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末疯狂-第39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吴世恭最近两次对清军的赫赫战功就让朝廷看到了希望,尤其是送到兵部的鞑子首级,证明了吴世恭不是在虚报军功。所以在这里秦公公就选择了支持吴世恭。
不过秦公公接着与吴世恭商量道:“杂家不懂兵事,就在这里胡言乱语几句,长敬莫怪。你说锦州和松山就是死地,要放弃也就罢了。反正现在也被虏酋给重围。可现在塔山和杏山毕竟安然无恙,无名撤军,恐皇爷爷名声有损,朝廷名声有损啊!”
吴世恭皱着眉考虑了一下,点头答应道:“这事以后再说。不过我也在这里保证:如这两城未遇危险,那就先不撤军。这样可好?”
吴世恭不愿意在这种繁枝末节的问题上多争辩,所以就用了缓兵之计。毕竟现在锦州和松山的明军还未救出。不过真的到了那时候,完全可以见机行事。只要清军出现围攻塔山和杏山的苗头,吴世恭完全可以先斩后奏把这两城的军民给撤回来。
不过秦公公、王主事对吴世恭的回答也是很满意了,毕竟他的回答也顾及了崇祯皇帝和朝廷的面子。至于将来?反正将来发生什么也不管他俩什么事。
“那长敬救回锦州、松山被围官军后,又该如何行事呢?”秦公公接着问道。
“救回以后,这两城的官军和给我的三万官军都将交回朝廷。我将带着我三万汝宁军返回汝宁。先平靖中原的陕贼。”吴世恭回答道。
“如何平靖?长敬可有方略?”
“包干!”吴世恭早就胸有成竹了,“等这次我回去以后,将散尽家财募兵。把汝宁军先扩充至六万。而朝廷就将黄河以南、长江以北,凤阳和大运河以西、潼关和汉江以东都包干于我。而我汝宁军将内平乱匪、外拒陕贼,把陕贼驱至陕西、四川等地。然后收拢流民军屯,组织垦荒自救。而朝廷也只要给我一半三万兵的粮饷。其余的粮饷我将从军屯中自筹。这么一来,最富饶的江南、湖广将不会受侵扰,让朝廷能得到足够的财赋与漕粮。以此来精励图志,恢复元气。之后就见机行事了。”
可这番话听的秦公公和王主事是目瞪口呆。吴世恭索要的权利也太大了一下。如果刚才是为了救援松山,吴世恭索要的辽东军权,朝廷还可以眼开眼闭的话,现在吴世恭索要的,朝廷根本就不可能给,因为这太违背朝廷的规矩了,吴世恭索要的完全就是原先五省总理的官职。
“这不行!”王主事一口回绝道,“文官领军,那是祖制,绝不能违背。如果朝廷给吴总兵一个将军号,让您总制这地区的兵马,这倒可以商量。”
王主事所说的,就是把吴世恭安排到与左良玉同样的位置上。是本地区的武官之首,但要听从作为文官的总督命令。而且对属下的武官只有名义上的领导权,但并没有实际的指挥权。这与吴世恭索要的权利绝对是相差甚远。
所以吴世恭也一口回绝:“如这样!本官就没那个本事解决陕贼。王主事!天下已如此,需要权宜。如本来的总督制有效,本官也不会多说什么。可来一个、局面就乱一分,再这样下去,真的不可收拾了。还不如危中求变吧!再说!你也不就是担心个违背文官领军的祖制吗?本官是秀才,也是监生,勉强可以转武为文,破例来个总督、总理的也说得过去。反正本官又不想批麻拜相,咱们大明朝过了这个难口以后,本官也不会恋栈这个官职的。”
第七百八十三章给你选择
见到了王主事还要争辩,秦公公在一旁连忙阻止道:“此事杂家和王主事已经不能做主,要让皇爷爷和大学士们定夺。所以杂家可以把长敬的话带到,不能在现在保证什么。”
“理解!”吴世恭微笑地点了点头。
秦公公可是知道崇祯皇帝现在的心态,已经有些病急乱投医了,连当年杨嗣昌等仨人接连夺情的事都可以做出。所以王主事从文官角度考虑,是绝对不允许吴世恭有这么大的权利的,而崇祯皇帝从皇帝的角度考虑,说不定会同意这种大大违背朝廷制度的任命,所以秦公公在这里也就不做恶人了,根本不反对,只是把话带到,就让有权利做决定的人去伤脑筋吧!
跳过了这个难点,秦公公就开始询问技术问题了:“那长敬可否说说:假如,杂家说的是假如,假如朝廷就给长敬这样的权,你该如何平靖你所提的地方呢?”
“其实很简单。按汝宁、归德故策行事耳。严格执行《三项法令》,这也是我以前向朝廷献过策的。秦兄弟!你也可以了解一下,这些年在汝宁、归德可有民乱?虽是天灾人祸,但我可以拍着良心说一句,这两府之中,只要勤劳肯干的,就没有饿死过一个人。而要平息民贼,也无非是剿灭其人力,不给其补充人力这两招而已。”
“先说剿灭其人力。在崇祯初年,我出京到归德地方。恰遇几万民匪作乱,而我身边只有二百骑。当日。置死生于度外,率二百儿郎斩牟酋于几万乱匪营中。至今也已十数年。身经百战不敢说,但也打了大小几十仗,侥幸未尝一败。而归德,汝宁百姓也都安居乐业。为何如此?”
“无他,无私心耳。我知道我在朝中名声很臭,又是为何?只是不肯同流合污,其他官员或为自己官位、或为自己财帛、或为自己亲朋故旧。就没一个为了朝廷安危。我只是用铁腕安定地方,就惹出刺杀、锁拿我之事,真是让人心寒。”
“哎——!不扯了,就说平靖地方吧!如陕贼远遁,鞭长莫及可能奈何不了他们,可是只要他们敢靠近,我汝宁军占着天时地利人和。定可将其一鼓拿下。原先只是因为政出多门、胡乱指挥,造成陕贼屡屡逃脱,但只要事权统一在我手,我敢下军令状,三年内必把陕贼驱至豫、楚以西。”
“之后,严厉执行《三项法令》。禁流民、禁抛荒、禁盗匪,只要铁腕下去,路间乡野就无流民,百姓也居有定所难以投匪。只用釜底抽薪之计,陕贼之兵源就将越来越少。”
“效果真的如此好?”秦公公将信将疑地问道。
“当然!我就在汝宁、归德实行。而连年大灾以后,这两府境外的流民、盗匪横行。只有这两府内平平安安。虽说不能称之为路不拾遗,但也能说民风淳朴了。”吴世恭答道。
“可为何其他官府没有施行呢?”秦公公的疑惑就更深了。
“一定要有强军压制地方。而且这强军还不能骚扰地方,对为将者品德甚严。要不然,不说那流民横行了,光说那些乡间劣豪阳奉阴违,就让此法令难以施行。”
“哦!”秦公公和王主事立刻是恍然大悟。
“那吴总兵,本官多问一句,如给你多拨粮饷,让你多募兵,是否可缩短平靖内地之时,而且能否彻底灭民贼,不让其再祸害陕西、四川呢?”王主事又问道。
“难!”吴世恭对王主事摇摇头,“当日我曾给秦兄弟去信,说过平匪之事要守坚城、关隘,再成一围剿大军,日夜兼程不停追赶陕贼。不知秦兄弟还记否?”
“确有此事!”秦公公点头道。
“但今日不同往昔。”吴世恭接着解释道,“往日陕贼也就几万人,而现在陕贼动辄十几万、几十万,所以官军一定要重点防御。如像以前般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话,只是迎来一次次的惨败,就如以往熊督师、杨阁老和丁督师一样。”
“所以现在中原和川陕两处,朝廷只可选一。如我汝宁军挡住陕贼入中原之路,左将军移兵挡住陕贼南下,山西晋军和北直隶官军据黄河拦住陕贼北上,那朝廷就可用有限之官军困住陕贼。”
“而陕、川两地,陕贼已祸害十几年,该裹挟的百姓都裹挟干净了,该抢的粮草也都抢干净了,而且天灾不断、兵祸连连,已经是赤地千里,陕贼难以生存。朝廷完全可把这两糜烂之省作为陕贼灭亡之地,让肉烂在锅里。至于在这两地内的三边官军和川军,如他们与陕贼消耗了兵力,那朝廷完全就是白赚的。”
“只要这么一来,陕贼人员和粮草就补无可补,他们的兵力也将越来越少。再加上朝廷适当的招抚、分化,再在有利之机谨慎出击,用粮引诱等,这样的多种手段一使,最终陕贼就算是上天入地,也将会逃无可逃的。”
“好!”秦公公和王主事异口同声地赞叹道。虽然在谈话中他们俩一直在自谦,但派来与吴世恭谈兵事的,他们俩怎么会不懂军事呢?三脚猫的功夫总是有一些的。
而吴世恭是很清晰地描述了一番总战略,这让秦公公他们有种茅塞顿开的感觉。所以说到这儿,秦公公他们就有些归心似箭了,不提那些只有崇祯皇帝和朝廷重臣才可决策的难点,光听这一番总战略,就让秦公公他们觉得没白跑了一趟。
于是秦公公最后问道:“长敬!你还有何话要杂家传给皇爷爷的吗?”
“也就这些了。”吴世恭答道,“那我就静候佳音了。不过丑话说在前头,我也最多等上三个月。如再石沉大海,我也就独自行动了。最多在辽东留一万兵,我将带着汝宁军主力返回河南。”
“长敬又何必如此心急呢?”秦公公规劝道。
“怎么不急?虽说名不正难以行事,但也就尽力而为,求个心安吧!秦兄弟,你是知我乃一贪享受之人,可前半生却戎马不停。真想不再劳心劳力,早日返回京城啊!”
“哎——!”秦公公长叹道,“那杂家也就不多说了。”
接着,秦公公回头望向了那锦衣卫千户和东厂百户:“前面所说的话你们可否记?”
“都记下了。”那俩人连忙抱拳躬身。
“那好!咱们连夜赶回。长敬!得罪得罪,军国大事要紧,杂家就先告辞了。”
“无妨!今日招待不周,本官也就不给众位备礼了,免得嫌疑。待他日天下太平,本官再相请众位同饮庆功酒。”
……
吴世恭终于与秦公公他们结束了这番长谈。在这番谈话中,吴世恭把自己的“精忠报国”与为大明朝“呕心沥血”的作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当然,这是有些麻痹朝廷的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吴世恭是想让大明朝向着好转的方向扭转过去的。
因此,吴世恭所说的确实是金玉良言,而且这战略也是一个很正确的战略。他就是要给崇祯皇帝和朝廷最后一个机会,让他们有了一个让明朝延续下去的选择。
但是,这个战略最关键的就是统帅的执行力。要有一名优秀的统帅指挥,还要有着一支劲旅。而吴世恭遍寻大明朝野,有着这样资格的人,却只有他本人一个。
当然,吴世恭不会去幻想没有什么天纵之才出现,毕竟原先也曾经冒出过一个意外的余子琏。不过吴世恭也很有自信,无论是什么天纵之才,只要他敢冒出个萌芽,吴世恭一定会明枪暗箭地把他掐灭在萌芽状态的。
所以现在摆在崇祯皇帝和朝廷面前的只有两个选择:一是不采纳吴世恭的战略,那吴世恭可以心安理得地自由活动;另一个就是采纳了,那吴世恭就完全可以用朝廷的名义控制住豫、楚两地,成为真正的中原之主。
至于平定天下以后,吴世恭所说的什么回京啦!享富贵啦!那些话完全就可以听过就算,当不了什么真。因此,无论崇祯皇帝和朝廷是什么选择,吴世恭将来的所作所为都可以有了说辞,起码掌握了大义、掌握的舆论。
为此,吴世恭甚至不惜推迟返回汝宁,让汝宁的变故就这么冰冻下去。他只是向汝宁去信,让汝宁的一切返回原状,并没有治罪、惩罚任何人,也让留豫的汝宁军守在两府之内不得轻举妄动。
而秦公公他们快马加鞭返回京城以后,吴世恭的这番话又引起了朝中激烈的争论。不要说文官们难以忍受吴世恭把手伸到文官固有的地盘中了,连崇祯皇帝都对给予吴世恭如此之大的权利也很不放心。
不过为了稳住吴世恭,也为了利用他,在崇祯十四年十一月,朝廷终于给了吴世恭圣旨:让他主持救援在锦州和松山的被围明军。至于吴世恭索要的兵力,朝廷也没调拨京营的一兵一卒,就让其与蓟辽总督杨绳武、辽东巡抚叶廷桂、辽东监军高起潜和宁远总兵吴三桂等人商量解决。
注意:不是命令,就是商量!
第七百八十四章捞东西第一
“大人!沿海各堡总共送来了八百多人,小人就去看了一下,这老的老、少的少,也就别提了。让他们走到松山都够呛,更别提打仗了。”余继向吴世恭汇报道。
“大人!到现在为止,凑来的人都不满四千,在开春前出兵已无可能。要不,大人再向朝廷上封奏章?让朝廷多少拨一些兵丁?”一旁的周俊吾劝说道。
吴世恭笑眯眯地听着众人的发言,一副胸有成竹的模样。
在圣旨下来以后,在辽东的最高文武官员立刻齐聚商议。而在这会上,互相扯皮也绝对免不了。到了最后,答应调拨给吴世恭的兵力就大大打了折扣,只有一万多,就远远不到三万人。
可是到了会后,那些军头却清一色悔诺,都死拽住自己的兵力不放,在折扣上又打了一次折扣。直到现在,才在督师标营、巡抚标营和监军标营中挤了一千人马给吴世恭。而在各路明将内,竟然也只有吴三桂调拨给了吴世恭二千人。
当时的吴三桂也是遍收溃兵,然后再把溃兵整合在一起。可这么一来,总有些刺头不服吴三桂的管教,所以这次正好把这些包袱都甩给了吴世恭。当然,这些刺头的马匹、盔甲什么的都是没有的,兵器也都是最简陋的。如果吴世恭要用到这些兵,还需花大价钱把他们给武装起来。还有一点也相当讨厌,那些刺头在吴三桂那里是刺头,难道到了吴世恭这里就不是刺头了吗?所以这些人照样不怎么服从吴世恭的管教。
而看到这样的结果。蓟辽总督杨绳武、辽东巡抚叶廷桂和辽东监军高起潜也有些看不下去了。不过他们也不敢强行征用辽东各军头的部队,怕激起兵变。因此。他们只给了吴世恭一个政策,让他可以到沿海各小军堡内征发军户,以此来补充兵力。
而现在明朝在山海关外的汉民聚集点,除了锦州、宁远等五大城以外,就只剩下宁远至山海关之间的一系列小军堡了,而且是以靠近渤海的为多。
这些小军堡,其实就是明朝一个个卫所堡垒。而这些卫所,基本上都是辽东系军将的“自留地”。可以这么比喻一下。这里的一个卫就如同内地的一个乡,一个千户所就如同内地的一个村。而军堡就是卫所内军户居住、守御清军的地方。
在平时,卫所内的军户就像农奴一般为辽东系军将耕种;在战时,军将就从军户中抽出男丁去作战。因此到了此时,这些卫所的军户和耕地,其实已经成为了那些辽东系军将的私人财产。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这次明军的惨败也太甚了些。辽东系的军将,除了吴三桂这寥寥几人,其余的都被困在锦州和松山,没有几个能逃回来。因此,杨绳武和高起潜他们抽调军户的命令才能执行下去。
不过也是同样的不幸,这次明军的惨败也太甚了些。那些卫所内的男丁大多数都被杀、被围,遗留下的也都被卫所内的军官们死抓不放,因为还要依靠这些劳力来年耕种呢。因此,送到吴世恭军中的也就是这么几个,总共还不满千。而且年龄也是两极分化。老的一批最低年龄是四十;小的一批,最大年龄是十五。真的把汝宁军当成了慈善堂了。
见到吴世恭一副稳坐钓鱼台的样子,周俊吾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