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生之我是阿斗-第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次去岭南的人马当中,东吴兵占了大部份,还有一小部分是蜀国原来的辎重兵,这只不过是为了掩人耳目而已。
刘厚有密旨给费袆,这些人一到岭南,费袆就会根据密旨将其中的东吴兵扣押,然后他们就会变成攻伐南方土人的敢死队、开荒种地、伐木、挖矿的免费劳动力。
当然,费祎将这么多辎重兵滞留在岭南要有个明面上的理由,费祎给刘厚上了一道奏折,言称岭南地区地广人稀,需要大量人口去开发土地,费祎向皇帝请示,是否可以将来运粮的民壮留一部分在岭南,助其开发岭南。
刘厚自然不会不同意这道奏折,这本来就是他授意的嘛。不过,为了照顾其他大臣的情绪,刘厚一直没有答应费祎,只是回复他,留下人可以,但是不能全部留下,要优先保证有足够的人手运输粮草到荆州,多余的人才可以留下。
于是,这些多余的、被费祎留下的人,自然而然全部都是东吴兵,运输粮草回荆州的,则全部都是蜀军原来的辎重队队员。
接下来,各大矿场也发生来类似的先斩后奏事件,各矿场管理官吏纷纷先扣押下过来运输矿石的东吴兵,然后上书朝廷要求将这些人手留给他们使用。
到了最后,连各县各乡都出现这种克扣押辎重队员的事情,不过由于县和乡级行政单位中的衙役、捕快数量很少,考虑到管治难度问题,分配到各县和各乡的东吴兵很少。
古代不像后世那样,公务猿一大堆,一般来说,古代在一个县中,真正有编制、领俸禄的公务猿只有3个:县令,县尉,县丞。当然,朝代不同也可能有典史主薄之类,但总数都在个位数。
他们要通过国家公务员考试(科举),取得进士职称后才能担任,而他们的手下比如师爷、捕头、典史、衙役等等都是县令县丞自费招募的,他们通通都是没有编制的临时工,那时候叫做吏,当然,从社会地位和他们从事的工作性质来看,这些吏员的确相当现代的公务猿。
在古代,即使是这些临时工的数量也不会太多,一般来说一个县就两百来人,原因很简单:一来,古代一个县人口可能和现代一个乡差不多,人少了事情也少,自然不需要那么多公务猿;
其二,古代的官府并没有现代政府的职能这么多,例如你想开家餐饮店,根本无需去办卫生证,也不需要消防方面的许可。职能小了,自然工作量也就小了很多。
其三,古代官员的幕僚、吏员都是官员个人掏腰包聘请的,为了节省成本,这些官员自然不舍得自掏腰包,多多聘请吏员了。
其四,古代的基层统治主要是靠保甲制度以及个别大家族内部自己治理的。这些相当于村官、街道办主任的人员更加没有被算入公务猿编制。
这也是古代公务猿数量比例远较现代少的原因。有点离题了,言归正传,因为县和乡中,办事的公务猿较少的缘故,所以,每个县和乡能接纳安置的东吴兵很少,多了恐怕这些地方衙役根本应付不过来,一不小心给他们有机会作乱就惨了。
这次分批安置潜伏的东吴兵,郭攸之安排得很精妙,行事也很隐蔽,保密工作做得很好。潜伏着的东吴兵根本还没有搞懂发生来什么事,就被处理了一大批。
等潜伏中的东吴兵指挥系统反应过来有点不妥时,已经太迟了,五万东吴兵中的大部分已经暗中被瓜分,只有很少量东吴兵冒死出来捣乱,结果可想而知了。
ps,太累了,不够时间写完3k,继续无耻地做2k党
第一百六十五章 处理东吴兵
上回说到郭攸之出主意,保留混进第四师中的东吴兵,刘厚问他到底有什么打算,于是,郭攸之解释道:
“这第四师是冷兵器部队,只要防着点他们,不给他们搞突然偷袭,他们能弄出什么乱子来?朱褒不是三番四次请战吗?陛下不如满足他的要求,让他带着第四师到前线去和魏军战斗。到时候就让这些东吴兵冲在前面好了。”
这下刘厚彻底明白了,郭攸之是打着让东吴兵做炮灰的主意,这样既能减少蜀军的伤亡,又可以消耗这些潜伏着的东吴兵,真是个一举两得的主意。不过这个主意实现的前提是这些东吴兵不会在战场上反戈一击。
事不宜迟,刘厚马上叫人唤来朱褒,吩咐他做事。朱褒一来到刘厚的御书房,就听到小皇帝有意让自己带兵出征,还是做前锋跑在所有队伍的前头,当堂就像打了鸡血一样兴奋,满口答应一定会完满地完成皇帝交托的任务。
“你要做这个前锋可以,不过一定要答应朕的条件才可以。否则朕就让兀突骨做。”
“别,别,陛下,您说,无论什么条件末将都答应您。”朱褒还在高兴着呢,一听小皇帝有条件,也不问是什么条件二话不说就先答应了下来。
“好,好,什么条件让郭先生跟你说说吧。”刘厚依然做他的撒手掌柜,这些具体的布置当然还是由郭攸之来说明的好,要不高薪诚聘他回来做谋臣岂不是浪费了?
于是,郭攸之先是将东吴人的图谋一五一十地讲给朱褒听,只听得朱褒义愤填膺,嘴里叫着要去找东吴人、找孙权算账。郭攸之好不容易才安抚下朱褒几近暴走的情绪,然后开始布置具体的行动计划。
郭攸之要朱褒做的事情说简单其实也很简单,说难也挺难的:他需要回去立刻将混杂在各个营中的东吴兵挑出来,让他们单独组成一支部队。
这支部队只给他们每人一支长枪或者一把军刀作为武器,而且是临战前才发给他们这些武器,平时宿营、行军甚至训练都是不会给他们武器的,没有武器他们想造反都难。
而原来的老兵除了配军刀、长枪外,还配上弓箭、霹雳雷等,他们需要轮班日夜警戒着这些东吴兵,一有异动就以雷霆之势将他们格杀。
由于有弓箭和霹雳雷这些中远程的武器,加上他们都懂得鸳鸯蝴蝶阵,要击败那些只有简单武器且数量上处于劣势的东吴兵并不困难。
难的是他们要时刻提防着这些东吴人的反水和偷袭。所以,朱褒需要将这些东吴人的营地和老兵的营地隔开一定的距离,同时要将东吴人的营地包围在中间,这样才能钳制住他们,使他们不敢异动。
当然,最重要的是要出动大量的哨兵,时刻警戒,不给他们趁夜偷袭的机会。不过这些还不是最难的,最难的是到了和魏军正式接战时,如何驱赶这些东吴兵去和魏军厮杀,而不是反过来对付蜀军。
这一点连郭攸之都感到头痛,目前能想到的办法就是以超豪华的督战队在后头督战,如果有冲向蜀军这边的人,不管是魏军还是东吴兵,统统格杀勿论。
朱褒听了郭攸之的安排,不禁感到头都大了,他武力值不低,但是智力方面就很平庸了,这事情涉及到一些精巧的安排,对他来说还是有点难度的。
例如怎样利用有限的老兵兵力布置营盘,才能有效地将东吴兵围困在中间,使得他们无法突破围困逃脱;
再例如怎样在驱赶东吴兵上前线,保持对他们的松紧度适中,既要保持一定的压力,使得这些东吴兵卖力冲锋,又不能逼得太紧,使他们失去了生的希望,干脆掉过头来攻击蜀军。这些东西的把握已经堪称艺术,不是他这种大老粗可以做得到的。
“陛下,陛下,这,这,这有点……”朱褒脸憋得通红,对着刘厚呐呐地说不出话来,他有心想说这事情也太难办了,自己办不到,可是刚才又拍着胸口说自己无论什么条件都答应,一定能完成任务,这刚一转身就变卦了,还是在皇帝面前说话不算话,他怎么开得了这个口。
刘厚看出了他的心中所想,没有理他,而是将眼光转向了郭攸之。郭攸之领会了刘厚的意思,道:“陛下,不如暂时让微臣过去帮朱将军处理这些事情吧?”
刘厚沉思了一会道:“不行,除了这在第四师的几千东吴兵外,还有四万多的东吴兵在辎重队和建设兵团,这些人才是大头,他们更难处理,这些都需要你去处理,还是让其他人去帮朱将军吧。”
最后他们商量了一下,决定让邓芝暂时任第四军的行军参谋,帮助朱褒处理这件事,郭攸之则继续处理辎重队与建设兵团中的东吴兵。
朱褒领命走了后,郭攸之继续向刘厚介绍对于辎重队与建设兵团中东吴兵的处理意见。
郭攸之建议,剩下的这些东吴兵,一部分分配到各个矿场去挖矿。蜀国境内现在有各种各样的矿在开挖,例如煤矿、铁矿、铜矿、硫磺矿、硝石矿、石灰矿等等,之前刘厚将大量俘虏驱赶去挖矿,为了监工和防止这些俘虏逃走、闹事,这些矿区都派驻了一些军队驻扎,并形成了一套管理制度。
实践证明,这些管理制度和驻军可以有效地保证这些俘虏乖乖地挖矿而不出乱子。前段时间,之前的俘虏已经陆陆续续被改造成功,也已经做出足够的劳动贡献,按照那些管理制度,他们已经可以赎回他们的自#由之身了。
当然,这些自#由也是相对的,他们会被安置在一些无人区,分给他们一些田地,身份转变成农民,继续为蜀国纳粮贡献赋税。由于战乱,大面积丢荒的土地到处都是,蜀国朝廷安置这些人几乎不费吹灰之力。
之所以说他们的自#由是相对的,那是因为,这些人都会被执行严格的户籍制度,他们只能待在本乡本土老老实实地耕作,官府不开给路引想到外地根本没门,更不要说想逃回东吴去了。
当然,他们可以写信叫人送回东吴,让他们的家人、亲戚、朋友过来投奔他们,如果他们这样做,蜀国甚至还会派当地的“中情局”协助他们的亲戚朋友偷渡到蜀国。这些人过来之后,蜀国也会分给他们土地、房屋、农具、种子等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甚至还会在税收方面给予优惠政策。
蜀国就是通过这种方法,逐渐将俘虏转变成本国的良民百姓,转化为本国的劳动力。现在,郭攸之也想用同样的方法对付这些混进来的东吴兵。
也就是说,孙权送这些东吴军中的精锐士兵过来,直接就变成了蜀国的俘虏,如果他知道这个结果一定会呕血三升。
但是,这次过来的东吴兵实在太多了,蜀国近年虽然开了很多矿,估计也容纳不下那么多东吴兵。或者有人会说,扩大矿上的产能不就行了。可是,关键不是产能问题,而是这些俘虏的管理问题,这些俘虏在挖矿,必须要一定数量的军队驻扎在矿上才能控制得住他们。
否则,一旦这些人作起乱来,后果是很严重的。而现在蜀国和魏国正打得不可开交,实在是很难腾得出很多军队来管理这些俘虏,所以只好另想办法了。不过,起码这些矿场已经解决了一大半的东吴兵。
剩下的一半东吴兵郭攸之建议了两个去处,一部分可以发配到岭南去搞岭南大开发。这里的岭南不是指后世的广东地区,而是比广东更南的地方,即后世的越南、老挝等地区。这些地区有些地方已经被费祎的大军占领,有些地方还正在攻伐当中。
这些地方气候炎热、光照充足,稻谷可以一年三熟,开发好了就是将来的大粮仓,刘厚是肯定不会放弃的。不过也正是因为气候炎热,这里的疫病、瘴气多得吓人,在这里生活很容易中毒或染病,死亡率也是很惊人的。
当地土人还好点,他们毕竟世代生活在这里,对这里的环境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其他地方移民过去的人就惨了他们对热带病没有丝毫的抵抗力,往往去到那里没多久就会染上各种各样的热带病,在这个年代很多热带病都意味着不治之症。
虽然青蒿素已经被刘厚提前捣鼓了出来,对付疟疾已经有了办法,可以挽救很多人的性命,但是热带病可不止这一种,光是一个登革热让刘厚想起来都头皮发麻,更不要说还有各种各样的寄生虫病、还有一些连刘厚也不明原理的瘴气。
但是,即使移民过去的死亡率很高,刘厚也不得不将更多的汉人移过去。因为光是俘虏那些土人想将他们改造成汉人是很难的,需要的时间很长。而如果汉人成为当地的少数民族,这块土地迟早还会被这些土人掌握。
第一百六十四章 赔了夫人又折兵
上回说到,郭攸之和朱褒很快就将事情的真相查了出来,那些东吴送来的青壮竟然全部都是东吴精锐军队假扮的。
这下事情大条了,处理起来可不容易啊,五万狼子野心的东吴官兵混在自己的部队中,那就相当于五万颗定#时炸#弹摆在自己身旁,稍微小心就会被他们炸得焦头烂额。
郭攸之没有再深挖这些东吴军的指挥系统,一得到他们都是军人的结果后,就匆匆跑来跟刘厚汇报调查结果。刘厚则关起门来和郭攸之密谈处理意见。
步骘是东吴的旧臣,涉及到东吴的东西他一律不会参与,邓芝为人稍有点迂腐,估计想不出什么好的主意,况且这件事知道的人越少越好,所以,刘厚只是和郭攸之两人关起门来密谈这件事的处理办法,没有叫上其他谋士。
“砰!”刘厚一巴掌拍在案几上,顾不得手掌被拍得生痛,狠狠地道:“孙权,算你狠,竟敢算计老子,老子总有一天要你好看的。”刘厚听完郭攸之的汇报后,一巴掌拍在案几上,嘴里狠狠地骂了孙权一顿。
郭攸之对于小皇帝爆粗的行为熟视无睹,任由刘厚发泄着胸中的怒气,充分体现出一个优秀臣子应有的耐心与素养。刘厚发泄了一通后,心里感到好受了一点,但仍然有点焦虑地道:
“郭先生,这下可如何是好,五万东吴官兵现在已经完全混进了我军,有些和辎重队混杂在一起,有些和屯田的建设兵团混杂在一起,最离谱的是朱褒,竟然将他们招进了第四师,使得他们中有不少人混杂在部队里。
这样一来,这五万东吴人一旦发动起来,可能会给予我们一个致命的打击。这件事的处理可马虎不得啊。”
“都是微臣不好,微臣没有考虑仔细,贸然提出这个建议,以至于给了东吴人趁机混进来的机会,请陛下治微臣的罪。”郭攸之连忙请罪道。
这件事情的确是很冒险的,当初他提出这条计策的时候,很多人都反对,当时也的确没有全面考虑这件事的风险,不过不止是他,刘厚和其他谋臣都没有想到东吴人会出此奇招。
人算不如天算,人力总有穷时,不可能将所有的可能性都算计在内。就算是诸葛亮在原历史上还不是有错用马谡失街亭的失误。
刘厚和他身边的这几个谋臣还比不上诸葛亮的聪明才智,难免在定策时会有所遗漏,更何况他们的对手是和诸葛亮同一个级别的司马懿和陆逊,这样一来,他们频频中计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不过幸好苍天有眼,这次的事情他们还是从一些蛛丝马迹中发现了问题,继而洞悉了东吴人的阴谋,避免了不可挽回的损失。
“罢了,罢了,这件事朕也有责任,毕竟最后做出决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