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之我是阿斗-第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上回说到,刘厚到了襄阳城下,写信给司马懿劝降,信中讲了很多大道理,可是司马懿还是回信婉拒了刘厚的招揽。

    刘厚一看道理讲不通,于是来狠的,又写了封信威胁他再不投降就要将襄阳城轰个稀巴烂,到时候他也不会有好下场。信中要他认清形势,关键是要清楚地认清蜀国现在的武力有多强大,魏军有多么的不堪一击,他现在这种行为和螳臂当车没什么区别。

    司马懿再次接到刘厚的信后也是很纠结,他何尝不知道现在蜀军的战斗力比魏军强很多,两者根本不是一个量级的对手,可是他不能投降啊。他的家族都在魏国,他的家人也都在许都,而且,因为自己带出来这么多的军队,朝廷那班人肯定对自己非常忌惮,自己的家人就算没有被控制起来,也肯定被日夜监视着。

    曹丕又不是笨蛋,哪能不采取一些措施防着自己反叛,只要自己今天一投降,估计过几天许都的亲人都要被处死了。所以,他现在是进退两难。

    从个人利益角度来说,他很想投降,这倒不是因为他有信心到了蜀国能做到比在魏国更大的官,而是性命攸关。如果他不投降,蜀军一旦强攻,他担心魏军挡不住蜀军那可怕的攻击力度,他自己本人恐怕会有性命危险,什么功名利禄也比不上性命重要不是?

    可是从家族、家庭利益来说,他又不能投降,他如果投降,整个家族必然被暴怒的曹丕移除,特别是他的至亲,下场绝对是悲惨的,这一点根本不用怀疑,也无需心存侥幸。

    司马懿虽然是个老狐狸,但是也不是那种六亲不顾、冷漠无亲情的人,要他眼白白看着自己的家族灭亡他也做不到。

    司马懿纠结了半天,最终还是再次回信拒绝了刘厚的招揽。不过这次他在回信当中有一句话:“大丈夫理当忠君爱国,岂能因为一己之私而遗祸亲族。”

    司马懿这封回信满纸都是慷慨激昂的文字,表达了对曹魏朝廷的忠心,包括上面这句话在表面上也是义正言辞,他不得不这样写,因为他和刘厚的每一封通信都被曹丕派来的监军誊抄了一封,送回去给曹丕过目。

    如果他的回信中有什么不当的言辞,那他就死定了,他的亲属也死定了。上面这句话曹丕看起来觉得他是在向魏国朝廷表忠心,但是,从蜀国的角度来看就不一样了,蜀国如果有聪明人就能从中间看出,这句话泄露了他内心真实的想法:他不是不想投降,只不过是怕投降了连累亲人。

    蜀军中当然有聪明人,郭攸之、邓芝、步骘这三个臭皮匠研究了司马懿这封回信半天,三个人又合计了一下,然后由郭攸之向刘厚汇报:

    “陛下,司马仲达这封信隐含了他想投诚的心意,可是因为担心家族受到连累而不敢投诚。”

    刘厚虽然也是聪明人,不过毕竟还年轻,人生阅历少,就算两世加起来,人生阅历也比不上三个臭皮匠,所以一时没有看出司马懿这封信中隐含着这个意思,这时候听郭攸之说起,不由得精神一振。

    “喔?果然?”刘厚问道。

    “应该没错,陛下请看这句话:‘大丈夫理当忠君爱国,岂能因为一己之私而遗祸亲族。’其中说的忠君爱国,忠那个君,爱那个国他并没有说明。陛下可还记得,上一回我们兵临襄阳城下时,陛下也曾经给他说过大汉正统、刘氏天下的事情,当时他对此不屑一顾,还反唇相讥。

    可是这一次,陛下的上一封信中也说到过这个问题,可是他却没有再就这个问题发表过任何言论,只是婉拒了陛下的招揽而已。他前后两次的态度变化那么大,这就有点耐人寻味了。

    再看看后面那半句,‘岂能因为一己之私而遗祸亲族’,这不摆明在说他之所以不投诚,是因为担心连累亲人吗?”郭攸之道。

    “你们的意思是:只要我们能帮他将亲人解救出来,他就会投诚?”刘厚是一个举一反三之人,听到郭攸之说的司马懿不投降的原因,已经开始想应对之法来。

    他的心已经开始火热起来,如果能得到司马懿这样的智谋界的大牛投诚,那是多么爽的一件事啊。就算不说他以后在朝廷中能帮到自己多少,单单解决了眼前这二十多万魏军,扫除了北伐路上一大障碍这一桩事,都是了不得的大好处、大成就。

    更何况,现在魏国的文臣武将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以前随着曹操纵横天下的老将不是已经作古就是垂垂老矣,邓艾、钟会等那些厉害的新生代还没起来,如果魏国少了司马懿,还有谁能阻挡自己前进的步伐?

    降服司马懿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避免了一场大战,可以少死很多青年人。虽然这些人是魏国的,但是归根到底他们都是汉人,刘厚一直想多保留汉人一点元气,所以说,这件事无论如何都值得去试一试。

    “陛下英明。”这次三个臭皮匠一起躬身称颂道。

    “那具体我们怎么做?”刘厚问道。

    “首先,我们大军就在这里和司马懿对峙着,为解救行动争取时间。其次,我们应该派人到许昌去,尽快将司马懿的族人偷运出魏境,只要他们都到来我们大汉的境内,我们就可以挟亲属以令司马,到时候就由不得司马懿不归顺了。”这次是步骘补充说道。

    听到这话,刘厚心中想起了徐庶,徐庶本来是看好刘备的,谁知道,曹操派人将他母亲控制住了。徐庶是个孝子,为了母亲只能归顺了曹操,不过他的心一直向着刘备,并发誓终生不为曹操献一计一策。后来“徐庶进曹营”与“关羽降曹”事件演化为成语“身在曹营心在汉”。

    现在司马懿情况和徐庶有点相似,如果自己控制了他的亲族,那么他会不会也半推半就就投降了呢?刘厚对此很期待,不但是他,郭攸之等人对此也认为可能性很大。

    古代人是很讲孝道的,徐庶为了母亲就可以转投另一个主公,司马懿为了整个亲族,如果他不肯转投明主,就等着被人指着脊梁骨骂吧。

    更何况他本来就有投降的意愿,获取其亲族只不过是给他一个好的借口,好让他就坡下驴而已,他没理由不下这个台阶。众人分析来分析去,一致认为这个计划是可行的,应该立刻派人去执行。
第一百六十七章 再战襄阳
    上回说到,五万东吴兵伪装成青壮混进蜀军的辎重队,结果被郭攸之设计将其瓜分,使他们变成蜀国的免费劳动力。这次孙权虽然没有赔了夫人,但是折了兵是肯定的了。

    孙权和陆逊本来期望这五万东吴军中的精锐能在关键的时候给予hong军和刘禅致命的一击,从而改变日益衰败的国运,可惜却变成了打狗的肉包子,五万人马有去无回。这件事郭攸之做的很隐蔽,很多东吴兵都是在不知不自觉中不见了的,而且每个人的去向都能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

    这种极具欺骗性的做法使得孙权和陆逊在收到消息时,五万东吴兵早就烟消云散多时了。他们除了捶足顿胸大骂蜀国君臣无耻外,根本无法多做他想。

    唯一能做的就是通过外交途径和蜀国进行严正的交涉,要求蜀国尽快归还五万青壮。而蜀国的外交部门也不是吃素的,采取了一个拖字诀和他们慢慢磨,对于这种事刘琰可谓驾轻就熟,他天天带着东吴的外交官员出入娱乐场所烟花之地,给他们灌足了迷#魂#汤,就是不提归还青壮的事。

    如果东吴外交官逼急了,他就借口说现在伐魏战争还未结束,一旦战争结束,立刻就归还云云。任谁度知道,这不过是托辞而已。

    东吴的外交官也是无奈,真不明白朝廷怎么会这么蠢做出这样的决定,怎么能送五万青壮给蜀国呢?现在蜀国摆明就是老虎借猪嘛,五万头猪都入了虎口了还能回来吗?

    蜀国借东西不还这可是有前科的,当年刘备借了荆州到今天都没还,现在可好,轮到他儿子了。都说儿子俏老子,蜀国小皇帝和他老子一个德行,有借东西不会的习惯。这父子俩的脸皮一样厚,现在借了五万青壮,人家能还吗?

    东吴鸿胪寺的官员每天被刘琰忽悠得欲仙欲死,心中暗自埋怨朝廷的不智,他却不知道孙权这次也是吃了个哑巴亏,不过他应该知道,他想算计人,人家也想算计他,谁算计得过谁,就要看彼此的本事了。

    刘厚在处理好这五万东吴兵后,时间足足过去了一个月,原本计划好的北伐足足被推迟了一个月。这令他感到很亏,因为他深信时间就是金钱的哲学,更知道,生命其实就是由一段段时间组成的,所以可以得出推论:金钱等于生命。

    现在他的生命被硬生生浪费了一个月,当然是气恼异常的,不过后来想到,这五万东吴精兵可以为自己带来不少财富,或许可以弥补一下自己的一个月生命损失时,心里才好过了一些。

    他心中暗自决定,一定要榨光着五万东吴兵的剩余价值,赚回这一个月的生命损失。

    一切后顾之忧都已经解决后,刘厚再次挥军北上,这次hong军已经将前期损失的兵力全部补充完毕,还多了朱褒的第四师两万人马,当然,这其中有几千人是东吴精兵。

    另外,武器上这次带得更多,主要增加的是火箭弹的数量和大量的“愤怒的小鸟”弹弓和配套的炸#药包。

    这使得hong军的队伍几乎膨#大了一半,其中有大量的牛马车,用以运输各种武器弹药。有了这么多的武器弹药,刘厚有信心可以将整个襄阳城的地面犁一遍。

    大军到了麦城,休整了一天后,继续向北进发,到了这里,朱褒的第四师正式作为先锋军跑在前面,刘厚带着中军在后面五十里外慢悠悠地跟着,兀突骨的第二师很不幸地被刘厚任命为后军,也和中军相隔五十里在后面跟着。

    兀突骨本来对这个安排是极为不满意的,不过刘厚忽悠他,说司马懿这个人很阴险,最喜欢抄人后路,所以说不定后军比前锋有更多的打仗机会。兀突骨对刘厚的话信以为真,兴冲冲地带着他的第二师跑去做殿后部队了。

    也正是听信了刘厚的话,兀突骨时刻想着找魏军的偷袭部队决战,为了及早找到这些偷偷摸摸的魏军,他将斥候撒得很远,满世界找魏军的影子。后来果然给他找到魏军的包围部队,还和他们打了几场大仗,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一路无话,hong军很顺利地再次兵临襄阳城下,朱褒兴冲冲地跑来做前锋,本来希望能捞几场仗打打,立下不世之功,可惜什么也没捞着,这一次还是和第一次北伐一样,一路上没有遇到魏军任何的抵抗。

    襄阳城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这里发生了很多场大战,正史上的暂且不说,后世从小受武侠小说毒害的一代对襄阳最耳熟能详的印象就是:大侠郭靖曾经在这里奋斗过,守住襄阳城几十年使蒙古大军无法南下。他的女儿郭襄也是因此城而得名。

    这个时候,襄阳也是刘厚不得不攻的大城池,他想进军中原,襄阳是必须先攻下来的,否则,他可不敢放心北上。

    刘厚到达襄阳城外后,魏军照样从东、西、南三个方向将hong军包围了起来,而北面是襄阳城,也就是说,hong军四面被围。

    但是,这次刘厚没有像上次那样,一知道魏军有埋伏就亡命逃跑,而是选择静观其变。因为经过上次的试探,刘厚已经知道魏军的根底了,同时,这一次他带来了更多的弹药,心里信心十足,相信可以随时击溃魏军一个方向的部队,从容离开。

    上次,hong军就是利用火箭炮迅速击溃包抄到南方的部队,迅速逃出魏军包围圈的。刘厚相信这次hong军也有这个能力,而且可以做得更好。

    刘厚到了襄阳城下并不马上下令攻城,而是一边让士兵安营扎寨,一边写了封信让人射进城内。信自然是给司马懿的,内容是自己准备了好酒好菜,约他出城会晤。

    上次来时,司马懿约刘厚到城下会晤,实际上是想偷偷用火炮轰杀他。这一次,刘厚反过来首先向司马懿发出了邀请。

    司马懿又不是傻瓜,当然不敢出城和对头相见,于是回信说最近自己公务繁忙,抽不出时间来,有事情就写信沟通吧。

    于是,刘厚又写信给他,跟他说了一大堆诸如大汉正统地位的大道理,然后劝他及时醒悟,弃暗投明过来投奔自己。

    这是刘厚劝降的老套路了。这种说辞时灵时不灵,刘厚也不是那种口才逆天的人,也不大懂得心理学、谈判学等知识,干脆照搬他老子刘备那一套,动不动就搬出大义的名份、显摆一下自己的刘氏正统地位来唬人。

    ps。生病了,继续2k,真是体弱多病像林妹妹。
第一百六十六章 瓜分
    上回说到,郭攸之建议将一部分东吴兵发配到后世越南、老挝这些地方去搞开发。

    刘厚对安南的历史略有了解,知道这里和中原皇朝分分合合,在长达两千年的时间里,中原皇朝强势时,他们就依附于中#央政#府,中原皇朝一旦衰弱,他们就独#立自成一国。

    究其原因,就是因为这里生活的绝大多数都是当地土人,他们有自己的文化和传统,他们对汉人的皇朝认同度很低,他们始终会认为,自己是被侵略、被奴役的一方,所以他们一有机会就要反抗强权、反抗侵略者。

    刘厚的想法就是迁移大量汉人到这些地方,使汉人的人数远远超过这些当地土人,使土人变成少数民族。但是,汉人在这些地方,染病率和死亡率那么高,即使给他们再多的优惠政策他们也未必肯前往。

    所以,这里历来都是发配犯人的地方。这次,面对着五万东吴兵要处理,郭攸之就想到这个地方。用郭攸之的话来说,让他们去那里屯田再也适合不过了。

    这些人都是青壮,又久经训练,身体都是倍儿棒的,他们对疫病和恶劣环境的抵抗力比一般人强了很多,让他们去岭南那边搞大开发最适合不过了。

    再说了,就算他们承受不住那里的恶劣环境而死去,那也不是死蜀国的人,无论死多少吴国人,蜀国臣民都不会感到伤心,顶多因为失去了一些壮劳动力而感到可惜而已。

    而郭攸之之所以建议将一部分东吴兵发配到岭南,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在岭南地区还有一支军队,费袆一直在扩充他的领南军团,并且不断地向南攻伐,有了这支大军,就可以管制大量的东吴兵了。

    各大矿区和岭南,容纳了大部分的东吴兵,但是还是有小部分的东吴兵无法处理,郭攸之打算将他们分散到地方去,由地方官吏对他们进行监管。

    接下来的日子里,红军就更忙碌了,不但是作战部队在忙,后勤保障部队也忙个底朝天。一队队的辎重兵被以各种名堂派了出去,一些人被派到地方去,到各县各乡中去收集粮食;

    一些人被派到各个矿场去搬运矿石;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大队人马被派到岭南去,对外的说法是,路途遥远而且那边的粮食产量非常丰富,需要大量的人手去搬运。

    这次去岭南的人马当中,东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