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医内科学-第7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按:早在《内经》中即有“血脱者色白,天然不泽,其脉空虚,此其候也”、“脉实血实,脉虚血虚”及“血枯……故月事竭少不来也”等记载。《金匮要略》在论及虚劳证时,也有“面色白,猝喘陲,脉虚气短,时目瞑兼衄,少腹满,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虚烦不得眠”等症状的描述。刘老认为脾肾两脏均与气关系密切,气与血又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中医素有“气与血异名同类”、“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能生血”等论点。故在治疗上主张欲补血,需补气,欲补气则必须补肾健脾。另外,从“肾主骨”、“骨者髓之府,髓者骨之充”及“骨髓坚固,气血皆从”的论点出发,可知肾之盛衰实与气血之盛衰休戚相关,补肾即能培元坚髓生血,故刘老治疗本病除用一般滋肝、养心补血等方法外,尤其重视补肾健脾。
(戴岐等整理。刘惠民医案。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78)
【古代文献精选】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医宗必读·虚劳》:“夫人之虚,不属于气,即属于血,五脏六腑,莫能外焉。而独举脾肾者,水为万物之源,土为万物之母,二脏安和,一身皆治,百疾不生。”
《理虚元鉴·治虚有三本》:“治虚有三本,肺、脾、肾是也。肺为五脏之天,脾为百骸之母,肾为性命之根,治脾、治肺、治肾,治虚之道毕矣。”
第九节癌病
癌病是多种恶性肿瘤的总称,以脏腑组织发生异常增生为其基本特征。临床以肿块逐渐增大、表面高低不平、质地坚硬,时有疼痛、发热,常伴乏力、纳差、消瘦并进行性加重为主要症状的病证。
远在殷墟甲骨文就有“瘤”的记载。《说文解字》云:“瘤,肿也,从病,留声。”《圣济总录》说:“瘤之为义,留滞不去也。”对瘤的含义作了精辟的解释。而“癌”字首见于宋·东轩居士所著的《卫济宝书》,该书将“癌”作为痈疽五发之一。在古医籍中较多地结合各种癌病的临床特点而予以相应的命名,如甲状腺癌类属于“石瘿”,肝癌类属于“肝积”等,另外还有“舌菌”、“噎膈”、“乳岩”、“徽瘕”、“积聚”、“肠覃”、“肺积”、“伏梁”、“翻花疮”等病名的记录,有关记载和论述散见于各个时期的内、外、妇、儿、口腔等各科的医籍文献中。
中医古籍对一些癌病的临床表现、分类、病因病机、治疗、预后、预防等均有所记载,至今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如《素问·玉机真脏论》说:“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项,身热,脱肉破腘,真脏见,十月之内死。”所述症状类似肺癌晚期临床表现,并明确指出预后不良。隋唐时期对癌病分类有了新的认识,如孙思邈之五瘿七瘤,并对肉瘤提出告诫:“凡肉瘤勿治,治则杀人,慎之。”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日:“若发肿至坚而有根者,名目石痈。”同时对癌病不易早期诊断、临床进展迅速、晚期恶病体质等都作了较为细致的观察。《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对中医外科五大绝症乳岩、肾岩、茧唇、舌菌与失荣已有记载。对癌病的病因病机多认为是由于阴阳失调,七情郁结,脏腑受损等原因,导致气滞血瘀,久则成为“瘕瘕”、“积聚”。如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积聚病诸候》说:“诸脏受邪,初未能为积聚,留滞不去,乃成积聚。”并强调了癌病以虚为本。关于癌病的治疗,有内治与外治、单方与复方、药物与手术等多种治疗方法的论述。明·王肯堂《证治准绳·积聚》提出“治疗是病分初、中、末三法”。明·张景岳《景岳全书·积聚》说:“凡积聚之治,如经之云者,亦既尽矣。然欲总其要,不过四法,日攻,日消,日散,日补,四者而已。”对积聚之治法作了高度概括。明·李中梓《医宗必读·积聚》把攻、补两大治法与癌病病程初、中、末三期有机结合,指出治积不能急于求成,可以“屡攻屡补,以平为期”。清·王清任《医林改错·方叙》日:“无论何处,皆有气血,气有气管,血有血管。气无形不能结块,结块者必有形之血也。血受寒,则凝结成块,血受热,则煎熬成块。”故治疗左胁、右胁、脐上、脐下、脐左、脐右的积块,均用膈下逐瘀汤。唐·房玄龄《晋书·景帝纪》记载:“初,帝目有瘤疾,使医割之。”为我国手术治疗癌病的最早记载。
癌病是一常见病、多发病、难治病,是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任何单一手段的局部治疗,均难以彻底治愈。中医药治疗癌病以扶正祛邪为指导思想,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各种治疗方法在癌病各阶段中的作用,可起到提高疗效或减毒增效的作用,能改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西医学中的各种肿瘤可参照本节论治,癌病常与积聚、噎膈、瘿病等病证相关,可适当互参。
【病因病机】
癌病是发生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的一类恶性疾病。多由于正气内虚,感受邪毒,情志怫郁,饮食损伤,宿有旧疾等因素,使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津液运行失常,产生气滞、血瘀、痰凝、湿浊、热毒等病理变化,蕴结于脏腑组织,相互搏结,日久渐积而成。
一、病因
1。体质内虚
体质状况决定了正气的强弱和癌病的易患性和倾向性,机体正气在防治癌病的发生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素体虚弱,或久病伤正,或年老体衰,正气内虚,阴阳失衡,脏腑失调,外邪每易乘虚而人,客邪留滞不去,气机不畅,终致血行瘀滞结而成块。正如《医宗必读·积聚》所说:“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居之。”
2。六淫邪毒
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代表了癌病的外因,具有发病与季节气候、居处环境有关,可从口鼻或肌肤多途径入侵机体,可单独或同时合并其他因素致病等特点,由表入里。若正气不能抗邪,则致客邪久留,脏腑气血阴阳失调,而致气滞、血瘀、痰浊、热毒等病变,久则可形成结块。人们逐渐认识到自然界中存在着很多化学、物理以及生物致癌物质,如工业废气、石棉、煤焦烟炱、放射性物质等,这些致癌物质亦可以归属于中医六淫的范畴。
3。七情内伤
情志不遂,气机郁结,久则导致气滞血瘀,或气不布津,久则津凝为痰,血瘀、痰浊互结,渐而成块。正如《类证治裁·郁证》说:“七情内起之郁,始而伤气,继必及血。”
4。饮食失调
不当的饮食习惯及恣食甘肥厚腻或辛辣腌炸烧烤或烟酒海腥发物,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及气血津液的紊乱,使正气亏虚,邪自内生,津伤气结痰凝而变生肿块。正如《医宗必读·痰饮》所说:“脾土虚湿,清者难升,浊者难降,留中滞膈,淤而成痰。”
5。宿有旧疾
机体脏腑阴阳的偏盛偏衰,气血功能紊乱,如治不得法或失于调养,病邪久羁,损伤正气,或正气本虚,驱邪无力,加重或诱发气、痰、食、湿、水、血等凝结阻滞体内,邪气壅结成块。
二、病机
癌病是在正虚的基础上,气郁、血瘀、痰结、湿聚、热毒等多种病理产物相互纠结,导致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经络、气血功能障碍,日久引起病理产物聚结而发生质的改变,形成有形之肿块。
癌病主要病机是痰瘀郁毒,阴伤气耗,虚实夹杂,气郁为先。病理属性总属本虚标实。多因虚而得病,因虚而致实,是一种全身属虚、局部属实的疾病。发病初期邪盛而正虚不显,故以气郁、血瘀、痰结、湿聚、热毒等实证为主。中晚期由于癌瘤耗伤人体气血津液,故多出现阴伤、气虚、气血亏虚、阴阳两虚等病机转变。由于邪愈盛而正愈虚,本虚标实,病变错综复杂,病势日益深重。不同的癌病其病机上又各有特点。脑瘤的本虚以肝肾亏虚、气血两亏多见,标实以痰浊、瘀血、风毒多见;肺癌之本虚以阴虚、气阴两虚多见,标实以气滞、瘀血、痰浊多见;大肠癌的本虚则以脾肾双亏、肝肾阴虚为多见,标实以湿热、瘀毒多见;肾癌及膀胱癌的本虚以脾肾两虚、肝肾阴虚多见,标实以湿热蕴结、瘀血内阻多见。
不同的癌病其病变部位不同,脑瘤病位在脑,肺癌病位在肺,大肠癌病位在肠,肾癌及膀胱癌病位在肾与膀胱。但由于肝主疏泄,条达气机,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肾藏精,藏元阴元阳,故上述癌病的发生发展,与肝、脾、肾的关系也较为密切。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1。病程早期可能发生与病变部位有关的局部表现。如脑瘤患者可有头痛、呕吐、视力障碍等表现;肺癌患者可有呛咳、顽固性干咳或痰中带血及胸痛、气急、发热等表现;肝癌患者可有右胁不适、乏力、纳差等表现;大肠癌可有大便习惯改变,如腹泻或便秘等;肾癌可有腰部不适、尿血等表现。
2。病变局部有坚硬、表面不平的肿块,肿块进行性增大,伴乏力、纳差、疼痛及消瘦,并进行性加重,是癌病诊断的主要依据。
二、病证鉴别
癌病(恶性肿瘤)与良性肿瘤:良性肿瘤以局部肿块为主,一般不伴有明显全身症状,预后较好;癌病好发于中老年,且起病较为隐匿,早期症状多较轻或不明显,中晚期伴见明显的全身症状,如神疲倦怠、消瘦等,预后欠佳。应详细询问病史,四诊合参,并借助B超、胸片、CT、MRI等影像学检查,痰、血、大小便等实验室检查,胃镜、肠镜、纤维支气管镜等器械检查加以鉴别。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脏腑病位辨明属脑、肺、胃、肝、大肠、肾、膀胱等不同脏腑病位之癌病。
2。辨病邪的性质
分清气滞、血瘀、痰结、湿聚、热毒的不同,以及病邪的兼夹;分清受病脏腑气血阴阳失调的不同。
3。辨标本虚实
分清虚实标本的主次,正确处理扶正与祛邪的关系。
4。辨病程的阶段
明确患者处于早、中、晚期的不同,以选择适当的治法和估计预后。
二、治疗原则
癌病属于正虚邪实,在其疾病的变化过程中,正与邪之间相互消长,不断变化,所以癌病治疗的基本原则是扶正祛邪,攻补兼施。要结合病史、病程、四诊及实验室检查等临床资料,综合分析,辨证施治,做到“治实当顾虚,补虚勿忘实”。早期邪盛正虚不明显,当重在祛邪抗癌,采用重攻轻补的原则;中期正气日渐耗损,宜攻补兼施;晚期正气虚弱,重在补虚扶正,辅以祛邪抗癌。术后患者虽以扶正调理为主,但常余邪未尽,易于复发转移,仍以扶正与祛邪相结合。总之,以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为原则。扶正之法主要是根据正虚侧重的不同,并结合主要病变脏腑而分别采用补气、补血、补阴、补阳的治法;祛邪主要针对病变采用理气、除湿、化痰散结、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等法,并适当配伍有抗癌作用的中药。
另外,中医强调“衰其大半而止”、“养正积自除”的治疗原则,与带瘤生存的理论相一致。因此,治疗癌病不应以完全消除瘤体为目的,应当适可而止,调动机体自身的正气抵御病邪的侵袭才是治疗癌病的关键。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预后有积极意义。做好预防对减少发病有重要意义。既病之后加强饮食调养,调畅情志,注意休息,有利于癌病的康复。
三、证治分类
1。气郁痰瘀证
症状:胸膈痞闷,善太息,神疲乏力,脘腹胀满,或胀痛不适,或隐痛或刺痛,纳呆食少,便溏或呕血、黑便,或咳嗽咳痰,痰质稠黏,痰白或黄白相兼,舌苔薄腻,质暗隐紫,脉弦或细涩。
证机概要:气机郁滞,痰瘀交阻。
治法:行气解郁,化痰祛瘀。
代表方:越鞠丸合化积丸加减。前方行气解郁,化痰散结,适用于气郁痰瘀所致胸膈痞闷,脘腹胀痛者;后方活血化瘀,软坚消积,适用于气郁痰瘀所致肿块明显增大,伴持续隐痛或刺痛者。
常用药:香附、槟榔行气活血;苍术、半夏燥湿祛痰行气;三棱、莪术、瓦楞子、五灵脂、川芎、苏木活血化瘀,行气消徽;炒谷麦芽、神曲消食行气。
疼痛较明显者,加郁金、延胡索、石见穿以活血定痛;肿块明显者,加炮山甲、桃仁、半夏、浙贝母、土鳖虫破血逐瘀,软坚散结;呕血、黑便者加三七粉、白及、仙鹤草化瘀止血。
同时辨证结合辨病,按肿瘤性质和部位不同选择适当的药物。如食管癌加威灵仙、急性子;胃癌、肠癌加水红花子、凌霄花;肝癌加平地木、片姜黄;肺癌加泽兰、石见穿;胰腺癌加红花、赤芍;乳腺癌加八月札、王不留行。
2。毒热壅盛证
症状:局部肿块灼热疼痛,发热,口咽干燥,心烦寐差,或热势壮盛,久稽不退,咳嗽无痰或少痰,或痰中带血,甚则咳血不止,胸痛或腰酸背痛,小便短赤,大便秘结或便溏泄泻,舌质红,舌苔黄腻或薄黄少津,脉细数或弦细数。
证机概要:热邪炽盛,热盛酿毒。
治法:清热解毒,抗癌散结。
代表方:犀角地黄汤合犀黄丸加减。前方清热解毒,凉血散瘀,适用于毒热壅盛,热伤血络引起吐血、便血、尿血者;后方清热解毒,活血止痛,适用于毒热壅盛所致局部肿块灼热、疼痛明显者。
常用药:犀角(用代用品)清心、凉血、解毒;丹皮、石上柏、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凉血散瘀;土茯苓、苦参、藤梨根清热祛湿,解毒散结;山慈菇清热解毒,化痰散结;龙葵、红藤清热解毒,活血抗癌;七叶一枝花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冬凌草清热解毒,散瘀消肿。
若热毒伤阴,口咽干燥,咳嗽少痰,加天冬、麦冬、生地、北沙参养阴生津;热毒久稽,损伤络脉,痰中带血或尿血,加大蓟、小蓟、藕节炭、侧柏叶、白茅根凉血止血;热毒壅盛,腑气不通,加生大黄、芒硝通腑泄热。
肺癌常加冬凌草、绞股蓝、干蟾皮;喉癌加一枝黄花、山豆根;鼻咽癌加山豆根、蛇六谷;甲状腺癌加石上柏、蛇六谷;食管癌加旋覆花、代赭石;乳腺癌加漏芦、白花蛇舌草;胰腺癌加茵陈、栀子;肾癌加土茯苓、白花蛇舌草、马鞭草;肠癌加风尾草、仙鹤草;膀胱癌加龙葵、石韦;淋巴结转移加黄药子、夏枯草;热毒壅盛者,可加梅花点舌丹,温水送服,或醋化开,敷于患处,以清热解毒,消肿散结,抗癌止痛。
3。湿热郁毒证
症状:时有发热,恶心,胸闷,口干口苦,心烦易怒,胁痛或腹部阵痛,身黄,目黄,尿黄,便中带血或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或大便干稀不调,肛门灼热,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
证机概要:湿邪化热,湿热蕴毒。
治法:清热利湿,泻火解毒。
代表方:龙胆泻肝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前方泻肝胆实火,清下焦湿热,清热利湿之力均较强,适用于湿热俱盛者;后方清热解毒,消散疔毒,适用于火毒结聚,局部红、肿、热、痛明显者。
常用药:龙胆草、黄芩、栀子清热除湿,泻火解毒,兼以利胆退黄;泽泻、木通、车前子清热利湿;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天葵子清热解毒,消肿散结。腹痛较著者,加香附、郁金、延胡索行气活血定痛;大便脓血黏液,泻下臭秽,为热毒炽盛,加白头翁、败酱草、马齿苋以清热解毒,化湿消肿;尿血者,酌加小蓟、白茅根、仙鹤草清热凉血止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