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之我是阿斗-第22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过这一卷可能有点闷,因为介绍大量技术性的东西,不喜的可以跳过。但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章节,是以后打天下的基础,必须要交代清楚。

    第一章筹划拯救大兵关羽

    本来不用一个月的路程,刘厚一行足足走了3个月,终于在建安二十年(215)年初到达成都,安顿了下来。这个时候刘厚已经8岁了,按照古代的习惯,算虚岁的话,刘厚已经10岁,算是个小大人了。

    刘厚算算时间,离自己下一个危机——关羽失荆州没多少年了,自己要加快速度做好准备,以免无法改变这段历史,使大好局面变得糟糕透顶。

    刘厚对数字很不敏感,他记不住一些历史事件发生的具体年份。尤其是现在的纪年是用帝号来算的,比起公元纪年来,更难让人记忆。他只记得事情发生的大概时间范围,并不记得关羽失荆州的具体时间。为此,刘厚让左慈做了两件事,来确保他能及时干预这件事。

    刘厚忽悠左慈说他推算出近几年荆州和关羽有一劫,荆州将失,关羽将陨落。左慈现在对刘厚是言听计从,尤其是刘厚“算出”庞统“落凤坡”有一劫和张飞10年内因酒醉鞭打士卒而亡后,他对刘厚的推算术只能用敬畏两个字能形容。

    他也曾缠住刘厚让他教他推算术,但是被刘厚以“你是凡人,泄露天机将遭天谴,为师是仙人,故能承受得住天谴。”的言辞忽悠过去。左慈虽然非常不满刘厚这种只准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的做法,但是也无可奈何。

    刘厚让左慈做的第一件事是建立情报收集机构和快捷的情报传送渠道。刘厚所谓的情报收集机构并不是建立一个覆盖方方面面的情报网络,更不可能是像明朝东厂、西厂甚至后世米国中情局那样的牛13机构。

    他只是让人在荆州盯住关羽的动向。因为他虽然不记得具体时间,但是“大意失荆州”、“白衣渡江”的故事耳熟能详。

    他知道关羽失荆州的一系列事件,起因是关羽轻敌冒进,将荆州的军力抽调一空去攻击曹魏,使得吕蒙有机可乘,乘虚夺了荆州。

    关羽不但失了荆州这个三个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交叉、汇聚点,更引起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致使张飞、刘备先后身死,蜀国失掉80万大军,元气大伤,从此失去了争霸中原的本钱。

    刘厚让人盯住关羽,只要他一出兵去攻打曹操,就马上报告。这并不难办到。由于荆州处于三国之间,地理位置特殊,刘厚打算在这里发展商业,将工业产品通过这个渠道源源不断地卖到吴国和魏国,大量赚取两国的钱粮。

    因此,在离开荆州前,他就让左慈在荆州设立了商号,打算到时候等成都的作坊建立起来后,就通过这个商号发卖肥皂、纸张、书籍甚至石灰等工业产品。

    刘厚正是想通过这个商号的人,监控住关羽的动向。因为关羽出兵攻打曹魏那么大的事,不可能保密,到时候必定弄得路人皆知,更何况这个商号有官方*,乃蜀汉第一太子党刘厚所属,要自由出入郡守府易如反掌,所以也不怕商号的人到时候探听不出消息来。

    而快速传送情报的渠道,刘厚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信鸽。

    古代用信鸽传递书信的方式历史悠久,相传楚汉相争时,被项羽追击而藏身废井中的刘邦,放出一只鸽子求援而获救。西汉的张骞、东汉的班超先后出使西域时,都曾用信鸽传递消息。

    刘厚在成都安定下来后,第一时间让左慈使人训练可在荆州与成都之间传信的信鸽。信鸽的训练非一日之功,后世影视作品里那种,去到哪里拿出个鸽子一抛,想让它飞哪就飞哪,想让谁收到就谁收到的剧情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

    信鸽只能飞回它固定的鸽舍,一开始只能将它带离家很短的距离,放飞它让它飞回家,等试几次熟悉路程后,再逐渐延长距离,如是者一直到较远的距离。

    为了避免路程太远出现迷路、被猛禽吃掉等意外,往往要同时放飞多只信鸽,甚至还要在中途设立中转站,在中转站换鸽飞行。

    不过这些都不用刘厚操心,上位者的好处就在这里,他只需动动嘴皮子,吩咐下去,自然有无数人跑断腿去执行命令。

    这个时代自然资源丰富,猛禽也很多,鸽子传信快则快已,但是能否每次都安全到达,还真没人敢保证。刘厚倒是想找几只鹰、大雁之类的猛禽来用用,无奈会训鹰的奇人异士还真不好找,只能将就着用信鸽了。

    为了保障信息必定能传达,刘厚费煞苦心,他特意嘱咐,要求商号的人在放出信鸽的同时,以八百里加急的级别经由驿站送出信件。左慈和荆州驿站沟通,如果商号送出八百里加急信件,务必按照军中传信要求送达。

    左仙翁的名号在荆州不是一般的响亮,驿站的人自然满口答应。这样,两条渠道同时送达,刘厚或迟或早能收到关羽出兵的消息。古代打仗速度很慢,动不动打几个月,快也要一头半个月,刘厚计算过,即使是通过驿站渠道收到传信,刘厚再马上出发的话,也应该能赶得上救援荆州。

    刘厚让左慈做的第二件事就是为自己要兵权。救援荆州最后还是要落实在一场军事行动上。就算知道消息,没有兵怎么救援荆州?难道刘厚真是神仙,能撒豆成兵不成?还是像玄幻小说里描写的那样,挥挥羽毛扇,樯橹灰飞烟灭?

    刘厚跟左慈策划了一番,教了左慈一些说服刘备的言辞,就由左慈出面去找刘备要兵权。

    不久,两大忽悠又开始正面交锋了:

    “刘皇叔,今天贫道想跟你谈谈小公子未来的发展方向。”

    得知左慈求见,刘备放下一堆政事,屁颠屁颠地跑出来接见。因为左慈每次来都会给他带来惊喜。充满期待的他听到左慈开门见山就是这样一句话,不禁大失所望。由此也可知身为当世三大巨头之一的他对家庭、对亲人的重视程度实在不怎么样。

    “喔,不知左仙翁有何见教?是不是犬子顽劣不堪,不听教诲?”

    “非也,非也,贵公子天资聪颖,我所授之军略已经略有所成。恭喜刘皇叔,又得一统兵大将,小公子已经具备统领一军的本领。”左慈拱拱手道贺道。

    “多亏了左仙翁的悉心教导。”刘备听到自己儿子有出息还是很高兴的,连忙还礼道谢。

    “然则,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小公子理论知识已经学了不少,但是始终缺少了实际的历练。长此以往,难免会成为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左慈将刘厚给他说的陆游名句都搬了出来。

    “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左仙翁说的真好!道理的确是这个道理,不知道左仙翁可有什么解决的办法?”刘备大点其头,很赞成左慈的话。

    “办法很简单,就是让小公子领一队兵马,多进行操练和演习,不出几年,自然就能积累足够的统兵经验。”

    “嗯,有理,有理。左仙翁你那套实战演习的训练方法,的确很有效,我军这几年应用下来,发现的确能很快提高实战经验。那就让阿斗去带带兵,积累些实战经验吧。”

    刘备想起了刘厚和孙尚香搞的那个实战演练,的确是很有作用,当然,他将一切都归功给了左慈,因此对左慈的教育方法很信服。

    现在毕竟还是处于乱世,培养接班人的话,除了内政能力,军事能力也必不可少,所以刘备对阿斗带兵并没有什么抵触。换了和平时期的帝王,这是犯忌讳、引猜疑的,李世民就是个好例子。

    于是,刘备唤来赵云,令他拔500兵马给刘厚统领。

    左慈一看,才500,离刘厚的要求差很远啊,不行,得继续忽悠。只见他眼珠一转,计上心头。

    “刘皇叔,不知可曾听说昔日高祖皇帝曾问淮阴侯能带多少兵,淮阴侯回答‘多多益善’。”左慈说的是“韩信带兵,多多益善”的典故。

    “喔?此典故路人皆知,备也有所耳闻。”刘备不解问道。

    “贫道传授给小公子的也是统帅之法,因此,小公子带兵也是多多益善。500兵恐略有不足。”

    “喔?那依仙翁之见,该给多少兵马合适呢?”

    “小公子尚且年幼,可先让他带5千兵,日后视情况再行增加。”左慈想起刘厚的交代,至少要5千兵额,否则那么少少兵还不够人家东吴塞牙缝的,还怎样救援荆州?

    刘备一听这话,额头上冷汗都冒出来了。你以为兵是那么好养的吗?自己当初入川时带的人马不过万把人,经过这几年东拼西凑的,左收拢右收拢的,不算关羽驻守在荆州的,自己现在四川的人马还不够10万。

    强如赵云、马超,分别被封镇远将军、平西将军,平常也不过带兵5000,战时再根据情况分配兵额。本来自己想给刘厚*玩玩也无妨,谁知道这老道一开口要自己给5千兵给个小屁孩玩过家家,还“先要5千,日后情况再行增加”。难道这老道其实是个不通世事的老懵懂?

    “呃……这个,左仙翁,这个……”刘备额头上冒出豆大的汗珠,变得结巴起来。

    幸好,人家好歹也是纵横天下的英雄,连曹操也是忽悠过的。当年和曹操煮酒论英雄,曹操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而刘备借雷声掩饰而使曹操释疑,可见其人是有急智的。于是,刘备也眼珠一转,有了主意:

    “左仙翁,方今天下未定,百姓流离失所。而养兵之粮草,皆征用之百姓,备实在不愿再多刮民脂民膏。”说着,说着,刘备逐渐进入状态,拿出自己的拿手好戏,双眼开始湿润。

    “老百姓苦啊……备实在不忍心……”刘备不愧为刘备,马*事情和民生扯在一起,表现出自己“仁德”的一面。

    “停,停,刘皇叔,听我说,听我说。”左慈一看他要来事了,马上打断他。心想,“又来了,老用这一招,幸好小公子早就教了我应对措施。”

    “刘皇叔,不需你出一个铜板的养兵钱,粮饷我们自己解决。”

    刘备听到这话,马上止住了快要掉下来的眼泪,表情恢复常态,不愧为四川之主,深得川剧变脸之精髓。
第二十八章 入川
    第二十八章入川

    汉代冶铁的一项突出成就,就是出现了球墨铸铁,而现代的球墨铸铁要到1947年才研制成功。

    百炼钢工艺的日益成熟和炒钢技术的发明,也是汉代钢铁冶炼技术进步的标志。西汉中晚期出现了利用生铁炒成熟铁或钢的新技术,即将生铁加热到半液体、半固体状态再进行搅拌,利用空气或铁矿粉中的氧进行脱碳以获得熟铁或钢。

    运用这种技术可以有控制的把生铁炒到所需要的含碳量,然后再加热锻打成质量较好的钢件,从而大大的促进了百炼钢的发展。

    左慈让人用百炼钢做成火铳,虽然也可以用,但是百炼钢制作工艺复杂,产量极低,价格昂贵。试想,曹操才不过有“百炼利器”五把;孙权有三把宝刀,其中只有一把命名为“百炼”,可见百炼钢的制作难度。

    左慈对冶炼技术也不甚明了,因此,刘厚让他多组建一个研究小组,这个研究小组主要由技术高超的铁匠组成。其中一个年轻人引起了刘厚的注意,这个人叫蒲元,据说原来是诸葛亮的下属,刘备安排他过来必然有他的道理。

    果然,刘厚发现这个蒲元对冶炼、打造兵器很有天分,聪明好学,创意十足。刘厚让他做了冶炼研究小组的头。

    不过这个研究小组目前的主要任务不是冶铁,而是满世界找一种“可以燃烧的黑色石头”——煤。

    刘厚隐约记得,中学时老师讲过高炉炼铁,是一层煤一层铁这样堆叠上去的。刘厚所知不多,但是也知道炼铁有个关键点是要得到较高的温度。而要得到较高的温度,一个关键是煤,第二个关键是鼓风机。

    所以,刘厚让他们尽快找煤,不够人手就去找张飞。张飞听说找煤矿是做那种神枪的关键,二话不说就发散人手去找。

    而鼓风机,刘厚打算弄个水力驱动的。刘厚将设计理念跟左慈探讨了三天三夜,直到他理解了水力轮机的原理,可怜的左慈又去和工匠探讨了三天三夜。好在工匠们个个经验丰富,能比较快地领悟到他的意思。

    只是传动部件不好搞,皮带传动倒还好说,这个年代弄点动物皮并不困难,但是有些地方要用到齿轮传动的。

    齿轮传动看似简单,其实包含了一些高数的知识。刘厚大学时也学过一些渐开线、共轭曲线等知识,不过由于他并不是读机械工程的,因此,并不没有重点去学这些高数内容。

    毕业多年,大部分高数知识已经还给老师了。他只能将一些基本原理给左慈和葛玄讲一讲,就让左慈组织有算术特长的人去推导、证明、完善相关内容。

    可怜的左慈两师徒,连中学的数学都未完全学会,就给刘厚扔了些高数过来,一时间根本无法理解,只好每人掏出一本笔记本,发挥速记的本领,将刘厚说的每句话,每个字都记录下来。

    好在经过几年的锻炼,现在左慈两师徒的速记水平也是高手一个级别,放在后世,估计也勉强能做个速记员。

    由于有了纸,两人的笔记本不再是又大又笨重的竹简了,变成一本轻便的纸质线装册子,方便携带又好用。

    两人视如珍宝,一般都随身带着,遇到刘厚讲解知识就随时记上,遇到自己一些心得也随时记下来,非常好用。

    刘厚用不惯毛笔,所以特意找人要了几根鹅毛,在鹅毛杆上缠了几层布条,弄成后世圆珠笔粗细,露出约1厘米做笔尖;蘸着墨写字。

    有一次左慈看见刘厚写字,大感惊奇,也依葫芦画瓢造了一支鹅毛笔,一试之下,发现这种硬笔比起软笔来,写字速度快上不少,虽然字写得难看些,不过很适合用来做速记。

    由于刘厚担心时间拖得越长,自己懂的知识就会忘得越多,所以,这两年刘厚疯狂给他们灌输各种科学知识。这就导致速记成为左慈和葛玄首先需要掌握的技能,两人在这方面也着实下了一番功夫,并且还得到过刘厚的指点。

    刘厚指点他们,用某些简易的符号代替某些词或某个意思。为此,两人还专门编制了一些常用词的简易符号对照表,只要背熟了这些符号,速记时就可以大大加快速度。事后再整理笔记,将这些符号的意思补齐在笔记里,就能成为平常人都能看得懂的笔记。

    他们这一做法,不但创建了速记这门学科,还为以后创建密码学打下了基础。

    随着刘备配给他们的人手越来越多,刘厚建立起更多的研究小组,将研究范围不断扩展。不过似乎大部分的研究都还只是处于起步阶段。像冶炼,还停留在找矿阶段,至于什么高炉,刘厚压根没想在荆州建。其他如水力轮机等很多研究都一样,还处于理论研究和小模型制作阶段,刘厚并没打算将它们现在就实现。

    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