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之我是阿斗-第26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中央政府,全天下的信息都可以汇集到朝廷去,也可以由朝廷直接发布信息到各个终端。

    这无疑可以极大地提高行政效率,大大加快朝廷的应变速度。这个信息网络如果建得好,将来必定极大地影响到大汉的社会发展进程,这种颠覆性的技术甚至会为社会带来翻天覆地的影响。

    而司马懿这个智者,才刚接触到这套信息传递系统没多久,就能敏锐地觉察到这套东西的未来发展前景,捕捉到这套东西将可能对社会带来的极大影响。

    “哈哈哈,仲达真是大才,朕心甚慰,朕心甚慰啊。朕早就有在全国各地铺设信息传递网络的想法,届时,不但是军队、官府可以使用这套信息传递系统,就算是平民百姓有需要也是可以用的。”

    “喔?如果给百姓用,恐怕这套东西会不堪重负吧。”司马懿担心地道。

    “呵呵,现在这套方法当然会不堪重负,而且建设的成本也太大了。仲达试想,每几十里路就要设一个热气球来中转信息,大汉万里江山,要多少热气球才够用啊?

    热气球的制造成本不低,你看,朕军中现在热气球不过二十来个,这还是经过几年的积累才有的规模。想要等到全国各地都飘满热气球的那一天,恐怕你我都垂垂老矣。”

    听到这里,司马懿不禁汗颜,自己看到这套信息传递系统的好处,一时脑袋发热,没有想那么多就撺掇着皇帝在全国范围建设,完全没有考虑到成本问题,现在才知道,这根本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次自己真是丢人丢大发了。

    “朕想建立的是另外一套更方便,速度更快的方法。仲达如果有兴趣,可以找信息研究院的研究员了解一下。朕记得有几个研究员是随军出征的。

    这套方法现在技术还没成熟,不过朕相信他们很快就能将之研究改善成熟,届时万里之外的信息,瞬间就能传到,根本无需用热气球一个一个中转,速度提高千百倍不止。”刘厚又道。

    “喔?天下间竟然有比现在的热气球传递信息方法跟好更快的方法?难道真有那传说中的千里眼、顺风耳的神仙手段?”司马懿激动地道。

    “当然有,左慈左仙翁早就做出了短距离的传输试验,只是长距离的传输问题一直没解决而已,相信三、五年内这些问题都会被解决。”刘厚道。

    刘厚说的方法其实就是电报,电报的原理非常简单,无非是在这头按下按键,通电后,在电线连着的那一头就会出现一个电脉冲信号。而这个电脉冲信号根据按下按键的时间长短,也会有长有短。

    当然,说简单也并不是那么简单,在这个什么都没有年代,这些东西其实都挺不容易弄的,否则左慈领着信息研究院的人也不会研究了几年时间都还未能完全成功。

    电源的问题不大,有了硫酸和铅,蓄电池很早就被左慈捣鼓出来了,按键也很好解决,把手部分用绝缘的木头做成,电门的地方用两块相离的铜片,加上一条弹簧自动弹开两片铜片就做成了,简单得很。

    导线还是用铜线来做,外面漆上一层漆,再用皮革缠绕包裹起来,一条原始的电线就完成了。当然,这样的电线成本非常高,不过刘厚在这些研究院投入了很多经费,这点钱他们还是出得起的。

    而“工业部”现在的冶炼技术也发展了起来,铜片、弹簧、铜线这些东西都不在话下,最麻烦的就是接收端,需要一个接收机,将发送端传过来的电脉冲信号“翻译”出来,或者说以某种形式“显示”出来,变成可以让人类看得到或者听得到得东西。
正文 第二百二十七章 处于试验阶段的电报
    第二百二十七章处于试验阶段的电报

    刘厚早就将电报的一些知识转告给左慈,关于接收机的情况也给他描述过。,。。刘厚对电报最深刻的印象莫过于那滴滴答答的声音,电报之所以发出这滴滴答答的声音,就是因为接收机将接收到的电脉冲信号转化为长短不一的声音信号。

    要将电脉冲转化成声音,就需要一个能发声的部件,通俗点来说就是喇叭或者耳机。能发出高品质声音的喇叭、耳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刘厚是当然做不到的,但是弄个能响的东西出来,刘厚还是没问题的。

    刘厚中学上物理课时,曾经有几节实践操作课学的就是安装音箱,后来他用过的耳机有无数个,自己拆下来、甚至修理过的耳机也不计其数,耳机、喇叭的基本构造他还是知道的,无非就是一块磁铁、一个线圈加一块震动膜而已。

    磁铁在单元底部建立一个磁场,而音圈即线圈,正是放置在这一磁场中。当音圈通电时,由于音圈产生的电磁场与磁体的磁场产生排斥或吸引,这样音圈就在磁场中运动起来,而音圈的顶部是振膜,这样音圈的运动引发振膜的震动,再由于振膜推动空气,这样就发出了声音。

    当然,这是最简单的一种耳机原理,事实上高级的耳机还有使用其他原理的,那些太专业的东西刘厚就不太懂了,幸好,现在也不需要搞那么复杂,要的只是能发出声音而已,甚至连发出怎么样的声音都可以不管。

    刘厚将耳机的结构图画了出来,交给左慈去组织人开发,几经周折后,终于造出能发出声音的耳机来,只不过,当收到远端发来的电脉冲后,这种耳机发出的不是刘厚所熟悉的滴滴答答声,而是那种像am收音机在没有信号时的沙沙声。

    不过无所谓,不管是什么声音,只要有声音就行了,电报需要传输的是这个声音的长和短,至于是什么滴滴答答声,还是沙沙声都不影响接收效果。

    有了耳机这种将电脉冲转化为声音的接收机,一套最简单的电报系统就算是成型了,这套东西其实在几年前就已经搞了出来。至于那种可以自动将电脉冲信号转化为划在纸带上的长短符号的装置,那就复杂多了。

    那已经属于自动接收装置,刘厚印象中电报自动接收装置好像是爱迪生发明的,以目前蜀国的科技水平要搞出来,还不大可能。刘厚已经将概念提了出来,左慈也组织了一些人在做这方面的研究,不过这也不是短期内能出成果的项目。

    现在这种靠耳朵去听信号,然后人手记录下来,再通过查字典,将信号翻译成文字的方法,很原始,也很容易出错,不过还是可以一用的。遇到重要信息可以用反拍验证的方法来保证收到信息的正确性。

    例如,接收端在收到一条信息后,将这条信息拍发回发出端,发出端将接到的信息和自己的拍发文本对比,确认无误后,再发一个确认信号就行了。这种方法虽然麻烦,可是却可以保证信息传递的准确性。

    那么,既然电报装置已经被发明出来了,刘厚为什么还不将之推广使用呢?原因很简单,那就是电脉冲信号无法实现长途传输。这个年代还没有什么半导体,也没有电子管,没有电流的放大、整流元件,无法实现电信号的放大。

    众所周知,电流在导体中传播是会有损耗的,微弱的电脉冲信号在传播过程中很快就衰减到无法辨认的程度,这使得这种电报装置无法实现远距离传输。目前的电报只能在一座城池内传输,远一点的,哪怕是两座相邻的城池之间的传输都不可能。

    这么短的距离,发送双方还要翻字典翻译,所耗的时间不比骑马传递信息快多少,所以说,现在蜀国掌握的电报技术其实还没有实用价值。

    如果硬要用的话,也不是不行,那就要每几十里的距离就要设一个中转站,在中转站要有人驻守,将收到的电报重新往下一站拍发。

    这样一来就会和热气球中转信号没什么两样,成本非常高,速度因为不断的重新拍发而变得非常慢。所以,这项划时代的技术还只能存在实验室当中,不过刘厚已经加大了信息研究院的投入,加上他通过左慈暗中传授的一些电学知识,他相信,解决这个问题只是时间问题,而且这个时间不会太长。

    当然,涉及到这么多专业知识的东西他是不会亲自给司马懿解释的,要给他这个毫无物理学基础的人解释什么是电报,那不是自讨苦吃吗?所以,刘厚还是那句话,让他有空去找信息研究院那几个随军研究员去了解情况。

    司马懿见小皇帝不肯详细解释那个传说中能瞬间将信息传递到万里之外的神物是什么,不禁很失望,虽然他很好奇,很想马上就搞清楚那是什么事物,不过在皇帝跟前却是不敢失礼,皇帝永远是主体,在皇帝面前,永远只能顺着皇帝的意思去做,这一点认识相信每个儒生都有。

    于是,司马懿只好转移话题,和刘厚又随口聊了一些其他事情,这时候,突然听到周雪“咦”了一声:“咦?那是什么人?”

    原来周雪吃完饭后,又靠到窗外观看窗外的景色去了,这个时候突然看到有一群衣衫褴褛的人来到了“醉襄楼”对面,或坐或跪在那里行乞,甚至有两个小孩跪在那里,后背上插着一个代表出卖的草标。

    刘厚和司马懿听到周雪的话,也凑到窗户旁边,往外看去,很快就发现了那群人。刘厚发现这些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幼,但是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穿得破破烂烂的,脸上手上的皮肤上满是污垢,可以想象,如果走近他们,一定会闻到一股臭味。

    “应该是流民,战争一起,这样的流民就会多起来,很多人为了躲避战祸,都被逼离乡背井。只是不知道他们是从哪里来的。”司马懿道。

    “想知道他们是从哪里来的很简单,叫他们上来问问就知道了。”刘厚说完,招呼一个亲兵过来,吩咐他们去叫店家送些吃食过去给这些流民,顺便将领头的人请上楼来问话。

    司马懿一听皇帝的话,马上表示反对:“陛下不可,这些人粗鄙肮脏,而且肯定臭气冲天,没得让他们冲撞了圣驾。”
第二百二十八章 蔡氏族人
    第二百二十八章蔡氏族人

    听了司马懿的话,刘厚道:“不要紧,我们只请领头的人上来,不会有什么问题的。”

    见皇帝这么说,司马懿也不好再劝,没多久,一个满脸污垢、衣衫褴褛的中年人就被带了上来。这个人很有眼力劲,一眼就看出刘厚是这里为主的人,他向刘厚抱拳行了个礼,道:“感谢这位少爷的善心,小人有礼了。”

    他这是在感谢刘厚施舍了吃食给下面的人。刘厚不置可否,定睛观察了一下这个中年人,发现他虽然着装破烂,但是人长得不错,一副国字脸,两道剑眉倒插成四十五度角,鼻似悬胆,脸的下部是一副浓黑的络腮胡子,显得粗犷威武。

    刘厚见他相貌不凡,举止有礼,应答得当,浑然不像寻常的百姓,不由得好奇问道:“你叫什么名字,你们是什么人,从何而来?”

    只听那中年人道:“小人姓蔡名班,下面那些人都是小人的家人和同族之人,我们从樊城逃难而来。”

    “喔?本公子听说,蔡姓在襄樊可是大族,你们可是蔡氏族人?何故如此落魄?”刘厚问。

    “这……”中年人犹豫了?

    “喔?如果不方便说就算了,你们既是从樊城来,必然熟知樊城的情况,那你能不能给本公子说说樊城那边的情况?”

    “小人并不是有意隐瞒公子,只是小人的身世的确有点尴尬。敢问公子可是汉军之人?中年人犹豫了一下,听到刘厚问起樊城的情况,心中一动,反问道。

    “没错,我们俩都是汉军的参军,正想找人打探一下樊城的状况呢。”刘厚指了指自己,又指了一下司马懿道。

    “观公子年纪,未及弱冠,竟然能在汉军中担当要职,传说大汉小皇帝用人不拘一格,看来传言果然不错啊。既然是汉军,小人之身世自是可说的。没错,小人正是襄樊蔡氏族人。”

    “喔,那么说来,蔡瑁是你们的亲戚了?”刘厚饶有兴趣地追问道。

    “德珪公正是小人族叔,当年赤壁前夕,因族叔被曹贼所杀,我蔡氏族人为免被曹贼清算,纷纷散入民间,隐姓埋名藏匿起来。

    这些年来,襄樊屡遭战祸,族人的生活益发难以为继,我们这些人本来隐居在樊城,可是现在樊城进驻了七、八万曹军,兵荒马乱之下,城中百姓四处逃难。

    我们穷困潦倒,没有盘缠,无法远行,本来想到最近的襄阳来投靠一位族兄,可惜来到襄阳之后才知道,族兄也早早逃难去了。我们盘缠用完,人口又多,迫不得已之下,只好当街行乞,实在是惭愧,惭愧啊。”

    中年人一轮嘴说了很多话,刘厚算是明白了,这些人原来就是那个大名鼎鼎的蔡瑁的族人,因为蔡瑁是被曹操杀死的,他们怕被连累,所以这些年一直过着东躲西藏的生活,怪不得会混得那么惨。

    蔡氏在襄樊地区是一个大家族,所以,这个中年人小时候应该是受到良好教育的,所以才会在行为举止和谈吐上表现得异于寻常百姓,不过多年的逃犯生活,还是使他们变成衣衫褴褛的乞丐。

    蔡瑁(字德珪),的确算一个人物,虽然他在三国演义中的命运很悲催,但那可能并不是史实。他的姑母是太尉张温之妻,长姐与二姐先后嫁给黄承彦与刘表成为继室。

    仕奉刘表期间,历任江夏、南郡、章陵等诸郡太守,刘表获得汉廷封赐镇南将军时担任其军师。刘表病亡后,拥护次子刘琮继位。

    在公元208年曹操挥军入荆州时,与蒯越共同迫刘琮归降曹操,尔后仕入曹操麾下,历任从事中郎、司马、长水校尉,封爵为汉阳亭侯。

    从这份履历来看,这人就不是一个简单的人,能做军师的,起码也是个智者。在三国演义中,他降曹后因深通养练水军之法,被封为镇南侯水军大都督,深为周瑜所忌。能让周瑜忌惮的人,可想而知肯定是有点手段的。

    后来周瑜设下反间计,就是前面说到的蒋干盗书的故事,周瑜利用前往东吴刺探军情的蒋干,向曹操献上蔡瑁和张允阴谋反叛的信函,曹操一时没有分别其真伪,杀掉蔡瑁、张允二人。

    曹操后来才知道自己中了计,但为时已晚。后世有些人认为,蔡瑁及张允被曹操误杀,使之没有一个善统水军的将领,同时也令荆州军团的忠诚度减低,这是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失败的原因之一。

    “喔?原来是名门之后,失敬,失敬。”刘厚道,“你们隐姓埋名了那么久,为何现在又以实情相告啊?”

    “回禀公子,之前小人和族人一直生活在魏国境内,恐遭曹贼毒手,所以一直不敢以真实身份示人。现在大汉王师已经收复襄阳,不日内必然也会收复樊城,故而我们不用再害怕曹贼的迫害,顾无需再隐姓埋名。小人愿意带领族人归附大汉治下,公子一看就是个善心之人,还请公子代为引见襄阳的民政官,接纳蔡氏一族的回归。”

    刘厚心想,这个人真会说话,看我心善且在汉军中有一定地位,就打蛇随棍上,想让我帮他们入户口。问题是这些人早就不是那个富足而有底蕴的蔡氏大族,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