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生之我是阿斗-第26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现在竟然有那么好的机会摆在面前,谁不想好好把握?谁不想把童年的梦想追寻回来?所以,现在不要说让他们逃跑,就算拿刀赶他们走他们都不肯走了。他们现在年龄已经很大,学习已经是迟了,要说想取得多大的成绩是很难了,可是,这依然无法阻挡这些大头兵的学习热情。
当第一次歪歪扭扭写出自己的名字时,每个人都热泪盈眶,当背熟乘法口诀时,很多人甚至省出一个月的工钱全部买了酒以谋一醉。
夜校里并没有教什么高深的东西,多数是一些常用字的读写、加减乘除的运算等几岁小童启蒙的课程,还有就是一些实用技术,例如实用的耕种技术,还有“工业部”一些工厂可能用得上的手艺。
董允这些年主持“工业部”的工作,但是他还兼任农业研究所的所长,这几年他在左慈的帮助下(其实是刘厚通过左慈的转达),做了不少优化农业生产的研究。其中有些技术已经成熟,可以推广,例如代田法、嫁接技术、如何有效除草、除虫,如果正确施肥,如何育种等等。
当然,有些技术是前代人的发明,不过一般老百姓不懂,经过董允实践证明可行之后,也通过这种夜校推广开来。
而学手艺则是为了方便他们以后在“工业部”的工厂中轻易找到工作,这是在为将来大工厂生产培训产业工人。
这些措施使这些本来有点不服管的降兵很快就归心,很多人都将家人接过来,特别是家里有小孩的降兵最积极,他们很希望自己家的小孩能有机会读书,将来不用像自己一样是个文盲,一辈子不是给人卖命去打仗就是面朝黄土背朝天耕田。
在“中情局”的配合下,很多人都能逃过魏国官府的阻挠,顺利将家人接到蜀国来,所以,最后这十万降兵给蜀国带来了几十万的人口,大大促进了蜀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
正文 第二百一十七章 山寨蒋干盗书
第二百一十七章山寨蒋干盗书
解决了降兵问题,刘厚还有一个问题要解决,就是司马懿的问题,具体来说就是魏国朝廷,或者说曹丕是否还怀疑司马懿。,。。
本来,经过之前的一系列铺垫,已经为司马懿摆脱嫌疑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但是考虑到皇帝这种生物普遍生性多疑,脾气暴躁,万一他得知自己二十万大军灰飞烟灭,一个没按耐住心中的暴虐直接下令屠杀司马氏族人怎么办?
皇帝这种生物本身就是性格多变且可以随心所欲行事的人,想来想去,刘厚决定还是得想办法加强一下司马懿在曹丕心目中的正面形象,免得他做出一些不理智的事情来,破坏自己收服司马懿的计划。
对于司马懿,刘厚的心情很复杂,知道历史走向的他,十分清楚司马懿以及他的子孙在后来把持了魏国的朝政,最后还篡位成功,推翻了魏国,建立了晋朝。也即是说,想用这一家子人,就要警惕他们谋朝篡位的可能。
为了防止将来他们作反,最好的办法就是趁现在他们还没得势时灭了他们,但是,刘厚又不舍得这样做。因为他知道司马懿很有才能,很有本事,如果他能归心,可以帮到自己很大的忙。如果现在就不分青红皂白灭了他,有点暴殄天物的感觉。
况且,不教而诛也不是一件好事,司马氏会造反那毕竟是以后的事,那毕竟是发生在魏国的事,现在他们可没有什么造反的迹象,没有任何证据就杀掉他,那人们会怎么看自己?如果他刚投降过来,就杀了他,那以后谁还敢归顺自己?
纠结了很久,思前想后,刘厚还是决定先留下司马懿,打算先利用他的聪明才智好好为帝国服务。刘厚有信心,只要以后小心点防着他,相信以自己的威望,完全可以压服得住他,不给他起什么坏心思的机会。
刘厚这个想法是很好,但是,他的历史学得不够好,只知道是司马氏建立晋朝,却没有想到,建立晋朝的不是司马懿,而是他的孙子司马炎。事实上司马懿并没有反心,历史上在他死之前还劝说他两个儿子不要造反,要忠于魏国,忠于曹氏。
他的大儿子司马师遵从父亲的遗训,一直对魏国很忠心,可惜司马师太短命,他死后,他弟弟司马昭接替了父亲与兄长的地位。这个家伙从小反叛,不听父亲的遗训,和他哥哥的性格也截然相反,他造反之心昭然若揭,留下了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成语。
他一步步诛杀曹氏皇族和忠于曹氏皇族的大臣,一步步走向造反的深渊,最后由他儿子司马炎谋朝篡位成功。也即是说,如果按这个历程,刘厚想的靠自己的威望来压服司马氏是不可能的。
因为司马懿无心造反,根本无需他来压服,等到司马炎造反时,他早不知道埋在那个陵墓中腐烂了,到了他的儿子或孙子继位,这种生于深宫、没上过战场的小皇帝,有威望、有能力压服得住司马炎吗?
扯远了,言归正传,刘厚既然还想好好用一用司马懿,现在就要处理好他的情绪,以免他的亲族被屠杀,导致他心理变态,仇视社会。于是,他决定做点什么以继续瞒骗曹丕。他很快就想到一个办法,那就是效仿蒋干盗书的桥段,设计一个局来骗一骗曹丕。
想到这里,刘厚兴冲冲地将三个臭皮匠和司马懿召来,向他们说要效仿蒋干盗书的故事,实行反间计进一步瞒骗曹丕。
谁知道四人听完刘厚说的故事后面面相觑,都表示没有听说过这个故事。刘厚一愣,赤壁之战离现在只有十几年啊,这些人不可能这么快就忘了吧?就算时间太长,但是,这可是个流传千年的故事啊,自己这个半拉子的知识分子都听过,眼前四位饱读诗书的大儒没听过?
刘厚皱着眉头想了半天,终于明白怎么回事了,大概蒋干盗书这个故事也不是什么真事,而是后人杜撰出来的,或者是罗贯中杜撰的,或者是其他什么人创造的民间故事被罗贯中收入《三国演义》中。
自己这个不读史书,以为看了本小说就天下无敌的伪文人又一次将演义当史实闹了个大笑话。不得已,刘厚只好将自己知道的蒋干盗书故事讲给四人听。
蒋干盗书是一个标准的反间计桥段。演义中的这个故事发生在三国赤壁大战前夕,曹操亲率百万大军,驻扎在长江北岸,意欲横渡长江,直下东吴。
东吴都督周瑜带兵与曹军隔江对峙,双方剑拔弩张。曹操手下的谋士蒋干,因自幼和周瑜同窗读书,便向曹操毛遂自荐,要过江到东吴去作说客,劝降周瑜。
结果周瑜设下计策,令蒋干盗得假冒曹操水军都督蔡瑁、张允写给周瑜的降书。
蒋干盗到书信后,连夜逃回曹营,献书于曹操,曹操大怒,当场斩杀了蔡瑁、张允,另换了两个水军都督。结果,赤壁一战,曹操失去了两个熟悉水军的都督,最终水军一败涂地。
刘厚讲述完故事后,四人沉寂了很久,最后还是郭攸之先开口,他道:“赤壁之战时,微臣尚年幼,还没机会到先帝麾下效力,所以没听过这件事。
这个故事的确是一个很好的反间计题材,不过微臣担心,既然这个故事发生在曹孟德身上,魏国朝廷现在还有些跟随他征战南北的老臣。
他们会不会还记得当年曾经发生过的事情。既然当年曹军在这件事情上吃了那么大的亏,那当再次发生类似事件时,他们会不会警惕,甚至识破这个计策。”
听到郭攸之这么一说,刘厚也皱起眉头了,俗话说得好,吃一堑长一智,既然魏国人在这方面吃过亏,还是一个很大很大的亏,那他们一定印象深刻,一定还会有人记得,如果还强行实行这个计策,很可能会弄巧成拙。
第二百一十八章 最佳不男不女主角
第二百一十八章最佳不男不女主角
一直没开口的司马懿正在感动中,因为蜀国皇帝竟然还念念不忘自己的事,一直关心着自己亲族的安危。本来君臣几人在战前就商量好那些瞒骗魏国朝廷的计策,现在都已经一一实施完毕了。但是没想到的是,刘厚竟然还嫌不够,还要主动想办法进一步瞒骗魏国朝廷。
为此还特意召集智囊团商议计策,要知道皇帝的时间是很宝贵的,能为一个臣子,还是刚刚归降的臣子这样着想,这样的皇帝不说绝后,也绝对是空前的。感动中的司马懿暗暗下决心,以后一定要好好辅助这个小皇帝统一天下,成就一代明君。
刘厚没想到,自己一个不经意的举动就使得司马懿对自己死心塌地,否则他就不会对司马懿一直存着既要用,又要防着的心思了。
这个时候,司马懿听到郭攸之的担忧,终于从感动中醒过神来,只听他道:
“郭大人无需多虑,懿在魏国朝廷多年,从来没听人提起过这件事。赤壁之时,懿虽然没有随军,但也在朝中任职文学掾,并且与当时的世子曹丕多有来往,对前线战事也知之甚详,但也从来没听说过有蒋干盗书这样的事情。
懿估计此事定时某人杜撰出来的,否则不可能没有一点风声,不知道陛下从何人处听说此事?可否有什么真凭实据?要知道这么大的一件事,是可以写入史书的,若此人能证实这是真事,当尽早让史官记录下来,以供以后编撰史书所用。”
听到司马懿的话,刘厚越发肯定这件事并不是史实了,除了历史课本,他其实也没看过什么史书,他就是从文学作品那里看到这件事的,傻瓜也知道,文学作品不能和史书相提并论。
于是,他只好含糊其词应付司马懿,说这是从某某老头那里听来的,当然,这里说的老头不是他惯常所说的左慈。因为这明显是要背黑锅的事,出于爱护这个老神棍,他就不拿他来顶缸了。
他说的老头是番禺城西门口卖荔枝的王大锤子,意思是说,这明显就是道听途说的事情,你就不要再追究下去了。他认准了司马懿不可能千里迢迢跑去岭南找这个子虚乌有的王大锤子验证这件事的真假。
果然,司马懿一听是这么不靠谱的消息来源,顿时失去了追问下去的兴趣。
而刘厚听到司马懿的话后,终于打消了疑虑,决定继续实行反间计。君臣几人开始商议具体的行动细节。由于有蒋干盗书故事为蓝本,这个行动计划好做得很,只要依样画葫芦就行了。
首先,要找人扮演蒋干的角色,几人商量了一下,发现有一个人很适合,那就是夏侯霸的副将。
既然是扮演蒋干,那是肯定要放他回曹营的。正好,这个人没有任何用处,拿他威胁夏侯霸那支部队投降完全行不通,况且那支部队早就溜之大吉了,这样的人留着也是浪费粮食,还不如放掉。
其他将领则不然,留着他们对稳定二十万降兵还是很有好处的,刘厚时不时让司马懿带着这些将领到降兵营溜达溜达,露露脸,对于消除降兵们的抗拒情绪很有作用。
而且能作为一支五万人部队的主将,都是有一定本事的人,若是放他们回去,无异于放虎归山,所以其他将领是万万不能放的。
因为这些主将还有那么高的利用价值,所以,他们在军营中的待遇还不错,属于被软禁的行列。
当然,这些将领心里都清楚,如果他们敢玩什么花样,那些围绕在他们周围不是手持马弩就是别着一支左#轮手#枪的特种兵,绝对不会顾忌他们的身份,在他们身上开几个窟窿。
识时务者为俊杰,这些人都是俊杰,自然不会在明知道反抗没用的情况下,做无谓的努力,所以这段时间软禁魏国将领的地方基本上风平浪静,没有人敢上演越狱的戏码。
而那个死宦官王公公,谁都知道他是个小人,这种人绝对不能放他回去。这种人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又是可以靠近曹丕的皇宫近侍,要是他在曹丕面前乱说一通,很可能会使蜀国君臣前面精心的布置顷刻间化为乌有。
可以预见,这是大概率事件,几乎是必然会发生的事情。这个死宦官是一个典型的贪生怕死,贪财但无法好色的小人,他回到魏国朝廷后,为了推卸责任,必然会尽力诋毁司马懿,将这次二十万大军投降的责任全部推给司马懿,而将自己置身事外。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这个人是绝对不能让他活着回到魏国的。虽然不能让他回去,但是这个人也不是一点用处都没有。
在这出山寨版蒋干盗书的大戏中,蜀国君臣一致推荐他出演两大男主角之一,喔,也许不能称呼他为男主角,但也不能叫他为女主角,暂时为他多设一个新的金像奖奖项,就叫最佳不男不女主角吧。
当然啦,角逐这项奖项的人只有他自己,因为这出大戏中除了他自己外,没有其他人符合不男不女这个条件。
他要扮演的角色就是在原版故事中周瑜这个角色。鉴于周瑜这个角色表演难度太大,所以需要两个人来完成,其中一部分戏份由司马懿来演,他是真正的男主角,剩下的部分才由王公公出演。
还是因为表演难度的问题,刘厚决定让他本色出演。然后让那位夏侯霸的副将“一不小心”看到他的表演。
具体操作是这样的,刘厚派出审问人员,威逼利诱王公公一番,让他亲口说出归顺大汉,并且帮助蜀军劝降魏军各支部队和各级将领的话,让他说出对魏国、对曹丕不敬甚至是大逆不道的话。
贪生怕死的王公公根本没让逼供的人费什么功夫就一一照办了,审案人员刚一亮出刑具,他就本色尽露,哭喊着什么都说,什么都肯照办。
像他这种软骨头,绝对不会有“打死我也不说”的情况出现。而为了制造机会让那名副将“偶然地”、“不经意地”偷听到这场审问过程,着实费了蜀国君臣一番心思,精心安排了一个局。
第二百一十九章 美丽的偶遇,美丽的误会
第二百一十九章美丽的偶遇,美丽的误会
魏国将领本来是被软禁起来的,也即是被关在帐篷里不准出来,不过比一般囚犯待遇好很多,他们没有被绳子绑起来,也没有戴手镣脚镣,还好吃好喝地供着。
当然,为了不让他们串供,或者互相商量出些什么坏主意来,关键是不让他们见到司马懿,从而对经常被刘厚召去商议事情的司马懿产生怀疑,所有魏国将领都是被单独软禁在不同的帐篷中。
也即是说,他们被俘后互相没有见过面,也不知道其他人的状况。现在为了给那个副将制造偷听的机会,在最近一段日子里,蜀军特意改变了对他们的关押模式,允许他们规定的时间内可以走出帐篷,在大营中一定区域内自由走动,卫兵也不再寸步不离地跟着他们,而是改为远远看着。
副将自然不肯放过这难得的放风机会,这几天一有机会就出去溜达,他偶尔还会遇到其他出来放风的将领。因为担心只让他一个人出来放风,他会产生怀疑,所以,为了将戏演得逼真一点,刘厚干脆大手一挥,同意让所有的魏国将领都可以出来放风。
但是,即使他们能在放风时遇到,也只能互相打打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