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生之我是阿斗-第1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虽然按照东吴的标准,第五师是精锐,但是拿到蜀军中就不够看了。他们还需要好好训练一下才堪大用。赵云正好在练兵上有一手,现在hong军中各支部队,基本上都经过他手上训练过的。
正好趁着镇守桂阳,赵云有的是时间训练他们,这同时,也为参军的洗脑活动提供了充足的时间。
安排好攻打零陵的部队和留守的人马,郭攸之又建议,刘厚可以统领剩下的大军进逼长沙郡。
这样的话,就可以牵制长沙郡20万东吴军,既可以减轻荆州城的压力,也可以使他们无暇顾及零陵军,为关索攻取零陵创造良好的条件。
计议已定,刘厚发布命令,让众将依计行事。只是,刚送走了关索,刘厚还没有来得及动身继续北伐,就收到了岭南费祎传来的消息。
费祎使人来告知刘厚,有天使自成都而来,当然,这里说的天使不是那种背上长翼的鸟人,而是钦差的意思。
钦差带来了一份圣旨,圣旨的大意是封刘厚为交州刺史,让刘厚安心待在岭南候命。
但是刘厚已经出征北伐,钦差一时无法找到刘厚。费祎收买了钦差,知道了圣旨的内容后,将宣旨的钦差留在岭南休息,着人好生招待,暗里却遣人用八百里加急将消息送给刘厚。
刘厚和郭攸之都感到这份圣旨很蹊跷,刘厚给刘备的奏章明明是请封费祎为交州刺史的,怎么变成自己了呢?
这封圣旨应该是写自自己出兵北伐之前,但是刘备又不是不知道自己一直有北伐的打算,怎么会让自己待在岭南呢?
更何况,刘备应该清楚,自己北伐的重大意义。现在蜀国被魏吴两国围攻,尤其是荆州岌岌可危。而国内已经没有多余的兵力打破这种危局。
可以说,现在蜀国唯一的一支还空闲的强军,就只有刘厚手头上的这支hong军了。刘备应该清楚,从战略上来说,刘厚这支强大的hong军从岭南北上,可以直插东吴的腹地,对整个战局来说意义非常重大。
这种情况下,他只有巴不得刘厚早点北上,快点北上才对,断然不会反而阻止刘厚北上的道理。
就算退一万步来说,刘备舐犊情深,不想自己的儿子北上冒险和东吴主力死磕,那也应该是招刘厚回成都才对啊。怎么会封自己的太子到岭南这种蛮荒之地当官呢?这可是流放犯官之地,这样做和流放刘厚有什么区别?
而且,刘厚相信刘备不会是因为担心自己的安危才发出这样的圣旨的。自己在外征战这么长时间,哪里见他担心过自己一下,就算通讯,也从来是官方式的奏章、圣旨、上谕,从来没见他来封书信问候一下自己健康、安危。
“看来,成都有变啊。”郭攸之皱着眉头道。
“什么变化?”刘厚吓了一跳,他有很不好的预感。
“不知道,但肯定不是什么好事。按理说,陛下绝对不可能发出这样的圣旨。”郭攸之担忧道。
“希望父皇没有事才好。”刘厚若有所思地道。
“陛下吉人自有天相,太子殿下不必忧虑。”
“那我们现在如何是好?”刘厚继续道。
“目前我军北伐已经箭在弦上,不可能停下来了。再说,无论怎么分析,北伐都是我们最好的选择,如果我们退回岭南,荆州休矣,关公休矣,甚至我大汉也岌岌可危。
退回岭南,百害而无一利,北伐却能险中取胜。太子殿下,请三思。”郭攸之道。
“但是我又不可能抗旨不尊啊。”刘厚郁闷地道。
“其实费大人已经帮太子想到办法了。”
“郭先生的意思是?”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何况如果你还没收到君命呢?”
“……”
第八章 荆州的消息
第八章荆州的消息
上回说到,郭攸之联系到了“中情局”驻长沙郡分部的人,他们派了一个叫周旭的年轻人过来,给刘厚汇报了这段时间荆州发生的事情。
令刘厚没有想到的是,这次关公竟然在荆州城足足抵抗了四个月。刘厚在荆州的时候,组织了开挖荆州城的护城河,修筑了瓮城,还加固了城墙、增加了一些防御工事。
当年他所做的这些努力在这个时候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关公虽然只有五万训练程度还不是很足的士兵,但是临时征召了各地的民壮入伍,使得人数增加到7、8万人。
他就是凭借着这7、8万人,依托坚固的城墙和城防工事,死死地抵抗住魏吴两国30万联军如潮水般的疯狂进攻。
当然,这当中有三个半关键点,第一个关键点是他提前收到了魏吴两国出兵的消息,所以提前做了准备。
尤其是粮食和物资的储备,荆州是蜀国从其他两国走私粮食的中转地,这里常年储存着大量的粮食,在关公提前施为下,截留下大量粮食,这才使得他能坚守那么久而没有出现缺粮的情况。
这是最关键的一点,可以说,这次的战事“中情局”立了大功。第二个关键点是火器和火药。刘厚当年在荆州建立了一个火器的装配工坊,后来又建立了一个火药生产作坊。
也就是说,城中有一定的火器和火药存货,这些火器和火药在守城中帮了大忙,它们大量杀伤魏吴两国的士兵,屡次城池将要被攻破的关键时候,都是靠着火器和火药挽回败局。
第三个关键点是刚才说的,刘厚当年在荆州建立起的护城河、瓮城和城防工事。这些东西使得攻城难度增加了几倍,魏吴两国也为此付出大量伤亡。
最后半个关键点是关公,经过上次的惨败后,他骄傲的性格有所收敛,整个守城过程中没有做出什么不理智的过激行为。屡次被魏吴两国的将士辱骂、激将竟然都不为所动,既没有出去和人单挑,也没有中计领兵出城偷袭敌营。
面对乌龟壳一样的荆州城,魏吴两国联军如老鼠拉龟一样,无法下手,围攻了4个月竟然都无法攻陷城池。4个月后,诸葛亮的援军终于赶到了。
诸葛亮的援军不过只有区区三万人。就这三万人已经是成都像挤牙膏一样挤出来的蜀国仅有的力量了。现在蜀国边境到处在打仗,兵力早就不足了。
刘备不断地征兵、征兵再征兵,现在民间连耕种的青壮年都很缺乏,如果诸葛亮败了,蜀国再也派不出哪怕一个兵去支援了。
不过诸葛亮没有让人失望,他先是用他最擅长的火攻破张辽所部兵马,再于险地设伏,诱杀曹仁还剩下的三万部众。
张辽、曹仁两员大将虽然侥幸逃脱性命,但是他们麾下的人马都损失惨重,无力再战,只得退回襄阳城休整。
趁着东吴兵还没反应过来,诸葛亮带着连番大战剩下的约两万兵马,趁乱进入荆州城中,和关公汇合。使经过四个月守城已经损失惨重的荆州守军注入了一支生力军。
可是,反应过来的东吴人很快就重新包围荆州城,将诸葛亮和关公一起包围在城里。经过四个月的消耗,城外的东吴军还有十二、三万之多,城内的蜀军加上诸葛亮带来的生力军一共还有5、6万。
双方的兵力对比约二比一左右,和开战初相比,似乎好多了,然而,情况并非如此。
此时,蜀军的很多守城物资已经消耗一空,尤其是屡次救蜀军于危难中的火药已经没有了,护城河也被填平了大段,城墙上的很多城防工事也已经被摧毁。
而东吴方面,看来这次是动了真格,仍然源源不断调遣部队和攻城物资到荆州城去,一副不夺取荆州城誓不罢休的样子。
刘厚又询问了周旭荆州城的粮草储备问题,周旭告诉他,荆州城的粮草在两、三个月之内应该还不会有问题,时间再长就很难说了。
然后,刘厚又问了目前长沙郡的兵力情况,周旭告诉他,长沙郡目前最少集结了东吴20万大军,以及大量的粮草和战争物资。这里临近荆州前线,看样子这些部队和物资是准备随时开赴荆州,支援东吴的攻城部队的。
送走了周旭,刘厚陷入了沉思,现在的局势说不上好也说不上坏。他没想到荆州之战竟然打了半年还没打完。目前的荆州城有关公和诸葛亮在,有5、6万大军守城,在短时间内应当是不用担心的。
但是时间长了也肯定撑不住,荆州被围,和外界联系隔绝,粮草、军械迟早被耗尽,而东吴可以源源不断运输士兵和物资过去,所以,如果放任他们这样下去,荆州城迟早要破。
成都那边已经指望不上了,现在要解荆州之围,就看自己怎么做了。
“郭先生,目前的情况,你有什么看法?”刘厚决定还是先问问郭攸之的意见先。
“既然荆州暂时没有危险,我们就不需要急着冒险攻击长沙。以我之见,应迅速夺回零陵。若待东吴人反应过来,从长沙出兵增援零陵,那时候我们想再图谋零陵就难了。”
既然之前分析得很清楚了,郭攸之没有再啰嗦,直截了当地说出了他的打算。”
“也好,反正桂阳各县都已经收复,是时候让儿郎们动起来了。”
刘厚同意了郭攸之的建议,又问:“郭先生,你看应该让谁去收复零陵?”
郭攸之思索了一阵道:“收复零陵务求迅速,以攸之之见,不如让子龙将军走着一趟?”
“四叔出马肯定没问题,不过他年纪不小了,我不想再让他太操劳。”刘厚也知道,目前他麾下看似也有几员猛将,不过不是年纪太小就是像兀突骨那样的粗人,要智勇双全能担大任的还真没几个,也许关索能算一个。
想到这里,刘厚眼睛一亮,道:“郭先生,你看让去关索怎么样?”
“关小将军的确不凡,武功既高,遇事冷静,可堪大用。然而,不知道太子殿下想过没有,一旦您提大军北上征伐长沙,何人可留守桂阳,保障粮道畅通?”郭攸之道。
第七章 政委制度
第七章政委制度
上回说到,步骘向刘厚报告战后的统计数据,刚说完蜀军的战损情况,令到刘厚很哀伤。
接着,步骘又汇报了东吴军的情况:东吴军的三万人马竟然被杀死两万多,剩下的只有八千多被俘,而且多数带伤。
可见这些东吴兵也是悍勇之辈,抵抗得很顽强,战损超过三分之二还不投降的军队不多见了。
这让刘厚对这支吴军的主帅韩当大感兴趣,可惜知道这是一块又臭又硬的石头,自己现在忙着北伐,可没时间去收服他。
刘厚安排了一些随军大夫去救治这些东吴兵,打算等他们伤好后充到辎重队去,刚抽走一万人给朱褒,现在马上就可以补充大半,还算不错,至少让刘厚心情好了一点。
这些东吴兵受了伤,又被人俘虏,本来都已经在等死了,这个年代,别说是俘虏,就算是自己的士兵受了伤,也很少能得到救治的,多数是靠自己硬抗,自生自灭而已。
可是,在蜀军中,他们竟然得到很好的救治,蜀军的随军大夫将他们的伤口认真地清洗干净,还敷上了上好的金创药。
这些金创药效果之好,是他们平生仅见,就算是达官贵人也用不到这么好的金创药吧?却没有想到蜀军竟然舍得拿这些珍贵的药物,给自己这些下贱之人用。
他们却不知道,华佗拿到三七后配制出来的金创药当然是这个世界最好的,疗效已经和后世的云南白药相差无几了。因为产量有限,现在特供刘厚这支hong军使用,别国的其他人别说是达官贵人,就算是皇帝陛下也是没有得用的。
不但得到救治,这些东吴兵还惊奇地发现,在蜀军中伙食出奇的好,一天三顿,每顿能吃饱米饭,每隔两天还有块肉吃,虽然不多,但是这年头能吃到荤腥容易吗?
本来他们还以为蜀军这样对自己,是不是特别优待自己,想收买他们的人心,想骗他们归降。
但是很快,他们就打听到,这样的伙食是蜀军的标准伙食,蜀军平时就是这样吃的。他们只不过是跟着蜀军吃平时一样的饭菜而已。
这一下,他们不由得百感交集了,他们在东吴军时,平时每天只能吃两顿,除非有战事,否则根本不可能每顿都吃饱。想要吃肉,除非打了胜仗或过年过节,否则想都别想。
没想到蜀军中竟然有那么好的待遇,这令他们有点惘然。这个时候,刘厚又派出专做思想工作的参军部人员去给这些俘虏洗脑。
参军部是刘厚新成立的部门,有感于俘虏越来越多,而转化这些俘虏的工作量和难度越来越大,刘厚感觉不能再靠以前的土办法了。必须有专门的专业人才来做这件事。
不但是俘虏,自己的正规军士兵也是需要做思想工作的。毕竟人食五谷,便有各种各样的想法、思潮。这些想法、思潮有好有坏,怎么将这些想法、思潮往有利于自己统治的方向引导,这是个技术活。
古语有云:“仓廪实而知礼节”,但是同时又有句话叫:“饱暖思淫欲”。所以,光靠给这些士兵良好的待遇,光靠对他们好是不够的,因为有些人会得寸进尺,有些人日子好过了就会忘了受穷受苦时的惨状,反而开始心思活泛了。
所以,刘厚才成立这个部门,专门用于做思想工作的。这些部门主要由学院的毕业生担任,他们饱读诗书,能说会道,担任这些工作最适合。
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向大家灌输忠君爱国、汉朝正统的思想,还有刘氏*父子贤明、仁德、天命所归等腐朽的封建主义思想。当然,对于军纪、军规他们也是管的。
参军部是刘厚抄袭后世的政委制度建立的组织,本来他也想叫他们为政委的,但是他提出这个名字后,郭攸之、步骘和费祎都表示反对,说不知道这个名字是什么意思。
刘厚解释了一下政委的职能后,郭攸之说,这不就是参军吗?于是,刘厚只好入乡随俗,将一大批学院毕业生充作各级参军。由于人才有限,目前只有团级单位才有参军。
营以下除了刘厚的亲兵营外,暂时还没有设立参军。目前,参军主要的工作重点集中在俘虏营中。各支部队的参军都被临时抽调出来,进入俘虏营进行思想工作。他们的任务是尽快将这些俘虏的思想转变过来,让他们对刘厚归心,尽快能投入工作。
蜀军自从从成都出发以来,一路打,一路俘获,现在部队中,大部分士兵都是俘虏回来的,所以,他们对转化俘虏还是相当有经验的,刘厚相信他们应该能在短时间内完成任务。
占领郴县城6天后,郭攸之终于联系到“中情局”的人了。这是个外表很普通的青年男子,名叫周旭。他是潜伏在长沙郡的细作,明面上的身份是个走街串巷的货郎。这个身份比较适合打听各种消息。
当然,他不可能是一个人在战斗,“中情局”在长沙郡,尤其是长沙郡城潜伏了不少人,由贩夫走卒到富家翁,各种身份都有。长沙郡是“中情局”工作的重点之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