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生之我是阿斗-第27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具体到现在这个两国交战的时候,很有可能就是有紧急军情了。果然,一个风尘仆仆、满脸疲惫的传令兵扑进了帅帐,单膝跪地,双手抱拳一边喘气,一边急促地道:“禀报大都督,呼呼,长沙关索率领麾下两万人马,杀奔夏口而来。其大军已过巴陵,正向赤壁而来。呼呼。。。。。。”
众将大惊,纷纷离席,再不复之前聆听陆逊讲话时的淡定从容。夏口和赤壁离得很近,如果蜀军占领赤壁,那夏口就岌岌可危了。
蜀军这一招真狠,他们在东吴水军的封锁下,大军无法渡过长江,但是,之前蜀国小皇帝从岭南一直杀到荆州,大军从南至北贯穿东吴的国土,所过之处所向披靡,致使长沙这些在长江以南的郡县全部落在蜀军手中。
这为东吴的国防埋下了隐患,帐中众将这才倏然醒悟,现在的形势和当年抗曹时完全不一样,东吴和蜀国并不一定有天堑长江的阻隔,人家在江南地区也是有地盘和军队的,人家要打你根本不需要渡江。
第二百四十八章 诸葛恪抢任务
第二百四十八章诸葛恪抢任务
听了传令兵的禀报,陆逊脸色也变了一变,不过很快就恢复了过来,再次露出一副古井无波的面容。没办法,他是大都督,是大家的主心骨,谁都可以慌乱,唯独他不能露出一丝慌乱的样子,否则可是会大大影响士气的。
强自镇定下来的陆逊故作不屑地道:“哼!跳梁小丑而已,何必在乎。”
见到陆逊镇定自如的样子,众将也渐渐镇静下来,慢慢都跪坐回各自的案前。见场面安稳了下来,陆逊才道:“关索的部队并没有火器,还是靠着刀枪剑戟作战,我们又何需害怕他。命令赤壁的守将务必要拖住他,我们再从水师中抽调两万人去增援,到时候和守军前后夹攻,必然能大败之。”
在蜀国的超级战舰出来之前,这个时代的水师作战手段基本上还是跳帮肉搏为主,所以东吴的水师完全可以上岸当陆军使用。他们有点像后世的海军陆战队,船只不过是运载工具,双方接触后就登船或者登岸厮杀。
“诸位,有谁愿意去会一会这个关索。”陆逊没有直接点将,而是开口问道。
“末将愿往。”徐盛第一个站出来抢任务。
“诶,徐叔父,那关索不过是一毛头小子而已,何需劳烦徐叔父出马。倒不如就让小侄去会会他如何?”说话的人二十出头,儒生打扮,长得唇红齿白,俊朗不凡,一看这气度就不是一般人。此人姓诸葛名恪,字元逊,是诸葛瑾的长子,也即是诸葛亮的侄子。
徐盛两眼一瞪,道:“元逊,你也想来抢你徐叔父的功劳?”徐盛比诸葛瑾小三岁,两人同殿为臣,平时关系不错,所以他和诸葛恪以叔侄互称。
“徐叔父,不是恪想抢叔父的功劳,恪这样做实在是为叔父着想。叔父您想一想,那关索是谁?他不过是那关云长的野子,叔父和关云长是同辈,您去和他对敌不是自降身份吗?而且这场仗,不管输赢对您都没有好处。打赢了别人会说您以大欺小,打输了就更不得了了,会说你连一个后辈都不如。
所以,恪为叔父着想,请叔父千万不能去跟关索交锋,这种小辈,还是交给小侄吧。小侄和他同辈,输赢都无所谓,当然,小侄是不会输给这样一个只有匹夫之勇的毛头小子的。”诸葛恪最后一句话是说给徐盛听的,也是说给陆逊听的。
“哼!就你心眼多,想抢任务就直说嘛,偏要说一堆漂亮话。”徐盛说完,重新坐了回去,不过也有没再提要抢任务的话,显然诸葛恪的话已经发生了作用,他已经默认了将任务让出来。
“嘿嘿,请叔父见谅,见谅。”诸葛恪嘿嘿笑了一声,拱手对徐盛行了个礼,道。
陆逊见再也没有人出来自动请缨,于是道:“既如此,那就让元逊去吧。元逊,你持本督令箭到大营中调拨两万人马,即日就出发,星夜驰援赤壁。关索虽然年幼,但是其人武功高强,据闻其已得云长几分真传。你须认真对待,切不可轻敌。”
诸葛家多天才,上一辈的诸葛亮和诸葛瑾都是人中龙凤,诸葛恪也是从小就以神童著称,在东吴的小一辈中名望很高。他小小年纪就已得到孙权的赏识,弱冠之年孙权就封他为拜骑都尉,并命其辅助太子孙登,是东宫幕僚领袖。
他这次跟着陆逊出征是奉太子之命出来镀金的。他毕竟是文人,在军队没有影响力,急需通过战功来提高他在军队中的威望。在军队中,一切都是以军功为衡量标准,你没有军功,名声再大那些大头兵也不一定服你,你战功赫赫,就算是个平头百姓他们也会拥护你,支持你。
孙登作为太子,很需要在军队中有一定影响力,这样他才有可能坐稳这个太子位,于是,他派出自己的幕僚长诸葛恪跟随陆逊出征,希望他能在这场战争中捞点功劳,增加东宫在军队中的话事权。
东吴的继承人争夺战很激烈,陆逊其实是亲太子派的,多多少少会给予诸葛恪一些照顾,再加上他也知道诸葛恪从小就很有才能,是自己很看得起的后辈,所以也就很爽快地答应让他出战捞战功。
“谨遵大都督的教诲。”诸葛恪双手抱拳行礼后就大踏步走出帅帐,到军营中去挑选出征的人马了。
这个时代的文人可不是唐朝以后那些手无缚鸡之力、百无一用的书生,这个时代的读书人多数能文能武,上马能指挥千军万马平定天下,下马能激扬文字治国安邦,出将入相才是他们的终极目标。
最有代表的人物是诸葛亮、司马懿和陆逊等人,这三个人都是文人,都是丞相之才,但是他们也能统领大军作为元帅去征战。
诸葛恪也不例外,由于有个上层社会的家庭,他从小就接受到良好的教育,“君子六艺”他样样精通。儒家主张作为一名“君子”,最少要学六种技能,分别为:“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教育之中,礼、乐、书、数之教为文,射御为武,所以六艺教育是典型的文武兼备的教育。
可惜到了唐朝以后的皇朝,儒家学说进入了一个误区,曲解了孔子他老人家的学说,并逐渐抛弃了“君子六艺”中武的方面,儒家弟子逐渐变成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中华民族整体性格也逐渐变得胆小懦弱,失去进取开拓之心,继而迅速被西方文明拉近距离并超越,直到近现代才开始重新雄起。
诸葛恪就是这个时代典型的文武双全的读书人。因为这个时代的战争已经没有了车战,所以御术改为骑术,他会骑马,而且骑术不错,箭术也还凑合,虽然不能做到百步穿杨,但是也不比一般的弓兵差。他自小更是饱读兵书,对于带兵出战一点也不怯场。
夏口离赤壁三百多里,诸葛恪率领部队日夜兼程赶路,只用了三、四天时间便赶到了赤壁城外。赤壁只是一座临江的小镇,只有低矮的城墙,不过因为是军事重镇,这里驻扎了足足五千名东吴士兵。
赤壁本来是个默默无闻的地方,人们熟知它是因为赤壁大战。但是,赤壁之战的战场其实并非在赤壁,而是在江北的洪湖乌林。
因为曹操是驻军在江北的,曹军大营被火烧,自然也是发生在曹军屯驻的乌林,而处于江南的赤壁,只是周瑜驻屯军马、屯集战争物资、筹谋战事及诸葛亮所谓“祭东风”的场所,而非战场。
所以赤壁之战实际应该叫乌林之战,不知道后世人怎么搞错了,将这场大战按了个毫不相关的名字。有考古学家说:三国古战场在乌林,因为战火映红对江的石壁,故名“赤壁”,但这只是一家之言,真实历史是怎样现在已经无法考究了。
第二百四十九章 赤壁易主
第二百四十九章赤壁易主
诸葛恪腰挂一柄百里剑,骑着一匹通体雪白的高大骏马,率军来到了赤壁城外。他这一身打扮配上他那俊朗的外貌,的确很吸引眼球。如果被刘厚看到一定会羡慕妒忌恨,并将他一竹竿拍下马,然后骂一句:“让你学我赵四叔扮白马王子。”
话说他腰间这柄百里剑也是有名堂的,属于吴六剑之一。传说中三国的开国皇帝都有各自的宝剑。其中蜀昭烈帝刘备曾命大匠蒲元采集金牛山精铁,铸成蜀八剑。其剑长三尺六寸。
其中一柄刘备留着给自己佩戴,其他的分别赐予:太子刘禅,梁王刘理,鲁王刘永、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刘备死后,刘厚自然将他那柄归为己有,另外刘理、刘永这两个兄弟犯了事被流放,他们的这两把剑也被他收回。所以现在蜀八剑有四把在刘厚手中。
曹操也有几把宝剑,其中一把名为孟德,和曹操的字一样,剑上刻有金文,铭曰:孟德,三尺六寸,献帝建安二十年,操於幽谷得之。这把刻有曹操字的宝剑曹操将它当成本命剑一样珍藏着。
另外,曹操还有两把宝剑,一把名为倚天,和金老爷子小说里的那把倚天剑一样,都是断铁如泥的宝剑,这是曹操平时的佩剑。另一把名为青釭剑,被曹操赏赐给夏侯恩,在长坂坡之战中,赵云七进七出曹营,从夏侯恩手中抢得这把宝剑,之后就成为了他的佩剑。
吴大帝孙权也有宝剑六柄,分别名为:白虹、紫电、辟邪、流星、青冥、百里,听名字都很有玄幻味道。不过孙权比较吝惜,他除了将青冥剑赏赐给陆逊,将百里剑赏赐给太子孙登外,其他的都不舍得拿出来,全部归为己有。
这次诸葛恪出来镀金,太子孙登为了收买人心,将百里剑暂时借给诸葛恪使用。他身为太子,无法亲自领兵作战,所以,他将诸葛恪作为代言人,用这把独一无二的、能代表太子身份的宝剑作为信物,让将领们见到剑就如见到太子亲临,使大家觉得自己也在陪着大家一起作战一样。
另外,这把剑还有一个作用,那就是当诸葛恪出面代太子拉拢军中将领时,这把剑可以作为太子的信物,增加说服力。当然,这种拉拢军中将领的行为只能悄悄进行,如果他敢明目张胆这样做,被孙权知道了,绝对没有好果子吃。
可是,诸葛恪的一身行头再华丽,外表再俊逸潇洒,也改变不了他像一个二百五一样被挡在赤壁城外的事实。他一身白马王子般的打扮到了赤壁城外,可惜看到的人都是大男人,无论是他身后来增援的东吴水军,还是城墙上站着的士兵,都是纯爷们。
附近别说少女,就是雌性动物都没有,没人任何人在乎他长得帅不帅,也没有人在乎他是否文采风流,任凭他在城门外叫破了喉咙,还是吃了个闭门羹。
“将军,看来情况不妙,这时候,城门怎么会关闭了呢?而且将军奉命而来,他们怎么会那么怠慢,城里一定发生了变故。”一名副将打马走到诸葛恪旁边,小声跟他说道。
“嗯。我们暂时在城外安营扎寨,派出斥候打探消息,等探听到消息再做进一步的打算吧。”诸葛恪又不是傻~瓜,当然知道赤壁城发生了变故,于是下令大部队找个有利地形扎营。
赤壁城的确发生了变故,关索在一天前就到了这里,大军稍事休息,到了夜晚就开始发起了进攻。赤壁只是个小镇,一般的小镇是不可能有城墙的,但是赤壁是周瑜曾经屯兵、屯粮之所,所以有一堵低矮的城墙。可是这堵又矮又薄的城墙在蜀军面前根本不管用。
一般郡县的城墙都很高很厚,想用黑火~药炸塌它们很费劲,但是这种镇级别的城墙很薄,城墙上是仅容两个人并肩行走的宽度,这样的宽度,在蜀军的火~药面前和纸糊的没什么区别。关索的部队虽然还是以冷兵器为主,那是指他们没有多少火~枪,但是霹雳雷和炸~药包还是有一些的。
关索也跟在刘厚身边有一段日子了,对于hong军的攻城手段略有了解,这个时候就照搬以前hong军的攻城手段。等到了夜晚,关索命人在一侧城墙上发起了佯攻,吸引东吴守军的注意。
然后找了一个防守薄弱,相对黑暗的地方,让士兵穿了黑色的夜行衣,偷偷潜伏到这处城墙下,用工兵铲迅速挖了个洞,将大量炸~药埋在这里,然后,不用说各位看官也能猜到了,轰的一声,薄薄的城墙就被炸塌了一大~片。
关索毫不犹豫地挥军杀入城中。两万虎狼之师对上五千吓破胆的守军,结果毫无悬念。这五千东吴军半数被歼灭,半数被俘虏,由于关索预先在各处城门外都安排了人马,截击逃出城的东吴兵,使得五千东吴军全部被包了饺子,无一逃脱。
没有漏网之鱼给诸葛恪报信,致使他还不知道赤壁城已经易主,现在姓刘不姓孙了。而诸葛恪看到的,在城墙上站岗巡逻的士兵,其实是穿了东吴军服的蜀军冒充的。
既然都已经穿了东吴的军服,假冒东吴士兵了,为什么他们没有进一步行动呢?那是因为关索还在纠结下一步该怎么办,结果白白错过了一个利用信息不对称,设伏重创诸葛恪军的机会。
关索其实也有想过模仿刘厚曾经在荆州城做过的事,将东吴军引入城内,设好陷阱消灭之。可惜赤壁城太小,也没有瓮城,很难困得住两万东吴军。而且,蜀军刚在夜里才攻陷了城池,现在城里还没完全控制住,大量的军力还撒在城里维持治安。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军卒厮杀了一夜,都已经疲惫不堪,很难驱使他们再打一场大战。如果强行做这件事,说不定一个控制不好,诱敌深入很容易弄假成真,变成引狼入室。
基于上述原因,关索犹豫了,他纠结于是不是趁着东吴军还没发现城中发生变故时,给他们来一下狠的,还是规规矩矩固守城池,和东吴军打一场持久战。
结果一犹豫,机会就错失了,诸葛恪已经觉察到城中的不妥之处,不敢贸贸然进城,而是在城外寻找有利地形扎下营寨,并派出斥候四处搜集信息。城池易主这么大的事,根本不可能瞒得住,所以,诸葛恪很快就知道了事情的真~相,暗自庆幸自己当时没有鲁莽行动,否则肯定被城中的蜀军啃得连骨头渣子都不剩。
第二百五十章 关索VS诸葛恪
第二百五十章关索vs诸葛恪
关索的这一犹豫,就使这场战争进入了相持阶段。诸葛恪在派人查明真~相后,才开始按部就班地对赤壁城发起试探性的进攻,而这个时候,关索也已经平定了城内的混乱,并驱赶俘虏将炸塌的城墙修筑完好。
接下来的战斗变得很无趣,诸葛恪在城外想尽办法攻城,奇谋诡计百出,什么声东击西,什么诱敌深入,什么示敌以弱等等,几乎将三十六计用个遍,可惜关索虽然年纪小,却很稳重,对于诸葛恪故意露出的各种“破绽”、放出的诱饵全都不为所动,只是安安静静地守在城里,将城池守得水泄不通。
一个小小的赤壁城,诸葛恪之所以久攻不下,其实也不是诸葛恪智谋不够,也不是关索智慧出众,而是诸葛恪没有搞清楚关索的目的。
诸葛恪认为,关索就是来攻打夏口水军大营的,想要将东吴水军大营一锅端,使得东吴水军失去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