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执宰大明-第79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1203章晚节难保
李云天身为都察院的堂官,自然收到了杨稷为恶乡里的禀报,他不能眼睁睁地看着杨稷这样继续为非作歹下去,否则势必牵连到杨士奇,于是就让都察院里的监察御史把杨稷的恶行告诉了杨士奇。
可惜的是,杨士奇只是给杨稷写了一封不痛不痒的信而已,并没有对其严加管束,这使得李云天心中感到非常无奈。
公务繁忙的李云天没有精力放在杨稷的身上,他有很多重要的事务要去处理,作为杨士奇的弟子他能做的只能是提醒杨士奇,不能对杨稷采取行动,否则不仅伤害到与杨士奇的感情,同时也会被人看成是忘恩负义。
尤为重要的是他一旦把杨稷给抓了的话将对杨士奇造成严重的伤害,再加之当地的地方官也没有把杨稷为恶的事情上报,他实在不便出手。
在李云天看来,杨稷的事情不仅是国事同时也是杨士奇的家事,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杨稷的事情还是让杨士奇处置为好。
虽然李云天公务忙碌但并没有放弃对杨稷的关注,当年他从倭国征剿倭寇回来后,鉴于杨稷在当地实在是横行无忌,无法无天,终于按捺不住心中的担忧,找了一个机会委婉地把此事告知了杨士奇。
为了使得杨士奇重视此事,李云天建议杨士奇以回乡扫墓为名了解实情。
李云天不仅是杨士奇的得意门生,同时也是都察院的右副都御史,杨士奇这才意识到事态的严重,因此决定亲往家乡探查。
杨稷知道杨士奇回乡的消息后大为惊恐,像很多天不怕地不怕的权贵子弟惧怕老爹一样,杨稷也非常怕杨士奇。
因此杨稷召集了同党商量应对之策,并作了精心的布置,不仅在驿站内安排人员散布其行善乡里的善举,而且还亲自到百里之外去迎接杨士奇。
两人见面后,杨士奇见杨稷“毡帽油靴,朴讷循理”,一副乡民的普通装束,衣着朴素,忠厚老实,极明事理,不像传闻中的恶煞形象。
而且,再加上沿途听到的都是夸赞杨稷贤明友爱的言辞,以及府县官员们对杨稷的夸赞,因此无形中他心里就对杨稷感到满意,认为李云天所言之事不实。
其实那些府县官员们也是有苦难言,谁吃了雄心豹子胆敢在杨士奇面前诉说杨稷的不是?况且有不少人还充当了杨稷为恶的帮凶,指望着杨稷在杨士奇给其美言几句好升官发财。
至于乡邻百姓,更是不敢到杨士奇面前告杨稷的状,杨士奇是大明内阁首辅,在民间被称之为宰相,百姓们心中对杨士奇有一股莫名的畏惧。
再加上杨士奇是杨稷的儿子,以及府县官吏的警告,百姓们也就不敢惹是生非,在大家看来当爹的肯定会袒护儿子。
等到了家中老宅,放眼望去一片萧条没有丝毫的奢华陈设,杨士奇就更放心了,他岂知道这是杨稷故意做给他看的,杨稷在别处有着豪华的府邸,奴仆成群,生活异常奢华。
在与杨士奇的交谈中,对于有人举报其行恶一事,杨稷谎称他是为了乡里乡亲讨公道,阻止地方官吏的横行不法得罪了他们,因此遭到了诬陷。
另外,杨稷还牵扯上了朝廷上的各方势力的纷争,说还有人是出于忌恨杨士奇权势太盛便借故诽谤他来损害杨士奇的名声。
杨稷信誓旦旦地向杨士奇保证他在家乡一直奉公守法,从没有做出过欺压良善,有违法纪之事,否则的话当地的官员肯定早就已经把他为恶的事情上报朝廷,百姓们也会找杨士奇伸冤。
那些陪同的府县官员自然不可能当着杨士奇的面揭发杨稷的罪行,纷纷表示杨稷奉公守法,为人和善。
由于杨稷巧言令色,再加上地方官员的奉承,杨士奇自然信以为真,认为杨稷受到了别人的陷害,因此语重心长地嘱咐他要继续为百姓做事,千万不要向那些恶势力低头。
杨稷表面上唯唯诺诺,心中则是大喜,终于把杨士奇给蒙混了过去,顺带着向杨士奇推荐了几名官员在当地的“功绩”,使得那几名官员不久后就升了官,双方可谓皆大欢喜。
杨士奇返回京城时李云天已经启程去了西域,这次的回乡之旅使得他不信杨稷会在家乡作恶,自此听到有阿附奉承、夸赞其杨稷在家善行的事情就非常高兴,反之就面色不悦。
由此一来,谁还敢对杨士奇据实相告杨稷在嘉兴的恶行?于是“子之恶不复闻矣”。
作为内阁首辅,杨士奇一向贤能廉明,处事待人心如明镜,可惜因为对杨稷的溺爱使得他的心神受到了蒙蔽,进而必然护短,而护短则无异于对杨稷的纵容。
《古穰杂录》上说杨士奇“泥爱其子”,这“泥爱”一词用得极精警,陷入“泥爱”泥潭的杨士奇在杨稷一事上变得昏聩糊涂。
其实,李云天觉得李云天在杨稷一事上情有可原,毕竟杨士奇已经过了古稀之年,其精力大不如从前,心智也发生了微妙的改变,如果换做杨士奇壮年时得知此事肯定会查个清楚明白。
李云天在西域一待就是数年,回来后又忙于北方卫所的整编事宜等公务,忙得连家都很少回,根本没有精力管杨稷的事情。
如今,杨稷的事情终于东窗事发,被朝廷的言官们捅到了大朝上,使得正统帝派人前去彻查,杨稷这次可凶多吉少。
显而易见,朝堂上敌视杨士奇势力肯定会趁机给杨士奇沉重的一击,李云天不由得担心起杨士奇的安危来,已经古稀之年的杨士奇无论如何也经不起这番折腾了。
“王爷,那些言官竟然胆敢在大殿上弹劾杨阁老,背后肯定有人指使。”林馨看完了那份公文后不由得蹙着眉头说道,这件事情一定有人幕后暗中推动,只是不知道是哪方势力所为。
不管是谁做下的这件事情,对内阁的势力都将是极大的打击和损害,杨荣死后内阁的实力已然受损,现在内阁完全是杨士奇和杨浦在撑着。
至于新近入阁的马愉和曹鼐,无论是声望还是资历都无法与杨士奇和杨浦相提并论,根本无法与朝堂的各方势力相抗衡。
“树欲静而风不止,实在是令人讨厌。”李云天叹了一口气,脸上流露出了郁闷的神色,内阁这次看来是要经历一场大劫了,不知道杨士奇能否扛住这场风波的冲击。
内阁中由于杨荣、杨士奇和杨浦的存在,稳稳地压了六部一头,杨荣死后内阁和六部的实力已经旗鼓相当,如果杨士奇再出事的话那么内阁就要被六部压制,双方的势力可谓此消彼长。
让李云天感到担心的是,内阁的后继力量不足,由于杨荣、杨士奇和杨溥太过优秀,而且资历深厚,这使得内阁的后继者很难达到他们的这种高度。
杨荣去世之前就开始从文官集团中挑选后继人选,马愉和曹鼐就是被杨荣引进入阁的,虽然杨士奇和杨溥极力培养两人,可从目前的情形看来马愉和曹鼐无法与六部尚书相抗衡。
在李云天看来,京城各方势力处于一个均势是最好的选择,一旦这个平衡被破坏那么势必影响到朝局的稳定。
第二天上午,杨溥急匆匆地前来见李云天,他今天一早收到了来自京城的急报,知道杨士奇出事了,心中是万分焦急,故而前来找李云天商议对策。
除了李云天是杨士奇的得意门生外,李云天同时还“权”内阁事务,可谓是没有内阁阁员头衔的阁员,如今内阁出了如此大的事情杨溥自然要来找李云天商量。
实际上,早在杨荣活着的时候,杨荣、杨士奇和杨浦就想要去掉李云天的“权”字,使得李云天成为真正的内阁阁员。
不过如此一来的话李云天就要放弃在都察院里的职务,因为内阁的阁员由于身份特殊是不能在各大部院衙门担任实职的。
在杨荣、杨士奇和杨浦看来,李云天正值壮年,如果有他坐镇内阁的话可以确保内阁数十年内无忧。
为了达成此事,杨荣、杨士奇和杨浦曾经向张氏太皇太后提过建议,对李云天开一个特例,恩准李云天以都察院堂官的身份入主内阁。
虽然都察院也属于京城部院之一,但与六部不同的是它负责的是监察文武百官的事宜,故而属于文官集团中非常特殊的部门,与内阁与六部之间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文官集团中有着超然的地位。
可惜的是杨荣三人的这个念头被六部的堂官们所阻,六部堂官们自然不希望李云天进入内阁,如此一来文官集团内部内阁和六部之间的势力平衡将被打破。
由于六部堂官的反对,杨荣三人只好放弃了这个想法,毕竟李云天不可能辞去在都察院的职务,不仅张氏太皇太后希望用李云天来震慑那些贪赃枉法的宵小,李云天也需要都察院堂官的身份去推动他的计划。
因此,这件事情到最后不了了之,成为了杨荣心中的一个遗憾。
杨溥心中非常清楚,马愉和曹鼐的实力不济,内阁现在非常需要杨士奇这个首辅来撑场子,一旦杨士奇出事的话内阁将受到重创。
为此,杨溥这才第一时间就去讲武堂扬州司务处商议解决此事的办法,他也对杨稷的恶行有所耳闻,这次朝堂上的有心之人暗中推动针对杨稷事件必将使得杨稷恶行被公之于众,而杨士奇也会随之受到牵连。
可以肯定的是,都察院必定会介入到杨稷的案子,李云天虽然因为是杨士奇的门生会回避此案,但身为都察院的左都御史他的态度至关重要。
无论是李云天还是杨溥,都不希望看见杨士奇过多受到杨稷案子的牵扯,可事已至此两人也没什么好办法。
此次前去江西泰和县查案的监察御史属于六部的阵营,肯定会把杨稷在当地的恶行查个清清楚楚,难道要让李云天向其施加压力瞒报杨稷的恶行?
杨溥实在无法想象杨士奇会因为此事受到何等的心理煎熬,对于一名一心为国的朝廷重臣来说,有什么比晚年不保更为令人感到唏嘘的?
第1204章来去匆匆
“禀王爷、阁老,京城吏部有紧急公文给阁老。”就在李云天和杨浦对杨稷的事情感到头疼的时候,一名护卫快步走进房里,躬身把手里的一份公文递向了杨溥。
“吏部的公文?”李云天和杨浦不由得感到有些意外,吏部这个时候能有什么事情找杨溥。
“王爷,吏部要本官回京,马愉已经在来江南的路上,会代替本官协助王爷推进税务革新。”在李云天狐疑地注视下,杨溥拆开公文瞅了瞅,有些无奈地向李云天笑了笑,“看来太皇太后也觉得这次的事情有些棘手了。”
李云天闻言不由得摇了摇头,嘴角流露出了一丝苦笑,吏部这次之所以突如其来地召杨溥回京,很显然是张氏太皇太后的授意,这意味着杨士奇陷入了巨大的麻烦中,否则不会把杨溥调回去主持内阁的大局。
这也是无奈的事情,杨士奇受到杨稷一事的影响现在恐怕已经没有精力和心情处理内阁的事务,马愉和曹鼐又扛不起内阁,故而唯有把杨溥调回去。
“马愉来了也好,可以跟着王爷进行一番磨砺。”杨溥收好公文后沉吟了一下,微笑着望向了李云天,认为他这次回京也是好事,可以使得马愉趁机积攒资历。
有李云天坐镇的话江南地区的税务革新肯定会顺利进行,届时马愉会跟着沾光,这可是一件不折不扣的大政绩。
况且,马愉是山东临朐县人,是李云天的同乡,这样的话能更好地跟李云天相处,古代乡党的力量可非常强大。
“阁老客气了,本王只是尽份内之事而已。”李云天闻言顿时顿时笑了起来,他岂能不明白杨溥话里的意思,于公于私他都会好好提携马愉,使得内阁后继有人。
“那就多谢王爷了。”杨溥也笑了起来,有李云天的这句话他就安心了,可以放心回京城与各派势力斗法。
晚上,李云天召集了扬州城内的文武高官给杨溥送行,这使得那些官员有些哭笑不得,谁能想到前一天还在喝杨溥的接风酒,今天就要给杨溥送行。
由于杨稷的事情还没有传到江南,所以扬州城里的官员们并不清楚发生了什么事情,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京城一定发生了大事,要不然杨溥不会仅仅在扬州城住了一晚就匆忙离开。
次日一早,杨溥就登上了北上的船只,昼夜兼程赶回京城,李云天率领着一众官员到码头上为其送行。
这引得围观的百姓交头接耳,议论纷纷,不清楚杨溥这位才到扬州城的朝廷大员为何仅在扬州城待了两晚就要离开。
不过很快,杨稷的事情就从京城传到了江南,而且随着这个消息一同前来的还有内个辅臣马愉。
马愉抵达扬州码头的时候,南京六部的侍郎前去迎接,李云天则留在讲武堂扬州司务处与南京六部的尚书等待。
按照官场对等接待的原则,资历浅薄的马愉虽然进入了内阁,但只是正三品的官,挂着礼部右侍郎的加衔,李云天自不必说,那些南京六部的尚书无论官职还是资历都比其深厚,故而肯定不会去码头,这是官场的规则不能轻易改之,否则就乱了章法。
马愉自然也不会计较这些事情,虽然他比李云天年长一些,但踏入仕途却比李云天要晚。
李云天是永乐朝的进士,而马愉是宣德朝的状元,在李云天面前马愉还是一个后辈,而官场上十分注重这种资历。
“下官见过王爷。”李云天已经在讲武堂扬州司务处给马愉摆好了接风宴,马愉见到李云天后恭恭敬敬地行礼,不敢有丝毫的怠慢。
“性和勿需多礼。”李云天笑着走上前扶起了马愉,态度显得十分热情,作为内阁的前辈他十分关照马愉。
马愉,字性和,号澹轩,山东临朐县人,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聪敏好学,宣德二年中殿试第一,是大明科举中北方第一位制科状元。
制科是科举的一种,由于马愉那一届科举是宣德帝登基后第一次科举,故而俗称龙飞榜。
历来科考大多考试五经,即俗说的以五经取仕。此次宣德皇帝下诏“自古制科,以得人为盛,愿得忠孝士足矣”。
故而,宣德二年的科举为制科取仕。
所谓制科,是指古代朝廷设置的临时考试科目,始于汉代,沿至清末、较重要的制科有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有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有博学宏词科;有孝廉方正科;有经济特科;晚清还有翻译科。
各朝各代制科科目时有改动,而制科录取者一般都从优授予官职,马愉正是这一届科举的状元。
由于状元的身份,马愉在仕途上的起点非常高,殿试后进入了翰林院,被授于翰林修撰一职。
宣德九年秋,朝廷选拔史官和庶吉士三十七人进学文渊阁,其中就以马愉为首。
正统元年,马愉充经筵讲官,随后迁侍读学士,参与《宣宗实录》的撰修,尔后升侍讲学士。
正统五年,马愉在杨荣和杨浦的举荐下进入内阁,参与机务,被授予礼部右侍郎加衔,成为了内阁的第四位阁员。
虽然马愉在仕途上一帆风顺,但正是由于他的升迁速度太快,导致了他的资历不足,难以在文官集团中服众。
另外,由于马愉没能在京城各大部院衙门任职,同时也没有到地方上历练过,也使得他处理政务的能力,以及与朝廷各派之间的关系都难以与杨荣、杨士奇和杨浦相比。
值得一提的是,马愉是杨浦的门生,马愉参加会试时的主考正是杨溥,故而马愉视其为恩师,杨浦对马愉自然十分照顾。
接风宴后,李云天把马愉请到了后堂,向他打探京中的情形,作为内阁阁员马愉肯定知道很多内情。
马愉自然不会对李云天有丝毫的隐瞒,李云天不仅是杨士奇的门生还“权”内阁事务,因此原原本本地把知道的事情告诉了李云天。
按照马愉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