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三国之兵临天下-第17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次战役不仅被俘六千余人,新野城失守,更重要是,曹洪和李典两名重量级大将被俘,曹操的心腹爱将乐进也死在甘宁箭下。
这对曹军而言,是一次其沉重打击,而对江夏军乃至整个荆州,都是一次振奋人心的大捷。
天刚亮,数名报信骑兵飞奔进了襄阳城,一高喊:“江北大捷,曹军被击溃,璟公活捉曹洪李典!”
樊城大捷的消息仿佛长了翅膀一般,在半个时辰内便传遍了襄阳城,襄阳城沸腾了。
尽管此时还是在州牧去世的服丧期间,但人们按耐不住内心的狂喜,走上街头敲锣打鼓,燃烧爆竹欢庆胜利,大街小巷到处可见欢庆的民众,连守城的士兵们也欢呼起来,紧紧拥抱在一起,喜而泣。
州衙内,蔡瑁、蒯越、邓义、庞季、李圭以及刚刚接任别驾之职的韩嵩等十几名高官在紧急商议对策。
尽管刘琮是继任州牧,但他没有出席这次高官聚会,也没有人希望他出现,蔡瑁等人自然把他视为傀儡,就连邓义、庞季等非蔡瑁派系也为厌恶这个无用的阉人,眼不见为净。
“大家说说怎么办吧!”
蔡瑁有些无精打采地问道,他刚刚接到刘璟和聘派人送来的书,要求拜祭州牧灵柩,按照汉制,天七日而殡,诸侯五日而殡,今天是第四日,对方要求明天拜祭。
蔡瑁在考虑要不要让他们进城,这次樊城大捷,刘璟的威望无以复加的提高,使蔡瑁也不敢有趁机加害他的念头,他只想着如何拒绝刘璟进城。
这时,蒯越接口道:“璟公毕竟是先州牧之侄,不准他拜祭灵柩,有碍人伦,会引起襄阳军民不满,不如让他们拜祭灵柩,若军师不放心,可以限制他的军队入城。”
蒯越的提议得到了众人一致赞同,事实上,蔡瑁召集这次商议,他也知道在目前的情况下很难拒绝刘璟拜祭刘表灵柩,不过他考虑的是,是否让刘璟和聘一并参拜新任荆州牧。
想到这,蔡瑁又缓缓道:“既然大家都同意他拜祭先州牧灵柩,我也只能赞同,但作为荆州之臣,我认为他应该一并拜见新州牧,以尽臣属之义,希望大家能支持我的建议。”
蔡瑁又看了一眼邓义,冷冷问道:“邓治中以为呢?”
第277章 民心所向
虽然蔡瑁并不知邓义已经暗中效忠了刘璟,但从派系划分,邓义显然不是效忠于他,也不是蒯越那种联盟关系,邓义的态不明,蔡瑁便推断他要么是效忠刘琦,要么就是偏向刘璟。
正是这样,蔡瑁对邓义也自然有一种不满,甚至是敌视,也幸亏邓义不知道那个秘密,否则他也会和刘先一个下场,此时他问邓义,其实也是一种试探,蔡瑁想知道,邓义到底是不是刘璟之人。
对于蔡瑁的冷淡,邓义早已习以为常,他微微笑道:“参拜新任守,只要大家都赞成,我也不会反对,不过我觉得一些细节需要考虑,比如允许刘璟带多少军队入城?几时入城?这些细节都要定下来,我们才能从容安排。”
邓义的提议得到了众人的赞同,却让蔡瑁狐疑不定,他根本无法从提议中揣摸邓义的态偏向,但有些事情确实需要明确下来。
蔡瑁沉吟片刻道:“我们可以给刘璟和聘一个安全保证,但不能超过五人入城,时间就定在明日上午辰时正。”
。。。。。。。。。
会议散去,在离商议处不远的一个小客堂内,蔡瑁和他的几名心腹在继续商议一些细节问题,包括李圭和蔡和、蔡中、张允。
李圭微微叹息道:“其实我本想提议让刘璟今晚入城,也不会拜见州牧,直接拜祭先主后便可以离去,这样不会有什么影响,军师可曾考虑到民众的欢迎?”
李圭是襄阳守,比较多地考虑民意,其实他猜到刘璟进城拜祭刘表的真正目的,是为了民意,但已经定下来,他就不敢多说,只能含糊地提醒蔡瑁。
蔡瑁一怔,这才有点反应过来,刘璟明天上午进城,必然会受到民众的空前欢迎,他不由狠狠瞪了李圭一眼,意思是刚才为何不说,
这时,蔡和在一旁道:“其实晚上进城反而危险,我们要防备刘璟趁机夺取襄阳,所以晚上进城绝对不行,军师提出白天进城,是明智之举,至于担心李守担心民众拥戴,其实很简单,我们以安全为由禁止民众上街,这样就不会有任何问题了。”
蔡瑁点了点头,这个蔡和确实比蔡中聪明,至少能提出有效的建议,不像蔡中那般鲁莽而凶残,尽给自己闯祸。
“就这么决定!”
蔡瑁对蔡和道:“你可率一万军在全城戒严,不准民众上街欢迎。”
“军师放心,我必将全力以赴!”
。。。。。。。。
就在蔡瑁其党羽商议次日对策之时,在襄阳城北的邓府内,邓义将几名心腹家人叫到他的书房,对几人交代道:“明日上午辰时,璟公将要进城拜祭先主,你们几人可分头在城中各处宣扬,让家家户户都知晓明日璟公入城之事。”
一名老家人道:“老爷,这种事情城内专门有人在做,可以委托给他们宣传,效果会更好。”
邓义点点头,“这件事你们几个商量一下吧!需要多少钱尽管去账房支取,另外要做得隐秘一点,不能让对方知道是我邓义所为。”
“老爷放心吧!我们会考虑周全。”
“去吧!现在就开始了。”
几名家人行一礼,分别退了下去,邓义沉思片刻,随即又写了一封信,命人出城给刘璟送去。
。。。。。。。。
樊城也同样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城内不时传来爆竹的炸响声,很多因为丧事而关闭的酒馆也纷纷开张卖酒,让民众们喝酒庆祝胜利。
码头上,准备过江的民众人山人海,排成长队,江中一艘艘渡船如过江之鲫,往来穿梭,从曹军手中缴获的二余艘渡船又重新投入使用,渡船还给了它们的原主人,被焚毁的船只也由江夏军一并偿付。
江边,刘璟正在视察渡口的情况,战争结束,樊城和新野自然由江夏军控制,不会再还给襄阳,不过徐庶却另有想法。
“守,其实樊城和新野也并没有什么战略意义,曹军南下,樊城和新野当其冲,我们实际上是在给襄阳当守门人,但它们但对襄阳却很重要,我觉得倒不如把这两座城还给襄阳,换取一些更有用的军资。”
刘璟看了徐庶一眼,笑问道:“我现在的军资可不少,元直觉得襄阳还有什么老底?”
徐庶微微一笑道:“我听说在襄阳外仓库内储藏有一批造船的木料,都是经过多年风干而成,粗壮的木头足有十几万根,用它们可以造出上千艘战船,如果用江北之地把这些木头换走,那么襄阳在年内无法造出大型战船,就算曹军南下,也没有了渡江之船,守以为呢?”
刘璟点点头,他知道造大船不能用新木头,木料至少要风干年,否则容易变形,徐庶的提醒确实有必要,这些木头留在襄阳,最后都是资助曹军。
至于徐庶提出把江北的樊城和新野还给襄阳,其实刘璟也考虑过,襄阳只有万军队,一旦他们得了江北之地,必然会分兵驻守,这样会减少对江夏的防御之军,倒不是坏事。
刘璟沉吟一下笑道:“这件事我就交给你,你可去找蒯越,虽然他已不支持我,但毕竟情意还在,相信他会尽力促成此事,另外,我还可以答应一年之内不进攻襄阳。”
徐庶明白刘璟的意思,曹军铁骑必将南下,现在攻打襄阳确实没有意义,便点了点头,“这件事属下会办好。”
就在这时,刘璟忽然听见身后有人在叫他,一回头,去见是聘骑马飞奔而至,在他身旁跟着一人,头戴峨冠,身着宽大儒袍,皮肤白净,年约四十余岁。
徐庶认识此人,对刘璟小声道:“此人就是韩嵩。”
刘璟心中暗忖,‘原来是他!’
韩嵩最早官任荆州从事中郎将,是荆州权臣之一,在建安五年出使曹操后转为亲曹派,触怒了刘表,将他罢官下狱,一年后,蔡瑁替他求情才得以放出,一直赋闲在家,刘表死后,韩嵩在蔡瑁的推荐下再次复出,现接任刘先的别驾之职。
韩嵩属于亲曹派,不过他不是蔡瑁党羽,而是和蒯越一样,和蔡瑁结盟,今天众人商议后,一致推选他来和刘璟交涉拜祭刘表之事。
韩嵩和刘璟不熟,不过他和聘的私交好,他先找到了聘,不料聘坦率地告诉他,主公临终之言是让刘璟继位,别人不承认,但他聘却承认,他已决定效忠刘璟,这让韩嵩既吃惊,但又无可奈何。
聘说的很清楚,他只是陪同刘璟入城,至于具体入城细节和他没有关系,只能找刘璟商议。
战马奔至眼前,韩嵩翻身下马,呵呵笑着施礼道:“久闻璟公大名,今天初次相见,公果真是一表人才,名不虚传。
刘璟也笑着拱手回一礼,“韩公过谦了,我也久闻韩公贤名,今日得见,刘璟生有幸。”
两人寒暄几句,韩嵩又和徐庶见了礼,刘璟一指不远处一艘大船笑道:“那是我的军船,我们不妨船上细谈。”
“那就恭敬不如从命了。”
一行人快步向大船走去,上了船,众人在一间宽敞的船舱里坐下,又有士兵给他们上了茶,韩嵩捋须笑眯眯道:“璟公在樊城大捷,让襄阳父老欢欣雀跃,让荆州军民扬眉吐气,消息传来,州衙上下也为之沸腾,韩嵩代表州牧和蔡军师向璟公表示最诚挚的感谢!”
说完,他挺直身体,向刘璟深深地行了一拜礼。
“这是我份内之事,韩公不必多礼。”
刘璟不提胜仗,淡淡一笑道:“韩公还是说一说明日之事吧!怎么安排?我想知道细节。”
韩嵩又坐直身体道:“明日上午辰时正,璟公随从不可超过五人,我们将保证璟公和聘将军安全,另外州牧想见一见璟公。”
刘璟沉默片刻道:“见州牧之事明天再说吧!现在我还不能给你们明确的答复,至于拜祭伯父的安排,我可以同意!”
。。。。。。。
次日天渐渐大亮,时间已快到辰时,一余艘江夏战船早已停在了襄阳城外的江面上,战船上满载着一万余名全副武装的士兵,刀矛锋利,剑拔弩张,已完全做好了随时进攻的准备。
在城门外列队站着五精锐骑兵,所有骑兵都披甲戴盔,手执长矛,杀气腾腾,他们将陪同刘璟入城拜祭。
蔡和站在城头上远远注视着汉水中的战船,又望向城下列队整齐的五骑兵,他心中不由敲起小鼓,江夏军的这个架势让他感到紧张。
虽然他能理解是为了保护刘璟的安全,但如果刘璟有心夺下襄阳城,这五骑兵的战斗力必将十分惊人,城门一千守军绝不是他们的对手,再加上城外江中有上万江夏士兵接应,襄阳城将很难保住。
蔡和沉思良久,取出了自己军牌,回头递给一名心腹道:“速去禀报军师,就说我还需要调四千弓弩手在北城防御,情况紧急,立刻就去。”
士兵接过军牌,答应一声,立刻飞奔而去,就在这时,有军官低声喊道:“蔡将军,时辰到了!”
第278章 何以为州牧
蔡和连忙向城外望去,只见从大船上下来名骑马之人,为之人正是刘璟,旁边是一早赶去陪同刘璟的别驾韩嵩,后面还跟着一人,却是聘。
众人缓缓上前,韩嵩奔到城门前高声喊道:“蔡将军,时辰已到,开城门吧!”
蔡和一挥手,“开门!”
襄阳北城门内外两座大门皆同时开启,吊桥放下,刘璟在五骑兵的严密护卫下,缓缓向城内而去。
襄阳城已经戒严,各个街头巷尾都有士兵把守,但随着刘璟率骑兵进入襄阳城,还是有无数民众从大街小巷奔了出来,拥挤在襄阳大道两侧。
“璟公来了!”
有人指着远远而来的骑兵队大喊,两侧的民众顿时欢呼起来,欢声雷动,响彻全城。
襄阳大道是一条贯穿南北的主道,中间是主道,一条宽丈的平坦官道,两旁种有大树,而两边是侧道,又叫做民道,是普通民众的行走道,而官道只能是士族及官员行走,连地位较低的小吏也不能在官道上行走,等级森严。
刘璟在五骑兵的护卫下,沿着官道缓缓而行,他面带笑容,不时两侧民众招手致意,在一片片欢呼声中,从各条街巷里跑出来的民众越来越多。
汉末之民彪悍之风犹存,不理会官家规矩,而且法不责众,有人冲出去了,后面就会有更多人冲过戒严士兵的阻拦,使蔡瑁颁发的戒严令压根没有什么效果。
随着越来越多的民众跑出家门,赶来襄阳大道迎接刘璟入城,最后连上万名戒严的士兵也跟着民众一起,跑上民道,一起欢呼雀跃。
刘璟的骑兵只走到官道一半时,两侧民道上便挤满了前来欢迎的民众,密密麻麻,延绵十里,足足有二十余万人。
每个人脸上都带着期待和激动,他们的感情最为淳朴,刘璟击溃了曹军,让他们免除家破人亡之灾,不会再像河口镇那样被曹军杀戮抢掠,他们从内心里感激刘璟。
城内到处是敲锣打鼓,鼓声震天,锣声响亮,一群群孩钻进了官道,跟着骑兵队伍奔跑,当刘璟从一片片人群身旁经过,立刻掀起一阵山呼海啸般的呐喊,“欢迎璟公回家!”
“我们拥戴璟公为荆州牧,让阉人滚下去!”
“璟公,留在襄阳吧!”
。。。。。。。
各种大喊声表达他们内心的期待、激动和兴奋,很多人眼睛里闪烁着感激的泪花,当刘璟队伍来到两条大道的交叉处,数十名白发苍苍的老者跪在地上,将荆州之土奉献给。
刘璟心中激动万分,他翻身下马,上前扶起老者,接过他们手中的土罐。
他随即登上一辆马车,对周围民众大喊:“各位乡亲父老,无论何时何地,我刘璟绝不会抛弃荆州的父老,愿率将士力保荆州平安!”
刘璟的话语引来一片暴雨般的掌声,四周数万民众的情绪激动达到顶点。
“州牧万岁!”
几名大汉跳上大石,引导着四周民众振臂高呼,“万岁!”
在所有人心中,他们的州牧就是璟公,所有人都他们大喊起来,数万人的吼声响彻襄阳城,“州牧万岁!”
“璟公万岁!”
此时所有人都忘记了,现在刘璟并不是荆州牧,他们也忘记了,此时还是刘表的服丧期间。
。。。。。。。
刘表的灵棚搭在州衙正堂之前,供军民和各地官员拜祭,四周插满了白幡和伞盖,铺天盖地,为壮观。
而灵柩就停在后面一座专门的帐篷里,已到初夏,天气渐热,帐篷里放满了从冰窖中取来的巨大冰块。
尽管汉末佛教还没有大规模普及,但在上层社会已经有不少信佛之人,在刘表的灵棚内,便有二十名宝灵寺僧人替他超。
刘璟和聘被迎进灵棚内拜祭,刘璟跪在刘表灵柩和灵位前磕头跪拜,心中默默念道:“虽然我们无伯侄之实,却有伯侄之缘,愿伯父上天之灵安息,愿伯父之灵护佑侄儿永保荆州。”
一旁刘琮神情复杂地注视着刘璟,从前他因为蔡少妤而和刘璟为仇,但此时蔡少妤不过是沾在他衣襟上的一颗饭粒,他早已不放在心上,蔡家对他的操纵才是他心中之恨。
他的内心深处甚至渴望刘璟能杀回襄阳,将蔡氏家族赶尽杀绝,斩草除根,他宁可不当这个傀儡州牧,而更愿意做一个养尊处优的琮公。
这时,刘璟拜而起,对刘琮道:“伯父去世,望二哥能通报大哥前来拜祭,以尽父人伦。”
刘琮苦笑一声,他身不由己,哪有权力邀请长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