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末传奇-第8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纷加入到流寇队伍之中,甚至直接成为流寇的首领。
李自成就是其中之一。
自己这个时候裁撤守备衙门,道理上和裁撤驿站是一样的,只不过在安抚上面,仔细思索过,一方面是给与这些被裁撤的军士一部分的田地,让他们有耕种的田地,不至于走投无路,另外一方面是给与一部分的补助,能够暂时度过难关。
其实守备衙门早就准备裁撤的,可郑勋睿一直都不敢动,他害怕出现失控的局面。
“孙大人,裁撤各地守备衙门,经过了接近半年时间的酝酿,各项的准备事宜,都应该是差不多了,可本官还是有些担心,会不会因为裁撤守备衙门,出现一些意外的情况。”
“下官以为不会,州县按照府衙的要求,早就做好了准备事宜,月底就是冬小麦收割的季节,这些被裁撤的军士,因为去年参与了播种,能够分到不少的粮食,如此就保证了有粮食吃,此外他们还得到了一定的补助,足够支撑一段时间了。”
孙启萌有些奇怪,不知道向来英武决断的知府大人,为什么在这件小事情上面,如此的担心,其实守备衙门的确失去了意义,朝廷已经在延安府设立了卫所,当初卫所成立的时候,守备衙门就应该要撤销了,延安府各地的安全,由延安卫直接负责,各地只要有巡检司衙门负责维持治安,就可以了至于说府谷和神木两地,因为距离延安府的距离太远,遭遇突发事情的时候,卫所调遣兵将来不及,所以需要守备衙门支撑一下。
“嗯,还是要小心,府衙发布文书的时候,告诫州县,一定要谨慎,不能够出现任何的问题,否则知州知县承当一切之责任,遣散回家的军士,还要定期去看看,是什么情况,万一生活困难,官府要予以适当的照顾,这些守备衙门的军士,总算是为延安府各地之稳定,做了一些事情,官府不能够忘记他们。”
孙启萌离开之后,郑勋睿整理了心思,登莱兵变的事情,他无法去干涉,就不要想那么多了,如今最为重要的还是冬小麦收割的事宜,此外就是玉蜀黍和甘薯收割的事宜,若是甘薯的产量大,那么来年就是多种甘薯,少种玉蜀黍,延安府需要大量的粮食,这样才能够维持稳定,逐渐的恢复元气。
第一百四十九章一颗心暂时放下
五千石粮食分配下去之后,各地非常的稳定,没有出现任何的异常,包括撤销守备衙门的事宜,都没有出现丝毫的问题,州县文书专门汇报了撤销守备衙门的事宜,其中鄜州、绥德州和葭州还说了,被裁撤的军士得到了即将收获的耕地,还有少量的补助,感恩戴德,没有丝毫的意见,甚至那些进入到巡检司的军士,还羡慕这些被裁撤的军士。
总算是暂时稳定下来,郑勋睿的精力集中到冬小麦的收获事情方面了,这是延安府能否稳定的关键,郑家军随时待命,处于战备的状态,若是流寇敢于在这个时候侵扰,肯定是要遭受毁灭性的打击。
四月二十五,肤施县的冬小麦首先开始收割。
每亩田的产量,在郑勋睿的预料之中,大约在一石五斛左右,这已经很不简单了,要知道崇祯二年的时候,饥荒最为严重的时候,斗米价格达到六钱银子,折合一石粮食六十两白银,这样的价格,会让所有人都疯狂。
根据州县统计的数据,冬小麦播种的面积为一万五千顷,也就是一百五十万亩,其中能够保证有收成的有一万顷,按照每亩一石五斛的产量计算,可以收获冬小麦一百五十万石,因为延安府免去了三年的赋税,这些冬小麦,按照府衙的要求,百姓得到七成,官府得到三成,满打满算官府可以得到四十五万石粮食,其余的都是百姓所有。
延安府目前有三十万人左右,这样平均分配下去,每个百姓全年有三石五斛粮食,也就是七百斤粮食,这个数量在几百年之后看,很是不错,可如今远远不够,只能够说勉强度日,毕竟青壮每天很轻松可以吃下三斤粮食,每年需要一千斤以上的粮食。
但统筹得当,按照闲时吃稀忙时吃干的原则,维持一年的生计,完全可以。
肤施县种下的有八万顷的冬小麦。
从四月二十五日开始,一直到五月初十,足足半个月的时间,肤施县上下都是很忙碌的,其实延安府所属的州县,全部都很忙碌,官府早就停止防告,官吏全部都下去督促收割冬小麦的事情了。
天气一直都很是不错。
到了五月二十,所有冬小麦收割完毕,统计的数据随之也出来了。
“大人,延安府今岁冬小麦产量总产一百六十三万石,其中官府收粮四十九万石,其余的粮食悉数归百姓所有,按照府衙的规定,朝廷免去了延安府各地的赋税,士绅富户也不准征收太高的租赁费用,故而百姓平均每人可以得到三石五斛粮食,这些粮食,足以维持生计了。。。”
马祝葵禀报的时候,脸上带着舒心的笑容,他都记不清延安府什么时候出现过这样的情形了,而且官府有四十九万石粮食,这可以做很多事情了,至少能够完全维持延安府各地的稳定,而且官吏的俸禄也完全有了保证。
“大人,州县上缴府衙府库的粮食,应该是十万石,如此留在州县的粮食尚有三十九万石,这些粮食足以解决任何的问题了。”
“嗯,这些情况,本官都知晓了,只是本官听闻,有部分的商贾准备来收粮食,此等的事情,官府一定要出面制止,延安府各地刚刚复原,尚不知明年的气候如何,粮食必须要存下来,此外收获粮食之后,田地不能够荒芜了,必须强令种植黄瓜、番茄、秦椒等蔬菜,这些是必须要种植的,老百姓光是有了粮食,身无余钱,买不起食盐等等,还是有问题的,一旦这些蔬菜收获了,可以自家吃,也可以拿出去交易还钱。”
“下官知晓了,府衙马上就起草文书,只是这种植蔬菜,该如何收取赋税啊。”
听见马祝葵这样说,郑勋睿有些哭笑不得。
“什么赋税都不收,这些全部都归百姓所得,延安府如今需要的是放水养鱼,必须要让百姓逐渐的安定下来,前些日子,本官听到一些老人说了,今年气候基本恢复了正常,夏季到来的时候,必定是多雨的,故而各地必须要大量蓄积雨水,从夏季开始蓄积雨水,防止来年的春旱,至于说蓄积雨水的办法,都要开动脑筋,这些事情不要本官一个人来想了。”
马祝葵有些脸红,连忙退出去了。
冬小麦收割完毕之后,玉蜀黍开始收割了。
当初携带种子的时候,郑勋睿就考虑到了产量,故而携带了四千亩甘薯种子,一千亩玉蜀黍的种子。
玉蜀黍的产量的确不高,平均每亩只有三石左右,比较江宁县差的太远,而且延安府春季风大,很多苗子被吹倒之后,是郑家军将士扶起来的,这过于的消耗劳力了,计算起来其实是亏本的。
尽管产量不算什么很高,但府衙和县衙的官吏还是惊呆了,他们从来没有见过产量如此之高的粮食,而且他们也没有吃过玉蜀黍,还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就连郑家军的很多将士,也不知道玉蜀黍是什么东西,收获的玉蜀黍,郑勋睿吩咐给每个官吏的家里送去一石,让他们尝鲜,结果这东西很快就在延安府各地火起来了,煮着吃、烤着吃都可以,还可以磨成粉之后,和水蒸着吃,而且和烙饼的效果一模一样,完全是能够吃饱的,小孩子特别爱吃煮熟的玉蜀黍,剩下的玉蜀黍,全部都放到军营之中。
玉蜀黍收割完毕,接下来很快到了甘薯收获的季节。
这一次,郑勋睿亲自测算产量,郑家军的将士全部出动,帮忙收获甘薯。
第一亩甘薯全部挖出来,郑勋睿测算的非常仔细,让他难以置信的是,产量居然达到了十七石,这个产量,丝毫不比江宁县的差,而且只有自家制种的甘薯,产量才能够达到如此之高,接着的第二亩甘薯,产量也是十七石,甚至还稍微多了一些。
这让郑勋睿欣喜若狂,难道延安府适合种植甘薯吗,这方面他没有经验,以前是根本不知道的。
四千亩甘薯,用了七天的时间,全部收获完毕。
最终的产量,亩产全部达到了十七石。
这个事实,让郑勋睿难以置信。
收获的甘薯接近七万石。
难怪有人说过,甘薯能够救活很多人,要是这东西早些流传开来,恐怕就没有那么多的灾荒了,因为其产量的确是不一般的。
收获的甘薯,同样给每个官吏家里送去一石,让众人也尝尝。
甘薯的巨大成功,让郑勋睿下定了决心,明年在延安府各地大力种植甘薯,甘薯的产量高,比较其冬小麦和玉蜀黍来说,有着绝对的优势,只要能够有一年获得丰收,就可以解决很多年的问题,可以说甘薯只要一年获得丰收,可以帮助抵御两年到三年的灾荒,毕竟甘薯卖出去之后,收到的是实实在在的银子。
甘薯的味道更好,诸多的官吏很快爱上了这东西,吃在嘴里甜甜的,而且易于消化,实实在在能够吃饱。
甘薯的产量,让府州县衙门的官吏觉得是神话,想不到一亩甘薯的产量,超过了十亩冬小麦的产量,有了这么好的东西,今后若是大力推广,岂不是能够彻底解决灾荒的问题。
马祝葵等官员,很快就向知府大人提出了建议,来年可以在延安府各地大力的推广种植甘薯,同时州县的知州和知县,也纷纷写来了文书,建议来年大面积种植甘薯。
至于说采购甘薯种子需要的开销,一律由官府来承担,将这些甘薯种子分发给百姓之后,按照产量从收成之中扣减出来。
粮食获得全面的丰收,蔬菜也全部都种下去了,这个时候,郑勋睿的眼光,转向了北方的草原,去年闰十一月的暴雪灾害,据说草原受灾更加的惨重,损失牛羊无数,很多的部落都陷入到困顿之中,草原最大的部落之一鄂尔多斯部,管控了河套地区,有大量的战马,这个时候,拿出粮食和他们交易战马,是绝对没有问题的。
郑勋睿需要战马,目前他仅仅拥有两千三百匹战马,数量是远远不够的,人家关宁铁骑有八千军士,战马据说超过万匹了,就说曹文诏率领的一千五百关宁铁骑,进入到陕西和山西等地剿灭流寇,拥有的战马都是两千匹以上了。
这个时候交易战马,是最为合适的时间。
郑锦宏、杨贺、洪欣涛、洪欣贵和洪欣瑜等人,在卫指挥使公房,听候郑勋睿的安排,郑家军派出杨贺等人,赶赴神木,与草原派遣到神木的商贾接触,商谈购买战马的事宜,这一次一定要成功,至少购买三千匹左右的战马,郑家军需要的是乌珠穆沁马,有阿拉伯战马更好,其余的战马暂时不需要。
郑勋睿有这个信心,州县交到府衙的十万石粮食,基本就是供给郑家军的,有了这么多的粮食,完全可以拿来交换战马,相信鄂尔多斯部也是会同意的,毕竟他们陷入到春荒之中,需要大量的粮食来救命。
第一百五十章突如其来
时间到了六月。
应该说郑勋睿的日子还是过的比较滋润的,冬小麦收割之后,延安府各地彻底稳定下来,老百姓有粮食了,官府也有数量不少的存粮,按照府衙的要求,各地官府要求百姓种植蔬菜,而且更加令人吃惊的是,延安府的情况,迅速被那些嗅觉敏锐的商贾捕捉到了,很多的商贾开始进入到延安府所辖的州县,这些地方之前他们是看都不会看的。
有了粮食,局势稳定的同时,一些外出的人也悄悄的回家来了,不用说有些人也是加入到流寇队伍之中的,不过官府没有追究,只是要求村镇的里正必须要每月禀报人口和户数,便于官府统计。
从四月份到六月份,不过两个月的时间,延安府三州十六县,增加的人口多达十万人,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鄜州增加达到了万人以上,也就是说每月回来的人达到五千人左右了,巡检司严密注意这些人的动向,不过这些人回家之后,有粮食吃,加之地里有蔬菜需要照料,根本不去做什么其他的事情。还有一些人回到村镇之后,开始整理快要垮塌的房子。
延安府各地,慢慢开始出现了生气。
这样的事情是瞒不住的,随着人口慢慢的回来,到了六月底,情况出现了变化。
府衙,二堂。
马祝葵、孙启萌,以及肤施县知县刘世杰等人,愁眉苦脸,看着郑勋睿。
“本官也没有想到这等的情况,宁州、合水、三水、铜川、白水、澄城、郃阳、韩城,以至于山西保德、兴县、临县、永宁、石楼、大宁、吉州、乡宁、河津等地的百姓,也进入到延安府各地,这的确是很大的负担啊,仅仅一个延安府,根本无法承受。”
郑勋睿说完之后,马祝葵跟着开口了。
“大人,各地都在告急了,近两日的情况统计,各地进入到延安府的百姓和流民,人数达到了十万人之众,原来是延安府的人,回来的人数也在增多,如此下去,各地难以承受,州县的存粮根本无法维持,昨日收到州县的表格,统计延安府本地人已经增至四十七万人,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增加了十七万人,而且还有增加的趋势,加上外地涌入的百姓,人数接近六十万人了,这是万万承受不住的。”
马祝葵说完之后,刘世杰跟着开口了。
“肤施县增加的人口也不少,不到三个月时间,增加了两万余人,也有部分外地的百姓,开始流落到肤施县了。”
孙启萌也开口了。
“压力最大的是鄜州,因为地域辽阔,回来的和涌入的百姓是最多的,知州黄大人已经写来了五份告急的文书了,恳求大人准许他们封闭边界,不准更多的流民进入。”
郑勋睿看着桌上的地图出神,一直到孙启萌说完之后,才慢慢开口。
“陕西、山西、北直隶、山东、河南等地,悉数都遭遇到雪灾,加之连年的灾荒,流民的数量肯定是不少的,山东、河南等地,距离这里路途遥远,流民怕是走不过来,可山西太原府、平阳府以及陕西榆林、庆阳和西安等地的百姓,是能够进入到延安府各地的,要是人数太多了,延安府真的是吃不消啊。”
郑勋睿说出来这些话之后,马祝葵等人很快建议,各地的巡检司,以及神木和府谷的守备衙门,可以想办法,禁止流民涌入延安府各地,进来的流民也可以完全驱逐出去。
郑勋睿听的直皱眉头,频频摇头。
“这样的做法肯定是不行的,将这些人撵走了,他们还有什么活路,唯一的办法,就是加入到流寇的队伍之中,要知道回到州县的那些人,以前肯定就是流寇,得知家乡的情况出现变化了,马上就回来了,结果有粮食吃,还能够种地,他们自然是安定下来了,不会继续加入到流寇的队伍之中,这对于流寇来说,是巨大的打击,本官早就注意了,延安府出现这样的情况,肯定有不长眼的流寇,想着前来劫掠的,本官要给与冒犯的流寇,毁灭性的打击,让他们不敢进入延安府,也让州县的百姓放心。”
“若是将这些流落的百姓悉数都撵走了,他们加入到流寇队伍之中,让流寇愈发的强大起来,这些流寇都到延安府来劫掠,本官岂不是要疲于奔命,到时候恐怕出现更大的麻烦。”
郑勋睿说出来这些话,众人低下头不说话了,的确是这样,若是这些人被撵走了,加入到流寇队伍之中,说延安府各地的情况如何,那流寇岂不是要蜂拥而至,到时候怎么能够应付,有三头六臂都没有办法的。
“府衙拨付五万石粮食,按照比例分拨给州县,同时要求州县注意流民动向,最好的办法是鼓励百姓租赁这些流民做事情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