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凤鸣宫阙-第24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说起这些事儿,气氛少不得有些压抑沉重起来。最后陶芯兰塞了一颗葡萄给陶君兰,摆摆手道:“好了不说这些费心的事儿了。如今你只管好好养病。反正外头的事儿,有他们男人操心。咱们女人只管在内宅等着就是了。”
  “正好你过来了。我想着,你便是替我操持起我原本打算开设的粥棚和药棚。”陶君兰想起李邺说的流民已经在城外了,便是忙提起了这事儿。这事儿叫给姜玉莲一人去办,她也不放心,原还想着如今也是着实没法子了。却没想到陶芯兰正好过来了。
  陶芯兰苦着脸叹气:“你都成这样了,还操心这些。”从小父亲就说陶君兰思虑周全却是心思有些过重了,是个操心的命,如今看来却是果然如此。
  却是叫人心疼得不行。也不知道什么时候陶君兰才能享享福,做些清闲的日子?
  这头姐妹两个正说着话,那头姜玉莲却是过来了。
  姜玉莲是来拿钥匙和对牌的。不过进屋后却是关切的问起了陶君兰的身子:“陶侧妃的身子可好些了?昨儿听说你病了,却是着实有些晚了,也不敢过来打扰。今儿想着你要养病,却也是不敢过来,还请陶侧妃别怪我才是。”
  姜玉莲说得情真意切,不过却都没到眼底,看着就让人觉得有些作假的意思。
  陶君兰淡淡一笑:“多谢你想着我了。如今我这么一倒下,却是要辛苦你管家了。如今正值多事之秋,你多上些心。”她心里很清楚,若是她上午就叫人将钥匙和对牌送了过去,姜玉莲也不知到底什么时候才会过来探望她呢。
  当然,她也没指望姜玉莲真心盼着她快些好起来。事实上,姜玉莲不在心里诅咒她早死已经是不错了。
  姜玉莲看了一眼陶芯兰,笑容更深几分,看着越发诚恳:“陶侧妃你放心,我必是不会马虎的。你只管安心养病。”
  顿了顿,忽又言了一句:“这点轻重我却也是知道的。”
  陶君兰听了这话,倒是真正的放了心。点点头:“你知道便是好。”姜玉莲这话的意思,是说她知道如今李邺处在什么地位,端王府又是个什么情形,她不会在这个时候折腾的。
  送走了姜玉莲,陶芯兰便是悻悻道;“我就说她不是什么好东西,如今瞧着果是如此。你看看她那嘴脸,倒是和在太后跟前全不一样了。真真是个会做戏的。”
  陶君兰瞪了陶芯兰一眼:“都嫁人了,还不知道稳重些?这般嘴碎做甚?她怎么着那都是她的事儿,与你有什么关系?”
  陶芯兰委屈的瘪嘴,却也是知道陶君兰这是为了她好,倒也是心服口服;不过,陶芯兰虽然看着还有些孩子气不大稳重。可是办起事来也是不差。到底是跟在太后身边那么长时间,办起事情来不仅妥帖也周全。
  粥棚和药棚的事儿在她的操持下,倒是办得有声有色。
  因怕有人故意一天领好几回,所以她便是将粥棚子设在了朝廷的粥棚不远处,刚好这头领了稀粥,那头就再来领一个粗粮窝头。
  要知道,朝廷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却是每日都让人发放牌子——这样一来,每日凭着牌子领粥。一个牌子一碗粥,没有牌子就不给粥。
  这也是为了防止城里那些游手好闲的人或是穷苦的人家为了节约粮食冒充灾民。毕竟,开设粥棚是为了让这些灾民活下去,而不是为了养闲人。
  其实那些稀粥也只是能吊着人的命罢了,要说真能填饱肚子,那自是不可能的。
  所以,陶君兰开设的这个粥棚虽然不熬粥,只发些粗粮窝窝,却是好评如潮。甚至有那些知道感恩的人,遥遥对着端亲王府的方向一拜,口中不住感谢。
  如此一来,端亲王李邺的名声却是一下子传了开来。一时之间城中内外都是连声称颂。可谓声名鹊起。
  太子因已经搬入宫中,所以这一次却是不好再开设粥棚或是发放米粮。自然也就挣不到这份名声了。
  太子的阴郁,在皇后与他说了几句悄悄话之后便是消散开了一些。只是还有些犹豫:“母后,这法子能有用?城外那般乱,儿臣——”
  “又舍才有得。”皇后盯着太子犹豫的神情,声音都是陡然严厉起来:“你难道真的想再被你父皇训斥,再听人说起你不如李邺?!”
  太子微微颤了一颤,神色重新阴鸷了起来,几乎是咬牙切齿的,太子从牙缝里挤出了这么一句话来:“母后说得!我明日就去!”
  皇后的神色这才缓和下来,轻轻拍了拍太子的肩膀,替他整理了一下衣裳和头冠,柔声道:“母后如何会害你?只是局势如此,你才不得不做出些样子来。你要争气些,如今你已是太子了。更不能输给李邺才是。记住,他表现得仁善,你就要比他更仁善,这般才能得到称赞。”
  太子点点头,神色却是依旧阴鸷,牙齿也紧紧咬着。
  皇后又道:“还有,袁氏虽说以后再不能有子嗣了,你也要象征性的多去她那儿走走。好体现出你对她的关爱和尊重来。至少,不能叫你父皇再为了这事儿觉得你心肠狠毒。太子妃那头我也告诫她了,你也要记住了。”
  太子想起袁琼华的那个孩子,以及袁琼华当时哭喊欲绝的架势,心里有些个心虚,却是只能点点头应下:“我知道了。”顿了顿又埋怨太子妃;“太子妃也真是,若不是她,我又怎么会如此?”
  “好了好了,我也说过她了。”皇后安抚了一下太子,这才叫太子出去了。末了却是面色陡然阴沉了下来,心道:陶氏果然是好手段。;
  第一卷 第431章 动手

  翌日下了朝,李邺瞧着太子换了常服一副准备出宫的架势,便是笑着上前问了一句。
  太子也是笑得格外和气亲热:“是准备出宫一趟,城外百姓流离失所,我既是太子,总不能什么都不了解。所以打算亲自去看看。”
  李邺一笑,言道;“那我陪着大哥一同去罢。”
  庄王拉着武王也凑上来问了一句,得知了之后,庄王便道也要同去。只有武王嗤笑一声;“城外如今乱着呢,又脏又臭的,咱们是什么样的身份?去那样的地方,也不嫌自降身份。有那闲工夫,不如去做点别的。“顿了顿,武王意味深长的一笑:“苏杭那边新来了一位花魁,听说跳舞跳得极好,不如咱们去瞧瞧?”
  太子看了武王一眼,笑着责了一句:“你自己去罢。不过这样的事儿,且别叫父皇知晓。眼下年景不好,若再叫父皇知道你去这些地方,必不痛快。”
  那副架势,倒是活脱脱的就是个好大哥了。
  李邺含笑在旁边看着,也不言语。
  庄王瞪了武王一眼,斥道:“成日里想的都是些什么?竟是半点不知民间疾苦!不许去,跟我们一起出城!”这样赚名声讨父皇开心的好机会,怎么能错过?
  一时几人一起乘车准备出门。待到出了城门,又行了一两里地,便是可见朝廷搭建的安置灾民的棚子。靠着城门口的地方,就是各色的粥棚。除却朝廷的,其他粥棚也都各自挑了自家的帘子。一则为了区分,二则也是叫人知晓是谁家在做善事。
  毕竟说实话,做这样的事儿,谁不图个名声?
  因此时快要临近晌午了,所以即便是太阳十分大,还是已经有不少人开始在粥棚跟前排队领粥了。
  不过,端亲王府的棚子跟前却是没有一个人。倒是有一帮子人在忙活——如今一个一人高的大木桶里已经全是粗粮窝窝了,那头还在不停的做。做好了就上笼屉蒸。忙了个不亦乐乎。
  既然是视察民情,那少不得几人以太子为首挨个儿粥棚看了过去。其中以朝廷的粥棚人最少——没办法,朝廷的粥是最稀的。所以这会子排队人最多的,定是那粥熬得粘稠一些的,真材实料多些的棚子。
  其中又以衡国公府居首。
  几人过去看了看,太子便是笑着赞了一句:“衡国公府到底是仁义之家,做得不错。”
  李邺也是一笑,温声道:“正是如此。这些施粥之事,本就不是一日两日的事儿;。这么长久下来,银子却是好比流水一般往外淌。若不是真正的仁义之家,如何能做到这般?”
  太子见李邺这般,只当他服软,便是越发的笑得灿烂起来:“衡国公府是世家,又一向以德善为本,自是不会看重银子。舍不得拿出来。”
  庄王跟着一笑,看了一眼李邺:“的确是如此,其他的到底是比不上衡国公府这般历久弥新的世家大族。底蕴就是不足。”
  若是往深里想,却是有些说就衡国公府财大气粗了。不过显然太子并未想到这些,只是笑得亲热和善。末了,太子点了点端亲王府的棚子,笑道:“不过端亲王却是也不差。这个窝窝比起粥来,倒是更抵得住饥饿。”
  李邺淡淡一笑:“米却是比这些粗粮贵了好倍。我那些粗粮大多都是自家庄子上产的,也是没费多少银子。到底比不上衡国公府。”
  其实若太子几人知道外头的行情,便是该知道,如今米价虽贵,粗粮也不见得便宜得到哪里去。而且,米是熬粥,一碗粥算下来可能也就一文钱不到。可那窝窝却是实打实的,不能掺水,算下来一个也要些银子。
  况且,端亲王府还有个药棚子。
  不过因为药棚子在最边上,所以最后太子才瞧见。看了药棚子里头那几桶黑漆漆的药汁,太子转头对李邺笑道:“施药?有人来喝吗?那里头都是些什么东西?”
  “都是最简单的凉茶一类。帮着降暑气。”李邺并不仔细解释,只是敷衍过去。道:“这也是因了天热的缘故。这些流民一路行来病了不少,如今开设个药棚子,也能派上些用场。”
  太子定定的看了李邺良久,又问:“却是不知这个主意是谁想出来的?”
  明眼人都看出来了,太子此时虽然还笑着,可是笑容显然不如之前春风得意。眼底的情绪更是有点儿泛着冷意。
  李邺浅笑,神色却是越发柔和了几分:“还是陶氏想到的。府里这些都不是我操持的。毕竟我天天在衙门,哪里有这样的闲工夫?也亏得她,我倒是能当个甩手掌柜。不管是府里还是别的,她都打理得十分妥当。就是庄子,出息也比往年多了些。”
  李邺这般不遗余力的夸赞陶君兰,登时让其他人都都觉得有些酸倒了牙。庄王和武王都讶然的看了李邺一眼——平日里,这位谪仙似的二哥,可是从不曾有过这般行为的。如今这是怎么了?
  只有太子心里颇有些不是滋味:他觉得李邺这分明就是在炫耀。而且,以往他觉得太子妃是个能干的,如今和陶氏一对比,却是有些比不上了。
  太子心里更是有些埋怨的意思:为什么陶氏都能想到,太子妃却是想不到?
  更甚至,一想到太子妃还给自己惹了麻烦,成日在后宅里折腾那些事儿,心里便是不由得倒了胃口越发的厌烦起来。
  说起来,陶氏还是皇后赐给李邺的。太子有些嫉妒的想:若是当时陶氏是给了自己又该是什么样儿?那今日被夸赞的就是他了,赚了好名声的也是他了,甚至他说不得也早就有了儿子了。
  太子却是从未想过,即便是陶君兰跟了他,却也是没机会做这些事情的;。他身边的侧妃,大约也就只能老老实实的做个侧妃,每日养养花看看书练练字什么的也就打发了时间。太子妃怎么会让一个侧妃这般出风头?
  这一趟视察民情,太子却是满腹的不痛快。回宫之后,面对迎上来的太子妃,太子着实压不住心里的情绪,重重的“哼”了一声,一甩袖子便是直接往书房去了。
  太子妃站在原地,原本得体端庄的笑容慢慢的就僵在了脸上。最后变成冷冷的凌厉得让人不敢多看一眼。
  “去问问今儿随太子出门的内侍,太子今儿去了什么地方,又做了些什么?一点不漏的给我报上来。”太子妃冷冷的侧头吩咐自己的宫女。
  宫女领命而去,不多时回来便是将前因后果都说了。
  太子妃沉吟片刻,冷冷一笑嗤道:“在外头受了气,却是只知在屋里撒。”真没用。
  只是最后那三个字到底没说出口。不然若是叫人听去了,怕是要惹不少麻烦。首先皇后那儿就不好交代。
  又过了一阵,太子妃便是起身往外走,道;“去母后那边一趟罢。”这事儿,少不得也是要和皇后说一说的。
  待到见了皇后,将事情一说。太子妃也没表露自己的委屈,倒是皇后拍了拍她的手背:“你受委屈了。他心里不好受,在外头不能发火,在家里少不得就要发泄一二。你多担待些。”
  太子妃淡淡一笑:“母后放心,我明白的。只是如今看来,那陶氏却是个麻烦——”
  提起陶君兰,皇后面上顿时一冷,半晌叹了一口气:“是我小看她了。原以为不过是个以色事人有些邀宠本事的,却没想到竟是这般有本事。”
  “的确是个有本事的。端亲王不仅宠她,更是十分依仗的意思。倒是比刘氏那个端亲王妃瞧着更像是王妃了。”太子妃皱眉言道,语气仍是有些淡:“再这么下去,迟早有一日她就要成了端亲王正妃了。”
  皇后垂下眼皮,冷冷一笑:“哪里容得了她走到那一步。”
  太子妃一听这话,便是明白了皇后的意思。微微挑眉之后,便是一笑。只要皇后有了这个意思,那么这个威胁便不再是威胁。
  “端亲王那般疼爱陶氏,若陶氏有个什么,端亲王不知又该如何了。”太子妃浅笑言道:“就是沛阳侯府那头,没了这个联系,也不知道又会如何。”
  太子妃不提沛阳侯府还好,一提起沛阳侯府便是让皇后越发的火气大了起来。末了,皇后微微沉吟一阵,却是抬头看住了太子妃;“你可有什么妥善的法子?神不知鬼不觉的?”
  而此时,陶君兰却是丝毫不知自己在皇后和太子妃眼里竟是这般的讨人嫌,她如今已经退了烧,倒是能下床走动了,这会子李邺刚回来没多大一会儿,正和她说起今儿在城外看到的那些情形。
  “你是没瞧见,那些灾民无一不是感恩戴德。这一次纵没有什么好名声或是夸赞,也是十分值得了。”李邺柔声向陶君兰描述了所见的情形,最后笑道:“太子怕是又该嫉妒我有你这么个贤内助了。”;
  第一卷 第432章 前夕

  陶君兰闻言一笑,忍不住玩笑道;“说不得明儿太子妃知道了,就该想方设法的弄死我了。不然,岂不是叫她不痛快?”
  李邺冷笑一声:“她敢。”
  陶君兰撇嘴,故意唱反调:“怎的不敢了?就是皇后,怕如今也恨我恨得不行呢。若真有那么一日,你可得替我报仇。”
  李邺无奈的看了陶君兰一眼,却是一本正经的应了一声:“好,我定将她凌迟了,替你报仇。完了再挫骨扬灰!”
  李邺说得正儿八经,倒是叫陶君兰觉得有些渗人,皱眉问他:“凌迟这种刑罚,果真是有?”
  “自是有的。不过除非是罪大恶极,不然也不会用这种刑罚——这执刑的人也是十分考量手艺的。少片了一刀,那就都得自己替那囚犯受了。若说是要切一千刀,那是一刀都不能少的。”李邺仔细解释,“前朝有个太监,因搬弄权势伙同后宫残害妃嫔皇嗣,就行的是凌迟之刑。足足割了三天。第一天结束了,还能吃得下粥。第三日最后一刀结束,这才气绝身亡。”
  陶君兰想了一下那情形,只觉得身上的肉都有点儿不自在,鸡皮疙瘩都起来了。只觉得十分可怕。心知肚明李邺这是想吓唬她,所以便是又瞪了李邺一眼。
  李邺抿唇故意肃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