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君临战国-第23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有些越来越心里没底,远望魏军来势汹汹,卫国毁灭在即,许多将领也都心灰意冷。
这时,魏军以强大的猛势,进攻成武邑,三面城池同时进攻,强大的弩机,呼啸射入城内,巨大的投石机,不断砸在城墙上,动辄出现了豁口,这样的小城邑,不像扇堤关那样,依山傍势,厚实坚硬,小城根本就抵挡不住大石的乱砸。
交锋了一日,尽管没有攻克,但是排山倒海的压势,魏军森寒的杀气,勇往直前的血勇,令卫卒胆怯,当天夜里,就有一些校尉、千夫长,带着乡勇之兵,连夜逃走了。
由于北城一面,没有设置伏兵,一些逃兵把消息传播回来,许多将士逃离之心更盛,丢兵弃戈,卸甲归田,一万多的卫卒,直到第二日,竟然不足四千人了。
翌日,魏军发动猛烈攻击,正午拿下了成武邑。
没有了粮草军械,这座城邑也失去了关键作用,不过,这是右路军攻克的第一座城邑,辰凌把它当做前沿指挥部,在这里布兵整修。
反正伐卫之战,并没有提出期限,他也不着急猛扫其它城池,争头功,让将士们休养生息,减少伤员和烈士,战斗力才会更加强大和凝聚。
一晃数日过去,斥候营被派出,围绕着成武邑百里进行密集的游哨,对潜入这个范围的卫军斥候,予以消除歼灭,使卫军曹州、平陵一带的守军们,根本不知道成武邑驻军的情况,犹如盲人摸象。
这支魏军入驻成武邑后,约法三章,加上事前辰凌颁布的军规,魏军士卒没有做出偏激、过格的事,侵略者的烧杀抢夺本性被压制住,因此当地卫人的反抗,自然相对强弱。
毕竟大多数百姓,没有那么大爱国情操,因为气节这东西,在战国还不流行,百姓只管吃穿住行,温饱问题,生活和疾病问题,只要自己的生存不受到威胁,很多人都安于现状,不与参与国家大事。
再说卫、鲁、宋等国,衰弱这么多年下来,国人早无了振奋的激情,向心力明显不足,历代国君昏庸,从王降至侯,从侯降至君,小诸侯国,已经不算真正意义的国家,更像是一方领主,百姓不会舍生忘死去保卫。
即使各国走出的策士、名士、大将们,也不会对自己的成长故乡,有任何留恋,都是以自己现在任职的朝廷为主,这是战国的士子规则。
这日,辰凌走出成武邑,带着亲兵,到四周民舍走访,毕竟魏军要在这里驻扎一段日子,粮草和供给要从魏国出发,经扇堤关,途经此地,送往成武邑,支持魏军作战消耗,打好附近百姓关系,使得他们放弃抵抗和破坏,对于后方和平,将有重大战略意义。
但许多民户见到有魏军来到,都吓得不敢出屋,侍卫长派人找来了当地的里长、亭长,询问当地情况。
“两位老人家,请放心,我们乃仁义之师,我家大帅辰凌,更是名动列国的大英雄,不会欺负你们这乡民的,我们军中军纪如山,不允许烧杀抢夺,如果有魏卒敢前来欺负你们,可以直接去军营上告我们大帅。”
沈铮,柳岩等亲信校尉,在于当地里长小吏交流,一些年长胆大的老翁走出村子,听着几位魏军校尉在这做宣传工作。
渐渐地,魏军在村里做了一番动员,卫人的警戒心放松了,不少人都从房门中探出头来,看看外面高大勇武的魏卒,似乎并不像人们传说中的凶神恶煞,于是壮着胆子相继走出来。
当地这些村民,有男有女,但基本都是骨瘦形销,衣衫破烂,有些人家穷到孩子没有衣服穿,裹着破旧的被单走出大门,出来凑热闹。
卫国自西周康叔立国时,定都朝歌,后来卫成公迁都濮阳时,占卜说可以在这里立国三百年,后来濮阳果然成了卫国的福地,如今朝歌为旧都,濮阳为新都,卫国君经常游玩在两都,不理朝政,卫地多是当年殷商遗民。
这些年下来,由于卫政荒废,赋税家中,土地荒芜,卫民生活艰难,土房土墙,除了破烂的坛坛罐罐,烂掉的被褥,真的是一穷二白,比原始部落强不了多少。
辰凌看着这些面黄肌瘦的百姓,疑问道:“这里如此贫困,为何不迁往别处?”
里长有些战战兢兢道:“大帅,卫人地位卑微,去往别国,也不会接受咱们这种贫民,而且,大家祖祖辈辈习惯了这里的生活,从没有离开过山村,贸然去往别处,会不适应的。”
辰凌心中一叹,在古代,都不把贫民百姓当一回事,任意踩踏,但正是因为这些贫穷的百姓,正在供应钱粮和赋税给卫朝廷,维持那些高官贵人优渥豪绰的生活,他点头叹道:“民为国之本,你们在这里放心的生活,魏军这次征讨卫朝廷,就是要拔出这种落后的朝纲,将来并入大魏之后,你们的生活都将得到改善,过上充裕的生活。”
第0565章 粮草供给的学问
辰凌做了动员工作,宽解了当地的百姓恐惧心理,甚至反抗之情,瓦解他们抵抗的念头,把入侵当做一种解决,大多数百姓,草根黎民,最多关心的是吃饱与活着,然后才知荣辱,何况他们对卫的凝聚力不足。
君视黎民如草芥,百姓视君如贼寇!
那些高高在上的王族皇室,外戚贵族,从来不把这些升斗小民放在眼里,这些小民就像风中小草,任谁来了,都能践踏欺负,可是不管哪方贵族,都离不开这些卑微的小民,离开草根民众,就如同无根之木,无水之源,民为国之本,绝不是一句空言。
辰凌这次民间走访,也算感同身受,对于最基层的民众,有了更深的认识,如何了解他们的苦境,身上的负担,对于日后治国安民,有了最可靠的基础,这些都是宝贵财富。
回到城内,辰凌召集幕僚和策士,进行商讨,询问粮草情况,这次出兵,总共带来三个月的大军粮草,已经出征一个月了,转眼到了九月下旬,秋风凉爽,又该加衣添被了。
“扇堤关的粮草和武器装备,还够用多久?”
庞淮道:“回将军,十万大军,三个月的粮草,共三十万石,每石约三十斤,约算九百万斤,每名士卒,每日一斤的饭量,第一个月过去,十万大军消耗了近三百万斤粮草,剩下六百万斤,约二十万石粮,余下八万人马,周淮英副帅统领两万人马,领取了三万石粮草,能坚持一个半月,我军剩下十七万石,留在扇堤关约十万石,正运往成武邑,七万石,够五十日之用,酒肉牛羊等奖励品未算计在内。”
辰凌皱着眉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兵法常规,暂时粮草不缺,但是军中这笔账,却马虎不得,难怪历代史家都记载,下兵伐战,发动战争,光粮草消耗就非常巨大,这是打仗的将士,还没有计算后方源源不断的运粮部队,需要多少人力、物力、财力?
战争线越长,消耗越大,不光是前线将士,后方的供应就是庞大的链儿。
“庞先生,目前我魏国具体有多少人口,常规军有多少,可知道产地主要来自哪里?”
庞淮回道:“大魏目前拥有一百万户民,还有一些贵族奴隶、封地佃农没有计算在内,按每户三口,至少有三百多万民众,其实远不止这个数,但是因为上下贵族权力遮盖,无法详尽统计,只有这些人户籍在册。”
“常规军有四十万,其中有武卒五万,精锐步卒十万众,其余都是地方乡勇,还有临时服徭役的兵卒,年龄不等,在十六岁至五十五岁之间,真正有战斗力的,除精锐外,就要从各地重新招募新军增添进来,否则一些乡勇之兵,体格衰弱,很多年已老迈,战斗力低,更有一些边戍军,需要自行耕农田地,毕竟军队开销巨大。”
“魏国的产粮地,主要在黄河、济河沿岸的平原地区,其中安邑、大梁、襄陵、淮阳四处,都是为产粮中心,敖仓为国库屯留之所,负责军队与皇室的巨大粮饷开销。”
辰凌又问道:“后方运粮,需要多少人力支撑?”
庞淮感叹道:“大帅问到关键了,其实对外发动战争,前线消耗虽然巨大,但国内周转则更加庞大,光咱们十万大军,就有两万辎重队伍,那是护送的军伍,也是后勤兵。”
“但国内要把这些粮草凑齐,各地发动的乡间小吏、里长、亭长、乡勇之兵,还有服役的百姓,至少需要三十万人才能把这些粮草凑齐,并运往指定的地点,再周转到边境戍军屯粮点,由咱们的辎重队前往接收,发动三十万大军,那就需要九十万民众,在周转着粮草,尽管不用每日都上路,但是每月至少有十日是在赶路,一旦战争赶到打春和秋初,民间百姓都在耕作,粮草供给就会出现短缺。”
辰凌还是第一次听到这么细的粮草讲解,原来内部有这么多讲究,不光是表面前线那十万人,打打杀杀就可以,后方发动的力量更加巨大,毫无疑问,战线越长,运转起来就会越吃力,如果国内劳动力都用力运粮,谁又去耕作呢?建设、作坊、矿业等等,哪里都需要劳动力。
战争的较量,很大程度就是双方国力的较量,一点不假!
记得辰凌在后世,一个网站论坛内,看到一篇文章,上面写到,1948年爆发淮海战役的时候,解放军出动六十万人马,与国民军发动大战,在一片平原之上,开阔的地形,战壕线非常广,光这六十万大军,作战期间,后方民兵、百姓供给粮草的队伍,竟然达到五百四十万人,用毛驴车和自己小推车来运粮,九倍于作战人员的数量。
在战国时代,供给很难用马车,因为战马太贵了,只能靠牛车和人力来拉,光这魏国三十万大军的供给,的确给国家带来巨大压力,战争消耗,不得不详细考虑,自然是拖得时间越短越好。
这个时候,辰凌忽然觉醒,燕国要日后统一天下,粮草还要提前准备多年,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秦国当时统一天下,需要十年的征战,灭掉六国,共斩杀了近两百万敌军。
由此可见秦国的国力,数倍于东方六国,这需要几代秦王的共同努力,一点一滴去积攒,不断分化、削弱各国的实力,最后达到了顶峰,由嬴政这位雄主最终完成统一大业。
据记载,长平一战,秦军先后数次共发动了六十万大军,跨越了五百公里,与赵军对垒激战,打了两年之久,最后完胜,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兵,但横跨那么远的距离,需要多少庞大的粮草?又需要发动多少人来供给运输?
光想一想,都感到可怕,秦国是如何做到的?简直是个奇迹,以当时秦川通往太行山崎岖的路,几乎不可能完成!
“看来强军只是一方面,除将士英勇,名将领军外,对外作战的国力,还包括武器装备、粮草供应、道路运输等,全国军民上下,众志成城,万众一心才能完成统一战争!”
辰凌眼神一亮,看着桌上的地图,目光定格在燕国辽东以北部的土地,那里是东北黑土地,华夏最富饶的土地之一,如果能在大东北开拓荒田,移民过去耕作,赶走东胡人,驯化当地少数戎狄民族,成为燕国的粮仓所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才是关键所在!
第0566章 不同意见
辰凌听闻庞淮等策士为他讲解粮草和运输等情况后,对于后勤供给方面,有了全新了解,不得不说,曾经自己并没有考虑这么细致,只在想前线大军如何打仗,后勤工作虽重要,但容易办成,现在才知道,那都是自己异想天开的想法。
发动后方的军民运粮,有条不紊,避免发生哗变、起义等,这样前线大军才能正常作战。
难怪秦朝末期、隋朝末期各地官兵加起来,共有百万,但难以调动,难以打仗,后方供给的路线,全被各处农民起义军割断,大军等于无源之水,难以后继了,军人也需要吃饭,没有了粮草和军饷、装备供应,不战就溃散了。
秦国铁骑,隋朝府兵,在历史烟云中,都是强大的帝国,对外作战,英勇无敌,横扫六国,打破东胡,西击突厥,三征高丽等等,那是因为后方有强大的国力,动用了国内的军民在运输,但是最后,在平叛义军中,各地皆反,谁还给朝廷运粮啊,基层的百姓动荡,上层朝廷自然就分崩离析了。
“交通工具与运输保障太重要了,如果发明了机动车,或者轨道火车,减少运输成本和百姓参与的人数,不影响老百姓的生活,才是关键啊!”
辰凌想到这些,对于工业革命更加期待了。
当晚,有斥候送来了密报,发现了宋国军队的异动,正向卫国南部边境集结。
“周淮英已经攻克了卫宋接壤的几座小隘口山关,两万人马分布在边界线上,不知他有没有重点防御宋军,可不要被宋军偷袭,直插我军背后来。”
庞淮道:“应该不会吧,宋国乃二流小国,目前中原五大诸侯国,讨伐小国,它自身难保,难道还有胆量主动前来招惹?”
尚方俊道:“听说宋国的君王,宋王偃可是一个桀骜不驯的人物,伐滕灭薛,在位十年内,竟然吞灭了周围两个小国,而且它们五小国有了联盟,宋国会不会各派一支精兵,前来救援卫、鲁、越呢?”
辰凌点头道:“小心驶得万年船,立即起草一封信函给周淮英,让他多加提防,以免被宋军所乘,偷袭隘口。”
尚方俊拱手道:“喏!”
“几位先生,目前我军屯兵成武邑,向东百里外是平陵邑,及卫国其它东部县邑,向北是魏国第三大城,曹州,周围有数个城邑成众星托卫的姿态,南部重城,你们觉得下一步,我军该如何进取?”辰凌疑问道。
大帐内,短暂地沉默了一会。
庞淮凝思开口道:“曹州是咱们这次主公的目标,一旦曹州及周围城邑攻陷,其它城池和县邑,就失去了抵抗能力,因此先曹州,攻克之后,由西向东横推过去,其它城邑则不需要多大伤亡,不战而屈人之兵。”
辰凌微微点头,并不表态,他同时想听听每个人的见解,然后最后分析出来正确适合的思路。
策士朱泽尧却道:“大帅,我确认为,先平陵,后曹州,因为平陵地处卫国东部,比较偏远,守兵较少,很容易拿下,势如破竹,能持续提高大军士气,又能免除左边的后患,层层推进,步步为营,比较稳妥,平陵邑、金乡邑等,然后由南向北推进,无后顾之忧,与曹州驻军鏖战。”
辰凌听到不同的意见,微微点头,目光看着尚方俊:“你觉得呢?”
“卑职觉得,庞先生与朱先生说的,都不乏道理,不论先攻打曹州,还是先攻打平陵,都有利有弊,利大于弊,因此卑职认为,先攻打曹州还是平陵,都不影响大局,皆可为!”尚方俊这一番说出来,委婉含蓄,谁也不得罪,却都赞许了几句,最后决定权又拱手让给了大帅决断,不失为明哲保身的一种做法,不过,说了等于没说,打的太极言论。
三位幕僚算是辰凌老下属,此时察言观色,想看出辰凌的真实想法,然后再做长篇大论,来陈述自己这一看法的优劣。
不过,辰凌喜形不显于色,让三人余光观察几眼,难以发现大帅什么立场和态度,因此也都不敢多言冒进,默默等待。
辰凌虽然二十岁的年纪,但是一点也不像这个年纪该有的成熟和冷静,沉稳如山岳,一年的锤炼,君王的身份,数次出生如此,朝廷堂前的争斗,让他练就了山崩于前而不变色的心态。
他深深呼吸一下,面色如水,冷静地盯着面前桌上的沙丘山体模拟作战图,查看这里的地形,寻思着制订方案,颇有雄才大略的气势。
庞淮、尚方俊、朱泽尧三位儒衫谋士,静静守候在旁,不敢出言打扰,对方的气势似乎越来越强盛,当真有了纵横疆场、金戈铁马、指挥三军的大淡定、大威严,三人越来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