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奋斗之第三帝国-第14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德国的城市每天都在遭到轰炸,你们的亲人在遭受煎熬,我们需要新式飞机,喷气式战斗机。你们要通力配合,在三个月内研制成功。你们有没有信心?”
“有。”参差不齐的声音。“大声点!”“有——”不仅航空企业家们,连对飞机制造一窍不通的军官们都高声回答。
李德期待的目光扫视过他们,淳淳教导:“战争的胜利,德意志民族的前途与命运,都在你们的肩膀。你们要向更高的水平迈进,就得必须研究和突破音障。如果有谁能解开这个禁区,他就在航空史上建立了一座丰碑,将会永远载入史册。像发明飞机的莱特兄弟一样。”
戈林盯着他们威胁道:“我们已经将海军和陆军科研机构纳入战时体制,这也适用于空军。成绩卓著的重奖励,成绩平平将受到惩罚。如果有人出工不出力,海军的那个博士就是下场。”
元首一行进入大楼,一楼左手大厅是航空博物馆,李德谢绝了大家的陪同,只领着鲍曼、副官、冉妮亚与丽达参观。
自古以来人类就怀有像鸟儿一样自由飞翔的愿望,但是由于科技水平低下,人们也只能将对于飞行的向往寄托于梦想和神话之中。嫦娥奔月、牛郎织女、坐飞毯遨游天空无不体现着人们对飞行的憧憬。
为了像鸟儿一样翱翔天空,无数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巴黎埃菲尔铁塔修出来后,又成了无数高空探险者者的乐园。最著名的是一个裁缝制造了一对大翅膀,站在二层平台上振臂一呼后跳入蓝天,在空中打了个转后径直冲向地面,在地上砸出一个深坑。
蒸气机的内燃机发动成功后,人们对飞行的设想和探索日益高涨,每过一天,报纸就会登出牺牲者的姓名。
1896年,美国的莱特兄弟在报纸看到一条消息:德国的李林塔尔因驾驶滑翔机失事身亡。这个消息对他们震动很大,弟兄俩决定研究空中飞行。
莱特兄弟开着一家自行车商店。他们一边干活挣钱,一边研究飞行的资料。三年后,他们掌握了大量有关航空方面的知识决定仿制一架滑翔机。
他们首先观察老鹰在空中飞行的动作,然后一张又一张地画下来,之后才着手设计滑翔机。1900年10月,莱特兄弟终于制成了他们第一架滑翔机,并把它带到离代顿很远的吉蒂霍克海边,这里十分偏僻,周围既没有树木也没有民房,而且这里风力很大,非常适宜放飞滑翔机。
兄弟俩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把滑翔机装好,先把它系上绳索,像风筝那样放飞,结果成功了。然后由威尔伯坐上去进行试验,虽然飞了起来,但只有1米多高。
第二年,兄弟俩在上次制作的基础上,经过多次改进,又制成了一架滑翔机。这年秋天,他们又来到吉蒂霍克海边,一试验,飞行高度一下子达到180米之高。
弟兄俩非常高兴,但并不满足。他们想能否制造一种不用风力也能飞行的机器?
兄弟俩反复思考,把有关飞行的资料集中起来,反复研究,始终想不到用什么动力,把宠大的滑翔机和人运到空中。有一天,车行门前停了一辆汽车,司机向他们借一把工具用用。来修理一下汽车的发动机。弟兄俩灵机一动,能不能用汽车的发动机来推动飞行。
从这以后,弟兄俩围绕发动机动开了脑筋。他们首先测出滑翔机的最大运载能力是90公斤,于是,他们向工厂订制一个不超过90公斤的发动机。但当时最轻的发动机是190公斤,工厂无法制出这么轻的发动机。
后来,一名制造发动机的工程师知道了这件事情,答应帮助莱特兄弟。过了一段时间,这位工程师果然造出一部12马力、重量只有70公斤的汽油发动机。
弟兄俩非常高兴,很快便着手研究怎样利用发动机来推动滑翔机飞行。经过无数次的试验,他们终于把发动机安装在滑翔机上,不过是在滑翔机上安上螺旋桨,由发动机来推动螺旋桨旋转,带动滑翔机飞行。
在当时大多数人认为飞机依靠自身动力的飞行完全不可能,而莱特兄弟确不相信这种结论,从1900年至1902年他们兄弟进行1000多次滑翔试飞,经过无数次失败,兄弟俩偏不信邪,越挫越勇。
“咬住青山不松口,立根原在破岩处。千磨万击不松口,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的诗是这们的写照。
这天下午,兄弟俩先在地面上安置两根固定在木头上的铁轨,并有一定的斜度,好让飞机方便地滑行。接着,就把他们制造的飞机,放在铁轨上面。
最后是由谁先飞的问题,兄弟俩争执不下,只好用抛硬币的方法,由威尔伯先飞。
威尔伯上机后,伏卧在飞机正中,一会儿便发动飞机,发动机传出轰鸣的声音,螺旋桨也慢慢地转了起来。
飞机在斜坡上刚滑行3米,就挣脱了结在后面的铁丝,呼啸着升到空中。
“飞起来啦!”奥维尔兴奋地叫道。
话音未落,飞机突然减慢速度,很快掉落在地上。整个飞行时间不到4分钟。
奥维尔赶忙跑上前去。威伯尔已从堕落的飞机里跳了出来,兄弟俩赶紧观察飞机,飞机也未受损。
“是什么问题呢?”兄弟俩左思右想,逐一检查。发动机没毛病,螺旋桨转动很好,技术操作也完全正确。
“哥哥,我知道原因了!”奥维尔满面笑容地说道:“咱们是利用斜坡滑行的,距离只有3米飞机就起飞了。而这时螺旋桨的转动还没有达到高速,所以一会儿就栽了下来。”
“对呀!”威尔伯点头称是,接着说道:“咱们不能利用斜坡滑行起飞,而要靠螺旋桨的力量飞上去。这样吧,把铁轨装在平整的地方再试验一下,距离再远一点。”
他们连续工作了三天三夜,把铁轨又重新安置在一片平坦的地面上。
1903年12月17日上午10点钟,这里世界航空史上永远不能忘记的日子。天空低云密布,寒风刺骨。被兄弟俩邀来观看飞行的农民冻得直打寒颤,一再催促兄弟俩快点飞行。连他们的叔叔也喊叫:“到底飞不飞呀,我都快冻成冰棍了。”
奥维尔爬上飞机,伏卧在驾驶位上。一会儿,发动机开始轰鸣,螺旋桨也开始转动。
飞机滑动起来,一下子升到3米多高,随即水平地向前飞去。
“飞起来啦!飞起来啦!”几个农民高兴地呼唤起来,并且随着威尔伯,在飞机后面追赶着。他们的叔叔跑向另一个方向,他要把这个激动人心的消息告诉两人的亲友。
飞机飞行了30米后,稳稳地着陆了。威尔伯冲上前去,激动地扑到刚从飞机里爬出来的弟弟身上,热泪盈眶地高喊:
“我们成功了!我们成功了!”
45分钟后,威尔伯又飞了一次,飞行距离达到52米,又过了一段时间,奥维尔又一次飞行,这次飞行了59秒,距离达到255米。
消息传开后,人们奔走相告,美国政府非常重视,决定让莱特做一次试飞表演。
1903年12月17日,人类历史上的一个伟大时刻来到了。美国的莱特兄弟利用修理自行车的技术,并在对以往的滑翔机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进的基础上,
第19节 从抓钩到喷气机
继莱特兄弟之后,各国掀起了研制飞机的高潮。1910年,法国的法布尔发明了浮筒式水上飞机。把飞机的应用范围从陆地。
1914年,俄国飞行员聂斯介洛夫完成了第一个特技飞行:翻筋斗。这个360度的筋斗,在飞行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为它大大提高了驾驶飞机的技能。现代空战的许多机动,都是由筋斗发展而来。而现代飞行员培训,筋斗是必备科目。
飞机一发明出来,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把它运用到战争中。1909年,美国陆军装备了世界上第一架军用飞机。早在1911年墨西哥革命战争期间,农民军曾雇佣一名美国飞行员参加战斗,这位飞行员用手枪对地面目标进行射击。这是天空中响起的第一声枪声。
1911年10月23日,意大利与土耳其作战中,也使用了飞机。随后,军用飞机在德、英、法等欧洲国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飞机这个婴儿已经长成小伙儿了,不论是英法俄还是德奥,双方都拥有上千架飞机。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军队装备的各种飞机都没有加装武器,只是飞行员随身佩带手枪。交战双方在空中相遇时,只能是互相挥挥拳头,表示敌意。
这种和平共处并没有持续多久。一次,一位认识到战争严酷的飞行员,拔出手枪对对方飞过来的飞机射击。这一下立即启发了所有飞行员,乘坐双座飞机的法国飞行员开始把步枪搬上飞机,试图对敌方飞机进行更有效的射击。随后小炸弹、手榴弹也都搬上飞机成为袭击对方的武器。
有趣的是,俄罗斯飞行员发明了一种所谓的“抓钩”战术,将敌机击落。1914年8月5日。俄罗斯飞行员涅斯捷罗夫别出心裁地在自己的飞机后部装了一把刀子,他在和德国的一架飞艇格斗时,用这把刀子将飞艇的蒙皮划开。后来,他又在机尾部装了一条带重锤的钢索,试图用它套住敌机的螺旋桨。
俄罗斯的许多飞行员纷纷效仿涅斯捷罗夫,上尉卡扎科夫采用了一个特别装置——“抓钩”,在飞机下部安装了一条钢索,在钢索的尾部安上了一个活动“抓钩”,抓钩上有一个雷管。当自己从敌机上方飞过时,操纵飞机用抓钩将敌机钩住,在钩住的瞬间,雷管爆炸,将敌机击落。
最初的空战不是靠武器装备的优劣,而是靠飞行员的勇敢、机智、顽强的战斗作风,用飞机去撞击敌机,成了当时的时髦战术。
1915年3月19日,卡扎科夫驾机飞过维斯拉河以西时,发现了一架德国“信天翁”飞机,他悄悄地跟在德机的后面,看准机会,“骑”在德机的上方,甩下抓钩,将敌机牢牢抓住,并引爆了雷管,把敌机炸了一个大洞。
德机企图逃遁,卡扎科夫哪肯放过。于是,一个鹞子翻身向敌机撞去,被“信天翁”躲开。卡扎科夫急中生智,他一个下滑,用机轮狠狠地撞在笨重的“信天翁”的机身上。两架飞机绞在一起,向下坠落。十几秒钟后,两架飞机都撞在了地面上。卡扎科夫的飞机垂直地立在一个土包上,卡扎科夫幸免遇难。而德国的“信天翁”却轰然爆炸,机毁人亡。
西线的空战更加激烈。天生Lang漫的法国人把机枪搬上飞机,但机枪会打碎螺旋浆,怎么办呢?
法国人很快发明出一种后推式飞机,就是把螺旋浆装在飞机后面,用反作用推动飞机前进,这样一来,机头上可以安装机枪了。
想法似乎很不错,试验结果也令人满意,但投入使用后不是那么回事了。这种飞机稳定性很差,特别是在机头安装笨重的机枪后,只要一加速,飞机的脾气就上来了:要么直窜上九天,要么一头扎向地面。
法国人扔不气馁,把机枪架到双翼飞机的上层机翼上。可又出现了新问题:输送子弹非常不便,而且滚烫的弹壳经常掉进飞行员的脖子里。
直到有一天,一架法国飞机向德国飞机开火时,固定机枪的铁环松动,机枪从顶上掉了下去。法国人放弃了这种天真的尝试。
九月的一天,天高云淡。三架德国飞机正悠闲地在德国空中巡航,迎面飞过来三架法国飞机。德国人只是好奇地望着他们,突然间,从法国飞机的螺旋浆之间喷出密集的机枪子弹,两架德机凌空爆炸,剩下的一架好不容易飞回基地,心有余悸地向战友们讲述了他的奇遇。
德国指挥官以为这个劫后余生者被吓傻了,并没有当回事,继续派出飞机与英法飞机决战,直到让更多的德国飞机驱羊赶狼。
不久后,德国人想方设法击落了一架法国飞机,在残骸上发现了秘密。原来,法国的一个飞机设计制造家索尔尼埃和一名叫加罗斯的飞行员经过共同研究,在桨叶后面安装钢制楔形偏导板,以挡开击中的子弹。
19l5年4月l日,加罗斯驾驶着一架装有这种偏导板的莫拉纳。索尔尼埃L型飞机,曾与四架德国的“信天翁”侦察机相遇,加罗斯开枪射击将一架德机击落,到同年4月18H以前加罗斯共击落了四架敌机,事实证明在桨叶后安装偏导极是有一定保护效果的。
李德站到德国飞机设计师安东尼?福克的相片前久久凝视着。
19l5年4月18日,法国人加罗斯驾驶的飞机在德军阵地上空地面防空火力击中,并被强烈的西北风吹到了德军阵地后方,在一片林间空地上迫降被俘。
德国飞机设计师安东尼?福克及他的同伴们对该机上的偏导板进行了仔细分析研究,并由此受到启发,发明了使用凸轮的射击同步协调器。这种装置可依靠螺旋桨的转动来控制机枪的射击,当枪口指向桨叶间隙时子弹射出,而枪口对准桨叶时射击停止。
从1915年秋到1916年初,德国的很多福克式飞机都装备了这种协调器,在作战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击落击伤了大量还没有装备这种设备的协约国飞机。
李德参观了二楼的飞机研究室后,与米尔契、戈林和施佩尔进入一间单独的房间,他让人把梅塞施米特、亨克尔叫进屋子。
李德双手抱肩站在大窗户前,眼前是莽莽林海,耳边是两位飞机巨头兴致勃勃的声音。他心有无旁骛地听着、思索着……
早在1938年秋,纳粹德国当局就下令梅塞施米特飞机公司研制一种可装容克公司和巴伐利亚公司研制的喷气发动机的新型战斗机。其战术指标最大时速为850千米,并可续航1小时。
接到任务后,梅塞施米特公司的百余名工程师,于1939年6月选定P1065双发方案为研制目标,7月通过全尺寸模型审核。1941年1月,原型1号机Me…262V1装配成功,4月18日临时装上一台普通Jumo210活塞引擎活塞式发动机作了第一次飞行。
1942年3月25日,翼下吊装2台巴伐利亚公司单台推力为5。39千牛的109…003型喷气发动机,作了三发并存动力飞行。但升至50米高时,由于涡轮叶片折断,试飞失败。
在李德与施佩尔的催促下,梅塞施米特公司换装容克公司两台尤莫109…004A涡喷发动机的原型3号机V3型终于试飞成功。
在李德到来的几天前,德国空军战斗机总监加兰德驾驶Me…262作了一次体验性飞行后,他为喷气飞机不可言状的巨大魅力所折服,盛赞Me-262为“杰作”。
“加兰德呢?”李德这时才记起他。米尔契回答说,回柏林布置德国空军的反击行动去了。
李德从大窗口转回身子,笑着说:“加兰德这样形容驾驶Me-262的感受:好像有一个天使在推着他。”
“是是是,他是这样说的。元首说的完全是他的口气。”米尔契连忙恭维。略微犹豫了一下,他喃喃地说:“不过,他好像不赞成生产喷气式高速轰炸机的计划。”
李德大吃一惊:“什么?喷气式高速轰炸机?现在德国的制空权都有保不住,那个二百五提出生产轰炸机的?”
米尔契也吃了一惊,声音嗫嚅着说,正是元首在去年坚决要求把新研制的喷气式战斗机改成轰炸机的。
李德重新转向窗口中,仿佛要看透很远的迷雾。他努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