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神奇圣人王阳明-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个阴谋始建立在他父亲王华高中状元,而年少的王守仁,又过早表现出了他的聪明才气的背景之下。
王华高中状元,是成化十八年,也就是公元1482年的事情。中了状元之后,王华派人接父亲王伦、儿子王守仁去京城。于是爷孙二人就上了路,途经镇江金山寺,爷爷王伦牵着小王守仁的手,登山游寺观江景,然后与寺中客人同座,弄几首诗出来,也显得自己比较风雅。
可是吟诗这种活儿,是很累人的,要绞尽脑汁,要搜肠刮肚,要出口成章,最好还能够带点儿哲理性的色彩。几个大人正在痛苦中思考煎熬,十一岁的王守仁突然蹦了过来,曰:不就是弄首破诗吗,这有何难,你看我给你们搞一个:
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
醉倚妙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
诗写得倒还说得过去,但是王守仁如此小的年龄,却如此爱显摆自己,这个毛病要是不矫正过来,那这小东西长大之后,铁定不是什么好玩意儿——单是恃才傲物,目中无人,就不知道会招惹多少仇人。那这孩子的一辈子,就甭想活得开心。
咋整呢,可不能让这孩子在恃才傲物的歪道上走下去,一定要刹住这小东西的歪风邪气。可咋个刹法呢?
于是有一天,王守仁正在街上瞎溜达,前面忽然来了一个算卦先生,笔直地向着他走了过来,说:小朋友,现在,我要给你相面,闭嘴,不许打岔,我下面说出来的话,你要牢牢记在心里,要每时每刻翻出来琢磨,就像牛反刍一样,直到把我的话彻底理解为止,听清楚了没有?听清楚我就开始了:
须拂领,其时入圣境;须至上丹台,其时结圣胎;须至下丹田,其时圣果圆。
说完这几句话,相士再问王守仁:你听清楚了没有?记住了没有?记住了就好,你慢慢琢磨吧,什么时候把这几句话琢磨明白了,你就算全都明白了。
相士说完就走了,撇下王守仁站在大街上,呆呆地一个人发愣:这个算卦的,云山雾罩地说些啥啊?让我慢慢琢磨琢磨……
细一琢磨,好像相士的话并没什么难以理解的,他就是说:小朋友啊,当你的胡子长到领口处的时候,你的学问就进入了圣境。当你的胡子长到两乳的位置之时,你的学问就可以结圣胎了。而当你的胡子长到过肚脐眼,那么你的学问,就到了圣果圆的地步了。
可什么叫入圣境?什么叫结圣胎?什么又叫圣果圆?
入圣境,就是学问登堂入室了。结圣胎,就是你可以建立自己的理论思想体系,向着大师迈进了。圣果圆,就是说你的学问已经能够学以致用,用来指导实践了。
也就是说,大街上突然跑来一个算卦的,告诉王守仁说:你的年龄不到三十岁,学问是无法登堂入室的。不到四十岁,是无法建立起完善的思想理论体系的。不到五十岁,是无法将理论应用到实践的……说这番话的人,不过是个算卦的。他真的懂这些吗?如果他真懂,怎么把自己弄到了走街串巷替人算卦的地步?如果他不懂,又怎么能对王守仁说出这番话来?
为什么要忽悠孙子
实际上,少年王守仁遇到的那个相士,百分百是他的爷爷——王伦高薪聘请来的骗子,跑来忽悠孙子王守仁的。
为什么要忽悠王守仁呢?
这是因为啊,王守仁这孩子太聪明了,而在追求学问的大境界上,聪明的孩子九成九要吃大亏。
为什么呢?
因为啊,学问这个东西啊,是搞出来给普通人用的,所以最终的表现形式超级简单。聪明孩子一看就懂,就不会把学问当回事,如此简单的东西,有什么值得探究的?比如说《论语》开篇第一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聪明孩子和笨孩子看了,是有不同的表现的。
聪明孩子看了这句话,头一个反应是:学而时习之了,还不亦说乎……外边有那么多的美女不让人家看,非让人家看书本,这已经够郁闷的了。可看了书本还不够,还要时习之,这明摆着是有病,岂有一个不亦乐乎的道理?再查查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噢,学而时习之的意思啊,是说掌握了知识并在现实中灵活运用,是很快乐的哦。没错没错,我看了书,又比别人聪明,考上大学,找个好工作,娶了超级大美女,的确是不亦乐乎,有道理,这句话有道理啊……
基本上来说,聪明的孩子想到这一步,就算是齐活儿了。
但是笨孩子却不一样,他也在琢磨:嗯,掌握了知识并在现实中灵活运用,不亦乐乎……可我脑子笨啊,这知识死活就掌握不了,掌握不了就不亦痛苦乎。那这事可咋整呢,咋整呢……咦,为什么聪明的孩子就能够掌握,我就不行呢?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会不会是这套知识只适合聪明孩子的脑壳,压根儿就不适合我呢?要是这样的话,那我能不能……嗯,自己搞一套适合我自己的思想知识体系出来,然后再把它用到生活实践中去,那岂不是不亦乐乎了吗?
但事实上,这世上的绝大多数笨孩子,是没有能力建立起一套独立的思想知识体系的。这种本事只有聪明孩子才会有,可是聪明孩子却已经能够娴熟地运用前人的思想体系,并从中获利,已经不再有创新的冲动。所以人类社会中,只有笨孩子才具有创造思想体系的冲动,但是他们偏偏没有这个能力。而聪明孩子有这个能力,偏偏又没有这个冲动。
而少年王守仁遭遇到的那个相士,所说的那番话,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把这种冲动强塞到王守仁的脑壳中去。
可是好端端的,聪明的王守仁既然已经能够从前人的思想体系中获益,相士为什么还要强行塞给他这种创新的冲动呢?
这是因为啊,所谓从前人的思想体系中获益云云,是一种不存在的情形,最多只是人们的幻觉。
单以王守仁为例,如果他不搞点儿创新,单是将四书五经、宋明大儒的书本背熟,就能够轻松地考取功名。然后做一名憨头憨脑的小官儿,一边忽悠老百姓增加税务,往自己腰包里捞钱,一边和同僚们明争暗斗,打得你死我活。等到了这个阶段,王守仁就会发现,他在官场上没有丝毫优势可言,他会背四书五经,别的官也都会,甚至有可能比他背得更好,在学问修养相差无几的状况下和别人竞争,铁定会活得超级艰难,累不死也得累个半死。
如果你走入官场,见证形形色色的官僚,就会听见他们众口一词,齐声喊累。
为什么会累?
因为他们力不从心,面对着众多的竞争对手,而自己却不占据丝毫的优势,岂有一个不累之理?
要想赢得轻松,你必须要比竞争对手们高出许多。
譬如弈棋,如果你和超一流棋手对阵,铁定是输得惨也累得惨。但如果棋艺高超的是你,那么,输得惨也累得惨的,就是别人了。
要如何做,才能够让自己比别人更具竞争优势?
唯有,创新!
所谓入圣境、结圣胎、圣果圆云云,说的都是创新。别人的理论你背得再熟透,也是别人的,只有自己的思考,才是圣哲之路的开始。
所谓圣贤,就是能够自我思考,建立起自己的思想理论体系并于实践中运用成功的这样一种人。
可以确信,以上分析,也正是王氏家族集六世人智慧之大成者,这家人从王纲开始,继而是王彦达、王与准、王杰、王伦,再到王华,都是吃孔子的旧馒头混日子,一连六世也没个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出来。但到了王守仁这一辈了,这种吃孔子旧馒头的现状,也应该结束了。
王守仁所肩负的家族历史使命,就是创新,创造出唯独属于王守仁自己的思想理论体系。
但如果爷爷王伦把这话说给王守仁听,那是不会取得预期教育效果的。以王守仁之聪明,他会反问爷爷:咦,为啥你当爷爷的不创新,非让我这个孙子来创新?为啥你天天拄着拐杖混日子,我就得绞尽脑汁冥思苦想?我凭啥就要这样倒霉?还有还有……我爹都已经是状元了,难道我这个状元儿子,就不能舒舒服服地玩上一辈子,让我的儿子、我的孙子再来创新岂不是更好?
好逸恶劳,是人之天性。如果把话说透,激发起小王守仁的逆反心理,那王氏家族的传承,到了这一辈,就算是到头了。
所以话要说,但方式一定要巧妙。
一定要达到一个理想的效果,让王守仁自觉自愿、自动自发地去努力创新,去探索思想的神秘境界。而要达到这个效果,爷爷劝,当爹的哄,都比不了大街上找个骗子术士,上前忽悠他几句更来得容易。
所以我们可以断定,王守仁在大街上遇到的相士,百分百是拿了他爷爷的钱,跑来忽悠他这个孙子的。
何为第一等事
相士对王守仁的忽悠,可以说是立竿见影。
史书上记载说,王守仁经过长时期的思考,终于弄明白了相士对他说的是什么意思,于是他若有所思地说:
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科举高考,弄到个名次,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必须要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大明帝国时代,中国的政治生态仍然处于原始粗放时期,这时候的核心竞争力必然是哲学思想上的突破,而这个突破也是有其内在规律的,不是瞎突乱破的,突得不对,破得错误,那这个人的这辈子就算是交待了。
于是,王守仁就开始寻找突破的途径。
可是人生之路,举步维艰,这边王守仁刚刚要琢磨突破做圣贤,母亲却突然因病去世了,可怜这时候的王守仁哭得天昏地暗,可是他亲爹王华却乐坏了,王华心花怒放,那是因为古来官场有三桩好事:升官发财死老婆。升官是美事,发财也是美事,至于死老婆也被列入美事之中,那是因为当官的手中握有权力,按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事业有成,这样的男人现在又被称为钻石王老五,有着大批的美少女狂追,都想拿下。
老状元王华,就是这样被一位年轻的女生拿下了,这个女生在史书上也有称呼,叫小夫人。史书上记载说:
父有所宠小夫人,待先生不以礼。
注意这句话,这句话是两个半句话拼起来的。前半句说王华宠爱小夫人,因为小夫人年少貌美啊,小夫人让他往东,王华决不往西,小夫人让他打狗,王华决不撵鸡。而后面那半句……待先生不以礼。不以礼的意思就是说:不拿这小东西当儿子,看着就烦,听着就上火,恨不能一棍子打死这个半大不小的破孩子。
而且这句话还缺少了主语,所以这句话就有嚼头了。有可能是小夫人待王守仁不以礼,也可能是父亲王华奉小夫人之命,待先生不以礼,但最大的可能,是父亲王华和小夫人合伙儿联手,一块儿对王守仁不以礼。
小王守仁发现他麻烦了,现在他不只是圣贤做不成了,连做个正常的人都有了难度。说不定哪一天,父亲在后娘的家庭暴力之下,突然发作起来,对小王守仁拳脚齐上,木棍加身,把他打出门去。一旦流落街头,那他就是一个标准的小乞丐了,听说过哪个乞丐成了圣贤吗?
所以王守仁现在的人生课题,不是做什么圣贤,而是先保住自己不被父亲踢出门外。可是脚长在父亲的身上,他说踢就踢,你又有什么办法?再者说父亲天天和小夫人腻在一起,闺房之乐,王守仁插不进去……可插不进去也得插,因为这涉及王仁守的未来。
于是王守仁就出了门,到街上一转,看到有个人在兜售猫头鹰。十三岁的王守仁眼珠一转,计上心来。他当即花钱买下了这只猫头鹰。
不靠谱的少年
买下那只猫头鹰之后,王守仁回家,潜伏在小夫人的门外,趁小夫人出房间的时候,他飞也似的溜进去,把猫头鹰塞到小夫人的被窝里。然后他回到厨房,担水劈柴,刷锅做饭——没娘的孩子就这么可怜,要干所有的家务,这就是王守仁当时的艰难处境了。
小夫人回房了,一掀被子,就听“咕咕”两声,那只猫头鹰从被窝里钻出来,用两只巨大的怪眼看着她。当时小夫人吓得“哇”的一声惨叫,王守仁听到叫声,立即装出一副没事人的样子,飞也似的跑来:怎么了怎么了……哇,后娘啊,可不得了了,猫头鹰乃恶声之鸟,入宅不祥啊。而且咱们家深宅大院,迷路重重,也不是猫头鹰想进来就进来的地方,可见此事大为不祥。
小夫人吓坏了:那怎么办?
王守仁语气坚定地说:这事,得找个巫师来问问,看看这只猫头鹰,为什么会出现在咱家。
于是他出门找了个巫师来,巫师来到之后,先在地面升起几堆火,然后赤了脚,披散着头发,摇动着两个稀里哗啦的铃铛,围绕着火堆蹦来跳去。跳着跳着,突然之间巫师身体猛一哆嗦,两眼发直,发出女人的声音来:嘻嘻,嘎嘎嘎,小女子乃状元公王华的元配,王守仁的生母郑氏是也,你这个小狐狸精,抢走我老公倒也罢了,居然还虐待我的儿子,不让他读书,反倒虐待他,让他天天劈柴生火,做饭打工,你这个狠毒的女人,不要以为你做的事儿我不知道,我化身为猫头鹰,已经全都看到了。你等着,过不久我就会回来,取你性命……
话说那小夫人,没读过书又没见识,满脑子的封建迷信思想,听了巫师的话,吓得跪在地上连连求饶,并承诺以后保证不让王守仁劈柴烧水,让这孩子继续读书……就见巫师的身体猛一哆嗦,一屁股坐在地上,满脸茫然地看着四周:呃,刚才发生了什么事?我怎么突然晕过去了……装得甭提多像了。
小夫人急忙让王守仁打发这个装神弄鬼的巫师离开,送巫师出了门,王守仁从腰包里取出银子来:嗯,表演得不错,我后妈是真的信了你,以后她铁定是不敢再欺负我了,这是给你的酬劳……
王守仁才刚刚十三岁的年纪,却有如此诡诈的心智。现在明白为什么他爷爷也花钱雇术士,忽悠这孩子做圣贤了吧?
这过人的脑子,若非做圣贤,铁定是个大祸害。
但是王守仁自打他一迈步,就明摆着偏离了圣贤的正途。要知道,年轻人所拥有的唯一优势,是体力。这就是说,即便是王守仁,也会和普通孩子一样,陷入到暴力主义的信徒之中,一心琢磨着找几个人来砍砍。所以王守仁在他十五岁那一年,就跑到了边关塞外,把正幸福地生活在大草原上的老额吉老巴彦追得满地跑,不明白打哪儿钻出来这么个小疯子。追杀了老额吉整整一个月,却始终追不上,王守仁这才死了心,怏怏地回到关内。
回来之后,他就做了一个梦,梦到自己去了伏波将军马援的庙中拜谒,并赋诗曰:
卷甲归来马伏波,早年兵法鬓毛皤。
云埋铜柱雷轰折,六字题文尚不磨。
实事求是地讲,这首诗充满了年轻人大无畏的无知精神,单从他崇拜的伏波将军马援身上,就能够看得出王守仁的路子明显不对头。
那么这个马援,又是何许人也?
纸上谈兵有后人
话说早在战国时期,赵国有名大将,叫赵奢,因为屡立战功,被国君封为马服君。赵奢的后人,后来通通改姓为马。赵这个姓不也是蛮好吗,为什么要改为姓马呢?
这是因为啊,赵家最出名的人物,不是赵奢,而是赵奢的儿子赵括。赵括此人在中国历史上享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鼎鼎大名的成语“纸上谈兵”,描述的就是这个倒霉蛋的生平事迹。
史载,因为父亲赵奢是名将,赵括自幼就通读兵法,单说起兵法理论,连父亲赵奢都不是对手。无数次被儿子辩论得哑口无言,赵奢急了,说出来一句话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