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三天读懂金融学-第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国家的利率主要为管制利率。
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有:
经济贫困和资金严重不足,迫使政府实行管制利率,期望促成经济发展和防止过高的利率给经济带来不良影响。
(2)实行管制利率以抑制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
(3)为配合全面的经济控制,如对贸易、物价、投资、生产、外汇等方面的控制,需要对利率实行管制。
(4)不发达的金融市场与数量不多的金融机构容易形成垄断利率及贷款的垄断分配,并发展为利率管制。
(3…U…W…W)在实行计划经济的国家中,管制利率是配合实现生产、流通与分配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保证实现计划目标及财政信贷的综合平衡。
第二节 怎么有那么多种利率——利率体系和利率计算
利息率,日常简称为利率。我们到银行营业厅看到的利率表,有存款利率、贷款利率,存款利率又分为活期、定期,定期又分为整存整取、零存整取,整存整取又要划分期限等等;更不用说新闻里经常要提到的“加息”、基准利率……真是不一而足。
怎么有那么多种利率?存款、房贷利率又是怎么算出来的?为什么有人说钱存在银行里其实利息是负的?
利率及其种类
现实生活中的利率都是以某种具体形式存在的。经济学家在著述中谈及的利率计利率理论,通常是就形形色色、种类繁多的利率综合而言的。有时用“市场平均利率”这类概念,也是一个理论概念而不是指哪一种具体的统计意义上的数量概念。
在利率这个大系统中,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出多种多样不同的利率类别,以此更清楚的表明不同种类利率的特征:
按利率的地位可划分为:基准利率与一般利率。
Tips:“基准利率”的概念经常可以见到。它是指在多种利率并存的条件下起决定作用的利率。所谓起决定作用,意思是这种利率变动,其他利率也相应变动。因而,了解这种关键性利率水平的变化趋势,也就可以了解全部利率体系的变化趋势。基准利率,在西方国家传统上是一中央银行的再贴现利率为代表,但实际上也不限于着一种,例如,我国是指中国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贷款的利率。
按信用行为的期限长短可划分为:长期利率和短期利率。
按计算利率的期限单位可划分为:年利率、月利率与日利率。
按利率的决定方式可划分为:官定利率、公定利率与市场利率。
由政府金融管理部门或中央银行确定的利率,通常叫“官定利率”;由非政府部门的民间金融组织,如银行公会等所确定的利率是行业公定利率;随市场规律而自由变动的利率就是市场利率。我国目前已官定利率为主,绝大多数利率仍是由中国人民银行制定、报国务院批准后执行。
按借贷期内利率是否浮动可划分为:固定利率与浮动利率。
固定利率是指在借贷期内不作调整的利率。实行固定利率,对于借贷双方准确计算成本与收益十分方便,是传统采用的方式。浮动利率是一种在借贷期内可定期调整的利率。根据借贷双方的协定,由一方在规定的时间依据某种市场利率进行调整,一般调整期为半年。浮动利率因手续繁杂、计算依据多样而增加费用开支,因此,多用于3年以上的及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借贷,如房地产贷款等。
Tips:“固定利率住房贷款”就是在贷款合同签订时即设定好固定的利率,在贷款合同期内,不论市场利率如何变动,借款人都按照固定的利率支付利息,不需要“随行就市”。对于银行来讲,所定利率偏低,市场风险将全部集中在银行,一旦利率走高,银行资金成本高企,亏损难免;利率定得偏高,则客户难以接受,业务根本无法开展。而对于客户来讲,则是对金融风险尤其是利率风险的深入认识和冷静面对的过程。因此,固定房贷利率适合的人群是那些对于未来的支出有一个精确的规划,或是对未来利率变动有着自己的认识的投资者。
按利率的真实水平可划分为: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
按借贷主体不同划分为:中央银行利率,包括再贴现、再贷款利率等;商业银行利率,包括存款利率、贷款利率、贴现率等;非银行利率,包括债券利率、企业利率、金融利率等;
按是否具备优惠性质可划分为:一般利率和优惠利率。
利率的各种分类之间是相互交叉的。例如,3年期的居民储蓄存款利率为4。95%,这一利率既是年利率,又是固定利率、差别利率、长期利率与名义利率。
各种利率之间以及内部都有相应的联系,彼此间保持相对结构,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从而形成一国的利率体系。
单利和复利
复利是世界第八大奇迹。
——爱因斯坦
复利的计算是对本金及其产生的利息一并计算,也就是利上有利。是指一笔存款或者投资获得回报之后,再连本带利进行新一轮投资的方法。
复利计算的特点是:把上期未的本利和作为下一期的本金,在计算时每一期本金的数额是不同的。复利的计算公式是:S=P(1+i)n
复利现值是指在计算复利的情况下,要达到未来某一特定的资金金额,现在必须投入的本金。复利终值是指本金在约定的期限内获得利息后,将利息加入本金再计利息,逐期滚算到约定期末的本金之和。
例如:本金为50000元,利率或者投资回报率为3%,投资年限为30年,那么,30年后所获得的利息收入,按复利计算公式来计算就是:50000×(1+3%)30。
由于,通胀率和利率密切关联,就像是一个硬币的正反两面,所以,复利终值的计算公式也可以用以计算某一特定资金在不同年份的实际价值。只需将公式中的利率换成通胀率即可。
复利现值是指在计算复利的情况下,要达到未来某一特定的资金金额,现在必须投入的本金。
例如:30年之后要筹措到300万元的养老金,假定平均的年回报率是3%,那么,现在必须投入的本金是3000000×1/(1+3%)30。
可以说,复利是储蓄的吸引力所在。假定利率是8%,你每个月存入100元,月复一月,连续村上五年,你就总共存了6000元,而且由于复利,那时你再银行的实际储蓄将是7348元。如此,20年后,你的投资总收入将是58902元。此种定期投资所获甚为可观。
如果你每个月用100元购买年利率为12。5%的债券,20年后,你的投资总收入将是107000元,如果债券利率为15%的话,30年后,你将获得700000元的大丰收!哈哈,当然这样长期的高利率事实上是不可能的。
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
前面已经说过,按利率的真实水平可划分为: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
名义利率,是官方制定或其它提供资金借贷的机构所公布的未包含信用风险与通货膨胀风险的利率,即利息(报酬)的货币额与本金的货币额的比率。例如,张某在银行存入100元的一年期存款,一年到期时获得5元利息,利率则为5%,这个利率就是名义利率。
实际利率是指剔除通货膨胀率后储户或投资者得到利息回报的真实利率。
哪一个国家的实际利率更高,热钱向那里走的机会就更高。比如说,美元的实际利率在提高,美联储加息的预期在继续,那么国际热钱向美国投资流向就比较明显。
名义利率并不是投资者能够获得的真实收益,还与货币的购买力有关。如果发生通货膨胀,投资者所得的货币购买力会贬值,因此投资者所获得的真实收益必须剔出通货膨胀的影响,这就是实际利率。简单的说,实际利率是从表面的利率减去通货膨胀率的数字,即公式为:名义利率…通胀率(可用CPI增长率来代替)。
一般银行存款及债券等固定收益产品的利率都是按名义利率支付利息,但如果在通货膨胀环境下,储户或投资者收到的利息回报就会被通胀侵蚀。实际利率与名义利率存在着下述关系:
一、当计息周期为一年时,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相等,计息周期短于一年时,实际利率大于名义利率。
二、名义利率不能是完全反映资金时间价值,实际利率才真实地反映了资金的时间价值。
三、以r表示实际利率,i表示名义利率,p表示价格指数,那么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之间的关系为,当通货膨胀率较低时,可以简化为r=i…p。
四、名义利率越大,周期越短,实际利率与名义利率的差值就越大。
例如,如果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为2%,而同期通胀率为3%,则储户存入的资金实际购买力在贬值。因此,扣除通胀成分后的实际利率才更具有实际意义。仍以上例,实际利率为2%…3%=…1%,也就是说,存在银行里是亏钱的。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及通胀压力难以消化的长期格局下,很容易出现实际利率为负的情况,即便央行不断加息,也难以消除。所以,名义利率可能越来越高,但理性的人士仍不会将主要资产以现金方式在银行储蓄,只有实际利率也为正时,资金才会从消费和投资逐步回流到储蓄。
第三节 央行加息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是什么关系——利率调整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加强了对利率手段的运用,通过调整利率水平与结构,改革利率管理体制,使利率逐渐成为一个重要杠杆。1993年5月和7月,中国人民银行针对当时经济过热、市场物价上涨幅度持续攀高,两次提高了存、贷款利率,1995年1月和7月又两次提高了贷款利率,这些调整有效控制了通货膨胀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1996年5月和8月,1997年10月和1998年3月,针对我国宏观经济调控已取得显著成效,市场物价明显回落的情况,央行又适时四次下调存、贷款利率,在保护存款人利益的基础上,对减轻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利息负担,促进国民经济的平稳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利率政策是我国货币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货币政策实施的主要手段之一。中国人民银行正是根据货币政策实施的需要,适时的运用利率工具,对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进行调整,进而影响社会资金供求状况,实现货币政策的既定目标。
在本书的第三章,有专门一节介绍利率政策,在此不再赘述。那么,加息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又是怎么回事呢?
利率工具
如前章所述,中国人民银行采用的利率工具主要有:
调整中央银行基准利率,包括:再贷款利率,指中国人民银行向金融机构发放再贷款所采用的利率;再贴现利率,指金融机构将所持有的已贴现票据向中国人民银行办理再贴现所采用的利率;存款准备金利率,指中国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交存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支付的利率;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指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交存的准备金中超过法定存款准备金水平的部分支付的利率。(2)调整金融机构法定存贷款利率。(3)制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浮动范围。(4)制定相关政策对各类利率结构和档次进行调整等。
而“加息”,也就是提高利息率。从实际情况看,我们一般将“加息”理解为提高“金融机构法定存贷款利率”。“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则是指上调“金融机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制度Tips:存款准备金,是限制金融机构信贷扩张和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资金。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金融机构按规定向中央银行缴纳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的总额的比率。
存款准备金制度是国家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的一种。关于货币政策和货币政策工具,我们在之后的章节还要详细讲解,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存款准备金率工具通常被认为是货币政策最猛烈的工具之一,它的主要内容包括:1。规定存款准备金计提的基础,即需要提交准备金的存款的种类和数额;2。规定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即中央银行依据法律规定对商业银行的存款提取准备金的比例;3。规定存款准备金的构成,只能是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商业银行持有的其他资产不能冲作存款准备金;4。规定存款准备金的提取时间。
因此,我们前面所说的“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实际上是国家运用货币政策工具的一种形式,即由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提取比例进行调整。
在存款准备金制度下,金融机构不能将其吸收的存款全部用于发放贷款,必须保留一定的资金即存款准备金,以备客户提款的需要,因此存款准备金制度有利于保证金融机构对客户的正常支付。随着金融制度的发展,存款准备金逐步演变为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当中央银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时,金融机构可用于贷款的资金增加,社会的贷款总量和货币供应量也相应增加;反之,社会的贷款总量和货币供应量将相应减少。
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超额存款准备金率是指商业银行超过法定存款准备金而保留的准备金占全部活期存款的比率。从形态上看,超额准备金可以是现金,也可以是具有高流动性的金融资产,如在中央银行账户上的准备存款等。
换句话说,存款准备金是指中央银行强制要求商业银行,将其存款按照一定比率作为准备金,不得随意动用。打比方说,如果存款准备金率为7%,就意味着金融机构每吸收100万元存款,要向央行缴存7万元的存款准备金,用于发放贷款的资金为93万元。倘若将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到7。5%,那么金融机构的可贷资金将减少到92。5万元。如果存款准备金率达到10%,相当于老百姓在商业银行每存100元,就有10元被放进了央行,商业银行不得动用这10元去放贷。
我们可以联想到存款准备金率变动对商业银行的作用过程:
当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可提供放款及创造信用的能力就下降。因为准备金率提高,货币乘数就变小,从而降低了整个商业银行体系创造信用、扩大信用规模的能力,其结果是社会的银根偏收紧,货币供应量减少,利息率提高,投资及社会支出都相应缩减。反之亦然。
Tips: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建立存款准备金制度。十多年来,经历了四次调整,在当时都起到了积极作用——抑制经济过热、物价上涨过快、货币投放过多的状况。目前,中央银行对存款准备金制度改革方向是要逐步恢复存款准备金支付清算和作为货币总量调控工具的功能,改变原来主要功能不在调控货币总量而在发挥集中资金,调整信贷结构的作用。
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
一般地,存款准备金率上升,利率或会有上升压力,都是金融紧缩政策的信号。存款准备金率是针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对最终客户的影响是间接的;利率是针对最终客户的,比如你存款的利息,影响是直接的。
简单的说,存款准备金率对社会的贷款总量和货币供应量有影响。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相应的减少了货币供应量,利率就会有上升,这样人们的CPI指数就会下降,最终的目的就是要降低通货膨胀率。
无论是加息,还是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其用意都是为了抑制银行信贷资金过快增长。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能直接冻结商业银行资金,强化流动性管理。据测算,提高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大约能一次性锁定1500亿元资金。
同加息相比,上调存款准备金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