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葬宋-第15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过岭北是“祖宗根本之地”。保住岭北对保持号令诸藩兀鲁思的大汗地位至关紧要。为了集中力量确保岭北,元廷被迫收缩它在江南方向的战线。元朝算是彻底撤到了长江以北的地区。自此除了四川和云南之外,江南又回归宋室,蒙古穷半个世纪的战争宣布算是白打了,而且免费帮宋室清理了大批的贪官污吏。
第一第一百四十九章 十年(十三)
    必烈灭宋的同时,算是也打破了宋朝沉积多年的缺憾胤出身军人黄袍加身,因此从他开始重文轻武,对将官调动频繁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所以,当国家危难时少有将才,就是有也不被信任,往往屈死,最后陪着殉葬的是文人士大夫。姜明回顾历史,所有强大的帝国都是文武并重。没有强大的实力,只有像钦徽二帝一样客死他乡了。
    元朝对于江南之地的侵占,造成了在某种程度上的江南行朝吏治一度空前清明,而陆秀夫虽然最近几年来热衷于收回朝廷军权,但是不可否认的就是对于陆秀夫的执政能力还是可以肯定的。这个当初在他郁郁不得志的时候,李庭芝还对其十分的推崇中就可以看出来。由陆秀夫的思想转变可以看出,宋朝的士大夫已经慢慢的有武力的趋向。不过是在陆秀夫身上表达的更加明显一些罢了。
    陆秀夫出生于楚州盐城,后居江南京口。相传陆秀夫在村塾就读的时候,塾师十分赞赏他:“这百余蒙童之中,独有秀夫为非凡儿”。
    忧国忧民的陆秀夫在少年时期就很同情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他曾写过一诗:‘岁月未可尽,朝昏屡不眠。山前多古木,床上多残编。放犊饮溪水,助僧耕禾田。寺门旧断扫,分食愧农贤‘。一般清官好官都能够体察民情,大抵是以前就了解普通劳动人民的疾苦。
    宋理宗宝佑四年,他与文天祥为同科进士,后入镇守淮南的制置使李庭芝幕下。陆秀夫忠贞不二的品性在当李庭芝幕僚的时候就体现出来了,德元年,元朝大举攻南,两淮地区情况危急,这时候贪生怕死之辈都出来了,也不管李庭芝是如何的动员,一个个都卷铺盖走人了。而此时陆秀夫却表现出忠贞之士愿同患难的宝贵品质,宁死不逃!同样也是忠于朝廷的李庭芝就把他推荐给朝廷。
    在元军逼近临安时,陆秀夫有遇到和他在制置使李庭芝幕下一样的情形,堂堂大宋文武百官,一个个惶惶不可终日。左丞相留梦炎,第一个弃官外逃,于是乎其他官员竞相效仿!更可笑的是竟然有官员惧怕落下临阵脱逃的骂名,就去串通监察机关,乞请御史借故上疏弹劫,以求罢官但又恐朝廷开恩挽留,往往未等奏章批复,就已逃出京师。
    这时的陆秀夫忠心耿耿、竭尽全力试图力挽狂澜。临安沦陷后陆秀夫,陈宜中等人在温州江心寺拥立益王为天下兵马都元帅,广王为副元帅,其间被元朝俘虏的太皇太后,派人来迎接二王回临安降元,陆秀夫等人拒绝了太皇太后的要求,带二王出海来到福州。
    福州行朝建立。陆秀夫任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每当他参与朝会,都俨然正笏立,如治朝,有时他还潸然泪下,用朝衣拭泪,衣服都沾满了泪水,左右大臣看了没有不悲痛的。在此政权建立之初,臣僚之间尚能同心协力,但是很快就生矛盾。外戚杨亮节以国舅自傲,居中秉权,张世杰与陈宜中意见不合;文天祥也因与陈宜中意见不合,被排挤出朝廷;苏刘义受压制,郁郁不得志;而陆秀夫更是有志难伸,处处受到陈宜中和张世杰的排挤。
    而文天祥则直接被被排挤出朝廷。
    凭当时情形陆秀夫知道大宋会一步一步走向灭亡,至于什么时候灭亡,只是时间问题,但是忠君报国,一片丹心,但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只要一一丝机会能让大宋中兴,纵使螳螂挡车也无悔。
    端宗病死地时候。很多官兵认为大宋气数已尽。都做好了跑路地准备。这时又是陆秀夫挺身而出。他说:“度宗皇帝一子尚在。将焉置之?古人有以一旅一成中兴。今百官有司皆具。士卒数万。天若未欲绝宋。此岂不可为国邪?”可谓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这样一来军心也由此稳定陆秀夫和大将军张世杰拥立王赵为帝。
    没有想到。就在陆秀夫感叹地时间。真地如同他说地一样。以一旅一成中兴。大宋在他地眼前。不用十年地功夫。就在江南站稳了脚跟。在政权慢慢稳定地同时。他同时又看到了一种危机。就是由武人掌权地危机。看着姜明地威望日益增高。而众人却是没有察觉。虽然他成功地将姜明由执政主事地身份转换成驸马都尉。但是赤红军好像一根鱼刺一样刺在他地喉咙里面。让他寝食难安。
    这个表面上是大宋地
    其实则可以算成姜明地私军。让陆秀夫在执政农桑《1/6\K   http://w/w/w。1\6\kxs。c\om》
    地在想着如何将它收回到朝廷地手中。但即使是自己地儿子在那里做一军之长。自己还是不能调动其中地一兵一卒。看着姜明地势力。后方地台湾。他也曾经试图想将那个彻底地归入大宋地掌握之中。
    而且姜明也痛快地答应了这个要求。但是派去地官员无一不是被难为回来。就是不满意岛上那按需分配地制度想要改制而遭到反对。在姜明地刻意维护下不可为之。虽说是那里为大宋供应数不清地火器和稻米这两样大宋地立国之本。但是陆秀夫怎么看也都像是姜明和陈宜中地私产。朝廷控制不得。
    这不由地让他想起了姜明和陈宜中、文天祥地私交来。从一个为政地角度上看。作为主事之人。姜明在当初执政地时候就丝毫没有忌讳大臣之间不可私交甚密这一条潜规则。而是毫不掩饰地流露出对其地维护。文天祥倒是也好说一些。毕竟他们是在理宗宝亲庆四年与文天祥同科学子。文天祥是状元。他只是一名进士。虽然有些心里妒忌。但是毕竟都是为了抗元流过血地人。他心里并没有什么芥蒂。唯有地愧疚就是在当初张世杰和陈宜中排挤文天祥地时候保持了沉默而已。
    而对于陈宜中还有蒲寿庚等人,陆秀夫毫不掩饰的表露出对其的不屑。认为这些人是以前的骑墙派或是已经投过降的人,根本就不值得信任。特别是对于陈宜中对其的排挤,和当初一声不响的跑去占城。让陆秀夫对于其的忠诚产生了极大的怀。
    而姜明和这样的人参合在一起,对于姜明的用心,就不能不有所提防了。就算是姜明以前的忠诚,但是后来会不会生质的变化,这个是谁也料不到的。所以,作为现任执政的他来说,只能是未雨绸缪。
    对于姜明的顺从,陆秀夫也是没有想到,但是越是顺从,他心里越是不安,对于姜明到底想要些什么?陆秀夫的心里充满了问,他不相信姜明能像自己一样,做到全忠全节的为大宋做事,虽然他同样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这样的想。
    在和一众志同道合之士的研究之下,终于依照古制,终于建立了蓝军和赤红军抗衡,但是这需要时日长久,作为蓝军成立的开始,当然不能和赤红八军这样经过大战熏陶过得军队相比,他他还是需要时间来支持,没有人比他在这个时候,想让姜明离开了。因为只有他的离开,才能使大家渐渐的将其忘记,那么陆秀夫才有那个机会将局势挽回。
    曾经也是这样设想,若是姜明肯离开的话。哪怕是再过几年,朝廷集权之后,姜明再回来,也证明了其的忠诚,那么自己自己就可以奏请皇上,给他天大的荣耀,那么也不辜负姜明力挽狂澜这天大的功劳。
    中兴八年六月,也就是铁穆耳死后的第二年,陆秀夫的蓝军终于组建完毕,按照当初的设计,每年都要抽出四成以上的人马进行实战,以坚强士卒们的意志,这次陆秀夫跃跃欲试的却是自己的家乡,也就是江苏盐城,那已经是江北的地界了。
    果然,陆秀夫的决议一提交上来,就得到了众人的一致反对,大家已经习惯了安逸的生活,不愿意轻易的触动蒙古和大宋双方的底线,就把当初姜明执政时所立下的国策拿出来作为抵制陆秀夫的凭据之一。互相推脱之势又显现了出来,大家将所有的借口转嫁给姜明,用来作为借口推辞当朝执政的决议,显然是想让陆秀夫直接和姜明正面说话,利用姜明的威望压制住其染指江北的心思。
    就在这个时候,陆秀夫却迎来了一个绝好的机会,就在中兴八年六月,鸿儿为姜明生下了一个男孩,杨太后闻听之后非常喜欢,襁褓之中就被赐了个郡主的头衔。而皇上赵的赏赐接踵而来。引起了朝中的一片庆贺之声。
    皇室中人无论是皇帝赵还是杨太后,他们每个人都送来了礼物,各种难得一见的珍贵药材在这里反而变得平凡起来,这皆因为姜明复国之功的回报,在太湖人来车往的净是一些达官贵人。就连是赤红军的各个军长也送来了礼物。
    而在这个时候,太湖洞庭山上姜明的住处,却是迎来了一个本来不应该来的人。
第一第一百五十章 十年(十四)
    夫从太湖会南京城的路上,一直在思考着姜明这次所为,犹豫着自己是不是真的有些做错了,但是随即就否定了自己刚才的想法。
    从苏州往南京去,为了快捷,所以走的是水路,由常熟塘入海,然后顺着长江逆流而上,这样虽然远了一些,但是由于江南船速快捷,再加上不用受到陆地上的颠簸之苦,反而会比较轻松和早些到达南京城。
    现在已经是近七月了,江南的夏天总是要来的早一些。但是江面上愈发热闹起来。来往的大小船只多半是来自各地贩买物品的行商,从极北之地的雪狐皮到吕宋岛运来的瓜果,林林总总,让人目不暇接。
    这几年除了云南和四川的局势有些动荡之外,整个江南各地都过得平平安安,春天有几个地方遭受小规灾荒,地方官员也有了余粮去花了心思去应付,也没酿成什么大事。内政清明,对外作战更是胜利不断,眼看着云南的梁王已经支撑不了多久了,更何况忽必烈和海都同时派来使节,表示如果支持自己,四川之地也唾手可得,而且大宋的水军更是名扬天下了。
    提起来就让国人觉得扬眉吐气。特别是行走海上的商人,只要船上打着大宋的旗帜,那就是护身符,不管是大小海盗还是他国的水军统统要绕着走。
    他们不避让一行吗,高丽无力造船,日本本土上下驻扎了大量的宋军,琉球国要求内附,台湾已经是大宋的府衙。而且吕宋等岛也被陈吊眼或者是勇军的预备队借演练之名打的成残废状,剩下的小鱼小虾岂敢再捋龙须。
    陆秀夫没有想到,姜明所创建的军工厂几年来在民事上还发明了几样令人叹为观止的农垦之物。新推出的农用机械-犁。得到政事堂诸人的重点关注,这种既能开沟又能播种的新鲜农具。熟知稼~艰难的陆秀夫看到样机后立刻请求姜明和张鹤大量的生产和推广。
    犁由一匹畜牵引,前边有一个可调节长短的犁,后边是一架中式马车,车上有一个装种子的箱,有孔,可同时播种3行种子带了一个蜂窝孔状圆筒和弹簧装置来调节播种量。车尾部还有一个挂,可以在播种后顺势把种子埋好。
    本是西汉武帝时都赵过发明,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畜力播种机。由架、斗、腿等几部分组成。架木制,可人扶牛牵;斗是盛种的木箱,分大小两格,大格放种,小格与播种调节门相通,可均匀送种;腿是兼有开线沟作用的小型犁头,由于播种面积差别,后逐渐演变为一腿腿、三腿等。其中以三腿最善,它一次能完成开沟、播种等多项作业,一天能种1亩地。
    而的出现,何止将生产作业时间提高一倍呢?本来陆秀夫是想由大宋官方制造然后再廉价卖给百姓。可是姜明却执意的将图纸卖给商人,并且向他提出了矿山可以个人开采的建议罢各府铁冶可令民得自采炼,每三十分取其二为税。但是令水军严查严禁精钢卖出国外或者北方之地。
    陆秀夫闻听曾;问道:“磁州产铁。蒙古人置官署理。岁收百余万斤。交与民办。质量和产量如何把握呢?”却是回道:“官办铁冶。利於官者少於民者多。不可再开”秀夫思虑良久。还是点头答应为其说项立即将他和张鹤所总结出地《大宋冶炼之法》。拿出。声称可以公布天下。令民自行改进各地冶炼方法。因地制宜。
    陆秀夫只答应为其说项。并没有过《大宋冶炼之法》。因为他知道盐铁是儒家理学管理国家经济地唯数不多地手段之一。失去了盐铁专卖。相当于在治国策略上又失去了一些掣肘百姓地凭仗。他一个人是做不了主地。因为是地处江南。起家之根本又来源于海上。所以食盐官营已经成了一纸空谈。要是连铁矿国家专营也丢了。也不知道那些大儒们会怎么看待自己了。那名儒家治国。只有通过农垦一途了。
    但是犁问世。姜明并没有等待朝廷号召。立刻将图纸卖给了商人赶工。因为军工基地研发还是可以。做这些农具却是人手和材料都显得不足。所以没等朝廷下旨。已经有犁摆到江浙一带大街上叫卖。进城赶集地农户见了。围着左三圈又三圈。赞赏不已。不少大户人家买了去。春天播种时效率
    影。节省了不少雇短工费用。这个也是近几年来。地原因吧。农忙地时间缩短和劳力地节省。还有大量军队地裁撤。都是造成经商者愈多地原因。
    这是最坏地时代。也是最好地时代。陆秀夫感受着周围世界地变化。也感受着收获地喜悦。同时也觉察自己所遭受到地制约。虽然他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但是隐隐约约之间。觉得姜明地所作所为在有道理地情况下。动摇着儒家治理江山地根基。
    在有地时候。陆秀夫看着开心地姜明。这个年轻人怀着即将初为人父地欣喜。同时也做着一些自己看不懂地事情。就算自己博通古今。也不知道这个年轻人到底心里再想些什么。数次地任由自己和张世杰等人联合皇室打压其地军权和执政权力。按照老百姓地话来说。就是过河拆桥。是要被骂地。而在战时。这样地做法是要亡国地。更何况现在百废待兴地时候。却一等到稍微稳固就将其拉下马来。
    但是这个年轻人好像和自己没有关系一样,只是静静的过着自己的日子,在太湖军工基地已经沉寂数年,从成婚那天起,到现在孩子的哇哇落地,竟然没有过问过朝政诸事,虽然小皇帝也经常征询他的意见,但是出了当初在台湾时的强硬和对待元军的残忍之外,几乎看不到任何事情发生在他身上的迹象。
    眼前的一切繁荣,看似于姜明一点关系也没有,但一切亦因姜明而起,这个年轻人既是播种者,亦是灌溉者,好像知道这一切都会发生一样,无论是什么事情,都神色自若的面对,自从姜明离开大宋政事堂之后,赤红军只是听从政事堂和军事堂的联合决议,或者是一般的防卫长江沿线任务,并没有插手任何朝廷事务,也从未听说姜明有任何左右局势的愿望,因为自己的儿子也是一军之长。
    什么事情肯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