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执宰大明-第87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首阳大君,如果下官不藏起来的话恐怕没命活到今天,下官要留着这条命给主上殿下讨个公道。”面对李瑈的指责赵尚宫丝毫不为所惧,瞪着他神色愤怒地说道,“难道几天前的那场大火不是针对我们景福宫的几个苟且偷生者?”
“荒谬!你是说那两场大火与本大君有关?”李瑈闻言顿时一声冷笑,冷冷地反问道,反正崔礼已经逃出去了,没人能证明火灾与他有关。
“首阳大君,难道这不是你做下的恶事?你为了王位连主上殿下都敢弑杀还有什么事情不敢做的!”赵尚宫现在已经完全豁了出去,瞪着李瑈高声质问,“首阳大君,你敢说那两场大火不是你让人做下的?”
“哼!此事与本大君无关,你休想污蔑本大君!”李瑈冷笑着望着赵尚宫,脸上满是不屑的神色,“本大君倒想知道,当晚叛军把景福宫围得水泄不通,在里面大开杀戒,你是如何逃出来的,有何人能够作证?”
“王爷,当时情形危急只有下官与两名女官逃了出来,下官只记得那个同乡的姓名,如果能把他找来一定能给下官等人作证。”赵尚宫闻言望向了李云天,高声说道,显得信心十足的样子。
“赵尚宫,本王的人已经按照你提供的消息查验了朴辉将军手下的花名册,确实有一个人的名字和籍贯与你所说的人相符。”
李云天沉吟了一下,不动声色地向赵尚宫说道,“不过非常可惜,此人三年前就已经战死了,无法为你作证。”
“什……什么?死了!”听闻此言,赵尚宫不由得怔在了那里,万万想不到会发生这种事情。
“你……你在杀人灭口!”随后,赵尚宫转向了李瑈,“主上殿下曾经说过,你生性凉薄是个薄情寡义之人,现在看来果真如此,可怜朴辉到死都不知道自己为何要死!”
“王爷,此人刻意诬陷下官,请王爷明察。”李瑈没有理会赵尚宫,而是转向了李云天,向李云天躬身行礼。
“赵尚宫,你是否还有别的证据能证明你所说的话,本王不能听信你一面之词就定首阳大君的罪!”李云天盯着赵尚宫凝视了一会儿,然后缓缓说道,“你再好好想想,是否还有纰漏之处?”
“纰漏?”赵尚宫闻言怔了一下,随后皱着眉头陷入了沉思,努力回忆着当时的情形,想要找出袭击了他们的幕后主使者的身份。
第1319章真假难辨(三更)
“王爷,下官想起来了,首阳大君当时并不是孤身去的景福宫,还有一个人跟在他的身边,两人之间的关系看起来非常亲密。”
在现场众人目不转睛地注视下,赵尚宫想起了一件事情,一脸遗憾地向李云天禀告道,“可惜下官当时距离得太远一时间没能看清他的长相。”
“还有一个人?”听闻此言,义禁府大院里的人们不由得面面相觑,脸上纷纷浮现出惊讶的神色,都想知道那个跟李瑈在一起的人是谁。
“赵尚宫,你再想想,那个人究竟是谁?”李云天不动声色地望着赵尚宫,沉声问道。
“回王爷,当时形势混乱下官没有看清楚对方。”赵尚宫仔细回忆了一番,最后无奈地向李云天摇了摇头,她知道此事事关重大故而不敢乱说。
现场众人闻言不由得纷纷流露出失望的神色,本以为案情会有进一步的进展,谁成想线索还是断了。
李瑈心中暗自松了一口气,幸好赵尚宫当时没有看清跟在他身旁崔礼的长相,否则的话事情可就变得麻烦了,要是崔礼曝露出来那么就等于给了外界更多的把柄。
当年李瑈之所以要跟着朴辉的叛军一同进入景福宫,是担心朴辉的叛军在面对朝鲜王时出什么差错,毕竟朝鲜王在位多年在百姓中颇有威望,故而前去压阵,同时也想要亲眼目睹朝鲜王和李珦被杀。
可惜李珦竟然逃走了,而且还调动了军队杀回来与李瑈交战,如果不是李瑈手下的军队多于李珦,那么狼狈逃离汉城的人恐怕就是李瑈了。
“赵尚宫,既然你想不起来,那么本王就无法当此人存在。”李云天沉吟了一下,神情严肃地向赵尚宫说道,“你所说的事情本王定会彻查,如果你有半句虚言本王一定严惩于你!”
“王爷,下官所说句句属实,如果一丝一毫不实甘愿受惩。”赵尚宫神色坚毅地望着李云天,没有丝毫的退缩之意。
“你们有何话要说?”李云天闻言微微颔首,望向了跪在赵尚宫后面的人,想知道他们是否能提供什么有价值的线索。
“王爷,卑职知道当晚跟在首阳大君身旁的人是谁。”就在人们以为剩余的景福宫幸存者无话可说的时候,一名身穿内禁卫军服的幸存者忽然抬起头,开口向李云天禀报道,“卑职认识他,此人就是议政府检详崔礼!”
“崔检详!”轰的一声,现场的众人顿时陷入了骚动中,纷纷四下张望寻找着崔礼,崔礼身为议政府正五品的检详应该参加今天的堂审。
不过令人们感到惊讶的是,任由他们找遍了现场的官员都没有发现崔礼,不清楚崔礼去了何处。
“王爷,有一件事下官还未来得及向王爷禀报,议政府检详崔礼昨晚忽然失踪,下官已经派人进行寻找。”这时,李稷沉吟了一下后向李云天躬身禀告道,他本以为崔礼的失踪无关紧要,没想到却牵涉进了朝鲜王被弑杀的案子里。
那些正在现场寻找崔礼的官员闻言纷纷神色诧异地望向了李稷,崔礼早不失踪晚不失踪,偏偏要在李云天公审的时候消失了踪影,这里面的味道可太过诡异,无论是谁都能感到此事非同寻常。
“你肯定当晚与首阳大君在一起的是崔检详?”李云天并没有对崔礼的事情进行追问,而是面无表情地向那名内禁卫求证。
“会王爷,崔检详在议政府任职十年,卑职曾经多次见过他,绝对不会认错。”那名内禁卫点了点头,一脸肯定地说道,他当晚也是换上了攻进宫里的叛军服饰才侥幸逃得了一命,否则根本无法离开被叛军堵住宫门的景福宫。
“有意思!”李云天闻言不由得从口中缓缓吐出了三个字,然后环视了一眼现场的众人说道,“诸位,看来这个崔检详是本案的关键,来人,传本王的钧旨,找到崔检详者赏银千两!”
“末将遵命!”一名骁武军的将领立刻快步走上前,向李云天一拱手后快步离去,前去到城内张贴通缉崔礼的告示。
“首阳大君,既然赵尚宫指证你事发当晚在景福宫,而你坚称在家里,那么本王就要传唤你的家人奴仆前来询问!”等那名将领离开后,李云天转向了李瑈,不动声色地说道。
“下官听凭王爷做主。”李瑈向李云天一躬身,口中高声说道,他才不怕李云天审问他家里的人。
此时已经距离朝鲜王事隔数年不说,当晚李瑈是悄悄离开又悄悄回来,因此家里只有少数几个人知晓他出去过,其他人一直以为他在卧房里。
李云天随后一摆手,一名讲武堂的武官就急匆匆地带人赶去首阳大君府,前去带李瑈的家人来查问。
趁此时机,李云天与李稷和黄喜等人低声交流着对刚才审问的意见,虽然李云天贵为大明的亲王但在朝鲜国的官员面前却表现得平易近人,很是亲和,这使得他获得了朝鲜官员不少好感。
对于赵尚宫等人对李瑈的指认黄喜当然是竭力表示怀疑,认为赵尚宫在外地躲藏多年,得知李云天亲自赶来汉城后也没有主动前来说明实情,其中或许有不为人知的隐情,言语中透露出赵尚宫受人指使诬陷李瑈的意味,甚至怀疑赵尚宫是叛军的同党。
李稷不同意黄喜的观点,认为赵尚宫是太过小心谨慎才没有来见李云天,并且提醒黄喜别忘了几天前城外的那两场大火,意味着赵尚宫谨慎行事并非杞人忧天,而是确实受到了威胁。
柳尚民不动声色地观望着李稷与黄喜的争论,并不想介入到两人的争端里去,不过心中暗自窃喜,他相信赵尚宫没有说谎这意味着李瑈会遇上一个大麻烦。
令柳尚民以及现场的人们感到新奇的是,李云天在审案的时候竟然没有对涉案的人员施加刑罚,要知道义禁府的审案莫不要动用大刑,行刑现场通常腥风血雨,鬼哭狼嚎。
当然了,柳尚民绝对不会认为这是李云天仁慈,据他所知李云天在大明审案的时候就不喜欢动用刑罚,通常用缜密的推理以及确凿的证据就能使得案犯低头认罪。
现在看来传言果然非虚,如果换做柳尚民的话肯定早就对赵尚宫等人动用大刑,以此来判断其是否说的是真话,李瑈的那些家人自然也无法幸免,只不过那样一来场面就显得有些血淋淋。
李云天与李稷、黄喜等人交谈的时候,现场的官员和百姓们也三五成群地在一起低声议论着,暗自猜测着李瑈是否是弑杀了朝鲜王幕后凶手,还是赵尚宫在诬陷他。
与思维单纯的百姓们相比,在场的文武官员并没有认为李瑈就是弑杀朝鲜王的凶手,官场上尔虞我诈,保不准这次跟上次李珦遇刺一样,李瑈也是被人给陷害的。
在人们的议论声中,李瑈的家人奴仆被带进了义禁府,这使得现场有着嘈杂的声音立刻消失,重新恢复了安静。
“内命妇尹氏见过王爷!”首阳大君府领头的人自然是首阳大君的夫人尹氏,来到李云天面前后躬身行礼。
“见过王爷。”呼啦一声,跟在尹氏身后的人纷纷跪下。
“尹氏,本王问你,当年汉城爆发兵乱的时候首阳大君在何处?”李云天打量了一眼尹氏,见其相貌端庄,气质温婉,举手投足间从容自若,知道不是一个简单的女子,于是不动声色地问道。
“回王爷,由于外面兵荒马乱,首阳大君当晚一直与内命妇在一起,直到朴将军平定了叛军后这才出门。”尹氏早有准备,有条不紊地回答。
“除了你之外还有谁能证明?”李云天闻言微微颔首,然后开口问道,他自然不能相信尹氏的一面之词。
“王爷,内命妇和首阳大君身边的人都能证明。”尹氏向李云天一躬身,娇声回答,丝毫看不出有任何慌乱。
“王爷,我等可以作证,大君当晚与夫人在一起。”这时,跪在尹氏身后的一些男女连忙抬起头来望向了李云天。
见尹氏和那些下人都给李瑈作证,现场的人不由得望向了李云天,想知道李云天如何来应对眼前的这种局面,按照通常审案的流程接下来应该对那些下人用刑了,只有熬过了重刑那么他们的口供才可信。
“尹氏,据本王所知首阳大君自幼弓马娴熟,胆魄超绝,在诸大君中是难得一见的将才。”沉吟了一下后,李云天不动声色地望向了尹氏,“你告诉本王,首阳大君在得知景福宫被叛军围困后为何不与朴将军一同前去救援,而是选择留在家中?”
听闻此言,尹氏不由得微微一怔,万万没有想到李云天竟然会问出这样的问题来,令她有些迫不及防,她甚至已经做好了受刑的准备。
与此同时,现场的文武百官纷纷面露诧异的神色,李云天的这番质疑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但却正中要害,使得李瑈当即就变了脸色。
第1320章图穷匕见
“厉害!”经过最初的错愕后李稷率先反应过来,扭头望了一眼镇定自若的李云天,心中不由得感慨了一句。
说实话,李稷原先还以为李云天对尹氏等人毫无办法,很显然尹氏等人肯定是要包庇李瑈的,万万没想到李云天另辟蹊径,一句话就使得尹氏哑口无言,实在令他钦佩之至,要是换做他的话肯定会对李瑈的那些下人用刑。
而李云天之所以一句话就使得现场众人动容,是因为李瑈经历和性格决定了他绝对不会在叛军攻打景福宫的时候当缩头乌龟躲起来。
与众不同的是,李瑈幼年时寄养于民间,所以对于世事艰难与人情伪善知之甚详,尝过苦楚也了解过辛酸,最终成就了特有的器度。
据传,李瑈五岁就能朗诵《孝经》,而且好弓马之事,经常随身带着弓箭,又喜欢飞禽,得到一只猛禽后就爱不释手。
少年时期,朝鲜王曾经命首阳大君李瑈、安平大君李瑢和临瀛大君李璆一起学习乐理,李瑢生性喜好华丽,而李璆素来通晓音律,所以两人都乐意学习,唯有李瑈不愿意学习音乐。
李瑈志在弓马,每天都跟习武之人角力,没人比得过他,世子李珦夸奖李瑈英勇健壮,到听说朝鲜王喜欢弹琴这才开始学习乐理。
值得一提的是,宣德十年二月朝鲜王在平康讲武,结果李瑈十六箭射死了十六头鹿,风吹鹿血染红了李瑈的衣服,武将李元奇、金敢等见状喜极而泣道:“又看到太祖的雄风了。”
因此,李瑈是朝鲜王诸子中最为勇武的一个,与武将的关系也最为密切,犹如大明当年的汉王。
故而李云天有了先前一问,李瑈既然如此勇猛岂会留在府上,一定会与朴辉一同与叛军展开战斗,毕竟救驾可是头等大事。
李瑈神情复杂地望着李云天,心中五味杂陈,此时此刻他忽然之间明白了过来,原来李云天这次来朝鲜国果真是为了查清朝鲜王的死因。
可笑他还以为自己能够得到李云天的支持,而先前李云天所作所为不过是为了稳住他而已。
很显然,李瑈无法回答李云天的这个问题,如果他躲在家里贪生怕死不去救朝鲜王的话,那么说明他心中没有朝鲜国的国王,也不配当人子,那么何来的继承朝鲜国王位的资格?
李瑈无论如何都想不到他精心设计的计划竟然存在着如此巨大的纰漏之处,并且轻而易举地被李云天抓住,进而给了他堪称致命的一击。
要是李瑈并不勇武过人,不说他手无缚鸡之力,只要平常的表现不那么引人注目的话,他在叛军攻打景福宫的时候不去救援朝鲜王也情有可原。
可他偏偏勇武善战,这就给外界留下了一个大大的把柄,成为了他无法避免的麻烦。
其实,李瑈先前只想着如何来证明自己与朝鲜王被杀一事无关,忘记了大明最为注重的就是礼仪法统,像他这种置朝鲜王安危于不顾的人并不符合大明的价值观念,不要说李云天了,单单礼部那一关李瑈就过不去。
李瑈心中感到一股莫名的悲哀,他费尽心机地准备了这么些年,结果李云天仅仅凭着一句话就击碎了他所有的希望,令他一时间难以接受。
现场的文武官员自然也都听出了李云天话里的意思,勇武不凡的李瑈面对陷入为难的朝鲜王见死不救,这样的人不仅目无君上同时也没有父子之情,谈何能成为朝鲜国的国王?
官员们虽然明白了过来,但院子里聚集的那些听审的百姓还有很多人没有反应过来,不知道李瑈此时已经深陷泥潭,即便是李瑈摆脱了谋杀朝鲜王的嫌疑也失去了继任朝鲜王的资格。
此时,最为感到震惊的莫过于李稷,李稷一直以来都以为李云天支持李瑈,可现在看来给了李瑈致命一击的人正是李云天,这意味着他先前的猜测都错了,李云天来朝鲜国的第一要务是查清朝鲜王的死因,其次才是物色朝鲜王的人选。
这令李稷又惊又喜,从李云天目前的态度上来看,李瑈已经失去了继位的可能,那么他先前所支持的临瀛大君李璆将有很大的机会坐上朝鲜王的宝座。
黄喜现在的心情十分糟糕,直到这一刻他才像李稷那样意识到,李云天在朝鲜国的头等大事时查明朝鲜王的死因,这就使得李瑈的境况非常不利。
虽然李云天现在并没有表示朝鲜王是李瑈幕后指使弑杀的,但很显然李云天并不希望有着重大嫌疑的李瑈染指朝鲜王的宝座,这使得李瑈阵营的官员们都陷入到了危险中,一旦李瑈失势的话那么在朝鲜王的诸嫡子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