竟然找不出一个能写出这些有趣东西的人来,刘厚只好自己赤膊上阵,将后世看过的一些笑话集锦、故事会、一千零一夜、伊索寓言、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等书中的小故事搜刮肚肠地挖了出来,改头换面后给编辑们拿去临时顶缸。
相信自己这些故事一定会启发一些人,将他们引到创作的路上来。第四部分内容就是一些文人士子的诗词歌赋等文学作品。
第五部分内容是各类科学知识,有数学、物理、化学和各种自然科学的知识。
第六部分是各种儒家经典的阐释,由报社的编辑请当世大儒来主笔。
第七部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