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医内科学-第2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病人则应注意生活照顾,防止病人自伤或伤人,或长期卧床引发褥疮、感染等并发症。
【临证备要】
1。痴呆首重补肾。《灵枢·经脉》云:“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肾藏精,精充髓,髓荣脑,“脑为髓之海”。《医学心悟》明确指出:“肾主智,肾虚则智不足。”年老肾衰,肾虚不能化精,髓海失充,造成髓少不能养脑,脑失滋养枯萎,萎则神机不用而发为痴呆。故肾虚是痴呆病的核心病机,治疗首应补肾。临证时根据肾阴阳之偏衰选择补肾药。补肾温阳药常用仙茅、淫羊藿、巴戟天、补骨脂、骨碎补、续断、狗脊、益智仁、鹿茸、冬虫夏草等;滋肾填精药常用熟地、山茱萸、枸杞子、沙苑子、菟丝子、女贞子、黄精、鹿角胶、龟板、五味子等。但临床上不可因肾虚病机或见肾虚之候而猛投妄投补肾之品,应注意缓补而非峻补,或补中寓通,补而不腻,以免滋生痰浊。
2。痴呆应重化痰活血。痴呆病程长且病情缠绵难解,难以治愈,“怪病多痰,久病多瘀”,痰瘀在本病的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痰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导致痴呆发生的致病因素,为病之标。痰瘀证贯穿本病始终,痰瘀不除,本病难愈。正如唐容川在《血证论》所云:“瘀血踞住……故以祛瘀为治血要法。”陈士铎更明确指出:“治呆无奇法,治痰即治呆。”并提出“开郁逐痰法”,对指导临床有重要价值。因而化痰活血是临床治疗本病的常用方法,如古方治疗此类疾病之癫狂梦醒汤(《医林改错》)中,既有活血化瘀药,又有化痰药。临床化痰药常用浙贝母、胆南星、天竺黄、陈皮、茯苓、半夏、竹沥等,活血通络药常用赤芍、丹参、红花、大黄、桃仁、川芎、三七、葛根、土鳖虫、地龙等。临床实践中常根据标本虚实轻重将化痰活血法与补虚法联合应用。
3。注重开窍醒神法及“风药”应用。由于痴呆病多有痰阻血瘀之病机,甚至痰浊瘀血夹风火上蒙清窍而致神机失灵,故临床常以芳香之品开窍醒神,以增强临床疗效,常用冰片、石菖蒲、远志、郁金、麝香等药。另外,临床多有用“风药”治疗本病的经验,一则脑居颠顶,为诸阳之会,惟风药辛宣,方可疏通经脉,升发清阳之气贯注于脑,以壮髓海;二则阳升气旺,有助于化痰逐瘀。常用“风药”有羌活、防风、藁本、白芷、苍耳子、柴胡、升麻、蝉衣等。
【医案举隅】
李某,男,54岁,司机,1999年、9月14日初诊。
脑腔隙性梗死2次,恢复尚可,一年来智力下降,健忘,不识路径,不辨红绿灯,不能继续开车。继之言语减少,答非所问。常呆坐,看电视不能记忆和理解电视节目内容。脉弦滑有力,舌红暗。此痰瘀互结,蔽阻心窍,予活血涤痰开窍。
陈皮、半夏、胆南星、枳实、石菖蒲、郁金各100g,白矾30g,天竺黄、茯苓各100g,川芎90g,赤芍100g,桃仁、红花各30g,当归、土鳖虫、水蛭各100g;蜈蚣60条,全蝎90g,怀牛膝、天麻各100g,乳香80g,地龙100g,银杏叶90g,丹参120g,珍珠粉50g,炙鳖甲120g,甲珠100g,生牡蛎120g,夏枯草、海藻各100g。1料,共为细面,早晚各1匙。
2000年1月17日诊:上药共服4个月,精神状况明显好转,能简单计数,看电视后故事情节可大致复述,亦可帮助料理家务。脉转缓滑,尺脉较弱。当增扶正之品。
菟丝子120g,巴戟天100g,仙灵脾90g,肉苁蓉、何首乌各100g,鹿茸30g,红参60g,生黄芪100g,茯苓120g,半夏100g,胆南星90g,天竺黄100g,枳实、石菖蒲、郁金各80g,川芎70g,归尾90g,赤芍、桃仁、红花各100g,土鳖虫70g,水蛭60g,蜈蚣40条,全蝎80g,天麻100g,怀牛膝120g,地龙10%,珍珠粉30g,银杏叶90g,丹参、炙鳖甲各12%,白矾20g,海藻、甲珠各100g。1料,共为细面,服如上法。
2001年3月2日诊:上药共服两料,现精神、智力与常人无明显差异,其语言及思维近似常人,嘱其继服一料,以巩固疗效。现已上老年大学,能正常听课及与人交流。按:关于痴呆,薛生白于《湿热病篇》曾有生动的描述,日:“湿热证,七八日,口不渴,声不出,与饮食亦不却,默默不语,神识昏迷,进辛开凉泄,芳香逐秽,俱不效,此邪入厥阴,主客浑受,宜仿吴又可三甲散。”薛生白注云,此为“阴阳交困,气钝血滞而致,湿不得外泄,遂深入厥阴,络脉凝瘀,使一阳不能萌动,生气有降无升。心主阻遏,灵气不通,所以神不清而昏迷默默也。破滞破瘀,斯络通而邪得解矣。”此脑络被阻,灵机不运。脉弦滑有力,舌红暗,乃痰瘀互阻脑络,故宗薛生白所云,破滞破瘀,通其脑络,大队涤痰化瘀开窍。一料后脉较缓滑,且尺脉较弱,乃痰瘀挫后,虚象渐显,故增益脾肾之品与涤痰破瘀开窍同用。历经一年半坚持治疗,竞获殊功。
'张腾,王四平,张拴成,等。李士懋教授论血管性痴呆治疗。河北中医药学报
2011;26(1):41…42'
【古代文献精选】
《素问·五常政大论》:“根于中者,命日神机,神去则机息。”
《景岳全书·癫狂痴呆》:“痴呆证,凡平素无痰,而或以郁结,或以不遂,或以思虑,或以疑贰,或以惊恐,而渐致痴呆,言辞颠倒,举动不经,或多汗,或善愁,其证则千奇万怪,无所不至,脉必或弦或数,或大或小,变易不常,此其逆气在心或肝胆二经,气有不清而然。”
《石室秘录·呆病》:“呆病如痴,而默默不言也,如饥而悠悠如失也……实亦胸腹之中,无非痰气。故治呆无奇法,治痰即治呆也。”
第六节癫狂
癫与狂都是精神失常的疾患。癫证以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痴呆,语无伦次,静而少动,或静而多喜为特征,多由痰气郁结,蒙蔽心窍所致。狂证以精神亢奋,狂躁刚暴,喧扰不宁,毁物打骂,动而多怒为特征,多由痰火壅盛,迷乱心窍所致。但两者在临床上不能截然分开,又能相互转化,故常癫狂并称。本病多见于青壮年。
癫狂病名出自《内经》,《灵枢·癫狂》日:“癫疾始生,先不乐,头重痛,视举,目赤,甚作极,已而烦心。”“狂始发,少卧,不饥,自高贤也,自辨智也,自尊贵也,善骂詈,日夜不休。”对其病因病机,《素问·至真要大论》日:“诸躁狂越,皆属于火。”《素问·脉解》云:“阳尽在上,而阴气从下,下虚上实,故狂颠疾也。”说明火邪扰心和阴阳失调可以发病。《灵枢·癫狂》指出情志因素有“得之忧饥”、“得之大恐”、“得之有所大喜”。对于本病的治疗,《内经》首先提出“服以生铁落为饮”。至《难经》则详述了癫与狂的不同临床表现,如《难经·五十九难》日:“狂疾之始发,少卧而不饥,自高贤也,自辨智也,自倨贵也,妄笑好歌乐,妄行不休是也。癫疾始发,意不乐,僵仆直视,其脉三部阴阳俱盛是也。”金元时期,癫狂的病因学又有了较大发展,如金·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主病》云:“多喜为癫,多怒为狂。然喜为心志,故心热甚则多喜而癫也;怒为肝志,火实制金,不能平木,故肝实则多怒而为狂也。况五志所发皆为热,故狂者五志间发,但怒多尔。”指出五志可以化火,尤以心肝为甚。元·朱震亨《丹溪心法…癫狂》说:“癫属阴,狂属阳……大率多因痰结于心胸间。”提出癫狂发病与“痰”有关,有“痰迷心窍”之说。至金元时期,总结了本病的治疗经验,如治癫用养心血、镇心神、开痰结,治狂用大吐下之法。明清时期,多数医家主张治癫宜解郁化痰,宁心安神为主,治狂则先夺其食,或降其火,或下其痰,药用重剂,不可畏首畏尾。清·王清任《医林改错》说:“癫狂一症……乃气血凝滞,脑气与脏腑气不接。”癫狂日久不愈,痰浊留恋,气病及血,气滞血瘀,凝滞脑气,创癫狂梦醒汤治疗癫狂病。
从临床表现来看,精神分裂症、躁狂症、抑郁性精神病以及部分神经官能症多属本病,可参照本节内容辨证治疗。
【病因病机】
癫狂的发生与七情内伤、饮食失节、禀赋不足相关,损及心、肝、脾、肾,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和阴阳失于平秘,进而产生气滞、痰结、火郁、血瘀等,蒙蔽心窍或心神被扰,神明失养,而引起神志异常。
一、病因
1。情志所伤
多因恼怒郁愤,肝郁不解,气郁痰结,或血行凝滞,气血不能上荣脑髓,神机失用;或肝郁化火,火窜逆乱,心神被扰;或情志过激,勃然大怒,引动肝胆木火,冲心犯脑,神明失其主宰;或猝受惊恐,触动心火,上扰清窍,神明无由自主,神志逆乱,发为本病。
2。饮食不节
过食肥甘膏粱肥厚之品,酿成痰浊,复因心火暴涨,痰随火升,蒙蔽心窍;或贪杯好饮,素有内湿,郁而化热,充斥胃肠,腑热上冲,扰动元神而发病。
3。禀赋不足
因禀赋异常,或胎儿在母腹中有所大惊,胎气被扰,升降失调,阴阳失平,致使脑神虚损,生后一有所触,则气机逆乱而发为本病。本病有一定的家族性,故患者的家族中往往有类似病史。
二、病机
癫狂病机总由脏腑功能失调或阴阳失于平衡,产生气滞、痰结、火郁、血瘀。本病的病理因素主要是气、痰、火、瘀,而以气郁为先,继而化火或生痰,日久致瘀,终致心窍蒙蔽或神明被扰,引发神志异常之癫狂。病位在脑,涉及肝、心、胆、脾,久而伤肾。
癫狂多属虚实夹杂证,病理性质为本虚标实。癫证痰气郁结日久,心脾耗伤,气血不足;狂证多痰火壅盛,火盛阴伤,阴液耗损;或炼液成痰,日久痰瘀互结,可出现由实转虚而为虚实夹杂证候。分而言之,癫证病理以痰气为主,多属虚证,病变脏器主要在心、肝、脾;因气血不足,痰气郁结,神志被蒙,因而出现沉默痴呆、语无伦次等抑郁症状。狂证以痰火为主,多属实证,病变脏器涉及心、肝、胆;因痰火内扰,心神不安,因而出现神志逆乱、狂躁不宁等兴奋症状。故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癫狂》认为,癫系“气郁则痰迷,神志为之混淆”,狂系“火炽则痰涌,心窍为之闭塞”。癫与狂在临床上不能截然分开,在病理上亦有密切联系。如癫证痰气郁而化火,可转化为狂证;狂证日久,郁火宣泄,或痰热伤阴而致气阴两伤,又往往转为癫证。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1。以神情抑郁、表情淡漠、沉默痴呆、语无伦次,或喃喃自语、静而少动或精神亢奋、狂躁刚暴、喧扰不宁、毁物打骂、动而多怒为主要症状。
2。多因精神刺激而发病,平素性格内向,或患有郁病、失眠,或近期情绪不稳多变等。
3。有癫狂家族史或脑外伤史。
4。排除药物、中毒、热病原因所致。
二、病证鉴别
1。癫狂与谵语、郑声
谵语是因阳明实热或温邪入于营血,热邪扰乱神明而出现神志不清、胡言乱语的重症。郑声是指疾病晚期心气内损,精神散乱而出现神识不清、不能自主、语声低怯、断续重复而语不成句的垂危征象。与癫狂之喃喃自语、出言无序或躁妄骂詈自有不同。
2。癫证与郁证
两者均与五志过极、七情内伤有关,临床表现有相似之处。然郁证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胁胀闷,急躁易怒,心悸失眠,喉中如有异物等自我感觉异常为主,或悲伤欲哭,数欠伸,像如神灵所作,神志清楚,有自制能力,不会自伤或伤及他人。癫证亦见喜怒无常,多语或不语等症,但一般已失去自我控制能力,神明逆乱,神志不清。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病情之轻重癫证初发时精神抑郁,表情淡漠,寡言呆滞,喜怒无常,喃喃自语,语无伦次,舌苔白腻,此为痰结不深,病情尚轻。若病情迁延日久,正气渐耗,则见呆若木鸡,目瞪如愚,灵机混乱,舌苔白厚而腻,此为痰结日深。久则愈发愈频,正气愈衰,痰浊日重,两者互为因果,病深难复。
2。辨病性虚实
狂证初起是以狂暴无知、情感高涨为主要表现,概由痰火实邪扰乱神明而成,病性属实。病久则火灼阴液渐成阴虚火旺之证,可见情绪焦躁、多言不眠、形瘦面赤、舌红少苔等症象,病性属虚。一般而言,亢奋症状突出,舌苔黄腻,脉弦滑数者,以痰火实邪为主,而焦虑、不眠、精神疲惫、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者,以正虚为主。
3。辨癫证与狂证
癫证以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痴呆、语无伦次,或喃喃自语、静而少动为主要症状。狂证以精神亢奋、狂躁刚暴、喧扰不宁、毁物打骂、动而多怒为主要症状。
二、治疗原则
癫证与狂证治疗总以调整阴阳为原则,以平为期。本病初期多以实邪为主,治当理气解郁,泻火豁痰,化瘀通窍;后期以正虚为主,治当补益心脾,滋阴养血,调整阴阳。
三、证治分类
(一)癫证
1。痰气郁结证
症状: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痴呆,时时太息,语无伦次,或喃喃独语,多疑多虑,喜怒无常,不思饮食,舌苔白腻,脉弦滑。
证机概要:肝气郁结,脾失健运,气郁痰结,蒙蔽神窍。
治法:疏肝解郁,化痰醒神。
代表方:逍遥散合涤痰汤加减。逍遥散疏肝解郁,涤痰汤化痰开窍,用于痰气郁结之癫证。
常用药:柴胡、白芍、当归疏肝养血柔肝;茯苓、白术健脾益气;枳实、香附、木香理气解郁;半夏、陈皮、竹茹、胆南星理气化痰;菖蒲、郁金解郁醒神。
痰浊甚者,可加用控涎丹,临卧姜汤送下。控涎丹虽无芫花逐水,但有甘遂、大戟之峻攻,白芥子能祛皮里膜外之痰,故搜剔痰结伏饮,功效甚佳,尤其制成丸剂,小量服用,祛痰而不伤正。若痰浊壅盛,胸膈瞀闷,口多痰涎,脉滑大有力,形体壮实者,可暂用三圣散取吐,劫夺痰涎,盖药性猛悍,自当慎用。倘吐后形神俱乏,宜以饮食调养。如神思迷惘,表情呆钝,言语错乱,目瞪不瞬,舌苔白腻,为痰迷心窍,治宜理气豁痰,宣窍散结,用苏合香丸芳香开窍。如不寐易惊,烦躁不安,舌红苔黄,脉滑数者,为痰郁化热,痰热互结,干扰心神所致,宜清热化痰,可加入黄连、黄芩、栀子;若病程日久,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涩,为兼瘀血之象,加丹参、郁金、红花、川芎等;若神昏志乱,动手毁物,为火盛欲狂之征,当从狂证论治。
2。心脾两虚证
症状:神思恍惚,魂梦颠倒,心悸易惊,善悲欲哭,肢体困乏,言语无序,面色苍白,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无力。
证机概要:脾失健运,生化乏源,心神失养。
治法:健脾养心,解郁安神。
代表方:养心汤合越鞠丸加减。前方健脾养心安神,用于气血不足之惊惕不宁等;后方行气解郁,调畅气机,用于胸膈痞闷、饮食不消等六郁之证。
常用药:人参、黄芪、甘草补脾益气;香附、神曲、苍术、茯苓醒脾化湿;当归、川芎养心血;茯苓、远志、柏子仁、酸枣仁、五味子宁心神。
兼见畏寒蜷缩,卧姿如弓,小便清长,下利清谷者,属肾阳不足,应加入温补肾阳之品,如补骨脂、巴戟天、肉苁蓉等;兼心气耗伤,营血内亏,悲伤欲哭者,仿甘麦大枣汤意加淮小麦、大枣清心润燥安神。
(二)狂证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