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中医内科学-第7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4。阳明热盛证

症状:壮热汗出,项背强急,手足挛急,甚则角弓反张,腹满便结,胸闷,烦躁,口渴喜冷饮,舌质红,舌苔黄燥,脉弦数。

证机概要:阳明胃热亢盛,腑气不通,热盛伤津,筋脉失养。

治法:清泄胃热,增液止痉。

代表方:白虎汤合增液承气汤加减。前方以清泄阳明实热为主,适用于阳明热盛之证;后方重在滋阴增液,泄热通便,适用于热结阴亏之证。

常用药:生石膏、知母、玄参、生地、麦冬清热养阴生津,濡润筋脉;大黄、芒硝荡涤胃腑积热,软坚润燥;粳米、甘草和胃养阴。

热邪伤津而无腑实证者,可用白虎加人参汤,清热救津。抽搐甚者,加天麻、地龙、全蝎、菊花、钩藤等息风止痉之品;热甚烦躁者,加淡竹叶、栀子、黄芩清心泻火除烦;热甚动血,斑疹显现,舌质红绛,加水牛角、生地、丹皮、赤芍。

5。阴血亏虚证

症状:项背强急,四肢麻木,抽搦或筋惕肉瞤,直视口噤,头目昏眩,自汗,神疲气短,或低热,舌质淡或舌红无苔,脉细数。

证机概要:失血或伤津,阴血亏耗,筋脉失养。

治法:滋阴养血,息风止痉。

代表方:四物汤合大定风珠加减。前方以补血调血为主,用治血虚血滞,筋脉失养证;后方重在滋液育阴,柔肝息风,适用于热灼真阴,阴血亏虚,虚风内动证。

常用药:生地、熟地、自芍、麦门冬、阿胶、五味子、当归、麻子仁补血滋阴,柔肝荣筋;生龟板、生鳖甲、生牡蛎息风止痉;鸡子黄养阴宁心。

阴虚内热,心烦者,加白薇、青蒿、黄连、淡竹叶;抽动不安,失眠多梦者,加栀子、夜交藤、炒枣仁、生龙骨、生牡蛎;阴虚多汗,时时欲脱者,加人参、沙参、麦冬、五味子;气虚自汗,卫外不固,加黄芪、浮小麦;久病,阴血不足,气虚血滞,瘀血阻络,加黄芪、丹参、川芎、赤芍、鸡血藤,或用补阳还五汤加减;虚风内动,肢体拘急挛缩,重用生龟板、生鳖甲、白芍等养阴润筋之品,加全蝎、天麻、钩藤。

【预后转归】

痉病大多起病急,变化快,多数病人预后较差。若正气旺盛,驱邪迅速,病情得以控制,则预后较好。如见口张目瞪,昏昧无知,为肝脾精竭;若见戴眼反折,遗尿,为肾精耗损,阴损及阳;若见手足瘛疲,汗出如油如珠,为热毒内耗心营,心液外脱;若见角弓反张,离席一拳,为肝之精血亏耗,筋脉失养,均属预后不良的征象。若热毒内陷,则痉厥并见,病情凶险,危及生命。

【预防调护】

积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防止外邪侵袭和外伤感染。劳逸结合,精神放松,起居有节,减少痉证诱发因素。

痉证病人多属急重症,病床要平整松软,并设床栏,应有专人护理。急性发作时注意保护舌体和清除假牙及呼吸道异物,以防堵塞气道。对频繁肢体抽动者,要避免强行按压和捆绑,防止骨折。因高热而痉,要及时降温,减少痉证发作。

【临证备要】

1。详辨外感与内伤、虚证与实证。外感发痉多属实证,内伤发痉多为虚证,另外可从其发作的程度、频度、幅度辨别虚实。在治疗上,外感者,宜祛风、散寒、除湿;若邪热入里,消灼津液,当泄热存阴。内伤者,多属阴伤血少,治疗以滋阴养血为大法。此外,肝主筋,主风主动,故痉证治疗,在辨证用药的基础上,常酌加天麻、钩藤、石决明、代赭石、蜈蚣、全蝎等平肝息风止痉之品。

2。结合辨病治疗。痉证常是临床危急重症,大多发病较急,变化迅速,预后较差。因此,除对症处理外,关键在于尽快明确诊断,寻找病因,治疗原发病。例如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各种急性热病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均可出现项背强急、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等痉证的表现,此时应充分发挥中西医各自的优势,积极治疗其原发病,防止病情恶化。

3。痉证发病常有先兆,应积极采取措施预防。一旦发生痉证,则应积极救治,以挽救病人的生命。病情较轻者,可根据辨证给以相应的方药口服,如病情较重、较急者,则应立即选用紫雪丹、羚羊角粉,并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以免贻误病情。

【医案举隅】

陈幼。

两目上窜,时剧时轻,今晚角弓反张,脐腹疼胀,舌强不利吮乳,舌尖边淡红,中后薄腻,脉濡弱,哭声不扬。气阴暗伤,虚风内动,痰热逗留,肺胃气机窒塞,窍道不通,予息风安神,化痰宣肺法。

煅石决三钱,朱茯神三钱,川象贝各二钱,嫩钩钩三钱(后下),青龙齿三钱,炙远志一钱,陈木瓜二钱,山慈菇片五分,净蝉衣八分,炙僵蚕三钱,珍珠粉一分(冲服),金器一具(人煎)。

二诊:角弓反张之势已和,舌强不利吮乳,手足心热,哭泣声哑,脉象弦细。风阳夹痰热上阻廉泉,横窜络道,肺胃气机窒塞不宣,再拟息风涤痰,清热宣肺。

霜桑叶二钱,朱茯神三钱,川象贝各二钱,嫩白薇一钱五分,甘菊花三钱,远志肉~钱,炙僵蚕三钱,青龙齿三钱,净蝉衣八分,煅石决三钱,山慈菇片四分,嫩钩钩三钱(后人),淡竹沥一两(冲服),真猴枣、珍珠粉各一分(冲服),金器一具(入煎)。

编者按:本案为痰热灼伤阴液,虚风内动。息风安神治其标,清热宣肺治其本。方用龙齿、石决明、珍珠粉、金器等息风阳,安心神;猴枣、川象贝、淡竹沥、桑叶等清肺化痰。

(丁甘仁著。丁甘仁医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古代文献精选】

《金匮要略·痉湿喝病脉证治》:“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日刚痉。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日柔痉。”“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龄齿,可与大承气汤。”

《诸病源候论·产后中风痉候》:“产后中风痉者,因产伤动血脉,脏腑虚竭,饮食未复,未满日月,荣卫虚伤,风气得入五脏,伤太阳之经,复感寒湿,寒搏于筋则发痉,其状口急噤,背强直,摇头耳鸣,腰为反折,须臾十发,气急如绝,汗出如雨,手拭不及者,皆死。”

《温热经纬·薛生白湿热病篇》:“湿热证,三四日即口噤,四肢牵引拘急,甚则角弓反张,此湿热侵入经络脉隧中。”“伤寒之痉自外来,证属太阳,治以散外邪为主。湿热之痉自内出,波及太阳,治以息内风为主。”

第五节腰痛

腰痛是指因外感、内伤或挫闪跌仆导致腰部气血运行不畅,或失于濡养,引起腰脊以及腰脊两旁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证。

腰痛一证,《内经》叙述较详,指出腰痛的病位在肾,病理以虚为主,并与督脉相关。如《素问·脉要精微论》云:“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素问·骨空论》说:“督脉为病,脊强反折。”汉·张仲景《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说:“肾著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腰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论述了寒湿腰痛的发病、症状与治法。《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又用肾气丸治疗虚劳腰痛。宋代《太平圣惠方》载有治疗腰痛方剂百余首,常用药有杜仲、续断、狗脊、桑寄生、菟丝子、萆薢、五加皮、牛膝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青娥丸至今仍是常用方剂。元代《丹溪心法·腰痛》认为腰痛的病因“主湿热、肾虚、瘀血、挫闪、有痰积”,治疗上提倡“寒凉药不可峻用,必用温散之药”。明代《景岳全书·腰痛》云:“腰痛之虚证,十居八九,但察其既无表邪又无湿热。”认为腰痛尤以肾虚为主。清代郑树琏《七松岩集·腰痛》说:“痛有虚实之分,所谓虚者,是两肾之精神气血虚也,凡言虚证,皆两肾自病耳。所谓实者,非肾家自实,是两腰经络血脉之中,为风寒湿热之所侵,闪肭挫气之所碍,腰内空腔之中,为湿痰瘀血凝滞,不通而为痛。”对腰痛常见的病因和虚实作了概括。李用粹《证治汇补·腰痛》云:“治惟补肾为先,而后随邪之所见者以施治。标急则治标,本急则治本。初痛宜疏邪滞、理经隧,久痛宜补真元、养血气。”提出治疗应以分清标本先后缓急为原则,颇具临床指导意义。

西医学的腰肌劳损、腰椎骨质增生、腰椎问盘病变、腰肌纤维炎、强直性脊柱炎等腰部疾病以及某些内脏疾病,凡以腰痛为主要症状者,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如因外科、妇科疾患引起的腰痛,应参照相关教材辨治。

【病因病机】

腰痛的病因,有外感风、寒、湿、热之邪,内伤久病,年老体衰,劳欲过度及劳力外伤。外感、内伤与闪挫跌仆导致筋脉痹阻,腰府失养而发为腰痛。

一、病因

1。外邪侵袭

六淫中以湿邪致病者为多,但湿有风湿、寒湿与湿热之不同。若因劳动后汗出过多或冒雨涉水,湿衣裹身,或汗出当风受寒,或久居寒冷湿地等,均可致寒湿入侵,留着腰部。长夏湿热交蒸,感受其邪,或膀胱湿热,由腑及脏,以及寒湿日久郁而化热,则湿热内蕴,阻遏经脉,亦可引起腰痛。

2。闪挫跌仆

举重抬舁,暴力扭转,坠堕跌打,或体位不正,用力不当,屏气闪挫,导致腰部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气血阻滞不通,瘀血留着而发生疼痛。

3。年老久病

老年肾气虚衰,精血亏耗,或先天禀赋不足,或劳欲过度,或多种慢性疾病,迁延日久,导致肾虚精亏,不能濡养经脉而为腰痛。

二、病机

腰痛基本病机为经脉痹阻,腰府失养。外感腰痛由外邪痹阻经脉,气血运行不畅所致。寒为阴邪,其性收敛凝闭,侵袭肌肤经络,郁遏卫阳,凝滞营阴,以致腰府气血不通;湿邪侵袭,其性重着、黏滞,留着筋骨肌肉,闭阻气血,可使腰府经气不运;热与湿合,或湿蕴生热而滞于腰府,经脉不畅而生腰痛。内伤腰痛多由肾精气亏虚,腰府失其濡养、温煦。精气亏虚则肾气不充,偏于阴虚则腰府不得濡养,偏于阳虚则腰府不得温煦。经脉以通为常,跌仆挫扭,影响腰部气血运行,以致气滞血瘀,壅滞经络,凝涩血脉,不通则痛。诚如《景岳全书·杂证谟》说:“跌仆伤而腰痛者,此伤在筋骨而血脉凝滞也。”

病位在腰,与肾及足太阳、足少阴、任、督、带等经脉密切相关。腰为肾之府,赖肾之精气以濡养,故肾病可致腰痛。由于人体足三阳、足三阴、任、督、带等经脉均经过腰部,因此腰痛尚与上述经络病变有关。其中与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以及督、带脉关系尤密。因为足少阴肾之脉,贯脊,属肾络膀胱;足太阳膀胱之脉,夹背抵腰中,人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腰中下夹脊贯臀;督脉贯脊上行;带脉起于季肋,绕身一周。若外感寒湿、湿热或瘀血内阻,经脉气血运行不利,以及内伤及肾,均可发生腰痛。

病理性质虚实不同,但以虚为多,或见本虚标实。凡因寒湿、湿热、瘀血等痹阻腰部,经脉不利,气血运行不畅者属实;因肾之精气亏虚,腰府经脉失养者属虚。但腰痛以肾虚为主,因肾藏精,主封藏,若肾之精气亏虚,最易发生腰痛。

实证延久不愈,邪留伤肾可由实转虚;虚证腰痛,常因肾虚易感外邪而加重,多见本虚标实的错杂之候。寒湿久郁,可以化热。寒湿、湿热邪痹日久,络脉不利,多致气滞血瘀。而寒湿、湿热、血瘀均可伤肾,寒湿易伤肾之阳气,湿热每易耗伤肾之阴精。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1。以腰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2。常有居处潮湿、涉水冒雨、跌仆挫闪或劳损等相关原因。

3。急性腰痛,病程较短,轻微活动即可引起一侧或两侧腰部疼痛加重,脊柱两旁常有明显的按压痛。

4。慢性腰痛,病程较长,缠绵难愈,腰部多隐痛或酸痛。常因体位不当、劳累过度、天气变化等因素而加重。

二、病证鉴别

1。腰痛症状的鉴别

(1)腰痛以两侧为主,按之则舒,劳则为甚,多属腰肌或肾脏疾病。

(2)腰一侧剧痛,活动不利,发病急暴,或有闪挫损伤史,多属急性扭伤。

(3)腰痛而伴有尿频急、灼痛者,当与热淋鉴别;若腰一侧突发绞痛,坐立不安,伴有恶心呕吐,小便黄赤或血尿,应与石淋相鉴别。

(4)腰部正中疼痛,弯腰不利,多属脊椎病变。

(5)腰痛的发作,每因气候变化而加剧,多属风湿病。

2。腰痛与背痛、尻痛、胯痛

腰痛是指腰背及其两侧部位的疼痛,背痛为背膂以上部位疼痛,尻痛是尻骶部位的疼痛,胯痛是指尻尾以下及两侧胯部的疼痛,疼痛的部位不同,应予区别。

3。腰痛与肾痹

腰痛是以腰部疼痛为主;肾痹是指腰背强直弯曲,不能屈伸,行动困难而言,多由骨痹日久发展而成。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邪实与正虚

邪实者,病史短,发病骤急,痛势剧烈,拒按,多由外邪所致。正虚者,病史久,反复发作,痛势绵绵,喜按,多由肾虚所致。

2。分清病理因素

腰痛酸胀重着,属湿;兼有冷感,得热为舒,属寒湿;腰痛兼有灼热感,为湿热;腰痛如锥如刺,难以转侧,动则痛剧,为瘀血;腰痛酸软无力,劳则为甚,多属肾虚。

二、治疗原则

腰痛治疗当分清标本缓急。邪实者,当祛邪通络,并根据病理因素的不同,予以不同治法,寒湿宜温化,湿热宜清利,血瘀当活血。正虚者,当补肾益精,或温阳益气,或滋阴养血。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者,应分别主次,兼顾用药。实证经治邪去大半后,酌予补肾培本,以求巩固。诚如《杂病源流犀烛》指出:“肾虚,其本也;风、寒、湿、热、痰饮、气滞、血瘀、闪挫,其标也。或从标,或从本,贵无失其宜而已。”

三、证治分类

1。寒湿腰痛

症状:腰部冷痛,酸胀重着,转则不利,静卧痛势不减,寒冷、阴雨天发作或加重,舌苔白腻,脉沉而迟缓。

证机概要:寒湿留着,闭阻经脉。

治法:散寒祛湿,温经通络。

代表方:甘姜苓术汤加减。本方即《金匮要略》肾着汤,有温中、散寒、化湿作用,适用于寒湿闭阻经脉而致腰脊疼痛之证。

常用药:干姜、甘草散寒暖中;茯苓、白术健脾胜湿;桂枝、苍术温经散寒燥湿;独活、牛膝祛风湿,利腰膝,且能引药入经。

若寒邪偏胜,腰冷痛拘急,可加制附片或制川乌、制草乌、细辛温经祛寒止痛;湿邪偏胜,痛引下肢,酸重无力,加生苡仁、防己、五加皮、晚蚕砂祛湿散邪;风湿相合,腰痛引及肩背、腿膝,加防风、独活、秦艽祛风通络。中成药可服用大活络丸。

2。湿热腰痛

症状:腰部疼痛,重着而灼热,暑湿阴雨天加重,身体困重,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濡数。

证机概要:湿热壅阻,经脉不畅。

治法:清热利湿,舒经通络。

代表方:四妙丸加味。本方有清利湿热、舒筋通络、强壮腰脊作用,治湿热在下,腰膝酸痛,尿黄赤等症。

常用药:苍术、黄柏、苡仁清利下焦湿热;防己、萆薢、海桐皮、络石藤清热利湿,舒筋通络;牛膝益肾利腰,通利经脉,并能引药下行。

若肾与膀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