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话水浒之武大郎传奇-第26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走水路,逆流而上,与辽国两面夹击,攻打高丽。
各大精锐大营,一半跟随晁盖攻打高丽,另外一半会在铁血堂主将、豹子头林冲的率领下,驻扎燕云本土。
而武大,则在浪里白条张顺的护送下,率领武府家将护院、十三鹰、飞虎旅以及铁鹞子人马,乘坐数艘燕云水师巨船,脱离大部队,用最快的速度,赶回燕云本土,赶往西京道,亲自坐镇西京道。
武大很是期望,武大就是想要看看,这个天下,到底还有什么力量,能够摧毁万众一心的燕云!
除此之外,武大还让人把大宋禁军大统领东郭太寻喊了过来,俩人密谋了许久之后,武大给了东郭太寻一封书信,东郭太寻这才满脸复杂的离开了。
尔后,武大马不停蹄,用最快的速度,赶往燕云。
这个天下,必将因为武大的归来,变得愈发风起云涌!
第640章 燕云有喜!
在武大全力赶回燕云的同时,最近燕云发生了一件大喜事。
虽说如今西京道一片混乱,致使燕云有些愁云惨淡,但这影响不到燕云的中心城市燕京,更绝对影响不到北燕王府。
去年的这个时候,圆圆怀有了身孕,但武大并不知道,其实金莲同样也是如此。
怀胎十月,一个多月以前,圆圆为武大诞下了一个女儿;
紧接着,最近燕云公认的正牌王妃金莲,再次为武大诞下了一个……儿子!
大喜,此乃燕云大喜!
以武大如今的身份与家业,忠于燕云的兄弟们,最为忧心的就是武大的子嗣传承问题。
毕竟,武大如今的身份太高,家业太大,而武大又只有武松一个亲生弟弟,终究是有些难以为继。
而此时,金莲与圆圆相继为武大开枝散叶,燕云上下自然是十分欣慰。
尤其是金莲再次为武大诞下一个男婴,这就是燕云的二世子殿下啊,以后武大的嫡长子武哲登临北燕王之位,二世子完全就可以像如今的武松一样,为武哲排忧解难,担任下一任镇中大都督,相得益彰。
其实圆圆有些无奈,她一心想为武大生下一个男孩,毕竟在当下这个年月,女子的身份是完全不能与男子相提并论的,尤其是在北燕王府,这一点更是被突显的淋漓尽致。
武大的孩子太少,有武大这样一个牛掰的爹在,以后武大的儿子们势必都会有一番大作为,最起码也能混个世子之名,但女孩子就有些悲剧了,早晚都是要嫁人的,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终究不如男孩受重视。
再者说了,圆圆的身份一直不被燕云认可,只是出于尊敬武大这位北燕王,兄弟们才在表面上对圆圆很是恭敬罢了,毕竟圆圆不是汉人,是辽国人,圆圆本来是想为武大生下一个男孩,那时候或许会缓解很多她的身份问题,这一点如同皇宫的妃嫔是一样的,母凭子贵嘛。
可惜老天爷不开眼,已经诞下武哲的金莲,再次生下一个男婴,而圆圆却生下了一个女儿,所以圆圆有些伤怀。
还好金莲比较大度,一直在开解圆圆,毕竟圆圆还年轻,急什么?以后总会有男孩的,何况,即使是女孩又怎么了?只要有武大一天在,武大的女儿就是燕云的郡主殿下!
这一层身份,摆在任何一个地方,都无比的吃香。
武大甚至可以直接招个倒插门女婿,想必也会有无数所谓的青年才俊,趋之若鹜。
好一番劝解,圆圆才总算笑了起来。
何况,无论是女孩还是男孩,圆圆身为人母,都是从她身上掉出来的一块肉,自然是越看越欢喜了。
而燕云的喜事,远远还没有结束。
或许是老天爷终于开眼了,一直跟随武大,一路生死相随的兄弟们,也终于开始开枝散叶了。
其实此次武大出征之前,兄弟们的家眷,就有许多都已经怀有身孕了,但兄弟们为了跟随武大讨伐倭国,依旧是狠着心跟随武大走掉了。
在圆圆与金莲之前,张良的媳妇方金芝,吴刚的媳妇胡小月,分别诞下了一名男婴,只不过这件事只在小圈子里流传,并不像北燕王妃金莲与圆圆那样,瞬间就传遍了整个燕云。
除此之外,临近年关的时候,武松的媳妇,一丈青扈三娘,为武松诞下了龙凤胎,龙凤呈祥,大喜!
紧随其后的,是西门庆这个王八蛋。
这孙子留守燕云,负责整个燕云的所有大小事务,虽然累的跟狗一样了,但最起码他还能跟媳妇经常见面不是?经过他的不停耕耘,媳妇秀红,再次为他诞下了一名女婴。
到此为止,西门庆也算是儿女双全了,乐的嘴巴都咧到后脑勺去了,一向古井无波的西门庆,也总算是喜笑开颜了。
最后,核心圈子里最为奔波忙碌的蛛网负责人,菜园子张青与母夜叉孙二娘夫妇,终于有喜,有了一个男孩,也总算是老天爷对得起这对为燕云殚精竭力的夫妇了。
小两口真的很累,甚至比西门庆还累,尤其是在西京道一片混乱,整个天下风起云涌的此时,俩人麾下的蛛网,负责收集一切情报,孙二娘怀有身孕都没能闲下来,一直在处理事务。
真所谓“巾帼不让须眉”,可歌可泣。
……
时令过的飞快,年关过后,时间已经来到了公元1127年。
武大穿越而来的时候,是公元1119年。
换言之,武大已经在大宋这个年月,奋斗了八个年头。
八年,说长不长,说短也当真是不短。
这一路走来,殊为不易,能够闯下如今的名头,且自立为王,更是不容易,且行且珍惜。
这个年关,北燕王府略微显得有些冷清。
武大不在,西京道风起云涌,武松身为武大的亲生弟弟,都没能回北燕王府一起过年。
他毕竟是镇中大都督,如今燕云内部空虚,需要他随时做出调度。
而张平带着武哲赶往了西京道,也不在王府,张良与吴刚跟着武大去了倭国,同样不在。
如此一来,北燕王府就只剩下金莲、圆圆,以及西门庆夫妇,再有就是张青与孙二娘夫妇了。
好在各自彼此都有了孩子,聊些关于孩子的家长里短,还是比较温馨的。
孩子,永远都是父母的心头肉嘛。
可惜的,众人只来得及吃了一个年夜饭,便各自散去,各自去忙各自的了。
原因很简单,趁着年关,大宋军方突然挥军逼近西京道,与此同时,西北吐番军士也有异动。
收到情报之后,西门庆立刻召集他手下的谋士,商议对策,将一条又一条对策,以及军事调动命令,通过黑鸦,用最快的速度发了下去。
而张青则迅速调度蛛网,尽可能的,最大限度的掌握一切情况。
大宋边军异动本就不是小事,与吐番同时有异动,这绝对是惊天的大事!
西门庆有理由相信,或许大宋与吐番已经达成了某种默契甚至是协议,联手……吞并燕云刚刚接手的西京道!
第641章 大战,一触即发!
公元1127年前后,是既北燕王武植自立为王以来,最为不平凡的一年。
1126年,北燕王武植亲率燕云十万精锐,在寒冬腊月,强行穿越倭国与中原大陆之间的天堑,挥师东进,越过冰面,远征倭国,翻手之间,破倭国京师平安京,亲手诛杀倭国天皇,将整个倭国搅了个天翻地覆,鸡犬不宁,最后更是用大量的震天雷强行引爆了倭国境内200余座火山,机缘巧合之下,致使倭国疆土发生地壳变动,将倭国版图彻底从这个世界上抹除。
与此同时,在燕云的帮助之下,刚刚灭掉历史上灭辽灭宋的金国的辽国,在百废待兴之下,同样挥师东进,讨伐高丽,高丽奋起反击,在高丽大将金羽坤的率领之下,高丽与辽国展开了最为惨烈的对抗,高丽战场陷入僵局。
而公元1127年,年关刚过,大宋边军与吐番同时发生异动,迅速逼近燕云刚刚接手的西京道,情势告急。
南方的大理,西北的回鹘与黑汗,暂时保持了沉默,但这并意味着他们就会永久保持沉默。
或许,他们只是在静静的等待,等待一个最好的契机,发动自己的攻势。
整个中原大陆,风云变幻,随时都有可能爆发新的全面战争。
尤其对于燕云而言,无论是高丽战场还是西京道,都与燕云息息相关,形势变得愈发危急。
而全面战争之所以迟迟没有爆发,说穿了,无非是各国势力都在翘楚以待,他们想要知道燕云讨伐倭国的最新战况,换言之,他们想要知道一向以化腐朽为神奇,而名扬天下的北燕王武植,是否被倭国牵制住了,暂时无法分身顾暇中原大陆的变故。
亦或者说,他们隐隐有些忌惮,他们害怕万一武大自倭国得胜归来,看到燕云大变,是否会勃然大怒,携大胜之势,掀起最为惨烈的报复战争。
一个人的影响力与震慑力,能够直接或者间接的干扰到整个天下的风云变幻,武大理应感到自傲。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武大迟迟未归,各国势力终于忍不住了,逐渐开始变得蠢蠢欲动。
二月份初,春风拂面,万物复苏。
但对于西京道战场而言,却没有一丝生机勃勃,场面反而已经变得极其火爆,燕云与大宋以及吐番,已经开始发生零星交火,彼此之间已经开始不停的试探。
尤其是彼此之间的探子,已经展开了最为惨烈的厮杀与暗斗,一个又一个人倒下,一个又一个人冲上前,或隐藏在暗处,随时准备发出致命一击。
在这些零星交锋当中,燕云占据了绝对的优势!
燕云在西京道的驻军其实并不多,相较于大宋边军与吐番的军士而言,就显得更加不值一提,但是燕云的态度非常之强硬!
蛛网与黑鸦联手,展开了拉网式搜捕,对西京道边境的大宋与吐番,亦或者说是其他各国的探子,不停的来回梳理,发现一个杀一个热,决不留情,也没有留下任何一个活口,因为燕云不需要从这些探子口中获得什么情报。
燕云节度使、经略使西门庆下达的军令非常强硬,燕云镇西大都督方腊,与镇南大都督童英,执行的更加强硬,就一句话,
“不服来战!”
有许多人都搞不懂,北燕王武植这位燕云的当家人并不在燕云境内,如今的燕云军力严重不足,甚至已经可以说是非常之空虚,燕云的底气到底是什么?凭什么敢如此大言不惭?
不服来战?难道你燕云敢同时对大宋与吐番开战?这简直无稽之谈!
莫说是北燕王武植不在,哪怕就是他在燕云,恐怕也要仔细掂量掂量如此施为的代价吧?
但是无论外人如何猜测,燕云的态度就是如此之强硬,而且始终没有要改变的意思。
其实用西门庆的话说,道理很简单,是我的就是我的,谁都不能抢,有些东西,我可以给你,给你你就拿着,但我不给你的,你就不能来抢,如若不然,你伸出哪支爪子来,我就剁掉你哪支爪子,就这么简单。
而对于其他燕云各位大都督而言,甚至对于大多数的燕云主将而言,道理就更简单不过了。
兄弟们本就是出身一直被朝廷所看不起的草莽,全部都是江湖人,如今好不容易扬名立万,身居高位了,你丫的居然想来占我们便宜?找抽呢?
江湖人,从来都不缺少血性,打不打的过是一回事,敢不敢打是另外一回事,不服来战!
是的,就这一句话,不服来战!
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这就是燕云众将士的精气神所在。
很嚣张?很跋扈?那你如果看我不顺眼,你来打我呀,废什么话!能动手就尽量别吵吵!
对于燕云的兄弟们来说,最为重要的还有一件事,那就武府家将大头领张平,一直带着燕云世子殿下武哲,待在军营里,待在西京道最前线军营!
这对兄弟们的士气提升,绝对不是用语言可以来形容的。
有文采的夸赞武哲,曰:虎父无犬子!
无论武哲到底是主动来的,还是被动的被张平带来前线的,摆在眼前的事实就是,武哲的确在最前线。
这,就够了。
燕云士气如虹,摆出了一副死战不休的态度,让大宋与吐番深感棘手的同时,也终于不愿意再继续拖延,也不再故意装作不认识,大军拔营,渐渐汇聚到一起,从同一个方向,浩浩荡荡的杀向了燕云西京道。
而燕云并没有擅自出战,而是主动召回了大部分散落在各处的蛛网与黑鸦密探。
有底气死战是一回事,但无味的送死是另外一回事。
面对大宋与吐番联军,黑鸦与蛛网的兄弟们势单力薄,能做的事情已经很少,不如直接退回来,混入大军当中,充当战斗力。
事实上整个西京道燕云大军,都没有擅自出城相战。
燕云如今虽然人数处于劣势,但他们占据着地利,所以他们选择了据城而战。
如此一来,大宋与吐番联军,畅通无阻的逼近了西京道边境城池。
大战,一触即发!
第642章 无所畏惧!
大宋与吐番的联手,虽然声势浩大,但其实并没有让燕云猝不及防。
从燕云掌握的情报来看,一开始,燕云就几乎可以断定,这次针对西京道的行动,大宋与吐番的一起的,都是一丘之貉。
不过无论如何,此时大宋与吐番联合在一起,的确称得上是声势浩大,气势汹汹。
大宋派了八万大军,吐番有五万大军,十三万大军,直逼西京道防线。
而在西京道,燕云有多少人马呢?很少,简直是少的可怜。
镇西大都督方腊,除了要守卫西京道之外,他本来就需要负责燕云十六州西部,此次他奉命驻守西京道,一共只带了三万人马,剩下的两万人马依旧驻守在燕云十六州;
至于镇南大都督童英,他能够动用的人马就更为稀缺了,虽然他麾下有十万西北边军,但莫要忘了,他镇守的是整个燕云南境。
燕云南境太长了,与西境不是同一个概念,他只派了两万人马赶往西京道,而且他本人根本就没来西京道。
原因很简单,燕云非常担心,大宋攻击西京道是个幌子,万一童英擅自离开南境,赶往西京道,大宋与吐番攻打西京道的同时,趁势攻打燕云南境,那才真的是大事件。
简而言之,如今的西京道,燕云只有可怜的五万人马,而他们所需要面对的,却是大宋与吐番十三万人马!
量变,是可以引起质变的。
让燕云以一千人马对抗大宋两千人马,燕云真的无所畏惧,冲上去直接开杀就是了,燕云本就骁勇善战,从来都不畏惧以一敌二。
但是,让燕云以五万人马,面对十三万敌军,这就有些强人所难了。
在真正的大规模战场之上,个人战斗力虽然不能说是没有任何意义,但除非是真正的顶尖高手,否则能够影响的战局还真的不是非常大。
人力有时穷,混战一起,有时候连死都不知道是怎么死的,根本就不知道是谁杀了自己,也看不到是从哪儿来的攻击,如何展开对抗?
镇西大都督、摩尼教圣公方腊,紧急召集了其麾下诸多大将,商议了许久之后,依旧感觉有些无力回天,最终只能拿出了一个态度:
死战!
为属于燕云的荣誉而战!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