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前进的步伐-第5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理解这个故事有很多种角度,但最容易说明的是,如何与生活在梦幻世界的孩子沟通──向孩子敞开心扉。这是教育的成功之处。
  一个人是天才还是庸才,究竟取决于天赋还是教育?这是一个在许多国家都有着争议的命题。虽然这一命题的争议还存在着,至今也还没有一个具体的肯定的答案,但是,从实际的教育中行知:即使一个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有成为一个杰出的人。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在儿时,并不是一个十分聪明的孩子,天赋也不算高,四岁开始说话,在小学时因为学习成绩不好,老师曾要求他退学;而在他的家庭中。他母亲对他的音乐熏陶和他叔父对他进行的数学启蒙,培养了他杰出的形象思维能力,使他最终成为一名伟大的科学家。
  在很多人的头脑中有这样一种概念,认为:孩子成长得好,是因为天赋优良;孩子不成功,就怪罪于先天不足,而不是去追究父母在教育方面的失职。很多成功的教育事例说明,对孩子的教育开始得越早越好。认为婴儿就如同一张白纸,不具备学习与接受教育的能力;出生不久的幼儿就如同一只小动物,主要是吃饱,长身体,而不是学习,这是人们普遍存在的偏见,事实上,孩子从出生到三岁前,是一个最为重要的学习时期。因为这一时期,孩子了大脑接受事物的速度和方法最快最直接,是长大后的十倍。
  婴儿在零到三岁之前的学习方式与长大后不同,前者是一种模式学习,即无意学习,后者称之为主动学习,即有意识学习。了解这一点对开发孩子的潜能是非常有价值的。
  如何塑造天才,如何发掘天才?最为重要的就是在生活中,在我们的家庭中尽早挖掘出孩子的潜能。
  生活中的天才是神秘的,事业上的天才更为神秘,这只是因为我们不了解天才是怎样出现的。天才并不神秘,也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而是与生俱来的一种潜能,每一个人身上都存在,只是后天的培养不当,潜能没有开发出来而已。
  根据生物学、生理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人天生就有一种特殊的力。它隐密的潜藏在人本内,表面上看不出来,这就是潜能,即使我们所说的天才。很多人说人人都是有潜能的,但人的潜能并不是恒定的,永存的,而是有一个潜能递减规律。
  在一条马路上有两家卖粥的小店,左边一家,右边一家。
  每天早晨,右边店里的服务员微笑着把顾客迎进去,给他盛好一碗粥。问道:“加不加鸡蛋?”那人说加。于是她给顾客加了一个鸡蛋。每进来一顾客,服务员都要问一句:“加不加鸡蛋?”也有说加的,也有说不加的,两种情形大约各占一半。
  左边那家店里服务小姐同样微笑着把顾客迎进去,给他盛好一碗粥,问道:“加一个鸡蛋,还是加两个鸡蛋?”顾客笑了,说:“加一人。”每进来一个顾客,服务员都会问一句:“加一个鸡蛋,还是加两个鸡蛋?”爱吃鸡蛋的就要求加两个,不爱吃的就要求加一个,也有要求不加的,但是这种情形很少。一天下来,左边的这家店就要比右边的那家多卖出很多鸡蛋。
  一年之后,左边的小店变成了大店,扩大了规模,而右边的那家还是一年前的老样了。
  工作时给别人留有余地才能为自己争取领地,别人有了大的选择空间,自己的选择面和发展空间才更广,不过世间的事都是相对的,有的时间也要压缩别人的选择空间,才能让自己的选择面和发展空间更大,怎样去应用,就看你自己的知识积累能为创造出多少智慧了。
  如何用科学的态度看待知识就是力量,这其中有两方面的因素,就是有利和不利。有利与不利不是绝对的,在矛盾运动中的发展变化中,它们是对立转化的,有利可能变为不利,不利可能变为有利。人们常常把说得明明白白的东西才当作真理。其实说明白了的东西,未必是真理。比如你介绍这个人怎么样,怎么样,明明白白,但你永远说不完这个人的全部,而全部是永远大于部分之和的。又比如《红楼梦》这部伟大的作品,不管人们用了多少文字来说明它,这些文字同《红楼梦》的原文的篇幅比起来,虽然已达到了九牛一毛的比例,但到底只是《红楼梦》的点点滴滴。永远也不可能与《红楼梦》的丰富浩翰相比。真理是一种整体的存在,谁能用语言把它剥离出来呢?所以,智者孔夫子说:“天地不言,四时行焉,万物生焉。”天地就具有了真理。
  真理并不是一句漂亮的话,也不是“什么是什么”这类绝对的等式逻辑。恰恰相反,有时一句朴实无华的话,或1+1=3这类荒诞的数学,却包含了充分的真理。总之,真理不是由谁告诉你,更不是谁强加于你的,真理是启发你自己去感悟的。
  这就是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态度比科学的事实更重要,前者是科学之父,而后者只是其子。
  三个年轻人去一家公司面试,面试时主考官问了这样一道算术题:“10减1等于多少?”
  第一个故作高深地说:“你想让它等于机,它就等于几。”
  第二个沉默了一下,大声说道:“10减1等于9就是消费;10减1等于12,那是经营;10减1等于15,那是贸易;10减1等于100,那就是受贿。”说完还得意的昂了昂头。
  主考官问最后一个应试者:“那你说等于几?”
  “等于9,”第三个人说。主考官问他为什么,第三个人说:“因为这是实话。”
  主考官说,我们公司的宗旨就是“不要把复杂的问题看得过于简单,也不要把简单的问题看得过于复杂。”
  清醒而客观地看待问题,既不要将简单问题复杂化,也不要所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方法尤如规律一样,它是前人在总结其取得成功的经验的时候总结出来的,当然有其相当适应的具体环境,离开了具体环境,一切所谓行之有效的方法都是空话,如果不假思索地照搬别人的方法,只会招致失败。
  学知识的道理也是如此,每个学有所成的人都有其自己独特的他人学不得、也学不到的方法。天下学子只有努力探索才会找到一条适应自己的成功之路。
  学知识都要讲适用。讲“适用”,这是古人对前代文化遗产是否值得继承、发扬的评判标准之一。自古以来,对前代文化典籍的整理、研究都是着眼于“适用”。就说秦始皇的“焚书”也是为了统一思想,以便巩固其政治统治。汉初崇尚黄老思想也是正是为“体养生息”这一政治理论的。就是唐代的韩愈、柳宗无及宋代欧阳修、苏轼所发动的“古文运动”也是为当是的政治服务的,其所谓“文以载道”的“道”就是指的适合当时形势的一些政治主张。再说明代修永乐大典、清代修四库全书,也都是根据当时政治思想来统一确定取舍标准的,自然那些不合乎其标准的典籍就被排除在外了。
  现当代人对古代文化典籍的态度,也大多以“适用”为出发点,并为着某种功利性目的才学习、整理古代典籍的。人们常说,现代人比古代人文明,但现代人对待古代文化典籍的态度,也未必能超出所划定的“适用”这一标准的范围。
  知识不只来源于书本,也来自于生活,有时来源于经验的知识也非常适用。
  某公司成立以来,事业可谓蒸蒸日上。但因受国际上恐怖活动的影响,今年的利润却大幅滑落。
  董事长开始发愁了,因为要马上过年了,照惯例,年终奖金最少加发三个月的工资,多的时候,甚至再加倍。今年算来算去,顶多只能给一个月的工资做奖金。
  “许多员工都以为最少加发两个月的工资,恐怕飞机票、新家具都定好了,只等拿到奖金就出去度假或付账单呢!”副董事长说道。
  “对了!”董事长突然灵机一动:“你一说倒使我想起小时候到商店里买糖,总喜欢找同一个店员,因为别的店员都先抓一大把,拿去秤,再一颗一颗往回扣。那个可爱的店员,则每次都抓不足的重量,然后一颗一颗的往上加。说实在话最后拿到的糖并什么差异。但我就是喜欢后者。”
  突然,董事长有了主意……
  没过两天,公司突然传来小道消息──
  “由于营业不佳,年底要裁员,上层正确定具体实施方案。”
  顿时人心惶惶了。每个人都在猜,会不会是自己。最基层的员工想:“一定是由下面杀起。”上面的主管则想:“我的薪水最高,只怕是要先拿我开刀!”
  但是,不久,总经理就宣布:“公司虽然艰苦,但大家在同一条船上,再怎么危险,也不愿牺牲共患难这么久的同事,只是年终奖金绝不可能再有钱发了。”
  听说不裁员,人人都放下了心头上的那块大石头,眼看新年将至,人人都做了过个穷年的打算,取消了奢华的交往和昂贵的旅游计划。
  一天后,突然,董事长召集各单位主管开紧急会议。
  没几钟,主管们纷纷冲进自己的部门,兴奋地高喊着:“有了!有了!还是有年终奖金,整整一个月,马上就发下来,让大家过个好年!”
  整个公司大楼,爆发出一片欢呼,连坐在顶楼的董事长,都感觉到了地板的震动………
  当用常规的方法很难奏效的时候,“欲擒故纵”和“欲纵故擒”都是为人处世的高超手段。笼络人心有时靠的不是金钱,而是智慧。只有在生活中不断的积累知识,才迸发智慧的火花,“厚积而薄发”,这是一个永恒颠扑不破的真理。
  在继承中有所改革的制度和方法,既便于扩大,也往往会在实际运用中取得预想不到的成绩。继承与革新的关系本来就是辨证统一的。没有继承的抽象革新,只会造成混乱。当代社会的新思潮中,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一切传统的东西和历史上早已做古的思想都应该抛弃,认为只有这样才会彻底更新人们的思想。实际的结果又怎么样呢?恐怕这种革新只会使人们对任何事情都无所适从。当然,我们也不能死守一切陈旧的东西,做任何事都要在古典中找依据,因为社会在不断前进,死死地抱住过去的一切不放,只会使我们永远落后,永远处于被动的地位。要有前瞻性的目光,去发现新的事物、新的思想,这样,才能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注入新的血液,永葆青春的发展下去。
  人因为有了知识,才学会了创造。人如果不能创造,这是让人感到十分悲哀事情。因为人不能像鸟在空中飞,也不能像鱼在水中游;力不及牛,奔不及马。鸟兽有尖锐而锋利的牙、角、爪、距,以之作为进攻或防御的武器,人没有这些天然的武器,在禽兽面前有时显得可怜而无力。就是说,禽兽有牙、角、爪、距之用,而人没有,这是人的缺陷,也是人的优势。禽兽有牙、角、爪、距之用,这是被限制的用,是小用;人没有牙、角、爪、距之用,却有一种道家所说的“无用之用”,就是智慧,这是没有限制的用,是大用。这就是说,“无用”意谓着自由和创造。人虽然没有鸟兽之类的天然武器,但它能应用智慧和双手去制造各式各样远比牙、角、爪、距更为复杂而有力的武器,来满足人们的需要。
  天地间,唯有人是一个具备万有并且能够创造万有的“无”的生灵。人的本质是“有生于无”,是自由,是创造。如果人不能利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去进行自由的创造,去进行“有生于无”工作,人也许就连禽兽都不如了。
  不要说自已一无所有,不要说自我是一个空洞的“无”。你虽然是一个无产阶级的“无”,是一个伟大的“无”。但是,只要你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劳的双手,就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这就是知识的力量!
  本书由炫书网提供下载 
 
 

正文 第五章第四节 借助他人的能力
(更新时间:2007…7…12 10:06:00  本章字数:7917)


  
  人类自从走上文明之路开始,便一直在寻求借势借力的办法。杠杆原理便是人类“借”力的一种发明,其后又发现了滑轮的原理。随着时代的前进,人们知道把大小不同的滑轮加以组合就可以用更小的力量举起更重的物体。今天,只要一个人坐在起重机的座位上,就可以操动几十万斤的钢轨、货柜。现代的人还发现了气动、液压等新型省力工具。人类依靠头脑的作用,使个人的力量发挥到最大的限度。
  在人类一切活动中,任何一项成功的事业,都是运用了杠杆、滑轮、液压、气动的原理,借助别的力量使自己的能力发挥最大效果。所有大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的特长,就是有一种识人的眼光,能够抓住别人的优点,把每一个员工的位置都分配得十分恰当,使每个员工的力量和智慧能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
  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曾预先写下这样的墓志铭:“睡在这里的是善于访求比他更聪明者的人。”的确,卡内基能够从一个铁道工人变成一个钢铁大王,是因为他能够发掘许多优秀人才为他工作,使他的工作效力增值了成千上万倍。
  任何事业,都不可能一步登天,但“登天”的办法却是多种多样的,办法得当,则可快捷省劲。巧于“借力”,精于“借势”,是成功的一条快捷而又省劲的途径。
  每个人各有短长,你解决不了的问题,对你的朋友或亲人而言,或许就是轻而易举的,记住,他们也是你的资源和力量。
  人是群居的动物,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运用,对事业的影响很大。政治家因得人而昌,失人而亡;企业家因为供应的商品或服务,要受到顾客的欢迎才能发财。显而易见,与人为善,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是一个人想要取得成功的智慧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常言道:“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众人拾柴火焰高”,“三个臭皮匠,凑个诸葛亮”。这些俗语都说明了团体协作的重要性。一个聪明的人,往往不是那种逞匹夫之勇,蛮冲莽撞的人,他们注意发挥别人的的特长,在关键时刻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在现今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里,一个人单打独干是很难取得成功的。傻人都懂得借人之力,何况是现在的你。因此,一个想要早日取得成功的人,就一定要学会借助他人的能力。如何借助呢?
  一、学会欣赏他人
  社会生活中,欣赏与被欣赏是一种互动的力量之源,欣赏者必须具有愉悦之心、仁爱之怀、成为之美等善念;被欣赏者必会产生自尊之心、奋进之力、向上之志。因此,学会欣赏应该是一种做人的美德,这也是一个人借人之力的先决条件。
  1852年秋天,屠格涅夫在打猎时无意间捡到一本皱巴巴的《现代人》杂志。他随手翻了几页,竟被一篇题名为《童年》的小说所吸引。作者是一个初出茅庐的无名小辈,但屠格涅夫却十分欣赏,钟爱有加。
  屠格涅夫四处打听作者的住处,最后得知作者是由姑母一手抚养照顾长大的。屠格涅夫找到了作者的姑母,表达了他对作者的欣赏与肯定。姑母很快就写信告诉自己的侄儿:“你的第一篇小说在瓦列里扬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大名鼎鼎的作家屠格涅夫逢人便称赞你。他说:‘这位青年人如果能继续写上去,他的前途一定不可限量!’”
  作者收到姑母的信后欣喜若狂,他写这篇小说本是因为生活的苦闷而信笔涂鸦打发心中的寂寥的,由于名家屠格涅夫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