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末传奇-第9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郑勋睿身边还是缺人,这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培养或者是发现一个绝对的心腹,难度太大了,不是嘴上说说那么简单的事情。

安排完毕,郑锦宏再次进入了厢房。

“锦宏,玉环已经来到了延绥镇,你要记住,好好照顾玉环,决不能够辜负玉环,一个男人,若是不能够让身边的女人过上好日子,那就不能够算是一个成功的男人,你我从小就是在一起的,我也是最为信任你的,昨日曼珊见到玉环,说你太忙了,整日里都是没有时间归家的,这方面你还是要注意的,每日里都要抽时间回家,我知道你的事情太多了,身边也缺乏可用之人,有些时候,你不要过于的谨慎,在洪家堡八百壮士之中发现人才,给我举荐,你和他们长时间在一起,能够知晓他们的品性。”

“少爷,您不要听玉环说,她不懂事,属下的事情那么多,怎么可能顾及到家里的事情,玉环能够到延绥镇来,和属下团聚,这就是天大的恩赐了,还如此的不知足,居然在少夫人的面前说这些话,属下回去之后,一定会说她的。”

“胡闹,我这就是在提醒你,一定要抽时间多多陪陪,难道我也要向你一样,整日里就是忙于诸多的事情之中,不管不顾家里了吗,男人奋斗,第一个目标就是让家人过上好日子,外界的那些宣传,什么让家人吃苦等等,你不要听,那都是骗傻子的,一个人若是连家人都不管不顾了,他还有可能照顾其他人吗,那样他的心思都不一样,想到的就是如何的往上爬,这种牺牲家人利益,让自身获得最大好处的行为,难道值得赞誉吗。”

郑锦宏有些发懵,他没有想到少爷会说出来这样的话语,他的事情的确太多了,而且郑家军增加到了一万一千五百人的规模,战马也增加到一万匹了,他感觉就是将自己分成了两半,事情都是忙不过来的。

“锦宏,我说这些话,不是针对你的,就是想着让你明白,不能够因为事情太多,就忽略了家里人,我也不愿意看见你忙成这个样子,好了,这方面你可能不是特别的明白,也怪我以前没有专门的强调,你的事情很多,我看让洪欣涛协助你,分担一些事情,洪欣涛老练沉稳,办事情知道轻重缓急,能力的确是不错的,至于说军队训练方面的事情,就让杨贺多操心一些,你从这里面抽出来,专心做其他的事情。”

郑锦宏离开之后,郑勋睿唯有苦笑,从郑锦宏的表情上看,想着让他多陪陪玉环,可能性是不大的,而且情报网络组建的初期,郑锦宏的事情更多,看样子是应该将有些事情分出去了,譬如说和蒙古部落互市的事情,包括军饷粮草方面的管理事宜,这些事情,可以让洪欣涛甚至是洪欣贵等人多多操心。

随着郑家军的发展壮大,事情肯定会越来越多的,这一点不容置疑,如何有效合理的安排人员,是需要重点考虑的,人少了忙不过来不说,还有可能耽误事情。

第一百七十四章老军户

五月到来,冬小麦收获的季节到来了。

春季的气候还不错,几乎没有刮什么风,这不仅让冬小麦的长势不错,而且玉蜀黍和甘薯的长势都非常好,这让郑勋睿很是高兴,延绥各地开始收获冬小麦的时候,他也离开了巡抚衙门,带着洪欣瑜等人,到下面去巡查。

眼看着各地都在喜气洋洋的收获冬小麦,郑勋睿更加高兴了,这样的年成太少见了,连续两年的时间,延绥各地没有出现大规模的灾荒,也没有遭遇到战争的侵袭,这肯定是能够让老百姓迅速安定下来的。

时断时续的巡查,延续到了六月初,玉蜀黍的收获季节也到了,因为产量不是很高,所以郑勋睿要求种植的玉蜀黍面积不是很大,一共也就是两千亩左右,可甘薯的面积就不一样了,超过了万亩,甘薯在延绥各地的产量很高,也不知道是气候的原因,还是土壤的原因,郑勋睿不会去探寻这些科技知识,目前来说没有作用。

甘薯收获之前,郑勋睿决定到榆林边镇各处再去看看,主要是看军户的情况如何。

六月初八,郑勋睿一行来到了归德堡。

郑勋睿的巡查,很少麻烦各级的军官,几乎都是在田间地头看看情况。

众人有说有笑在路上,郑勋睿却发现不远处的田头,站着一个神色凝重的老人,这个老人头发胡子全部都白了,但精神还是不错的,老人看着大片的田地,时不时的摇头叹气,这些田地里的冬小麦全部都收割了,如今种下的大都是蔬菜瓜果。

郑勋睿径直来到老人身边下马了。

“老人家,为什么叹气,是不是家里的粮食不够。”

长途奔袭,郑勋睿的脸上有不少的灰尘,衣服也不是那么干净,一眼看上去还真的有些普通,加之眼前的老人,看上去就是长时间种地的,郑勋睿也没有必要展现自身的威严。

老人扭头看了郑勋睿一样,还是在叹气。

“后生,看你这么年轻,肯定是不知道农事的,这老天爷捉弄人,明年年景不好,不知道又要饿死多少人了。”

郑勋睿的身体微微颤抖了一下,这个老人是什么人,怎么能够预计到明年的天气,这太令人奇怪了,古代史料之中记载的那些能够预测未来的人,什么在别人小的时候,就预测将来能够做皇帝等等,郑勋睿是不相信的,人要是真的神奇到那一步了,怎么不预测一下自身的命运,至少能够避祸啊。

“老人家,您怎么知道明年的年景不好啊。”

“我种了一辈子的地,就怕遇见这样的年景,已巳年的时候,也是这样的情形,结果那一年大旱,不知道饿死了多少人。”

“您凭什么做出这样的判断啊。”

老人甚至没有扭头,接着开口了。

“后生,知道几个谚语吗,春无风,秋无雨,夏起东风旱断泉,六月南风井底干,这些情形己巳年出现过,今年再次出现了。”

这些谚语,郑勋睿还真的没有听说过,也不可能听说,但是他绝对相信老人说的是真话。崇祯年间处于小冰川的气候条件之下,大旱是很平常的事情,在他的印象里面,延绥各地遭遇了很多次的大旱,绝不是崇祯二年到崇祯四年这几次,而老人说到的己巳年,就是崇祯二年,那一年延绥各地的旱灾是非常严重的,整整一年都没有下过雨。

老人说到的这些情形,他是有体会的,延绥的春季,一般都是有大风的,可今年确实没有出现什么大风,他还以为这是很好的气候,至于说进入夏季以来,东风的确出现过好几次,进入六月的时间不长,也出现了两次的南风。

郑勋睿若有所思,准备再次上马的时候,老人再次开口了。

“今年粮食丰收了,可不能够浪费了,不然明年就活不下去啊。”

“老人家,这些话您应该给大伙都说说,要求各家各户都要做好准备,不要浪费粮食,我听说今年的收成还不错,只要节约一些,挺过明年是没有多大问题的。”

“一年是不打紧,可要是继续下去,那就麻烦了。”

“老人家挖了水池吗,多存一些水,至少吃的水不会缺的。”

“后生,谢谢你啊,我差点忘记了,趁着现在,多存一些水。。。”

老人说着话的时候,快步朝着前方走去,竟然没有回头。

看着老人的背影,郑勋睿的神色严肃下来了。

看到老人已经走远了,洪欣瑜等人来到了郑勋睿的身边。

“少爷,此人是本地一个老军户,据说有些本事的,能够预测准确不少的事情,附近不少人都找到他算命,据说还算的挺准的。”

“洪欣瑜,这位老人家不简单,他说的话是有根据的,绝不是什么算命之流的,每个人的命运,基本都是靠自身把握的,只要去努力做了,总是会有一些收获的,若是什么都不做,怕是不要想着有什么好的未来。”

说完这些话,郑勋睿迅速上马了。

“不看了,迅速回到延绥镇去。”

巡抚衙门,郑锦宏、杨贺等人来到了厢房。

“杨贺,还有几天的时间,甘薯就要收获了,这一次种植的甘薯,有一万亩,预计收成能够达到十七万石左右,军营要挖更多的地窖,存储这些甘薯,为来年做准备,此外,命令所有的军士,继续开挖大型的水池,尽量多的存水,军士也要趁着这个时节,尽量多种一些蔬菜,这些蔬菜交易到蒙古部落,就能够获取战马和银两。”

“郑锦宏,通知延绥各地的商贾,大量采购粮食,巡抚衙门以每石粮食五两银子的价格收购,要求他们采购三十万石粮食,其中延安府十万石,庆阳府五万石,榆林边镇十五万石,马上就要进入到秋收季节,相信他们能够很快采购到这么多的粮食。”

“和蒙古部落的交易,也要加快速度,同意他们的要求,卖给他们五万石粮食,但是价格不能够有任何的变化,依旧是二两黄金,而且要求他们全部支付黄金。”

。。。

郑勋睿还在安排的时候,郑锦宏和杨贺等人的脸色就变化了,三十万石粮食,需要白银一百五十万两,拿出来这么多的银子可不是小事情,就算是将其中的五万石粮食卖给蒙古部落,能够得到十万两黄金,折合也即是一百二十万两白银,两相抵消,郑家军还是要拿出来三十万两白银。

郑勋睿说完之后,郑锦宏开口了。

“少爷,如此大规模的采购粮食,属下可以压低一些价格,正是秋收季节,粮食的价格没有那么高的,只不过这么多的粮食,加上这次收获的冬小麦、玉蜀黍,还有即将收购的甘薯,算起来延绥各地的存粮超过百万石了,这么多的粮食,存储也是巨大的消耗啊。”

杨贺没有开口,但他和郑锦宏的看法是一样的,粮食只要够吃就好了,没有必要存那么多,况且目前又不是灾荒年。

“就按照我说的去做,到了明年你们就知道了,要不是害怕引起各方的注意,我还想存下更多的粮食,存下这些粮食,就是存下的性命,到时候你们就知道了。”

郑锦宏和杨贺等人的脸色再次变化,少爷这么说,明确表示来年可能发生灾荒,若真的是这样的情况,那存下粮食就显得非常重要了,真的是可以救命的,不过少爷是怎么知道的,要知道秋收季节才刚刚开始,怎么就预料到来年的灾荒了。

郑锦宏等人脸色的变化,郑勋睿自然是注意到了。

“你们应该多多了解下面的情况,若是能够仔细的观察,很多的事情,从细微末节的地方,就能够发现其中的很多奥妙,预测到即将发生的某些事情,有些人眼光长远,为什么能够看到那么远,与他的学识有关系,更是与平日里注意搜集各类的信息有关,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细心的搜集,才能够发现很多的事情。”

看见郑锦宏等人的脸色有些茫然,郑勋睿也不打算做过多的解释了,想想他自己,要不是有了穿越这样的先决条件,也是难以注意到这些细节的。

郑锦宏和杨贺等人去准备之后,郑勋睿安排巡抚衙门的官吏,马上给延安府、安庆府和榆林总兵府发去紧急文书,要求各地尽可能的储存雨水,尽可能的储存粮食,至于说其中的原因,他暂时不会说,也没有必要解释。

通过不少的事情,他已经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很多的事情,你是不需要做出诸多解释的,只要你做出的决定是正确的,让人家去执行就可以了,人家就会信服你,奉你为神明,要知道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事情,为了能够树立起来威信,甚至人为的造神,目的就是让某些人能够上位,汉高祖斩白蛇的故事,在几百年之后,人家是当作野史和笑话去看的,不过在那个时代,就绝不是笑话了。

第一百七十五章火炮的作用

刘泽清多次说到了火炮的事情,郑勋睿心知肚明,刘泽清是想着能够增加一些火炮,增强榆林边军的防御能力,刘泽清是参与过登莱战斗的,对于火炮的威力有着切身的体会,此时想着增加一些火炮,也在情理之中,不过火炮是朝廷严格控制的,目的就是预防这些火炮流入到后金鞑子那里,让明军面对后金鞑子的时候,彻底失去了抵抗的能力。

其实朝廷的限制没有了丝毫的意义,五月的时候,孔有德和耿仲明已经投降了后金,登州的火器大炮以及熟练操作火炮的人员,全部都归后金鞑子所有了,也就是说朝廷的保密措施,失去了任何的意义。

其实这个年代的火器,除开火炮能够发挥出来真正的威力,其余的作用不是太大,毕竟火器的威力不是很强大,面对骁勇的骑兵,很多时候尚未真正发挥出来作用,就面临崩溃的局面了,穿越的郑勋睿是明白这一点的,再说他也知道,后金鞑子凭借其骁勇的作战能力,对于火器也不是很重视,操作火器的都是投降的明军,被他们称之为汉军,真正的满八旗是不会使用火器的,他们认为那样掉价。

也正是这个原因,郑勋睿在组建郑家军的时候,考虑到的第一个方面,就是军士个人的作战能力,而不是特别注重火器,野外作战的时候,火炮数量不多,就不可能形成很大的杀伤力,面对快速冲锋的骑兵,鸟铳、三眼铳以及火铳等兵器,无法发挥出来真正的作用,人家可不是靶子,愣在原地等着你攻击的,后金鞑子的移动速度很快,不会给火器进攻的机会。

当然绝不能说火器没有作用,特别是火炮,在守城和攻城的战斗之中,能够发挥出来巨大的作用,有时候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

大明的火器专家不少,最为出名的还是南京礼部右侍郎毕懋康,而且这个时候,毕懋康正在南京研制燧发枪,这是一项相当重要的发明,燧发枪能够在雨天使用,而且是通过燧石发火撞击射出子弹的,毕懋康的这个发明,可以说让火器研究的进程迈出了最为重要的一步,可惜不久之后大明朝灭亡,清朝政府严禁使用火器,封存了这个技术,也没有及时的研发改进,导致中国火器的研发,远远落后于西方了。

郑勋睿等待的就是这个机会,他需要拥有的是燧发枪,这是步卒使用的重要武器,当然燧发枪的研制,还需要不断的改进,毕懋康发明的燧发枪,因为某些关键技术的限制,还是存在一定的缺陷,最为主要的就是扣动扳机撞发燧石需要极大的力气,一般人能够扣动两次到三次的扳机,就不可能有力量再次的使用燧发枪了。

恐怕这也是燧发枪得不到重视的根本原因。

但这是有办法改进的。

当然目前的郑勋睿,暂时没有办法,火器的研制需要专门的场所和大量的投入,朝廷只在京城和南京两个地方设立了专门的火器局,用来生产和研制火器,这些年也因为银子的缺乏,在火器的研制和改进上面没有多大的进步,郑勋睿更是拿不出来这么多的银子,再说目前也没有那个必要,等几年的时间也来得及。

但是火炮是不能够忽视的。

如今最为先进的火炮有三种。

一种是虎蹲炮,虎蹲炮的优点是炮身不重,便于行军的时候携带,缺点是射程不远,火炮的威力不是很大,虎蹲炮是戚家军发明的,当年主要用于对倭寇的作战。

第二种是弗朗机,这是从西方引进的,大量引进弗朗机的主要功臣就是徐光启,还有传教士利玛窦,徐光启和利玛窦之间是亦师亦友的关系,正是在徐光启的坚持之下,西方大量的火器进入到明朝,弗朗机就是其中之一,弗朗机的最大优点是使用带弹壳的开花弹,一发炮弹之中带有五百粒的霰弹,有效的射程是五百米,对比如今的火炮,可谓是最优秀的。

第三种就是红夷大炮了,射程可以达到一公里左右,杀伤力是最大的,红夷大炮同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