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中医入门你问我答-第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中医学。

但医学又是实用科学,不能只顾纸上谈兵,既要做理论,又要深入临床实践,因此培养临床的辩证思维能力又很重要。所以学制还须长,长的部分或者可放在研究生阶段。因为现在已可看到,只有这种“全才”,才能胜任今后艰巨的中医研究工作。这样虽然费时费力,但这是科学的千秋大业,更是我们祖国特有的大业,国家要不惜重本。其实这个工作迟早是要做的,时代已“逼”着急需做了。

个人看法,这类研究人员,数量不必太多,但求高质量,更要选那些基础扎实、有兴趣、有锲《》而不舍的《〃炫〃》精神、敢于《〃书〃》为科学而奉献《〃网〃》的人来培养。因为他们是中医振兴的骨干力量,很不容易。当年毛泽东同志在谈到西医学习中医问题时曾说希望能出几个出色的理论家,指的就是这类人员。现在老一辈虽然已在为这事业而奋斗,但未来主要还是看新一代理论家的努力。

(2)大量培养以临床治疗为主的人员。这类人员学的内容和研究人员相比可相对少些,学制当然也可短些。这类人员数量要多,所以专科、中专等都可,也包括带学徒的方式。他们工作后,以临床看病为主。当然各人禀赋努力不同,有条件的也可升入研究人员的培养。其实从这类人员中挑选吸收研究培养人员,可能更有优势,因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体现一个人的兴趣、志向、毅力与才能等等。

但是,应该十分值得重视的是,不管是哪一类人员,在入学之初,首先一定要切切实实地(决不是泛泛地、口号式地)告以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去看待祖国医学的精华与糟粕,去看待中、西医学的异同与实质,一定要讲深讲透,要使他们真正懂得祖国医学的真正价值!以便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医生乃至中西结合的名家,否则,如果观点不明确,以后要么滑入民族虚无主义,信心不足,自己否定自己;要么滑入神秘主义,盲目自信,夸夸其谈,浮而不实。这样对专业、对学术都不利。总之,一句话:先要扎扎实实地上好医学哲学一类的基础课,才能获得打开宝库的“总钥匙”!

(4)在中医院校教学内容上,当然是应该兼学西医的,但那种中、西医学内容同时交叉上或同时上的办法似不适宜,这样更易引起他们认识观念上的混乱。应该先后分开来学,哪个先学?我看干脆先学西医内容,以便与中小学时学的生理卫生知识配套联结,而且同样要学好。学完之后,再重点抽个阶段先学医学哲学的基础课。学好了,明白了,再进入中医专业的学习。

☆☆;

☆‘炫‘☆;

☆‘书‘☆;

☆‘网‘☆;

☆‘小‘☆;

☆‘说‘☆;

☆‘下‘☆;

☆‘载‘☆;

☆‘网‘☆;

十一、什么是“整体功能调整医学”?

“整体功能调整医学”,这个名词是笔者杜撰的,是笔者对整个中医学方法论上的观点。就是说,中医学是通过调整整个机体的功能活动而达到治病目的的。比如说,治现代医学所说的高血压,它不着眼于专门去降血压,而是用调整病人整个机体功能的方法,达到全面康复,包括降血压,所以疗效更全面,副作用小。(当然在中药里后来也知道有降压作用的药物,但以前的中医是不知道这点的,所以它的理论也不专门着眼在这一点上。)

明确这个观点,有助于对中医理论体系的理解,因为它是中、西医学两大体系所以不同的根源之一;(2)可以利用这个特点来扬长避短,早日实现中医学的现代化。现分点论述如下。

“整体功能调整”的理由:

中医疗效的取得,如前所述不是一方一药的作用,是“辨证论治”的作用。纵使有各种的奇方验方,也要“辨证”使用,才能取得全面的高效。那么“证”是什么?前已说了,是得病后“整体功能反应”的“综合表现”。因此说,中医的高疗效是在整体的作用下取得的。

(2)也如前所述,中医连个完整实用的解剖学都没有,中药的复方成分也不清楚,中医针灸疗法更连什么药什么物质都未用(进入病人体内),但病治好了。靠的是什么?靠的是机体的功能得到了调整,功能平衡了,病才好的。

(3)中医的“脏象学说”,是中医的生理学和病理学的重要基础,但其中所说的五脏六腑、精神气血等等的实质是什么,在古中医书里都是未说明确或知而不确的。但用这个学说理论却治好了病,而且成了一门医科学,道理何在?道理就在它是用了这些“脏腑”的功能效应,而不是它们的实质、实物!所以说它们的确只是“功能单位”而不是“解剖单位”。

(4)经络系统,更是功能效应的典型例子,它既是中医生理病理学中的重要系统,更是针灸疗法的“灵魂”。可是它的实质是什么?直到今天也还在深入探讨之中,但尽管如此,它却卓有成效地指导着针灸疗法的临床实践。什么原因?原因也在针灸医生只用了这个系统的功能效应罢了。

“脉”、脉象,也是中医学里独特内容之一,如果从解剖学角度看,那么可以说它是血管,也可以说是血液的一部分。可是两者都未说全面,笔者认为,确切地说,中医学里的“脉”,实质上指的是血液在血管(具体说是桡动脉)内流动时一种动能(功能)的表现。中医书里大多描述和应用的是机体活着时这种功能的性状和变化,而且还和它的诊断治疗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专有的所谓“脉学”。但是当机体生命停止而失去这种功能时,再如何去探讨这个“脉”的实质,就很少提到了。因此,中医学里也只叫“脉象”,而不叫“脉搏”,正是此意,因为“象”才是外在功能的现象。

(6)上面几点,说它是“功能效应”的应用,容易领会,但笔者认为,就是中医的药物治疗,煎大包大包的药,熬成汤汁或制成丸、散、膏、丹等等,总是实质性的,有物质进入人体的了,但它的物质进入机体后,主要还是起着功能调整的作用,特别是在它的“辨证论治”方法下使用,更是如此。什么理由?试看中医药理学里的“药性”,它说的药物作用性质的寒、热、温、凉、浮、沉、升、降等等,细察它的实质,指的不是这些药物本身的温度属性,而绝大部分指的也都是这些药物作用于机体后引起的一种“综合的功能反应”。比如一些药物能治所谓“热证”的,就叫它是“寒”性药;能治所谓“寒证”的,就叫“热”性药;能治“虚证”的,便叫“补药”……前面又说过,机体的所谓寒证、热证的“证”,本身也是得病后的一种“综合反应”的功能表现,所以归根结底,中药疗法也只是用了中药去调整了机体的功能罢了。

再看中药本身的作用,也是这样,它只有作用于有病的机体而有反应后,才能显出它的所谓“寒性”、“热性”等等“药性”来,随便举几个例子:羚羊角、犀角、生石膏等等,是有名的“寒凉药”,但你去量度它们自身的温度,却不比其他东西低,看不出一点“寒、凉”的性质。它只有作用于中医的所谓“大热”之证而且要起了作用和反应,使这“大热之证”的“火”退下来后,才表现出其“寒凉”药性来了。同样,附子、干姜、肉桂都是有名的“温热药”,当你测量它们的温度时,也不会比其他物体高。但当你辨证明确,用在真正的所谓“寒证”,而且起了反应时,就显出它们的“温热药性”来了。说到此,已经可以清楚地看到:中药的疗效,完全得力于它们在“辨证论治”理论下的应用。其实质就是用了这些药物去调整机体功能而治病的缘故。

不是说,现在已知一些中药也有诸如消炎、杀菌、扩张血管、增强机体免疫力等作用吗?那就不是调整功能的作用了。对,这是事实,但如进一步分析,则它们不是起了直接作用,而仍是通过功能调整而间接起作用的。理由是:有报道、有些中药在试管中没有杀菌作用,但进入机体后,却显出了杀菌、消炎作用,这说明它们是调动机体其他因素和功能而起了作用的。(2)有的中药,离开复方之后,便失去了它原有的全面作用。所以从本质上说,还是一种功能调整作用。(3)至于针灸等疗法,事实证明,它们一点药物未用,都部分地治好了各种疾病。这里边就包括了现在所知的杀菌、消炎、扩张血管、降低血压、增强免疫力等作用。而且各种作用“自动配合”得很好,从而出现了很好的疗效。这是什么原因?原因是它们起了良好的功能调整作用。至于这个“调整”是否就在“功能”这个层次上还是在更深的层次?笔者因水平有限就说不清了,但这却是值得思考研究的……

上面一再举例,讲了老半天的功能,是想充分说明中医学的这个特点和优势,以便加以利用。比如前述的“生物控制论”的利用,很可能是一条中医现代化的捷径。因为如此一来,它可暂时丢开对机体实质结构的研究(这是中医的短处)而直接在功能上加以发展利用(这是中医的强项)。西医的重实质的、重微观的“还原论”的研究方法,中医当然应该学,但那不是首选的主要路子。何况这个路子,最多也只能在西医后面跑,而且这方面基础差,必然走得慢,是要事倍功半的。这些都值得我们大家深思。

十二、针灸疗法能现代化吗?——“自动诊疗机”的设想

【问】针灸疗法怎样发展?能不能现代化?它将怎样实现现代化?

【答】完全能现代化,而且必须逐步现代化。所谓“现代化”,就是结合现代科学手段加以改造。笔者认为,在谈了中医的“重功能、轻实质”,“中医学是整体功能调整医学”,中医学的特点很符合“生物控制论”的原理等观点之后,提出一个“自动诊疗机”的设想以实现针灸疗法的现代化,这是一条扬长避短实现中医内容现代化的捷径之一,现详述如下。

这个设想是以针灸疗法、经络学说、生物控制论等为理论根据的。因为,如果将针灸疗法的原理高度概括起来,就可得到如下的表达和理解:一个健康的机体,其全身功能是一个自动调节、自我平衡的系统和整体,所以出现了一切全身协调的生理功能。比如饿了会找饭吃,渴了会找水喝,热了会出汗……甚至有了较轻而小的疾病,机体也会在不自觉中自行抵抗和康复。但是如果机体受内外因素的入侵与影响,超出了机体自动调节的能力范围,如从功能的角度看,那么它的功能就失去了平衡,机体就病了。这时如从药物角度看,病人就要用中西药治疗。但如从针灸疗法、“经络学说”的经验观点看,那么这病人就会在一定体表的部位出现各种“异常反应”(如局部的痛、胀、麻以及皮下出现条索状的硬结——称为“阳性反应物”等等)。这“异常反应”的部位,就叫“反应点”。如果这反应点正好落在“穴位”上,就叫“诊断性穴位”。然后医者即可按照“经络学说”或其他有关原理在一定相应的部位(即治疗用穴位)施以一定“方式”(如针、灸、拔火罐、耳针、头针、割治、皮肤针、电针、埋线疗法、激光针乃至不用针具只用手力的推拿疗法等等)和一定“量”(如针的“手法”、灸的“壮”数、热度、电针的波形、激光的强度、推拿的手法力量疗程等)的治疗。总之,只要以上定位、定性、定量、定时等“数量”(数据)刺激都“恰到好处”,机体就自动恢复平衡,病就会好。上面这些就是针灸疗法治病的原理。针灸疗法以及在此基础上派生发展起来的各种疗法,说到底,都是以上原理的不同应用和体现。

但是,要达到以上各种要素(即上面说的定位、定性、定量、定时)的“恰到好处”,以往仅靠书本的经验和医生的水平决定。但经验、书本有局限,水平有高下,特别是病人机体、疾病各自又是在不断变化波动中的,因此往往同是一个病人,先后疗效相差悬殊,或者同是一种病和同一个医生,在张三身上可以出现高疗效甚至意想不到的“奇效”,但是用在李四身上却又全不见效了,不能百发百中而成一大缺陷,常令医生望病兴叹。为弥补这一缺陷,笔者设想出一种“自动诊疗机”,认为能逐步实现这一目的。

设想的这种“自动诊疗机”由三大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诊断机”。它相当于早年的“经络测定仪”等仪器不断发展完善起来的产物。病人来了,先上此机进行诊断性扫描,找出机体此时失去平衡后的各个“反应点”(诊断性穴位)。扫描可以用声、光、电、磁等原理方法进行。

然后打开第二部分机器,它可叫“分析器”或“控制台”等名称。它是一部事先按已知的经络学说或因此而更进一步发展起的原理逻辑设计的电脑中心。经过不断完善发展之后,它能准确、迅速地得出该病人此病此时此地所需的刺激的部位(穴位)、方式、剂量以及时间等数据。

接着又打开第三部机器,叫“治疗机”,它能根据上述“控制台”所给的数据指令,准确无误地给以“恰到好处”的刺激,刺激结束,机器自动跳闸停电,机体平衡了,病就好了。这样看病,既准又快,且自动,是十分理想的。

除此之外,如果将上述原理伸延开去,这种机器还可用于彻底地预防疾病。就是将它用于定期体检,当病人还在毫无觉察的情况下,通过定期的体检,机器已能先“查”出病来了。于是立即自动治疗,消灭疾病于萌芽之中,这样就起到彻底预防的作用了。

这个设想,看来有些天真,而且更是繁杂得很,有许多具体问题还远远没有解决。比如说第一步扫描寻找“反应点”,它的灵敏度也受皮肤湿度、电阻差异等因素影响,远未能令人满意。至于它的第二部分控制台的程序、经络学说等的程序模型,也远未完善。但是从理论上说,它是有根据有道理的,在今天的科学水平之下,经过不断努力是可以逐步实现的。这样,也就把中医针灸疗法的特点和现代科学的先进内容结合起来了。

这种设想的诊疗机,它类似现在已有的“专家电脑诊疗系统”,但又进了一步。“类似”的是两者都用了现代的电脑、自动化手段;“进了一步”的是它是“全自动”的。因为“专家电脑系统”只能重复某专家的经验,没有用上控制论。如果病情、病种超出经验范围时,就不知如何诊疗了。而这种诊疗机可以自动延伸医生和书本的经验。因为经络学说、针灸原理是用了控制论原理的,机体病了,就会有反应点,有反应点便能治疗。所以不论老病、新病都应能治。比如胃病有足三里等反应点可治,咳嗽有太渊等穴可治,但遇上艾滋病还有今后出现的新病,怎么办?也可治,因为它们也必有相应的反应点出现,因此就可治了。所以照样病人只要一上机,二分析,三治疗,电钮一按,这个新病还没叫出什么名字来,机器已经给他治好了。

接着,笔者顺此原理再发“奇想”,即认为上述设想如能实现,那么它将大大变革简化目前的医学。因为只要“凡是机体病了,就必有反应点,然后给以相关的、恰到好处的刺激,病就好了”(这实际上就是经络学说的核心)。如果这个原理准确无误的话,那么可得结论:将来的病,可以不叫什么病,什么炎;也不叫什么阴虚阳虚,伤寒温病等等,看病也不必用听诊器、B超、CT,更不必看舌头切脉,人们只要定期上机检查治疗即可“包治百病”,出现一个无病的世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